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 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稱號30人,國家優青2人,全國最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教學名師、省道德模範等更是成批湧現,層出不窮。在「兩個100年」奮鬥目標的交匯之年,安徽師範大學交出了師德師風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的傲嬌答卷。
群英薈萃的「師大現象」
教師是社會的典範、人格的楷模,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作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體」和基礎教育的「母機」,安徽師範大學歷來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擁有孕育名師大家、弘揚高尚師德的豐厚土壤,一代又一代的師大人薪火相傳,將立德樹人融進血脈,積澱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成為引領校風學風建設的一面旗幟,成為教職員工躬行一生的行為標杆,無數大師和先賢鑄就了安徽師範大學光亮的精神風骨。
近年來,安徽師範大學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要求,始終將師德師風表現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以制度規範推進師德建設;以教育引導培育師德精神;以強化監督規範師德行為;以考核評價樹立師德導向。弘揚傳承優良的師德師風,營造教書育人的濃厚氛圍,建設了一支政治合格、師德高尚、作風優良、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房玫、路丙輝等一批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在這裡不斷湧現,他們堅持明道信道,矢志不渝地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作為安徽教師教育的搖籃,安徽師範大學以「培養當代陶行知與未來教育家」為己任,積極構建「師德塑造,知識探究,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批批師大學子在這座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求學深造,傳承代代師魂,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追夢者和圓夢人。先後湧現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好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優秀學子,形成了群英薈萃的「師大現象」。
建校以來,學校累計培養了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近30萬名。校友中有5位兩院院士(王文興,王如松,李亞棟,韓斌,汪衛華)、2位歐洲科學院院士(曹進德,尚必武)、40位國家傑青、14位「長江學者」。目前,省中小學特級教師和管理骨幹中有一半以上是該校校友;近三年我省基礎教師獲評正高職稱的教師,接近一半是該校的畢業生,他們延續著母校的優良傳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九秩師大的師德之光。
未來,安徽師範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持續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養、造就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 名師風範
安徽省教學名師,全國三八紅旗手
俞曉紅:紅了課堂 紅了半邊天
「沒有聽過俞老師課的大學是不完整的大學!」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
俞曉紅於1978年考入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2004年在上海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7月晉升教授職稱。現為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紅學會常務理事。從教近40年,她始終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度的工作熱忱,長期堅守本科教學一線。
「課堂教學是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搶俞老師的院選課是要拼手速的」。每逢期末系統裡的「搶課大戰」,不出10分鐘,俞曉紅課的選修人數就會達到上限。這是俞曉紅連續二十多年開設的金牌課程「《紅樓夢》研究」搶課的火爆景觀。
「講臺是教師傳達智慧的舞臺,而課堂教學是一門要精益求精的藝術。」俞曉紅曾以這樣幾句話概括她對課堂教學的體會。數十年來,她以教育家的匠心打造每一節課,追求能產生師生共鳴的「知音境界」。她每每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學術思維。她說:「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雖然一些文學史教材比較經典,但由於出版時間較早,知識構成相對滯後,難以跟上學術界推陳出新的步伐。」很多學生評價:「俞老師的教學內容條理清晰、獨一無二,新增知識和學術見解是現有教材上找不到的。」
「學術研究要為教學保駕護航」
「科研分兩種,一種是高入雲端的,一種是下接地氣的。我比較傾向第二種,科研成果可以及時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服務一線課堂」。俞曉紅認為,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並非對立關係,她的理念是將兩者有機融合,互相促進。
