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給大家說一個簡單的做扣肉的方法,這個方法簡單易做,既不耗油,也不肥膩,解饞好吃又美味又營養,是我多年得出來的經驗。
說起扣肉,大家都會立刻的想到大塊肥厚的豬肉,油光光、肥膩膩,因為耗油和高油,甚至在現在的生活中是可饞不可吃的存在。
以前在我們老家,在辦酒席的時候,扣肉在酒席上是必然的存在,如果那家辦酒時沒有扣肉,是會給別人笑話的。酒席上的扣肉,一般有一公分到兩公分厚,大的有手掌那麼大。在過去,酒席辦的好不好,那碗扣肉就是一個標誌。
以前在我們老家那裡,無論那一家辦酒席,頭一天就請做菜的師傅進駐並開始炸扣肉。師傅來到以後,就會指揮幫手的人們搭起一個臨時用的棚子,砌起一個土爐,架起一個大鍋開始炸扣肉,至於扣肉怎麼炸怎麼做,那是師傅不傳的秘方,直到現在做扣肉的方法,還好像是神秘的存在,即使你上網查詢,也是不得要領,看到網上的做法,你會覺得很複雜,而且覺得很耗油,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
芋頭,是農家常見的農作物,品種有很多,我們常見的有白芋、香芋等。 芋頭,原產於印度,我國以珠江流域及臺灣省種植最多,為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莖,芋頭不僅口感細軟,營養豐富,並且具有強身健體、解毒防癌、潔齒防齲等作用。我們以前把它作為雜糧用來充飢來緩解飢餓,以此來改善因糧食不足而引起的營養不良和抵抗力弱的問題。
芋頭的功能和作用:
1.緩解飢餓: 芋頭中澱粉含量豐富,澱粉在體內能分解為葡萄糖,能提供身體代謝活動的能量,芋頭充飢能緩解飢餓。
2.增強免疫力: 芋頭中的粘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提高身體免疫力;芋頭對防癌抗癌等疾病有積極作用。
3.排毒通便: 芋頭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消化、通便排毒的作用,芋頭還能緩解各種皮膚問題,有延緩衰老等作用。
4、潔齒防齲: 芋頭中的氟元素有利於鈣、磷的利用,加速骨骼形成,促進生長,還能保護牙齒防止齲齒的出現。
閒話少講,言歸正傳。現來我來講解芋頭扣肉的做法。
選一個芋頭,買一塊相對白脂肪不太厚的五花肉。
五花肉洗乾淨,切成大方塊;鍋中放水,加入小量的鹽;然後把五花肉放進去煮熟。湯留著等候再用。
芋頭削皮洗乾淨(皮膚過敏的人要注意,最好帶上手套操作,以免皮膚粘到芋頭而引起皮膚過敏痕癢),切成大塊,放進微波爐或烤爐烤熟待用。百度上一般是教你用油炸熟,如果用油炸,芋頭就會吸進很多油了,我用烤爐烤熟,芋頭不會吸進油,從而減少脂肪的含量。
把切成塊的芋頭放進烤爐或微波爐烤熟
五花肉煮熟以後拿出來,用叉子把豬肉皮戳一遍(沒有叉子的,用小刀、竹籤或者尖利的剪刀都行),戳的目的就是讓皮下脂肪可以流出來,讓鹽容易滲透進去。
在戳好的豬皮上摸上一層薄薄鹽,摸鹽的作用: 一是入味,二是煎的時候豬皮容易起泡。
鍋裡放少少的油,把摸好鹽的五花肉,豬皮貼著鍋煎。在煎豬皮的過程中,五花肉也會釋放一部分豬油出來。
煎豬肉的時候要注意,豬皮貼鍋容易濺油,這時候你要小心了,用鍋蓋把鍋蓋上,火不用太大,隔一段時間翻看一下,翻看時用鍋蓋擋住前面,注意不要被濺起的油燙著。
