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外賣員:四個月騎壞一輛車
2016年,騎手王波辭去了廣東一家工廠的工作,回到老家貴州省六盤水市開始送外賣。
有一天,王波的領導突然找到他,說要交給他一個重要的任務。原來,這一年王波所在的外賣公司開始向鄉鎮進軍,恰好王波是其中一個目標市場——盤州市響水鎮的當地人,於是打算派他去「開疆拓土」。
考慮到待遇還算優厚,王波接下了這份重任,但心裡還是相當疑惑。他在鎮上生活了十幾年,幾乎從未見過有人點外賣,去這種地方真的有單送嗎?
然而,剛到響水鎮站點的一天王波就震驚了:一天下來他竟然接到了近20個單子,以前在市裡面幹都不一定有這麼多!
雖然訂單的問題不用王波操心了,但還有其他困難在等著他。
比如,響水鎮的位置偏僻,地圖上只顯示有學校、醫院、賓館等主要地點的位置信息,很多餐館和住宅所在地是一片空白。顧客缺乏能選的地址,騎手也很難判斷外賣送到哪。
王波將情況反映上去後,公司聯繫到高德地圖,為騎手們開闢了專屬的的上報通道。騎手每送完一單外賣,就順便上傳位置信息,幫助商戶和居民添加定位。託他們這些「兼職採集員」的福,不出一年時間響水鎮的地圖就被「點亮」了。
還有,響水鎮地處雲貴高原,毗鄰大山,交通不甚方便,經常要爬坡、繞路。為了讓用戶準時吃上飯菜,王波經常抄近道,4個月就騎壞了一輛摩託車,可謂拼盡全力。
在王波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響水鎮點外賣的用戶越來越多了。「鄉鎮圈子小,一點點事情很快傳開,現在連老人、小學生都知道可以點外賣了。」有時候,身體力行就是最好的宣傳。
後來,王波身上又多了一項任務:拉商戶入駐平臺。有些當地店主根本不知道線上點餐平臺是什麼,王波只能挨個苦口婆心地勸說,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說服他們嘗試。慢慢地,商戶有了訂單量,掙到錢了,才使更多的的商戶加入了進來。
像王波這樣的騎手並不是個例,隨著外賣平臺的下沉,越來越多的騎手加入到了「下鄉」的隊伍中,同樣的劇情也在全國各地上演。
別小看了鄉鎮的外賣
就像王波剛開始那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鄉鎮也會有點外賣的需求。
的確,城市中點外賣的「主力軍」是坐辦公室的白領人群,因為忙於工作、通勤時間過長,才不得已吃外賣。而鄉鎮居民基本都在家附近上班,為什麼還有人點外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鄉鎮不等於農村。近年來隨著產業轉移,不少企業都選擇去地租便宜、勞動力成本低的鄉鎮設廠。這也就意味著會有一批坐辦公室的勞動者,吃膩了食堂總會有點外賣的需求。
即便是農村,也是會有外賣的受眾的。比如從城裡來的村官、值班的民警、開診所的醫生……工作強度較高的他們,點個外賣並不奇怪吧?
其實說到底,外賣只是另一種形式的「下館子」罷了。只要一個地方有人去餐館吃飯,那麼必然會有外賣的市場。甚至對於鄉鎮居民喜歡三五成群吃飯的習慣來看,點外賣甚至更划算。
而對於外賣平臺來說,鄉鎮市場也是有利潤空間的。即使進軍偏遠地區,也不會增加太多成本,畢竟系統是現成的,騎手按單結算工資,平臺無非是給商戶點補貼罷了。
並且,鄉鎮的外賣市場幾乎是沒有競爭的,只要下手夠快就能做到壟斷,這對平臺來說吸引力太大了。就算每個鄉每個鎮的單量不大,但只要覆蓋範圍廣,一樣能獲得利潤。
可能有人會問,鄉鎮地區交通遠不如城市便利,且人們居住的比較分散,送餐效率能跟得上嗎?真的有人願意做外賣員嗎?
問出這種問題的人恐怕很久沒去鄉下了。現在全國上上下下都在修路,鄉鎮的基礎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電動車的普及度相當之高,有條件做外賣員的大有人在。而鄉鎮的就業機會遠不如城市多,外賣員也比大多數工作自由,既然能做,為什麼不做?
更何況,鄉鎮地區的車流量相對較小,也沒城市那麼多紅燈,更沒有等個電梯就要五分鐘的大型寫字樓,外賣員一路上可謂暢通無阻,同樣的距離可能花一半的時間就能送達,這某種意義上也彌補的單量少的損失。
總而言之,別把外賣的門檻看得太高,城市能做的,鄉鎮也一樣能做。
什麼是真正的下沉?
這幾年總有人提「下沉」這個詞,可究竟什麼是下沉?把一二線城市的東西推廣到四五線城市就是下沉了嗎?這樣理解未免就太膚淺了。
看到外賣下沉的例子後,我似乎明白了,「下沉」的真正意義其實是「便民」。
舉個例子。人造衛星剛被發明的時候是軍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敵人的行蹤,獲取更多信息。後來轉為民用後,才廣泛應用於通訊,人類社會才得以進入資訊時代。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下沉。
換到電商行業也一樣,以阿里巴巴來說,一開始只有B2B(1688),然後有了B2C(淘寶),後來又有了閒魚(C2C),覆蓋到更多的人群,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這就是下沉的目的。
所以,不是讓產品更「Low」、更「接地氣」、更土才是下沉,真正的下沉一定是推動社會進步、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讓少部分人擁有的東西為大眾所有。
就像古詩中說的那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趙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