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被拒,老師一句話讓這位媽媽轉悲為喜

2020-12-11 ALSOLIFE平臺
參加夏令營時上臺唱歌的豆豆

小編印象中的豆媽快人快語,講話語速快,邏輯卻始終在線;做決定也快,不糾結現在和將來,只要有問題立馬解決。豆媽也自言大大咧咧,是個粗線條的女子,這性格放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利有弊,好處就是,還沒來得及痛徹心扉,娃就已經坐在機構的小課桌前上課了;機構幹預遇到無法攻克的天花板,立馬撤出來倒手就送進了幼兒園;再好的康復老師,孩子已經學會了,也要忍痛放棄。正因為每個階段都目標明確,所以豆豆的幹預一點時間沒耽誤。

在這樣一位風馳電掣、追求高效的媽媽手中,豆豆長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小朋友,小編今天向大家揭曉。

1 診斷第二天,豆豆已經在機構學習了

豆豆沒去醫院檢查前就有些很明顯的譜系特徵:沒有任何語言和溝通,自己玩自己的,無法控制情緒,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2015年,豆媽第一次帶孩子去醫院,當場就被確診了。同行的醫生朋友也不懂自閉症是個啥,還勸豆媽:「多大點事,多帶著出去玩玩就好了。」豆爸也一臉淡定,就像孩子只是得了個感冒,衝個板藍根喝就能好。多年以後,豆媽受好奇心驅使,提起勇氣拿這事問豆爸:「豆豆確診的時候,你怎麼一點點吃驚都沒有?」豆爸答:「那又怎樣?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啊。」豆媽聽後大發感慨:「這是親爹麼,比我心還大。」現在看來,兩口子都比較神經大條,很多家庭要經歷的崩潰期,他們直接跳過,上了幹預的快車道。

換家醫院再查查,還沒進診室,豆媽就聽到醫生對一位帶著孫女前來問診的老人說:「你要接受孩子一輩子可能不會管你叫『爺爺』的現實。」她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下午就帶豆豆去機構報了名,想著有差距就練吧。第二天,豆豆的小身影就出現在機構了。

「我也想提醒家長,在幹預這事上不能有太多人當家。」豆媽叮囑,「我跟豆爸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有默契,豆豆的幹預問題基本是我說了算,哪怕我白天做錯了,爸爸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反駁我,要等課程結束了,晚上回去再討論、糾正。」

三歲到四歲,豆豆在機構一年,最大的變化是配對和模仿能力的提高,但其他方面並沒有明顯進步。她還發現豆豆比較抗拒在機構上課,每次上完課再換教室都是哭著進去,一堂課45分鐘,光安撫情緒就要10多分鐘,真正的幹預時間很少。一年後,她帶孩子去北大六院看郭延慶教授,郭大夫看完就說,豆豆身上幾乎沒有幹預過的痕跡。

「孩子不配合,學再多的東西也出不來。」豆媽說,「新家長在給孩子挑選機構和老師的時候,哪怕少上兩節課,也一定要找專業有經驗的機構或老師。」

孩子幹預效果不理想,豆豆媽琢磨著要給兒子換地兒了。

2 蹦出滑膜炎,果斷離開機構進幼兒園

真正讓豆媽下定決心還是因為兒子的情緒問題一直得不到改善,這對豆豆傷害太大了。

原來豆豆每次有情緒,尤其是想要的東西不能立馬到手時,都會用蠻力連續不停地蹦高,伴著大哭和哨子般的尖叫。長此以往,左胯骨蹦出了滑膜炎,孩子很受罪。

情緒問題是豆媽長期堅持不懈在家裡矯正好的。發現豆豆想要東西、情緒沒有爆發之前,豆媽的「無影手」會立馬拿給他,孩子發現這點後慢慢地不再以哭鬧來索取物品,豆媽滿足他的間隔也逐漸拉長。比如豆豆最初吃東西不讓分割,酸奶一喝就是一大盒。豆媽就買了很多一次性紙杯全倒上酸奶,喝完立馬給他下一杯,但就是不給一整盒。發現分開也始終有喝的,豆豆才漸漸把速度放慢。當然,這個見效的過程是漫長的,現在豆媽摸準了兒子的脈,一張手、一抬眼就知道他要幹啥。

從機構出來快活沒兩天,豆豆便在媽媽的精心安排下進了一家融合幼兒園,25個孩子裡有5個特殊孩子,包括豆豆在內的兩名孩子各自配備了陪讀老師。這一時期,豆媽的目標是——在幼兒園要開心、坐得住,同時鍛鍊自理能力。

