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財貴:教育,13歲前才是最好的時機
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我認為第一,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這本來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卻忽略了,你一忽略,教育就或許費力很多,收穫很少,或者是敗壞人性,用孟子的話說,不僅是緣木求魚,而且還有後災。
-
王財貴:人生只有一件事
假如不行,讀經教育也是不合理的。那假如行,而且唯有讀經教育才能夠做到,那你就非做這件事情不可。讀經教育的本領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你的誠意;而你的誠意來源於你的認知。不是勉強地撐場面,而是從內心裏面真的是綿綿密密的,不容自已的就要這樣做,那是你生命自我的意願。你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才有真正的價值,你才對得起自己;也才能把事情做好,對得起別人。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的產業鏈條
從信奉「老實大量讀經」理論的眾多擁躉,到近百家讀經學堂的興辦,再到「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一條以王財貴為主導的讀經產業鏈條已經形成。 國學熱與「讀經教主」 王財貴倡導的讀經教育,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當時,這位臺中教育大學教授開始在臺灣推行讀經典運動,最初的理念是課餘對孩子進行讀經輔導。
-
王財貴教授對於「體罰」的見解 | 愛之體罰
什麼配套呢?西方大部分的國家也不是沒有體罰,但是他們可以不打戒尺,他們可以用別的方式。比如罰站,或罰做某項服務,犯規嚴重的,會請家長帶回家幾天反省等等。如果打戒尺,也規定了哪些人可以執行,執行到什麼程度。採訪者:現在西方的教育真的是反對體罰的嗎?
-
王財貴: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國民語文程度的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不是因為語文難學,而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失敗,而語文教育的失敗,其實是因為文化觀念的迷失及教育理論的錯誤。TIPS: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在年幼時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知道怎麼用。
-
可大可久之業----一篇舊文:王財貴和兒童讀經
每轉一遍都有一遍的功德……這篇舊文,讀來感慨萬千。「他四十五歲,不小了……」讀經古風現代版——四書老莊入學堂,唐詩楚辭映童顏聯合報八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第四十版 教育專刊 記者 陳碧華●講解無用心得在己●反教育?
-
正確的教養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現實生活中,因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對教育觀念理解的不同,所以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不同,所以,根據這個可以將教養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家長們可以對照看你的教養方式屬於哪種?第一種,嚴厲型。正面管教出來的孩子,懂得必要的規矩,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孩子更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擔的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相信每個家庭的孩子在剛上小學的時候,都有過一段不能主動寫作業的時光,對於這件事情,因為三種教養方式的不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
言出必行,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調查顯示,80%以上的中國父母認為自己能對孩子守信。然而相反的是,超過95%的小孩認為父母常常不履行承諾。更有一項針對「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和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滿父母說話不算話。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產業:學堂年入4百萬
當時,這位臺中教育大學教授開始在臺灣推行讀經典運動,最初的理念是課餘對孩子進行讀經輔導。但據知情人稱,當時的臺灣,西風東漸,公眾對這種讀經教育並不買帳。 1994年,王財貴進入大陸宣講讀經。恰逢其時——時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的蔣慶等人,已經就「是否要讀經」的問題,在大陸掀起討論熱潮。大多數的聲音都是,要讀。
-
讀經教育二十年:爭議聲中,王財貴欲斥資12億建萬人書院
在那場讀經界無人不知的演講《一場演講,百年震撼》中,王財貴呼籲要讓兒童13歲前「完全在我們的老師、家長優良的帶領之下」,吸收經典,令他們滿腹經綸,成為「大才」的苗子。文禮書院位於深山之中,與世隔絕。三年前成立的文禮書院就是他心中培養「大才」的聖地。
-
王財貴教授影音視頻連結集
17、臺灣王財貴教授中西文化經典導讀與啟蒙教育報告會http://www.hkkzxt.org/lnzl/yysp/2010/0831/798.html18、四海書院讀經教育懇談會 與王財貴博士面對面http://www.hkkzxt.org/lnzl/yysp/2010/0830/797.html19、兒童讀經教育百問千答--王財貴教授主講(1)
-
告訴你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優渥的物質條件,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固然重要,但最應該給他們的是什麼呢?一、給孩子寬容、信任與尊重下面是我與女兒的對話:女兒:「別人的媽媽都特別喜歡翻孩子的東西,初中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的媽媽都把她密碼本的鎖給撬開了,可是媽媽您從來都沒有那樣做過。」
-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簡單的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全人教育,而非單純的以孩子的成績好壞去衡量首先從家長的角度表達對全人教育的認可:「對於孩子的培養不僅僅局限於其學術能力上的提高,更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要加強對孩子品格的塑造,潛能的激發,幫助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一:全人教育是什麼?
-
【特別推薦】臺灣王財貴教授:一生學問,13歲之前教給孩子
這就是臺灣省臺中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王財貴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孩子的啟蒙教材應該是《論語》,3歲前應該聽盡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畫。7月24日,他將應邀到河南省人民會堂進行演講。7月14日,王財貴先生接受了《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的專訪。王財貴,臺灣省臺南縣山由鄉人,臺灣省國學大師、臺中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全球「兒童讀經教育」的首倡者、實踐者和推廣者。
-
——王財貴教授專訪
7月24日,他應鄭州晚報和先鋒教育之邀,將到河南省人民會堂進行演講。7月14日,王財貴先生接受了《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的專訪。鄭州晚報:在您的演講中,您一再強調「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這對於現代教育思想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你的根據是什麼?
-
臺灣華山書院教授王財貴:以儒釋道全盤「化西」
中新社北京七月一日電 題:誓以「儒釋道」全盤「化西」 ——訪臺灣華山書院教授、全球兒童經典教育推廣人王財貴博士 中新社記者豐冰 兩年前,王博士在北京師範大學一場推廣兒童經典教育的演講,掀起了中國大陸讀經風,他的經典教育理念從此深入人心。 「回到孔子·莎士比亞--二00四四海兒童經典教育周」活動,剛剛在北京結束,王財貴博士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音樂廳的兩場演講,場場爆滿,中國各界專家、熱心教育人士及家長從各地趕到北京。他的睿智與博學傾倒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場內掌聲連連。
-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反思您對孩子的教育!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把孩子送到國外(尤其是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有的人認為買個學區房,最好是非常搶手的學區房,然後進入最好的學校,就是最好的教育;有的人認為,隨心所欲,隨其自然,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和興趣,主動接受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人們莫衷一是,各執一詞。社會上的討論乃至爭論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
收藏 | 對孩子而言,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
鄭希怡:父母自身的行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真的能教出成功的孩子呢?也許你很幸運,孩子最終考上了名牌大學,但是他卻失去了繼續奮鬥的欲望,也失去了繼續奮鬥的目標,那樣的孩子眼神是空洞的,他們更多是刷題的機器。而真正能夠長期保持熱情堅持跑完人生馬拉松的孩子,是像鄭希怡這樣的家長養育出的孩子,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了最好的榜樣。百度搜了一下鄭希怡的介紹,1981年出生,也是將近40歲的人啦。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第三個現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績很難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記者問「孩奴式父母」同樣的問題時,他們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他們始終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就教不出優秀孩子呢?」是啊,為什麼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付出與回報是如此的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