「要提高學生,先提高先生」。三十多年來,俞曉紅致力於《紅樓夢》、宗教文化與敦煌文學、明清區域文學及戲曲等領域的探索研究,尤其在《紅樓夢》研究領域頗有建樹。
俞曉紅認為,優質的學術研究應為教學工作保駕護航。從教幾十年,從本科生到博士生,俞曉紅在學生中一直保持著很高的人氣,每屆都有不少學生自詡為「紅粉」「魚絲」。學生查桂義每當回想起讀研時光,就覺得十分溫暖,「俞老師是那段歲月裡最溫暖的光,是她千百次的鼓勵和幫助讓我『脫胎換骨』,從見人就臉紅的農村姑娘成長為落落大方的職場女性,以前老師常說職場更需要『王熙鳳』『賈探春』這樣的女性,我想我便完成了這樣的『蝶變』」。
俞曉紅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書結合育人,科研融入教學,讓學生受益終身,為一線教師、學者樹立了標杆。
關鍵詞 青年先鋒
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邵振奇:德藝雙馨「孺子牛」
打開邵振奇的教本扉頁,工整地書寫著蒲松齡的一句話「書痴者藝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可謂是他的心聲流露。
邵振奇,祖籍山東省乳山縣,1985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博士,中共黨員。省教壇新秀,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為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協會會員,省朗誦學會會員。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擎燭人,責任重大。邵振奇就是痴心教藝的「孺子牛」。
「畢業匯演是華美的綻放,也是不舍的離別,同學們的純真、燦爛、躍動賦予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一年一度的畢業匯演,身為錚錚男兒的邵振奇免不了俠骨柔情。邵振奇特別強調口傳心授,每次匯演和比賽都帶領教師們為學生排練、打磨,經常通宵。他指導的研究生、本科生多次獲評優秀學位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比賽中獲獎一百餘項,連續八年被省教育廳等部門授予「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邵振奇以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成熟心智和健全人格作為著力點,追求每個教學環節的精緻準確。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馬梅教授評價道:「邵振奇老師在教學方面非常出色,他將理論講授、技能訓練與審美培養深度融合,對學生寬嚴相濟、張弛有度。是新一代年輕教師的翹楚。」「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第一名」「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省教壇新秀」,校、院首屆「課堂教學優秀獎」「最受歡迎的教師」,展示出邵振奇的風採和不俗實力。
作為戲劇與影視學博士,邵振奇在潛心教藝之餘,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承擔多項教科研課題。他的研究成果三次被《新華文摘》轉載,並獲中國電視最高獎——金鷹獎。
追夢路上,邵振奇守望著學生,找尋著他們所鍾愛的那支話筒、那束追光、那方舞臺。
關鍵詞 扶貧專幹
宿松縣涼亭鎮三德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
桂曉駿:寫好扶貧的「三德」論文
桂曉駿說,要無愧無悔地紮根在三德村,做一個有信念、有信仰、有信心的「三德人」。
2017年4月,根據省委統一部署,安徽師範大學總務處的桂曉駿作為第七批選派幹部赴宿松縣涼亭鎮三德村掛職,任駐村扶貧工作隊扶貧專幹。2018年4月,改任工作隊副隊長。三年多來,他以「紮根三德村,做好『三德人』」為工作、生活主線,努力將自己駐村幫扶的「畢業論文」寫在三德大地上,寫在7000名三德父老的心中。
律己忠誠的「守德人」。駐村之初,桂曉駿就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很快就從「門外漢」變成了「內行人」。平時在入戶走訪或村裡接待群眾來訪中,有些群眾往往因為不了解政策而怒氣衝衝,或者不切實際地要求享受某些待遇等,他都會仔細了解群眾的需求,再向他們解釋相關政策、規定,經過耐心細緻的解釋說明,那些帶著怒氣、怨氣而來的群眾通常都能予以理解。
勤勉務實的「弘德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幹部10個人每天都會處理各種各樣複雜的問題。而且隨著電子化辦公的普及,很多村幹部因為不會使用電腦導致工作效率比較低,出錯概率也大。面對這種情況,他積極介入,一方面主動承擔了很多文字材料的撰寫,另一方面積極幫助村幹部學習使用電腦,提高他們電腦操作水平。現在,已有部分村幹部能熟練運用電腦處理日常工作。
真情投入的「立德人」。開展教育扶貧是學校定點幫扶的側重點。2017年11月,學校啟動援建三德村光榮小學在線課堂錄播教室。在隨後的五個月時間裡,桂曉駿除去春節放假的幾天,幾乎天天都在施工現場,嚴格對照招標、投標文件監督施工。用他自己的話說,不但要確保工程質量可靠,更要確保施工材料符合環境保護要求,不能影響孩子們的健康。2018年5月,在線課堂建設完工,各項指標均達到預定標準,完美實現了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和光榮小學師生在線教學互動。
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桂曉駿和工作隊同事立即趕赴三德村,在防護裝備只有20隻口罩的情況下,與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幹部一道入戶宣傳、上路值守、勸導群眾,做好居家隔離觀察對象的管理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
通訊員 楊穆龍 本報記者 程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