把豬皮煎得金黃起泡就可以了;這道工序很重要,如果煎的火候不夠,下一道工序豬皮會發不起來,吃時豬皮會很硬嚼不動;如過煎過頭豬皮燒焦了,對身體就不好了。
把剛才煮豬肉的湯燒開,把煎好的五花肉放進去浸泡二十分鐘(長一點時間也可以)。
經過浸泡的豬肉皮就發泡起來了
把五花肉切成一公分左右的厚片
用老抽、味粉和「滷肉粉」拌均勻醃二十分鐘,不用加鹽了;沒有滷肉粉的加「五香粉」或「十三香」也行,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用香料。
然後拿來大碗或碟子,一塊豬肉一塊芋頭的碼好放碗裡。碼的時候不要太實,這樣利於肉和芋頭互相滲透;剩下的醬汁淋在芋頭扣肉上面。
把碼好的芋頭扣肉放進鍋裡蒸半個小時。
一碗芋頭扣肉就大功告成了,有時間的話,最好留它在鍋裡燜半個小時,這樣肉味肉汁漫漫滲透進芋頭裡,芋頭的香味也緊緊的把扣肉擁抱。這是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的最佳結合。這樣做的芋頭扣肉,芋頭解除了五花肉的肥膩,芋頭通過吸收五花肉的汁,顯得更加香糯可口,而五花肉也香而不膩了。芋頭和五花肉的完美結合,相得益彰。
本來,扣肉是一道用豬肉製成的、常見的家常菜,扣肉的「扣」是指當肉蒸或燉至熟透後,倒蓋於碗盤中的過程,扣肉發源於廣東,現在與扣肉搭配的有梅菜扣肉、芋頭扣肉、酸菜扣肉等等。
小時候我們特別愛吃扣肉,由其喜愛吃那扣肉皮,做得好的扣肉皮脆而不膩,我們的父母總是會把扣肉皮剔下來給我們吃,自己則吃中間肥厚的部分,生怕我們吃多了會吃壞肚子,後來父親晚年身體不好,當他想吃扣肉的時候,我們也只是把扣肉皮剔出來給他吃,讓他過過嘴癮,我們吃掉肥膩的那部份。
現在市場經濟發達了,市場什麼都有的賣,也包括扣肉,想吃扣肉也可以去市場去買,但市場的扣肉總是讓人有點不放心,有時在一些小巷的作坊裡,環境衛生很不好,商家在燒扣肉皮的時候,居然是用燒焊的焊槍在燒豬皮,這樣雖然省油省時,但有沒有副作用我不知道,反正看起來就很不舒服。如果是用油炸,商家的油也會是反覆使用,這樣的危害也是顯然而見的。
以前我們老家那裡辦酒席,一般八個人一桌,每一桌都是一碗扣肉,一碗扣肉多的就十六塊,少的就塊左右,平均一個人一到兩塊。碗底放酸菜、大頭菜、菜乾打底,碗底菜都是因地制宜有什麼就放什麼,這樣一碗扣肉看起來既好看,又可以節省開支;如果碗底不放素菜而都是放肉,我們叫做「硬」,就說明主家是很大方的人了。
因特殊情況,我爺爺新居進住、我父母結婚、我的出生,我們家都沒辦酒席,在80年代我弟弟出生的時候,老家的人就通通拿我爺爺打趣,我爺爺和我父母幫我弟弟辦了滿月喜酒;那時候是每桌一碗硬扣肉,再加一碗硬底四方回鍋肉、一碗硬底雞肉。就被親朋好友四鄰津津樂道了很長時間。
還有一個趣事: 我們過去吃酒席,為了公平起見,吃肉菜的時候,都是有本桌的長者提議,每人一次過夾一筷,如此類推直到把肉菜吃完,素菜則自便;比如扣肉,如是十多塊,除了一人一塊而不夠一人兩塊的,多餘的就敬長者或給小孩,年輕人雖然想吃也不會貪多,不然會給人小看的。話說有個阿甲,在一次吃酒席的時候,他吃完一碗飯再去添一碗飯,添飯回來後,就一筷子夾了兩塊扣肉,他還大言不慚的說: 「我去了那麼久,你們肯定每人吃了兩塊了」,從此被人笑話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