文/赫媽育兒
只要是家裡有孩子的朋友,沒有不擔心孩子的品性和人緣的。雖然孩子都是小天使,但有時候孩子們的一些行為還真就特別容易讓同齡人反感,比如說告狀就是其中一種。而且面對愛告狀的行為,家長也不知道該咋辦,有的家長乾脆就明令禁止孩子這麼做,其實這也是不對的。
朋友家裡有一男一女兩個寶寶,在外人眼裡是兒女雙全的幸福一家,但孩子究竟有多難管只有她自己知道,比如說兒子就特別喜歡告姐姐的狀。有天朋友正在晾衣服,兒子突然跑過來說要跟自己說一個秘密,然後小聲的說姐姐正在用手機搜作業答案。朋友知道以後自然是批評教育了女兒,而女兒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被弟弟告狀了,轉身就和弟弟吵了起來,還說,你這樣以後都沒朋友,告狀精!
聽見女兒這麼說,朋友確實感覺愛告狀的孩子很容易遭人討厭,於是也就告訴兒子不要這麼做了,誰知道兒子又說自己偏心,這位朋友實在是不知道該咋辦了。
說句老實話,孩子愛告狀確實容易把人緣搞得很差,但是不讓孩子這麼做,孩子又覺得自己是非不分,攤上一個愛告狀的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這個問題不是沒有答案,只是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喜歡告狀。
孩子被差別對待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來說比較喜歡告狀的孩子一般都是家裡不太受重視,或者在班裡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因為平常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仰望被誇獎的孩子,或者被父母教訓要讓著另外一個孩子,指責不如另一個孩子,心裡存在落差感。而差別都是對比出來的,當他們發現別的孩子犯錯了,就會特別積極地去告狀,希望看見平時高高在上的孩子也受到批評,要是家長和老師能在批評別人的時候順便誇獎一下自己就更好了。
孩子的思維水平有限
有時候孩子興衝衝地過來告狀,但背後其實並非什麼大事,如果換做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就不會以此來告狀,所以孩子告狀還和思維認知水平有關。比如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只能考慮到自己,還停留在一個比較自私的階段,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只看見對方做錯了,卻沒想到對方可能也是有苦衷,或者換做自己,可能也會這樣做。
家長或老師向孩子傳輸了錯誤觀念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會對此造成影響。比如家長和老師如果總是讓孩子擔任監督員的身份,考察和監督其他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會在這件事情特別積極,並且喜歡用告狀來邀功。又或者家長和老師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捧一踩一,那麼被批評的孩子也會故意去挑對方的錯。
不管是在孩子的世界還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告狀確實都是一件比較讓人不愉快的事情。但難道每一次告狀都沒有意義嗎?其實還真不是,孩子的告狀也是也有很多種類型的。
分享型告狀
有一種最單純的告狀叫做「分析型告狀」,即孩子本身不是奔著告狀的目的去的,只是簡單地想和家長或者老師分享日常,而其中無意識地提到了別的孩子,而其中就很可能有讓家長老師生氣的內容。又或者孩子只是把另一個孩子的犯錯當做一件趣事來講,並沒有期望他得到懲罰的意思。這時候孩子毫無惡意,甚至從頭到尾都不知道自己告狀了,這種告狀家長大可不必太緊張。
求助型告狀
最常見的還是求助型告狀,像「你再欺負我,再這樣我就告訴家長和老師」這樣的話大家都聽過吧?有時候孩子告訴家長和老師某一個孩子如何如何討厭,其實也是自己不堪其擾了,才希望有成年人來幫幫自己。這時候孩子的告狀也是沒什麼惡意的,相反,還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
看戲揭髮型告狀
告狀之所以讓人討厭,就是因為總有人是抱著看戲揭發的心思去告的狀,而這樣告狀也很容易由從前兩種告狀演變而來。即孩子在分享或者求助後,家長大肆鼓勵了孩子為自己通風報信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樣做會受到獎勵,便故意帶著挑刺的眼光去監督別人然後告狀,為的也是看別人被批評,自己受獎勵。
所以告狀的類型不一樣,家長們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地喜歡上挑人毛病,或者對重大事情故意瞞而不報。只能說分辨之後的處理也是一門學問呀。
分享型告狀要輕微回應
當家長在和孩子的日常聊天中得知了其他孩子的錯誤時,可以進行回應,但是程度一定要輕微,就像平時正常聊天一樣,而不能把憤怒表現出來。至於後續的處理,最好也別讓孩子知道,在批評教育另一個孩子時也別讓他知道自己是被告狀了。這也就是要保留孩子的純真,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告狀。
求助型要鼓勵
如果孩子是受到了欺負,或者對方的行為容易產生重大後果,孩子才告狀時,家長一定要肯定孩子的行為。因為能把生活中的難事分享給大人本身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如果家長反過來指責孩子告狀,恐怕孩子以後就不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
看戲揭髮型告狀要適度糾正
最後,如果孩子告狀就是為了看戲揭發,那麼家長就要更要打起精神了,因為這不僅容易讓孩子現在的人緣變差,還可能讓孩子變成小心眼的性格。家長首先可以感謝孩子告訴自己這些,然後反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自己是對方會不會犯同樣的錯,讓孩子設身處地地明白被人告狀的感覺。孩子自己知道告狀會讓人討厭以後,自然不會這樣去做了。
相信在此之前,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告狀是個很不好的行為吧,現在大家有沒有新的認識呢?所以孩子看似錯誤的行為背後也可能有多個動機,動機不同,處理方式也要不同。比如反過來想,愛告狀是不是還是孩子正義感強的表現呢?大家對於孩子告狀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