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印象中的豆媽快人快語,講話語速快,邏輯卻始終在線;做決定也快,不糾結現在和將來,只要有問題立馬解決。豆媽也自言大大咧咧,是個粗線條的女子,這性格放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利有弊,好處就是,還沒來得及痛徹心扉,娃就已經坐在機構的小課桌前上課了;機構幹預遇到無法攻克的天花板,立馬撤出來倒手就送進了幼兒園;再好的康復老師,孩子已經學會了,也要忍痛放棄。正因為每個階段都目標明確,所以豆豆的幹預一點時間沒耽誤。
在這樣一位風馳電掣、追求高效的媽媽手中,豆豆長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小朋友,小編今天向大家揭曉。
1 診斷第二天,豆豆已經在機構學習了
豆豆沒去醫院檢查前就有些很明顯的譜系特徵:沒有任何語言和溝通,自己玩自己的,無法控制情緒,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2015年,豆媽第一次帶孩子去醫院,當場就被確診了。同行的醫生朋友也不懂自閉症是個啥,還勸豆媽:「多大點事,多帶著出去玩玩就好了。」豆爸也一臉淡定,就像孩子只是得了個感冒,衝個板藍根喝就能好。多年以後,豆媽受好奇心驅使,提起勇氣拿這事問豆爸:「豆豆確診的時候,你怎麼一點點吃驚都沒有?」豆爸答:「那又怎樣?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啊。」豆媽聽後大發感慨:「這是親爹麼,比我心還大。」現在看來,兩口子都比較神經大條,很多家庭要經歷的崩潰期,他們直接跳過,上了幹預的快車道。
換家醫院再查查,還沒進診室,豆媽就聽到醫生對一位帶著孫女前來問診的老人說:「你要接受孩子一輩子可能不會管你叫『爺爺』的現實。」她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下午就帶豆豆去機構報了名,想著有差距就練吧。第二天,豆豆的小身影就出現在機構了。
「我也想提醒家長,在幹預這事上不能有太多人當家。」豆媽叮囑,「我跟豆爸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有默契,豆豆的幹預問題基本是我說了算,哪怕我白天做錯了,爸爸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反駁我,要等課程結束了,晚上回去再討論、糾正。」
三歲到四歲,豆豆在機構一年,最大的變化是配對和模仿能力的提高,但其他方面並沒有明顯進步。她還發現豆豆比較抗拒在機構上課,每次上完課再換教室都是哭著進去,一堂課45分鐘,光安撫情緒就要10多分鐘,真正的幹預時間很少。一年後,她帶孩子去北大六院看郭延慶教授,郭大夫看完就說,豆豆身上幾乎沒有幹預過的痕跡。
「孩子不配合,學再多的東西也出不來。」豆媽說,「新家長在給孩子挑選機構和老師的時候,哪怕少上兩節課,也一定要找專業有經驗的機構或老師。」
孩子幹預效果不理想,豆豆媽琢磨著要給兒子換地兒了。
2 蹦出滑膜炎,果斷離開機構進幼兒園
真正讓豆媽下定決心還是因為兒子的情緒問題一直得不到改善,這對豆豆傷害太大了。
原來豆豆每次有情緒,尤其是想要的東西不能立馬到手時,都會用蠻力連續不停地蹦高,伴著大哭和哨子般的尖叫。長此以往,左胯骨蹦出了滑膜炎,孩子很受罪。
情緒問題是豆媽長期堅持不懈在家裡矯正好的。發現豆豆想要東西、情緒沒有爆發之前,豆媽的「無影手」會立馬拿給他,孩子發現這點後慢慢地不再以哭鬧來索取物品,豆媽滿足他的間隔也逐漸拉長。比如豆豆最初吃東西不讓分割,酸奶一喝就是一大盒。豆媽就買了很多一次性紙杯全倒上酸奶,喝完立馬給他下一杯,但就是不給一整盒。發現分開也始終有喝的,豆豆才漸漸把速度放慢。當然,這個見效的過程是漫長的,現在豆媽摸準了兒子的脈,一張手、一抬眼就知道他要幹啥。
