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喜歡告狀,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不變成被討厭的人

2020-10-07 玥媽媽聊育兒

當孩子從幼兒園升上小學的時候,一些伴隨孩子的好習慣,就在無意之間變成了被同伴討厭的行為,那就是大家常說的「打小報告」。

愛告狀的孩子,往往都不能跟其他小夥伴做好朋友。大家都是過來人,讀書的時候,都非常討厭這類型的人,覺得他們整天搬弄是非,覺得他們害自己被老師,家長罵,當發現同伴有這樣的行為後,就會因此遠離,甚至排擠,歧視他們。

其實剛開始,發現孩子有愛告狀的行為,他們往往並不是我們腦海中認為的那樣,可能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而做出這樣的反應,下面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原因,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行為。


一、孩子愛告狀的原因

1、只是愛分享並不是愛告狀

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很喜歡孩子有樂於分享的好性格,孩子樂於把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都跟別人分享,要是他跟同伴交流就被定義為分享,要是跟老師或家長說,就被誤認為是「告狀」,其實這些孩子並不一定是真的在告狀,或許他們只是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2、孩子是一個話癆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是比較內斂,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小話癆,只要不睡覺就會不停地跟身邊的人講話,無論對象是誰,因此他們可能跟老師,家長接觸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很多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也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愛告狀的行為。


3、不懂拿捏分寸

我們大人能容易分辨分享和告狀之間的區別和界限,但對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他們不能很好的拿捏這個分寸,有時就會變成好心做壞事。


4、想在老師或家長面前有所表現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產生攀比心,有些孩子比較在意老師會不會表揚自己,會不會肯定自己,一些成績優異,表現優秀的孩子,當然能獲得老師的青睞,但有些相對不那麼拔尖,同時也想在老師面前獲得存在感的孩子,可能就會通過告狀的形式,來獲得老師的肯定。


5、想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上學期間,孩子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當孩子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他們就會選擇把這個事情公開化,告訴老師,家長,讓這些權威的人給自己評評理,希望能維護自己該有的權益。


以上這些原因,基本上都不能算是壞心眼,只是孩子的認知範圍跟我們不一樣,才有這樣的行為,那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擔心他會人緣差,受人排擠,那該怎麼辦。

二、家長知道孩子愛告狀後,該怎麼做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家長發現孩子有這個行為後,不要長期「取笑」或者用怪裡怪氣的語言諷刺孩子是個愛打小報告的人,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等他長大了,明白這個標籤背後的含義,可能就會對他道德品質的建立有一定的隱患。

其實剛上小學階段,有這個行為也是很正常,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掌握人際關係,在遇到不會處理的事情時,就會去救助老師,家長,等他們慢慢長大,有處理複雜關係的能力時,他們就會減少這樣的行為。


2、尊重孩子世界的規則

當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就會真正建立自己的社交群體,開始有喜歡一起玩的朋友,也有他覺得不喜歡的人,他的行為舉止都會決定他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面扮演什麼角色。

孩子會通過模仿,摸索等方式去學習和掌握一個適合他的社交方式,這個過程老師和家長不用過分幹預,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過分的幹預可能會讓孩子反感,叛逆。

例如,一個孩子被欺負了,也許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也許他會跑到老師或家長面前告狀,至於選擇怎麼樣的方式,都可能會影響他日後在自己朋友圈的位置,當孩子嘗試過這種方式帶來的結果,他自己會判斷日後遇到同類型的問題時,還要不要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

這個時候家長或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嘗試,試錯,孩子的朋友不會因為一次半次的告狀而遠離他,也不一定會因為他從來沒有去告狀而親近他,他能不能交到朋友,關鍵還是要看他的性格和社交能力。

3、教他掌握更多的交友技巧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如果家長用說教的方式來教孩子如何交朋友,如何跟朋友相處,可能孩子會對你不屑一顧。

但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給他傳播一些社交技巧,例如教孩子通過別人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來辨別對方的情緒,這樣能讓孩子很好的看出對方是開心還是傷心,是生氣還是憤怒,能幫助他們做出下一步的行動。

另外,也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懂得體會別人的感受,當別人發生一些事情,孩子可以用感同身受的態度去給對方安慰,鼓勵或者協調衝突,這樣能讓孩子從中跟其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


4、給機會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在學校或生活中,面對孩子的告狀,如果不是嚴重的情況,只是一些小事的話,不用先著急判斷誰對誰錯,誰該受懲罰,誰該受表揚,不妨把重點放在孩子感受上。

可以問問被欺負和欺負的人都是出於什麼原因做出這樣的舉動,可能是孩子表述不到位引起的矛盾,可能是孩子一時衝動,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了解事情具體情況後,可能孩子已經沒有那麼生氣或者在意這個事情,他可能只是想發洩或者讓別人傾聽,這樣孩子靠自己就能解決問題,不一定非要靠「權威」的老師或家長幫助。


