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從幼兒園升上小學的時候,一些伴隨孩子的好習慣,就在無意之間變成了被同伴討厭的行為,那就是大家常說的「打小報告」。
愛告狀的孩子,往往都不能跟其他小夥伴做好朋友。大家都是過來人,讀書的時候,都非常討厭這類型的人,覺得他們整天搬弄是非,覺得他們害自己被老師,家長罵,當發現同伴有這樣的行為後,就會因此遠離,甚至排擠,歧視他們。
其實剛開始,發現孩子有愛告狀的行為,他們往往並不是我們腦海中認為的那樣,可能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而做出這樣的反應,下面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原因,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行為。
1、只是愛分享並不是愛告狀
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很喜歡孩子有樂於分享的好性格,孩子樂於把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都跟別人分享,要是他跟同伴交流就被定義為分享,要是跟老師或家長說,就被誤認為是「告狀」,其實這些孩子並不一定是真的在告狀,或許他們只是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2、孩子是一個話癆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是比較內斂,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小話癆,只要不睡覺就會不停地跟身邊的人講話,無論對象是誰,因此他們可能跟老師,家長接觸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很多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也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愛告狀的行為。
3、不懂拿捏分寸
我們大人能容易分辨分享和告狀之間的區別和界限,但對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他們不能很好的拿捏這個分寸,有時就會變成好心做壞事。
4、想在老師或家長面前有所表現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產生攀比心,有些孩子比較在意老師會不會表揚自己,會不會肯定自己,一些成績優異,表現優秀的孩子,當然能獲得老師的青睞,但有些相對不那麼拔尖,同時也想在老師面前獲得存在感的孩子,可能就會通過告狀的形式,來獲得老師的肯定。
5、想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上學期間,孩子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當孩子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他們就會選擇把這個事情公開化,告訴老師,家長,讓這些權威的人給自己評評理,希望能維護自己該有的權益。
以上這些原因,基本上都不能算是壞心眼,只是孩子的認知範圍跟我們不一樣,才有這樣的行為,那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擔心他會人緣差,受人排擠,那該怎麼辦。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家長發現孩子有這個行為後,不要長期「取笑」或者用怪裡怪氣的語言諷刺孩子是個愛打小報告的人,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等他長大了,明白這個標籤背後的含義,可能就會對他道德品質的建立有一定的隱患。
其實剛上小學階段,有這個行為也是很正常,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掌握人際關係,在遇到不會處理的事情時,就會去救助老師,家長,等他們慢慢長大,有處理複雜關係的能力時,他們就會減少這樣的行為。
2、尊重孩子世界的規則
當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就會真正建立自己的社交群體,開始有喜歡一起玩的朋友,也有他覺得不喜歡的人,他的行為舉止都會決定他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面扮演什麼角色。
孩子會通過模仿,摸索等方式去學習和掌握一個適合他的社交方式,這個過程老師和家長不用過分幹預,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過分的幹預可能會讓孩子反感,叛逆。
例如,一個孩子被欺負了,也許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也許他會跑到老師或家長面前告狀,至於選擇怎麼樣的方式,都可能會影響他日後在自己朋友圈的位置,當孩子嘗試過這種方式帶來的結果,他自己會判斷日後遇到同類型的問題時,還要不要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
這個時候家長或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嘗試,試錯,孩子的朋友不會因為一次半次的告狀而遠離他,也不一定會因為他從來沒有去告狀而親近他,他能不能交到朋友,關鍵還是要看他的性格和社交能力。
3、教他掌握更多的交友技巧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如果家長用說教的方式來教孩子如何交朋友,如何跟朋友相處,可能孩子會對你不屑一顧。
但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給他傳播一些社交技巧,例如教孩子通過別人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來辨別對方的情緒,這樣能讓孩子很好的看出對方是開心還是傷心,是生氣還是憤怒,能幫助他們做出下一步的行動。
另外,也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懂得體會別人的感受,當別人發生一些事情,孩子可以用感同身受的態度去給對方安慰,鼓勵或者協調衝突,這樣能讓孩子從中跟其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
4、給機會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在學校或生活中,面對孩子的告狀,如果不是嚴重的情況,只是一些小事的話,不用先著急判斷誰對誰錯,誰該受懲罰,誰該受表揚,不妨把重點放在孩子感受上。
可以問問被欺負和欺負的人都是出於什麼原因做出這樣的舉動,可能是孩子表述不到位引起的矛盾,可能是孩子一時衝動,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了解事情具體情況後,可能孩子已經沒有那麼生氣或者在意這個事情,他可能只是想發洩或者讓別人傾聽,這樣孩子靠自己就能解決問題,不一定非要靠「權威」的老師或家長幫助。
5、教他分辨事情的不同狀況
剛開始孩子不會分辨什麼事情必須告訴老師或家長,什麼事情可以自己解決,家長和老師可以在平時教育中,多跟孩子傳輸這方面的知識,遇到不同的情況,首先引導孩子應該怎麼樣思考,不要動不動就請求別人幫忙。
有些情況就算你告狀了,家長和老師都是無法幫他處理,孩子世界的事情,由他們自己解決會比較好,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哪些事情,發生了就一定要告訴家長和老師,要教孩子辨別事情的重要性。
雖然在職場中,大多數人都很討厭愛打小報告的人,但在孩子小學階段,是一個正常的行為,家長和老師都要做好引路人,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和老師在處理這方面事情的時候,不要偏心,更不要以高高在上的視角去批判,懲罰別人,要嘗試了解孩子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助他融入自己的朋友圈,讓他在學習和生活道路上,多一個知心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