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係,認清這2點,別因盲目錯念,失去無上利益

2020-12-20 重樓逾陀

佛家常說一句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餘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

念佛法門,其大無外。至圓至頓,至簡至易。但須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發願,無不得益。否則隨別種境界所轉,不生真信切願。雖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落,遇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念佛之人緊要認清這2點,別再錯念了,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第一、念佛時心多散亂

居士問:念佛時心多散亂,念佛自知不得力,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念佛自知不得力」,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普遍,我想蓮友當中許多人恐怕都有這種情況。想往生西方這個念頭是不會改變的,這輩子最迫切的就是想往生西方。但是念佛總是不得力,妄想紛飛,很難念到清淨的時候。偶爾有時念佛會感覺到心很清淨,妄想很少,但過兩天又不行了,還是妄想紛飛,往往就是這種情況。

俞大錫居士問:「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蕅益大師的這句教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這就是我們的指南針。像這個道理,印祖在這裡說得非常簡潔,但是這幾句話最為關要、極其重要。我們淨土念佛學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即使念佛一輩子,不管你念佛功夫多好,恐怕都會有懷疑自己能否往生。實際上,印祖給我們指出了淨土宗最關要的問題,就是「真信切願」的問題,也就是決定信心的問題。

第二、念佛時要「真信切願」

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印祖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議,加以眾生信願行力,則無論功夫淺深,罪業輕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唯淨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之厚薄,工夫之淺深,皆於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淨土一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願。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於了生死無望也。

印祖在這裡給我們點出關要,念佛能否往生,主要關鍵在有無「真信切願」。因為有了「真信切願」才能與佛感應道交,感得佛力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亂」而得往生。故有了「真信切願」,雖然念佛未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若無「真信切願」來感通佛力,縱然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也難以往生。因為往生是靠「佛力」,不是靠自力念佛的功夫。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