5、教他分辨事情的不同狀況

剛開始孩子不會分辨什麼事情必須告訴老師或家長,什麼事情可以自己解決,家長和老師可以在平時教育中,多跟孩子傳輸這方面的知識,遇到不同的情況,首先引導孩子應該怎麼樣思考,不要動不動就請求別人幫忙。

有些情況就算你告狀了,家長和老師都是無法幫他處理,孩子世界的事情,由他們自己解決會比較好,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哪些事情,發生了就一定要告訴家長和老師,要教孩子辨別事情的重要性。


寫到最後:

雖然在職場中,大多數人都很討厭愛打小報告的人,但在孩子小學階段,是一個正常的行為,家長和老師都要做好引路人,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和老師在處理這方面事情的時候,不要偏心,更不要以高高在上的視角去批判,懲罰別人,要嘗試了解孩子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助他融入自己的朋友圈,讓他在學習和生活道路上,多一個知心好友。

相關焦點

  • 孩子為啥愛告狀?解讀告狀背後的動機,家長才能有效應對
    老師和家長該支持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媽媽戀戀不捨的從手機上抬起頭,有點不耐煩的跟孩子說:「那個是大家都能玩的玩具啊,不是你的。你在幼兒園可別老這樣,遇到問題要自己解決,別老告狀,要不老師會不喜歡你的,知道嗎?」小男孩看媽媽有點生氣的樣子,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 「向老師告狀」你是不是也做過?孩子「打小報告」家長該怎麼做?
    同時,王老師的做法也勾起了不少人對於學生時代的回憶。「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高中總是有同學喜歡去告密,誰誰談戀愛、誰誰帶手機……可能是想通過這樣告密的方式親近老師,後來班主任開班會說了這件事,他說他不喜歡告密,想了解班上情況他有很多辦法,但不希望是通過班上同學互相舉報。我也很幸運,高中遇到這樣的老師!」
  • 家裡孩子愛告狀咋辦?別一刀切,分清類型再說管教
    朋友知道以後自然是批評教育了女兒,而女兒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被弟弟告狀了,轉身就和弟弟吵了起來,還說,你這樣以後都沒朋友,告狀精!聽見女兒這麼說,朋友確實感覺愛告狀的孩子很容易遭人討厭,於是也就告訴兒子不要這麼做了,誰知道兒子又說自己偏心,這位朋友實在是不知道該咋辦了。
  • 孩子愛告狀,會不會被排擠?孩子告狀背後的心理原因要了解
    」我在旁邊一直看著,其實孩子們並沒有動手,而且玩具是公用的,也不是他的。這個媽媽戀戀不捨的從手機上抬起頭,有點不耐煩的跟孩子說:「那個是大家都能玩的玩具啊,不是你的。你在幼兒園可別老這樣,遇到問題要自己解決,別老告狀,要不老師會不喜歡你的,知道嗎?」
  • 一點小事就告狀?家長先別急著罵,巧妙引導,讓娃不當「告狀精」
    「老師,元元不乖乖吃飯。」「媽媽,佳佳拽我頭髮」......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小「告狀精」,家長對此感到非常頭痛,孩子對一點點小事情就揪著不放,天天不是告老師,就是告家長,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會不會變成一個愛打小報告的人,將來人緣不好怎麼辦?
  •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家長和老師都要知道的真相
    氣憤的哥哥從房間裡衝出來了,大叫:「我根本沒玩手機,因為我沒有給她吃餅乾,她告狀!」表妹還沒回過神,妹妹已經哭了。表妹說,小的喜歡告狀,大的喜歡辯論,一天到晚當審判官,真是累死人了。在二胎的家庭裡,這樣的事件難以避免,但在一胎的家庭裡,你會發現,孩子同樣喜歡「告狀」。「媽媽,表哥搶我的玩具!」
  • 孩子愛告狀,是因為什麼?
    「爸爸,妹妹吃飯不洗手,我洗手啦。」「老師,東東把我的畫弄壞了!」你的孩子是否會經常像這樣向你告狀呢?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4-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那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愛告狀呢?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不要盲目站隊,可以先問問孩子當時發生了什麼,然後告訴他可以怎麼去做。對於一些孩子能處理的問題,家長還是要學會放手,因為這樣才不會養成孩子過度依賴你的習慣。
  • 內向的孩子,家長怎麼做才能幫他打開社交圈?
    內向的孩子,怎樣觸發社交主動性?好多大人是內向的,卻希望孩子和自己不一樣,可以更加開朗外向。也可能自己外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內向,「一點都不像我」。其實,不必糾結孩子內向的問題,也不用擔心內向的孩子沒有朋友。內向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社交優勢。
  •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回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自己家的孩子一起玩,還是與外邊小朋友玩時,他們總會有告不完的狀。不光在家,在幼兒園,老師也成了「法官」,每天都有判不完的案。「老師,我不給他玩,他就打人!」、「老師,美美塗指甲油了!」、「老師,她穿那個裙子真難看,她那麼胖!」......
  • 小學爆笑作文《假如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捨不得妹子,家長笑岔氣
