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王女士,今年65歲,6年前在省人民醫院確診了二型糖尿病,合併冠心病和腦梗。
根據醫生建議,王女士每天堅持服用二甲雙胍緩釋片(0.5g)早晚各1片、格列美脲(2mg)早飯前1次。
起初用藥效果還算可以,雖然沒有完全達標,但基本上能控制在空腹7-8,餐後10左右,但近兩年,在用藥不變的情況下,血糖開始走高,空腹血糖達到16,餐後血糖18,而且明顯感覺身體每況日下,精力、體力都有所下降,出現視力模糊,睡眠障礙等狀況。
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建議王女士做了一次胰島素水平檢查,結果是空腹2.7pmol/ml,餐後2小時6.2pmol/ml,建議其加藥或採取胰島素治療。
對於這個結果,王女士十分苦惱,她很擔心自己的血糖會越來越難控制,用藥也越來越多,併發症的情況最後還是難以避免。她的希望是能夠實現血糖達標,減少西藥,同時改善身體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問有沒有辦法?
專業解析:
很多糖友像王女士一樣,同時服用胰島素促泌劑(格列美脲)和胰島素增敏劑(二甲雙胍),以為解決了導致血糖升高的兩大問題——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結果血糖還是越來越高。
從王女士的胰島素水平檢查結果來看,空腹2.7pmol/ml,餐後2小時6.2pmol/ml,偏低,說明胰島功能較差,而像格列美脲這樣的促泌劑正是依賴胰島功能發揮作用的,但如果胰島細胞的狀態不好,不願意工作了,再怎麼刺激也分泌不出足夠的胰島素了,光靠二甲雙胍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效果十分有限,血糖自然難以控制。
採取方法:
這種情況下,從養護胰島功能,幫助血糖控制,減少藥物依賴的角度出發, 建議王女士做兩件事:
一是暫時將格列美脲改為注射胰島素,外源性的解決胰島素不足的問題,從而減輕胰島細胞的負荷,給一個它休養生息的時機,同時,趕緊把血糖降到標準水平,阻止持續的高血糖對胰島細胞的進一步破壞。
二是馬上採用非藥物方法,如生活方式的幹預和特殊營養的補充,促進胰島功能的修復,逐漸增加自身胰島素分泌量,從而提升自主控糖能力,減少對藥物的依賴,遠離併發症的風險。
糖友反饋:
王女士通過調理,1個月後,餐後血糖降到11.7,沒測空腹血糖,精力、體力有所恢復,建立信心繼續調理。
2個月後,空腹5.8,餐後8.1,停掉了胰島素,換回之前的降糖藥二甲雙胍和格列美脲,血糖保持穩定。
3個月後,隨著胰島功能的提升,二甲雙胍從2次改為1次,格列美脲減到每天1mg,血糖依然平穩。
結果分析:
一方面,非藥物方案中,針對性幫助糖友改善飲食結構,科學運動控糖,增強血糖代謝功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效保護胰島功能;
另一方面,從營養角度,對受損的胰島細胞進行精準的營養幹預。
醫學界在解決血糖問題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各種特殊的細胞營養對於胰島功能修復,以及自主降糖功能的恢復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現代營養學認為,如果能準確鎖定胰島等靶細胞所需要的肽,通過特殊途徑提取,並且外源性補充,就很有可能實現胰島功能的恢復。目前,世界各國科研人員,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