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名果品頻遭「冒牌」 品牌保護機制亟待完善)
據了解,今年的瓊中綠橙在11月7日才開始採摘上市,然而在此之前,海口已有不少水果攤位和網店銷售起了所謂的瓊中綠橙。東方IC 供圖
東方IC 供圖
「水果商販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證,她銷售的是正宗『瓊中綠橙』,可我買回去吃了以後才發現味道很酸,根本就是貼牌的!」海口市民陳女士說。記者近日發現,類似於陳女士這樣買到貼標「瓊中綠橙」的市民不少。
作為海南省的名牌產品,「瓊中綠橙」因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獨特的氣候環境而具備皮薄多汁、酸甜適度的特點,並在省內外廣受好評,但近年來卻在盛名之下引來很多「李鬼」,仿冒的手段更是林林總總,層出不窮。據了解,今年,瓊中綠橙在11月7日才開始採摘上市,然而在此之前,海口已有不少水果攤位和網店銷售起了所謂的瓊中綠橙。
在海南打擊假冒「瓊中綠橙」的專項行動中,全省依法下架沒收涉嫌侵權綠橙2137公斤,立案查處5宗,已下架淘寶網海南館涉嫌侵權的網店30家,確認省外涉嫌侵權網店86家。
「創建一個知名的農業品牌難,但維護這個品牌更難。」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冒名頂替」不僅抹黑了品牌農產品的形象,削弱了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也讓種植戶和經營主體利益受損,政府、企業、協會、消費者應該聯合起來,對各種盜用名牌的違法活動繩之以法,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自身利益。
貼上標籤,「李鬼」價格翻近3倍
「一斤普通的綠橙,批發價不超過3元,但貼上『瓊中綠橙』的標籤後每斤可超過8元,價格翻近3倍。」談起前幾年一直上演的瓊中綠橙大肆假冒的瘋狂場景,瓊中華裕綠橙產銷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連英周仍然記憶猶新。
10年前,連英周從河北老家來到瓊中種植綠橙,2013年和當地村民聯合成立了華裕綠橙產銷專業合作社,今年掛果面積600畝,佔到全縣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多年來,外地橙假冒瓊中綠橙銷售的情況一直存在,但這兩年尤其瘋狂,很多投機分子為了謀取暴利選擇鋌而走險。」連英周說。
因此,為了維護瓊中綠橙的品牌聲譽,打響瓊中綠橙商標品牌保衛戰,10月14日,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了在全省範圍內查處假冒瓊中綠橙地理標誌商標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工商部門要對轄區進行全面排查。同時,對淘寶、京東等網店和微博、微信等平臺涉及銷售假冒瓊中綠橙行為進行查處。
據了解,海口市工商局已於10月15日當天對海口64個農貿市場、65家水果專營店、11個旅遊景點、68個特產店、8個車站碼頭等水果實體店進行檢查。同時發現有上百家網店在未經商標持有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瓊中綠橙」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進行銷售。
「現在要求上市銷售的瓊中綠橙必須有『兩證一碼』,即果園採摘證明、農技中心出具的農藥殘留檢測報告、二維碼,對不能提供證明銷售瓊中綠橙的商販將進行立案查處。」連英周說。
知名農業品牌產品紛紛「中槍」
事實上,海南作為農業大省,福山咖啡、定安鵝、橋頭地瓜、無核荔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享譽省內外,很多農產品的價格比一般產品要高出許多,但這些知名農業品牌產品無不被「冒名頂替」。
「我們生產的無籽蜜柚『山口青柚』品牌從來不在市場上散裝銷售,全省只有3家特產超市指定銷售,或者在網上專營店銷售,可每年一上市,市場就冒出很多以次充好的產品。」提起頻頻「被假冒」的遭遇,「山口青柚」品牌創建者耿大林深感無奈。
耿大林告訴記者,「山口青柚」是澄邁無籽蜜柚的一個子品牌,利用馬來西亞水晶青柚樹苗與當地的苦柚嫁接而來,用的是自己研發的一種多功能有機飼料肥料,口感和品質是別人沒辦法假冒的,但一些假冒產品不僅嚴重損害了正宗山口青柚的品牌,也讓購買者的正當權益無法得到保護。
無獨有偶,海南知名品牌澄邁縣「橋頭地瓜」也屢次「中槍」,產品包裝多次被其他商販模仿,並且公然銷售。
「這些其他品牌的地瓜包裝盒和橋頭地瓜幾乎一模一樣,消費者如果不仔細看根本辨別不出來,雖與橋頭地瓜標價一樣,可兩者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卻千差萬別。」談及此事,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克表示無奈,由於是同一品種,外形十分相識,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真偽,加之一些生產商和經銷商有意摻假,使得橋頭地瓜的銷售和發展不斷遭遇重創。
此外,走訪中記者發現,海南文昌雞、加積鴨等海南多個知名度高、影響力強的品牌,均被「李鬼」模仿冒充。
樹立品牌保護機制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冒之風,各方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海南師範大學教師郭敏認為,這些農產品商戶競相仿冒,從側面折射出了這些特色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品牌效應。而特色農產品頻頻被侵權或假冒主要源於三個因素:侵權者法制意識薄弱;商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有關部門的執法、司法環境仍有待改善。
「造假商販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流動性;而消費者即便買到假冒品牌農產品,也只是自認倒黴,缺乏有效的維權手段。」郭敏表示,真假品牌的鑑別很複雜,品牌保護的機制問題也同樣不簡單,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協會、消費者聯合起來,對各種盜用名牌的違法活動繩之以法,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自身利益。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此次瓊中綠橙的品牌保衛工作中,針對消費者反映的瓊中綠橙被假冒現象,在10月中旬,當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已經藉助多種媒介、多種途徑,及時做好信息公開,引導消費者正確選購。
「信息公開還只是第一步,其意義多在於引導,還要予以回擊,藉助公安、工商、質檢等多重力量,對『李鬼』亂象進行合力整治。」業內分析認為,就品牌本身來說,應該想辦法樹立起自身產品不可複製的獨特性,例如藉助新技術完善農產品溯源系統,使消費者在購買終端查詢到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過程。一般而言,農產品自身的品牌獨特性越突出,不良商家也就越難惡意仿冒,品牌的形象才能得到更好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