相關焦點

  • 現在念佛的人,與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是同一個人嗎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有人問:憑藉什麼來說往生呢?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又說:念佛之心念到一心不亂(注意:一心不亂不可著意追求,求之反遠),做到一切放下。一心不亂,是為淨願;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為長願;成無上覺廣度眾生,是為大願……如是願心,方名願得切。諸位試想:如果我們發起上述的信和願,對於娑婆世界的飲食男女、妻財子祿、名譽地位等等,還會放在心上盤算計較而放不下嗎?
  • 一心念佛就是真正懺悔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二集)  1994/10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22.淨空法師:念佛功夫要得力,惡夢沒有了,縱然作夢,夢裡面的境界很清楚『持名即是甚深般若』,我們曉得禪宗所修的是般若,這一點大家也必須要了解,這是佛學常識。禪宗不是修六度裡頭的禪定,你要認為他修的禪定,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徑中徑,他是修的般若。
  • 念佛人有十大利益好處
    我們念佛的功德,必然感動天神,歡喜讚嘆,冥冥中 加以保護。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 這對念佛的人說,不過是現世獲得的小利益。對天神說,也是積累功德,雙方均有利益。二、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菩薩的任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時常分身無量,遊化十方,普度有緣。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其他誓願,比如「國無三惡道願」「不更三惡道願」「身皆金色願」等,如果沒有念佛往生這條願,統統不能兌現。一旦能夠往生淨土,四十八條願的利益統統能夠圓滿具足。同時,阿彌陀佛建立其他四十七願的目的,是給我們一個信息,發起我們願往生的心,引導我們進入第十八願,念佛往生。
  • 28|一切往生的利益是從佛那裡得來的
    這是有關見土見佛論。另外,在表達上區分見土見佛得忍的目的,是要說明阿彌陀佛才是救度我們的佛,一切往生的利益是從佛得來的。即使光臺見國時見過佛,由於這個時候重點是講見國土,阿彌陀佛只是國土當中的一分子,如同山水畫中的一點人物,起烘託山水作用,不能叫人物畫。而國土只是願生的目標,願生的方法還不明確,就還沒有得忍(往生決定)。往生的方法是阿彌陀佛本身,所以見佛時才得忍,決定往生。
  • 東坡居士一生念佛,為什麼他未能往生?
    1 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出家,李老師就警告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啓超,這兩位居士是佛學家,他們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    2 這兩個人在佛教界裡頭,都很有名氣,但都沒有成就。    3 他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只是在經論上去研究,沒有真正的修行功夫,佛法真實的利益,他們沒有得到。    4 我們在多年前,曾經印過《西方公據》這本書。「西方公據」這個話,最初就是蘇東坡說出來的。
  • 妙善師開示:念佛何為「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就是用念佛之「念」降伏一切主業識流,轉化不了的、透不過的業識流,總是在那裡較量也沒有結果,倒不如專一其心、萬緣放下、都攝六根的「念佛」,指的是發自內心如母憶子般的「心念佛」而不是口念佛。如此,種種的習氣、執著、煩惱……都不再起現行;整天念叨著「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而事實上卻「都不住」,如果「都得住」就無有六根之「都攝相」,也沒有「修持相」,這就是淨土念佛法門之殊勝,用佛的德能降伏八識田中的一切業識流,最終實現臨終的「剎那降伏」來顯發彌陀性海,此生即可蒙佛接引往生移居;到了極樂世界,在佛陀和諸上善人的指導下,一點點的行持
  • 勸人學佛念佛的功德利益
    淨土念佛法門是橫出三界,其餘是豎出三界,例如一隻蟲子長在竹子裡,要從竹子裡出來,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在竹子裡,一節一節的咬,每一節都咬破,費很多的功夫和力氣,然後才出來,這就叫做豎出三界。淨土念佛法門是橫出三界,橫著咬,竹子皮雖有些硬,但心要橫,功夫要深,做到一心就在一個地方盯住咬一個洞出來這就叫橫出三界。
  • 念佛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看了你就知道了
    念佛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看了你就知道了。我們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六道輪迴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已涅槃了。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華嚴經》上講「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
    淨土法門內的困惑,進入淨土法門之內,在相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相信念佛能夠往生淨土,了生脫死基礎上,淨土門內對於如何念佛往生的爭議及其困惑尤為突出。淨土資糧,「信、願、行」,大家都信了,也發往生願了,這兩點是共同的,無甚爭議。但如何「行」呢?
  • 佛教:一心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樣念佛,往生越來越有把握!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在念佛過程中,我們的心怎麼才能跟佛心感通,怎麼才能被佛力攝持而實現往生?其中一大關鍵就是,我們要對彌陀名號如意寶性生起信心和依靠心。這個信心一旦真的有了,就會主動地一心執持萬德洪名;由此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就會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力的加被;由此就能真正得到彌陀願海充分的攝受,而順利往生淨土,得到解脫、成佛的利益等。總之,這從因到果一切利益的實現,都要依靠對名號如意寶的信心和真誠受持的心。有福莫過念佛人,其實,念佛號的話,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輕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錢財也好,什麼樣的人都能得到利益。
  • 《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但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淨宗的殊勝。縱然沒有見性,甚至於禪定都沒有得到,但能帶業往生,橫出三界。這是別宗裡沒有的。它能「橫生」,不像其他宗是「豎出」。豎出一定是先在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樣超越的。我們今天採取「執持名號」的方法,比其他的方法來的方便。行、住、坐、臥,隨時隨處,都用得上功夫。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原因
    「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決定不缺,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在他們宣傳看到這一章之後,就是一句佛號啊,一天念三萬、五萬,要不往生,佛就妄語,不就念佛就往生嗎?就這麼宣傳!所以說我也在這塊兒說兩句,你把原文拿出來就知道了,你看這段是不是?「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 佛教,淨土修行詳細方式方法,唱念原則,止淨功夫十念打坐
    念佛人,很少真正信願求往生,心中還貪念著世俗中的一切人事物和財產。再者眷屬重利益,無法幫助亡者往生。這是每位念佛人,都要面對的話題。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的特別法門,是可以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的二力法門。如果未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如何感召阿彌陀佛前來接引?
  •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如何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西方?(一)
    法然上人將念佛一宗獨立出來,成為專修淨土的宗派,法然上人很有智慧的一位祖師大德,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示現的一位祖師。在當時日本教界,被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所以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與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可說完全一致。我們從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可以明白,幾乎與善導大師所開示的法語,意思是大同小異。第三十三段文是法然上人在《念佛法語》這篇文所說的一段話。
  •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
    不說,不是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不簡單,如果沒有明心見性,他說這句話就是大妄語,大妄語的罪是無間地獄,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他說這句話,真的,阿彌陀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了,可見他不是妄語。他的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頭叫理一心不亂。淨宗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功夫成片。一般要像老和尚他所具備的條件,他的條件是什麼?最難得的,老實、聽話、真幹。
  • 淨空法師: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號有沒有力量
    這兩句話很重要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與願,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正想去,你要真相信、真想去,那你就決定去得了;你要是懷疑,不太願意,那就去不了,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看你有沒有信願。要著重功夫得力。妄想多的人就要多念,妄想少的人就可以少念,念佛無非是把妄想伏住而已,所以我們也不必去學某個人一天念幾萬聲,沒有必要,如果我們生了羨慕的心、樂好的心、好勝心,那就錯了。你一天念兩萬,我就要念三萬,我比你強,這是好勝心,好勝心是煩惱,你用煩惱心念佛沒用處。
  •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 【一心專念佛】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雲: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一)
    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云: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一)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這一段法語,窺基大師講得實在非常好。從這一段法語我們可以體會,窺基大師確實非常有學問,果然不愧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這一段法語把專修與雜修,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蒙受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講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