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常說一句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餘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
念佛法門,其大無外。至圓至頓,至簡至易。但須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發願,無不得益。否則隨別種境界所轉,不生真信切願。雖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落,遇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念佛之人緊要認清這2點,別再錯念了,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第一、念佛時心多散亂
居士問:念佛時心多散亂,念佛自知不得力,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念佛自知不得力」,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普遍,我想蓮友當中許多人恐怕都有這種情況。想往生西方這個念頭是不會改變的,這輩子最迫切的就是想往生西方。但是念佛總是不得力,妄想紛飛,很難念到清淨的時候。偶爾有時念佛會感覺到心很清淨,妄想很少,但過兩天又不行了,還是妄想紛飛,往往就是這種情況。
俞大錫居士問:「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蕅益大師的這句教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這就是我們的指南針。像這個道理,印祖在這裡說得非常簡潔,但是這幾句話最為關要、極其重要。我們淨土念佛學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即使念佛一輩子,不管你念佛功夫多好,恐怕都會有懷疑自己能否往生。實際上,印祖給我們指出了淨土宗最關要的問題,就是「真信切願」的問題,也就是決定信心的問題。
第二、念佛時要「真信切願」
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印祖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議,加以眾生信願行力,則無論功夫淺深,罪業輕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唯淨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之厚薄,工夫之淺深,皆於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
印祖在這裡給我們點出關要,念佛能否往生,主要關鍵在有無「真信切願」。因為有了「真信切願」才能與佛感應道交,感得佛力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亂」而得往生。故有了「真信切願」,雖然念佛未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若無「真信切願」來感通佛力,縱然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也難以往生。因為往生是靠「佛力」,不是靠自力念佛的功夫。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