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時代漸行漸遠 76.5%的人贊同將硬筆書法列為學校課程(圖)

2020-12-15 網易新聞

  「如果作業可以交電子檔和列印稿,誰還會手寫呢?」最近,湖北某高校學生梅竹,正為一門課的作業要求手寫而煩心,「很久不寫字了,很不適應。手寫太慢、太費時間,打字多快啊,還可以直接複製、粘貼。」

  眼下,不適應手寫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隨著電腦、手機、印表機的普及,「手寫」仿佛與青年生活漸行漸遠。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北京益派市場諮詢公司,對207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較多手寫機會,大多數人(74.2%)表示手寫機會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寫機會很少,4.4%的人幾乎已經不用手寫了。

大學是手寫機會變少的「分水嶺」?

  「平均每天籤十幾份文件,我練就了一手漂亮的籤名。但我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字都寫得很難看。」某公司李經理坦言,平時大家辦公時都用電腦,只有開會做筆記和籤文件時需要手寫。

  今年元旦,李經理收到一張朋友寄來的手寫賀卡,雖然只有短短幾行字,卻讓他著實感動了一番,「所謂『見字如見人』,看到朋友的親筆書,仿佛能感覺到那個人就在面前,很是親切。」

  本次調查顯示,68.8%的人有一年以上時間沒收到過別人的手寫稿,其中28.3%的人有超過兩年沒收到手寫稿了。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系研一學生周業鋒說,因為平時幾乎不手寫,在期末考試時,經常會「打磕絆」,「一個字寫出來,會忽然覺得好像這個字不是這麼寫的,而且還會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兒,懷疑自己寫錯了。」

  調查顯示,83.0%的人承認,自己有提筆忘字的經歷。

  公眾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手寫?調查中,70.8%的人首選「籤名」,68.4%的人選擇「考試」,65.7%的人「記筆記」時會手寫。接下來還有「寫日記」(35.4%)、「寫文章」(29.8)、「寫信」(23.1%)、「用手寫電子產品時」(14.3%)、「寫春聯」(7.8%)等。

  公司導購員楊成麗讀高中時,曾與一名好友堅持通信3年。上大學後,她倆開始用手機、電腦代替手寫信件互通信息,然而她們的溝通次數也隨之漸漸減少。「以前看到朋友熟悉的字跡,會感覺對方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手寫的字,是有溫度的。」

  「上大學前,學生用手寫還比較多。」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永清認為,大學是手寫機會開始變少的分水嶺。「新書寫方式的出現,與技術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也要求書寫工具越來越便捷。新的書寫方式,也會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心理。」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劉克明認為,電腦便於查找和存儲資料,用電腦寫作速度也更快,可以提高人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

  「但這也給偷懶提供了方便。」劉克明說,如今粗製濫造的文章越來越多,許多文章不再是經過個人思考、沉澱後寫出來的,簡單粘貼、複製的情況大量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電子書寫不能反映書寫者真實的水平。」

79.1%的人認為寫一手好字很重要

  梅竹在一次應聘時,看到身邊一名應聘學生遞給面試官的簡歷是漂亮的手寫體,在眾多列印簡歷中顯得十分搶眼,得到了面試官的讚賞。「原來對手寫不屑一顧,沒想到在最重要的時刻,寫一手好字可以為自己加很多分。」

  語文教師謝靜說,學校對有5年以上教齡的教師不要求用手寫教案,所以很多教師的課件都是用PPT呈現的,「但板書能更清晰地向學生呈現自己的思路。學校在招聘老師時,字寫得好不好仍然是一項重要指標。」

  本次調查發現,79.1%的人認為,寫一手好字很重要。

  美國德克薩斯州農機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嚴俊,在一次留學生文化節上,幾個會寫書法的同學搭了一個展臺,幫助外國人把英文名譯成中文,寫在宣紙上送給他們,「那個展臺無比火爆,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很多老外全家老小都要我們給他們寫。他們覺得書法很神奇,方塊字就代表中國文化。」