從機構出來快活沒兩天,豆豆便在媽媽的精心安排下進了一家融合幼兒園,25個孩子裡有5個特殊孩子,包括豆豆在內的兩名孩子各自配備了陪讀老師。這一時期,豆媽的目標是——在幼兒園要開心、坐得住,同時鍛鍊自理能力。
上午在幼兒園,下午去上遊戲課,這一年,豆豆進步很大,主動語言增多,自理能力也增強了,尤其學會了自己解大便、擦屁股。這一直是豆豆的弱項,之前他上完廁所提上褲子就跑。豆媽把這個任務拆解放到了桌面上去教,先學摺紙,然後學擦盤子裡的番茄醬。家裡的小熊玩偶也成了豆豆練習擦屁股的對象。如此教了半年才終於學會。等豆豆從幼兒園出來,生活自理基本不用再操心,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成為要攻克的下個難題。
這一時段,在持續的斷舍離中,陪伴了3年的康復老師也隨著豆豆的進步成為記憶。之前沒指望過豆豆能上普小,豆媽覺得現在可以拼一把。
3 幼小銜接半年,教孩子做個不討人厭的小朋友
進入普小前,豆豆有一年時間做準備。豆媽拆解目標,著重提高兒子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才有了豆豆半年在IN幹預,半年上幼小銜接班的經歷。
豆豆來IN時已經7歲。「進去的時候甜甜老師給做的評估,這是豆豆長這麼大第一次有專業、全面、系統的評估。」豆媽說,以前她給豆豆做幹預時,有許多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輔助,比如表情、語氣、眼神;有些課題她覺得豆豆已經會了,評估出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兒。所以老師從基礎開始,變換不同形式給豆豆練習。每天詳細完整的訓練記錄表也是第一次見到。每天放學,老師會及時發送孩子的日報,每個月還有月報,通過數據對比讓家長看到孩子實實在在的進步。
「IN老師的態度改變了我以前大概、估摸著做事的心態。家長學習區的氛圍也特別濃厚,孩子在裡面康復,家長不會無所事事,個個在埋頭學習。ALSO特別支持家長自我學習,會不定期派出督導答疑解惑。」豆媽評價。
從IN出來,豆豆離那張入學通知書越來越近了。為了讓兒子能夠適應普校生活,豆媽給豆豆報了幼小銜接幼兒園,並進園陪讀了兩個月。
一陪讀才發現,豆豆上課最大的毛病是自言自語、不看黑板、注意力特別短暫。豆媽大刀闊斧,把家裡一面牆都改成了黑板,很多桌面教學也移到黑板上進行,豆豆才終於對眼前黑乎乎的東西產生了些許興趣。
幼兒園30多個學生,熱情活躍的豆媽把之前豆豆遊戲課上學到的一身本領都使出來,每天課間帶著豆豆和孩子們瘋玩,避免了兒子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她還會拜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叫他們喊豆豆一塊上廁所;課間的功夫,會把學生們七扭八歪的課桌和掉在地上沒人撿的鉛筆橡皮收拾得妥妥噹噹,幼兒園的老師都自嘆不如。可以說,豆媽用自己的細心和小蜜蜂般的勤勞,為豆豆營造出了一個和諧友愛的融合環境。
「我去的目的就是給豆豆鋪好環境,培養他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我們不說被別人誇學習多好、能力多強,最起碼不打擾別人、不討厭人厭。」豆媽說。
這種懂禮貌的好習慣一直伴隨豆豆進入小學。在學校裡,不管看見門衛、老師、校長,他都會有禮貌地問好。豆豆每天早晚的第一件事和最後一件事也是跟爸爸媽媽道「早安」和「晚安」。
4 三次面試,千方百計踏進小學門檻
最盼望的時刻來了!