    導語:小學爆笑作文《假如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捨不得妹子,家長笑岔氣 假如有一天,時空發生了錯亂,你不再是你,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你討厭的人,你會怎麼做呢?那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位小學生寫的《假如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吧。
  • 幼兒園老師討厭什麼樣的家長?他不喜歡你,怎麼會喜歡孩子?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幼兒園老師不喜歡甚至討厭孩子,讓孩子受到傷害了。特別是之前的一些幼兒園老師虐童的案件,著實讓家長們提心弔膽。但事實上,傷害孩子的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幼師都是帶著對孩子們的愛參與到這個行業的。
  • 兒童心理學: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不要責罵,應該怎麼做?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 孩子告狀:「媽媽,老師打我!」我該怎麼辦?
    ,甚至還有孩子說:「同學打我了」、「誰誰誰(念出具體的名字)打我了」……再具體了解,我們發現,孩子有時候喜歡「說謊」。但這個年齡段孩子所缺乏的認知能力,讓他們不能完全地「說實話」。所以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說謊」,家長也不應該單方面斷定孩子是否說謊。
  • 孩子告狀:「媽媽,老師打我」我該怎麼辦?
    ,甚至還有孩子說:「同學打我了」、「誰誰誰(念出具體的名字)打我了」……再具體了解,我們發現,孩子有時候喜歡「說謊」。但這個年齡段孩子所缺乏的認知能力,讓他們不能完全地「說實話」。所以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說謊」,家長也不應該單方面斷定孩子是否說謊。
  • 孩子打鬧,家長約架頭破血流:孩子發生矛盾,家長到底該不該插手
    因為是午休,早早害怕吵醒別人,被咬後一直忍著不哭,也沒向老師告狀。王小騫知道後,又心疼又生氣,可是早早卻跟媽媽說:「他是在跟我玩兒呢,玩著玩著就不知道該怎麼玩了,所以就咬了。事實上,孩子,尤其是幼兒園或者低年級的孩子之間出現小摩擦,小爭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他們年齡小,不懂得應該如何正確地表達喜歡、憤怒、生氣......
  • 家長怎麼做才能保護孩子自信心
    其實從剛出生開始,孩子就有了自信心,只是不容易被發覺而已,而如果沒有多加注意,那麼就很容易傷害到到孩子的自信心,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呢?1.展示獎勵或是作品對於孩子的作品或是獎勵,家長可以放到顯眼的位置,讓客人來了就能看到,對孩子的讚美會讓孩子的自信心隨之增強。
  • 《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教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做外交小達人
    孩子不絕於耳的告狀聲讓小麗感到心煩意亂,小麗家的二寶今年3歲,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大事小事總喜歡跟媽媽告狀,這讓小麗想到單位上那些愛告狀的討厭的傢伙,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難道二寶將來也是那樣討厭的人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3~6歲這個階段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
  • 孩子打鬧,家長私下約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到底該不該插手
    因為是午休,早早害怕吵醒別人,被咬後一直忍著不哭,也沒向老師告狀。王小騫知道後,又心疼又生氣,可是早早卻跟媽媽說:「他是在跟我玩兒呢,玩著玩著就不知道該怎麼玩了,所以就咬了。但是,親愛的寶貝,除了替』肇事者』解釋和不打擾其他睡覺的小朋友,你也該知道讓自己免受傷害是底線,無論對方出於善意還是惡意。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況,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第一時間推開他,可以大聲制止他,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這不是告密。」王小騫為女兒的善良和包容感到欣慰,同時也告訴了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做。
  • 幼兒園的孩子回家告狀,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當你聽到孩子說這些話是,你是什麼心情?你相信孩子說的話嗎?我兒子幼兒園中班,老師為了便於和家長溝通,交流。打我女兒,我兒回家,就哭著喊著說明天不去上學,女兒明天要是不去上學,我饒不了你。」涵涵媽媽這邊回答:「西西媽媽,怎麼回事?要麼明天一起去學校問一下老師。」西西媽媽:「不用去找老師問,我女兒是我一手帶大的,從來不撒謊。你女兒回家沒告訴你嗎?她打我女兒,膝蓋都破皮了。你好好管教,管教你女兒。」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