上午在幼兒園,下午去上遊戲課,這一年,豆豆進步很大,主動語言增多,自理能力也增強了,尤其學會了自己解大便、擦屁股。這一直是豆豆的弱項,之前他上完廁所提上褲子就跑。豆媽把這個任務拆解放到了桌面上去教,先學摺紙,然後學擦盤子裡的番茄醬。家裡的小熊玩偶也成了豆豆練習擦屁股的對象。如此教了半年才終於學會。等豆豆從幼兒園出來,生活自理基本不用再操心,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成為要攻克的下個難題。

這一時段,在持續的斷舍離中,陪伴了3年的康復老師也隨著豆豆的進步成為記憶。之前沒指望過豆豆能上普小,豆媽覺得現在可以拼一把。

3 幼小銜接半年,教孩子做個不討人厭的小朋友

進入普小前,豆豆有一年時間做準備。豆媽拆解目標,著重提高兒子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才有了豆豆半年在IN幹預,半年上幼小銜接班的經歷。

豆豆來IN時已經7歲。「進去的時候甜甜老師給做的評估,這是豆豆長這麼大第一次有專業、全面、系統的評估。」豆媽說,以前她給豆豆做幹預時,有許多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輔助,比如表情、語氣、眼神;有些課題她覺得豆豆已經會了,評估出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兒。所以老師從基礎開始,變換不同形式給豆豆練習。每天詳細完整的訓練記錄表也是第一次見到。每天放學,老師會及時發送孩子的日報,每個月還有月報,通過數據對比讓家長看到孩子實實在在的進步。

「IN老師的態度改變了我以前大概、估摸著做事的心態。家長學習區的氛圍也特別濃厚,孩子在裡面康復,家長不會無所事事,個個在埋頭學習。ALSO特別支持家長自我學習,會不定期派出督導答疑解惑。」豆媽評價。

從IN出來,豆豆離那張入學通知書越來越近了。為了讓兒子能夠適應普校生活,豆媽給豆豆報了幼小銜接幼兒園,並進園陪讀了兩個月。

一陪讀才發現,豆豆上課最大的毛病是自言自語、不看黑板、注意力特別短暫。豆媽大刀闊斧,把家裡一面牆都改成了黑板,很多桌面教學也移到黑板上進行,豆豆才終於對眼前黑乎乎的東西產生了些許興趣。

幼兒園30多個學生,熱情活躍的豆媽把之前豆豆遊戲課上學到的一身本領都使出來,每天課間帶著豆豆和孩子們瘋玩,避免了兒子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她還會拜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叫他們喊豆豆一塊上廁所;課間的功夫,會把學生們七扭八歪的課桌和掉在地上沒人撿的鉛筆橡皮收拾得妥妥噹噹,幼兒園的老師都自嘆不如。可以說,豆媽用自己的細心和小蜜蜂般的勤勞,為豆豆營造出了一個和諧友愛的融合環境。

「我去的目的就是給豆豆鋪好環境,培養他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我們不說被別人誇學習多好、能力多強,最起碼不打擾別人、不討厭人厭。」豆媽說。

這種懂禮貌的好習慣一直伴隨豆豆進入小學。在學校裡,不管看見門衛、老師、校長,他都會有禮貌地問好。豆豆每天早晚的第一件事和最後一件事也是跟爸爸媽媽道「早安」和「晚安」。

4 三次面試,千方百計踏進小學門檻

最盼望的時刻來了!

第一次面試,老師一下就把豆豆從人堆裡挑了出來。

「媽媽帶你出去旅遊過嗎?」

「去過啊,迪士尼。」(此時回答正常,豆媽每年都會帶豆豆出一趟遠門旅遊,最近一次就去的迪士尼)

「還去過哪?」

「迪士尼。」(已經招架不住)

「你為什麼喜歡迪士尼?」

……(此處孩子已經答非所問,小嘴吧啦吧啦進入自說自話模式)

豆媽只能以實相告,豆豆發育比別人慢一些。果然,等了兩天,沒能等來入學通知書。

幾年未雨綢繆就為了孩子能夠擁有儘量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不甘心就此落敗的豆媽第三天就來了學校,跟教學主任坦誠了豆豆的實際情況。這次談話,豆媽想跟學校明確:豆豆學習能力比別人差一些,但是個乖巧孩子,性格好,沒有傷人和自傷行為,進校絕不會打擾其他同學。而且,在劃片範圍內,豆豆也應該走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有了這次深入交談,豆豆又在未來幾天陸續接受了兩次學校領導和老師在場的面試。在緊張不安的氛圍中,豆豆終於被允許入學,但校方拒絕了豆媽陪讀的申請。那顆剛落地的心又提了起來。

「豆豆,這是你們的教室,這是廁所、操場……」僅有的幾次入校機會,豆媽帶著豆豆把全校走了一遍,還拍成照片回去教。她擔心,好不容易求來的機會被豆豆兩天就造沒了可咋整?