第一次面試,老師一下就把豆豆從人堆裡挑了出來。
「媽媽帶你出去旅遊過嗎?」
「去過啊,迪士尼。」(此時回答正常,豆媽每年都會帶豆豆出一趟遠門旅遊,最近一次就去的迪士尼)
「還去過哪?」
「迪士尼。」(已經招架不住)
「你為什麼喜歡迪士尼?」
……(此處孩子已經答非所問,小嘴吧啦吧啦進入自說自話模式)
豆媽只能以實相告,豆豆發育比別人慢一些。果然,等了兩天,沒能等來入學通知書。
幾年未雨綢繆就為了孩子能夠擁有儘量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不甘心就此落敗的豆媽第三天就來了學校,跟教學主任坦誠了豆豆的實際情況。這次談話,豆媽想跟學校明確:豆豆學習能力比別人差一些,但是個乖巧孩子,性格好,沒有傷人和自傷行為,進校絕不會打擾其他同學。而且,在劃片範圍內,豆豆也應該走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有了這次深入交談,豆豆又在未來幾天陸續接受了兩次學校領導和老師在場的面試。在緊張不安的氛圍中,豆豆終於被允許入學,但校方拒絕了豆媽陪讀的申請。那顆剛落地的心又提了起來。
「豆豆,這是你們的教室,這是廁所、操場……」僅有的幾次入校機會,豆媽帶著豆豆把全校走了一遍,還拍成照片回去教。她擔心,好不容易求來的機會被豆豆兩天就造沒了可咋整?
豆媽也在外圍開始為豆豆加分。積極爭選家委會成員,熱情與班主任溝通。「今天沒時間,事情太多了。」入學第一天,年輕的班主任就給豆媽吃了閉門羹。但她還是鼓足勇氣,不容老師插嘴說了一連串的話:「豆豆是一個特殊孩子,沒有情緒問題,不會攻擊別的孩子,上課也會在座位上安坐。但他有一個不好的行為,會自言自語。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手食指放嘴上,暗示他保持安靜,或者重重地「嗯」一下,他就知道了……」
怕孩子打擾到別人,每天上學時在他手背上寫上「安靜」兩個字;每天給老師發微信詢問豆豆的情況,忐忑不安地等回復,直到班主任有點不耐煩,跟她說:「你等著我找你,不找你就是沒問題。孩子整體表現還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5 正向鼓勵顯成效,老師逐漸接納豆豆
好不容易按捺住內心的焦躁,過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日子,有一天,老師真的主動找上門來了:「今天上課,豆豆摸小朋友了。」
「轟」一聲,豆媽聽到這句話就蒙了。她一向對豆豆可能影響別人的肢體語言和話語很在意。先跟老師誠懇檢討:「孩子這種行為不好,會好好引導。」當天回來,一問豆豆才知道,是兒子想跟前排的女同學玩,因為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小手摸了人家後背一下,並沒有引起其他衝突。搞清楚狀況的豆媽先是鬆了口氣,為避免這件小事繼續發酵,豆豆媽跟班主任解釋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委婉地建議班主任合理疏解小朋友間的誤會,同時可以引導豆豆如何跟同學相處。事後,豆豆的班主任也接受了豆媽的建議。
班主任對豆豆最大的改觀是在一次看課過程中。坐在後排的豆豆先是主動熱情地跟外校來的看課老師,打招呼、自我介紹,但說著說著又自言自語起來。班主任老師這時用上了豆媽教給她的手指放嘴上和「嗯」的方法,豆豆立馬意會,小手放好安靜下來,整個課堂秩序也進入正軌,驚呆了看課的校領導和老師,對豆豆的班主任大加讚賞。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也第一次從豆豆這個特殊小孩的身上找到了成就感。
此後,豆媽與豆豆班主任的溝通便順暢多了,知道豆豆喜歡正面鼓勵,班主任也毫不吝嗇,隔段時間就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豆豆做得非常好的行為,還會給他發一個小紅花,這對豆豆來說是上學中最高興的事了。
現在豆豆在班級的生活還比較平靜,豆媽也不像最初時那麼焦慮了。後面的路還很長,迎接這個小家的挑戰還有很多,但豆媽說豆豆入學初期的表現已經超出預期,所以也有足夠的信心幫助豆豆走得更順利。小編曾經向家長分享過小函的故事,在課業跟不上的前提下,小函的父母已經在為女兒的未來做更長遠的打算了。
「豆豆也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有一天他與普小的節奏相差太遠,我考慮過送豆豆去特校,或我自己帶他。豆豆雖然理解能力差一些,但我們驚喜地發現了他很多優點,比如喜歡遊泳和畫畫;非常喜歡做蛋糕和打果汁等動手能力強的活動。我和豆爸還商量著以後等他長大了就給他弄一個門臉房,讓豆豆做些力所能及事。」豆媽透露,不管前路如何,豆豆還是那個豆豆,父母對他的愛只會加倍,不會減少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