  2002年,劉克明曾到日本一所大學交流。他發現,日本人普遍重視書法。他們覺得書法很神聖,能體現人的文化素養。他還遇到一名臨摹過《蘭亭集序》的日本「的姐」,讓他非常吃驚。

  「相比之下,我國對書法的重視不夠。其實人們在提筆寫字時,會產生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劉克明認為,寫好漢字應成為國人的基本素養。

  手寫時代漸行漸遠會帶來什麼後果?調查中,71.4%的人認為這會削弱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64.5%的人覺得後果是「書法藝術會趨於消亡」;56.0%的人認為「寫作者的個性無從體現」。同時,也有7.9%的人覺得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漢字不同於其他文字。漢字書寫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中國人不應丟掉。」書法老師母玉潔指出,學校應積極開展書法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寫字的興趣,「練字會讓人集中注意力,有助於一個人養成好的性格,會培養細緻觀察的能力。」

  張永清堅信「手寫不會消失」,但他同時指出,在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中,手寫體不會佔主導地位,這是一個不可抵擋的潮流。以後用硬筆書寫可能會和現在寫毛筆字一樣,被當做一種藝術,因為那時大家都不太用鋼筆了。「現在不少人鼓勵『毛筆書法進課堂』,以後可能會掀起『鋼筆進課堂』的熱潮了。」

  調查顯示,76.5%的人認同將硬筆書法列為學校課程;55.4%的人認同將毛筆書法列為學校課程;42.3%的人指出,國家應出臺政策,鼓勵手寫輸入設備研發與銷售。胡明王聰聰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調查指83%的人提筆忘字 手寫時代漸行漸遠
    「如果作業可以交電子檔和列印稿,誰還會手寫呢?」最近,湖北某高校學生梅竹,正為一門課的作業要求手寫而煩心,「很久不寫字了,很不適應。手寫太慢、太費時間,打字多快啊,還可以直接複製、粘貼。」 眼下,不適應手寫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隨著電腦、手機、印表機的普及,「手寫」仿佛與青年生活漸行漸遠。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中國男足22人大名單將出爐 楊晨等5人漸行漸遠
    中國男足22人大名單將出爐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硬筆書法的魅力今何在
    文/彭杭 圖/本報記者陳大祥   智能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讓我們與傳統漸行漸遠。比如,寫字。   原本,書寫是感受漢字魅力、傳承傳統文化的極其有效的方式,可在鍵盤和手機佔據主導的今天,提筆忘字卻成了常有的事。   所幸,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關注。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資訊時代,作為情感依託、記錄歷史變更的書信,正從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出,並且漸行漸遠。鴻雁傳書,是否成為正在消失的歷史?    現象 紙筆逐漸失寵    「打電話多方便呀,為什麼要寫信?」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特別是在年輕人眼中,傳統書信更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書信的正確格式。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父母與子女相遇,就是世間最隆重的緣分,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會漸行漸遠。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牙牙學語到學有所成,這個過程包含了父母多少心血和祝願,一點點進步承載了父母多少努力和希望。他越長越大,越來越獨立,小學、中學,乖巧、叛逆,這是必經的階段,無法逃避。前一秒,對他是牽腸掛肚;後一秒,對他是滿懷憤怒。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1.相隔的不是歲月,而是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
  • 多少漸行漸遠的人,都曾交換過靈魂
    但有一段時間,我總為自己有一個好朋友而感到傷感,因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好朋友也總會漸行漸遠。回憶小的時候,總是忘不了一個短髮、瓜子臉的女生,記憶中的她總是跟我們一幫男生廝混在一起,會踢球、會打遊戲,會跟我們一起扮演卡通人物,大大咧咧,無所畏懼。
  • 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不覺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用在那時那刻竟是該死的妥帖。晚上8點左右,兒子用寥寥幾個字微我:到了,不打電話了。
  • 漸行漸遠,才是友誼的常態
    校服上的籤名大概就是這個效果,圖是百度搜的大約是稍後同班同學的聚會每年都有人高考、畢業、狂歡……這幾天,高考成績出來了,選專業,選學校,報志願,等通知書,離開家,離開朋友!大多數人讀大學四年,或者接下來再讀研三年,畢業留在大城市工作。我們就這樣,各奔東西。高考以後,以前天天見的人,再見一次的難度突然增加了無數倍。
  • 孩子與父母的緣分,是終究走向漸行漸遠的必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曾經聽朋友說,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也就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這三年,之後都是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時還沒有孩子,感受不到,如今我才發現真的很現實
  • 所謂母子父女一場真的是漸行漸遠嗎?
    看過龍應臺的一篇文章《目送》,裡面有句話非常觸動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這篇文章時,我的孩子在讀高中,住校,每周回來一次,每到周五下午我的心就不在工作上了,早早準備好去學校接孩子回家,校門口是排成長龍的接孩子的車隊,一個個家長翹首等待在校門口,掂著腳,伸長脖子,看到孩子出來了,緊揮著手並喊著孩子的名字,生怕沒有第一時間看到自己,滿臉的幸福。周日下午再大包小包吃的用的準備一大堆把孩子送回學校,看著孩子的背影消失在通向宿舍的小路拐角。
  • 小熊遇到了一個煩惱,它的朋友全都漸行漸遠了……
    有這麼只小熊,它與朋友們漸行漸遠,然而,在一次危機中,它為朋友們挺身而出。它的命運會怎麼樣呢?一個溫馨可愛的童話故事,娓娓道來人生道理。《小熊的煩惱》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中國中福會出版社作者:阿咚 文/圖出版時間:2020年09月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世傳的美人,並不一定真美,古人考功名時有句話:「不願文章中天下,但願文章中考官」,不需要天下人喜歡,只要考官喜歡你的文章就行了。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
  • 素質教育已經漸行漸遠
    似乎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著國家的教育大事。可以對錄取發表各自認為客觀看法,也可以對教師的各種問題指指點點。唯獨,沒有人再談論素質教育!教育的根本還提高素質,掌握知識。只是我們的教育,只做到了掌握考試技能,至於其他方面的素質水平提升,似乎與教育無關一樣。
  • 心理學家:無論你們曾經是多麼好的朋友,總會漸行漸遠的
    為什麼再好的朋友都會漸行漸遠?我們需要先了解友誼的本質。霍曼斯是社會交換理論的創始人,他運用強化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構成社會交換理論基礎的基本命題。首先是成功命題,他認為行為重複的頻率決定於行為獲得獎賞的頻率和及時性。
  • 漸行漸遠的蒸饃習俗_新聞中心_洛陽網
    蒸饃的花樣很多,可以將面捏成各種形狀。「上尖下圓,日子平安;紅點一照,百事都好。」這句俗語形容的正是最常見的紅點蒸饃,人們將圓形的饃蒸好後,用紅色素在上面點上一個紅點,以求闢邪,圖個大吉大利。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動物饃、棗花饃、壽饃、布袋饃等。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今年因為咦情難得在家多住幾個月,有天陪我媽出去散步,看見好多人家的地裡都種著油菜花,我感慨說今年好多種油菜花的,往年都沒見過,我媽說:每年都這樣,你往年哪在家待到過油菜花開呢?
  • 我們已經漸行漸遠,是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
    文|輕衣素茶圖|來源網絡耳畔又響起那首周華健的朋友,這才想起真正學會唱這首歌的時候,是在高中,在那個青春年華的歲月裡,喜歡上這首歌,是在畢業的聚會上。分開後的我們,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有的人當上了老闆,有的人成了小商販,有的人在不到的縣城裡跑出租,有的人在擁擠的工廠裡面打工,有的人在工地上幹著苦力,有的人結婚,有的人依舊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