豆媽也在外圍開始為豆豆加分。積極爭選家委會成員,熱情與班主任溝通。「今天沒時間,事情太多了。」入學第一天,年輕的班主任就給豆媽吃了閉門羹。但她還是鼓足勇氣,不容老師插嘴說了一連串的話:「豆豆是一個特殊孩子,沒有情緒問題,不會攻擊別的孩子,上課也會在座位上安坐。但他有一個不好的行為,會自言自語。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手食指放嘴上,暗示他保持安靜,或者重重地「嗯」一下,他就知道了……」

怕孩子打擾到別人,每天上學時在他手背上寫上「安靜」兩個字;每天給老師發微信詢問豆豆的情況,忐忑不安地等回復,直到班主任有點不耐煩,跟她說:「你等著我找你,不找你就是沒問題。孩子整體表現還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5 正向鼓勵顯成效,老師逐漸接納豆豆

好不容易按捺住內心的焦躁,過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日子,有一天,老師真的主動找上門來了:「今天上課,豆豆摸小朋友了。」

「轟」一聲,豆媽聽到這句話就蒙了。她一向對豆豆可能影響別人的肢體語言和話語很在意。先跟老師誠懇檢討:「孩子這種行為不好,會好好引導。」當天回來,一問豆豆才知道,是兒子想跟前排的女同學玩,因為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小手摸了人家後背一下,並沒有引起其他衝突。搞清楚狀況的豆媽先是鬆了口氣,為避免這件小事繼續發酵,豆豆媽跟班主任解釋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委婉地建議班主任合理疏解小朋友間的誤會,同時可以引導豆豆如何跟同學相處。事後,豆豆的班主任也接受了豆媽的建議。

班主任對豆豆最大的改觀是在一次看課過程中。坐在後排的豆豆先是主動熱情地跟外校來的看課老師,打招呼、自我介紹,但說著說著又自言自語起來。班主任老師這時用上了豆媽教給她的手指放嘴上和「嗯」的方法,豆豆立馬意會,小手放好安靜下來,整個課堂秩序也進入正軌,驚呆了看課的校領導和老師,對豆豆的班主任大加讚賞。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也第一次從豆豆這個特殊小孩的身上找到了成就感。

此後,豆媽與豆豆班主任的溝通便順暢多了,知道豆豆喜歡正面鼓勵,班主任也毫不吝嗇,隔段時間就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豆豆做得非常好的行為,還會給他發一個小紅花,這對豆豆來說是上學中最高興的事了。

現在豆豆在班級的生活還比較平靜,豆媽也不像最初時那麼焦慮了。後面的路還很長,迎接這個小家的挑戰還有很多,但豆媽說豆豆入學初期的表現已經超出預期,所以也有足夠的信心幫助豆豆走得更順利。小編曾經向家長分享過小函的故事,在課業跟不上的前提下,小函的父母已經在為女兒的未來做更長遠的打算了。

「豆豆也有可能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有一天他與普小的節奏相差太遠,我考慮過送豆豆去特校,或我自己帶他。豆豆雖然理解能力差一些,但我們驚喜地發現了他很多優點,比如喜歡遊泳和畫畫;非常喜歡做蛋糕和打果汁等動手能力強的活動。我和豆爸還商量著以後等他長大了就給他弄一個門臉房,讓豆豆做些力所能及事。」豆媽透露,不管前路如何,豆豆還是那個豆豆,父母對他的愛只會加倍,不會減少分毫。

相關焦點

  • 為這位陪讀媽媽點讚!
    這位讀者每天都早早地第一個來到圖書館刻苦學習。工作人員關心的和她交流了解到:她老家是菏澤曹縣的,孩子在定陶山大附中上小學,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因為在家閒著沒事,就每天到圖書館學習,來年要參加五月份的教師編制考試。她的教師資格證是通過自學取得的,這次還要通過自學考取個編制。
  • 陪讀之陪讀媽媽
    「陪讀」是應試教育中的另類風景,外外高中在島外,陪讀的家長也不少。 陪讀的家庭大多數租住在學校的邊上,要麼前門,要麼後門。媽媽們是陪讀的主力軍,大家的娃都在同一學校,有些還同班,慢慢地陪讀的媽媽就自然而然認識了,自然而然就會有各種茶話會。 一次聚會認識了另外兩個陪讀媽媽,他們的娃都在實驗班。聚會聊天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有那麼點高傲,對我們這種平行班的娃父母很不屑。
  • 陪讀媽媽:放養不管孩子真能有好成績嗎?
    最近跟一位陪讀媽媽聊天的時候,這位媽媽向我訴苦道,孩子的成績好像並沒有比不陪讀的時候好很多,甚至還有點的下降趨勢,明明自己已經很用心的在陪讀了,為什麼效果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呢?難道放養不管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嗎?這個問題想必戳中了很多陪讀家長的痛點,那麼今天面具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陪讀媽媽的親身經歷與感悟
    我是辭職選擇陪讀的媽媽,雖然我辭掉了在眾人眼裡非常好的工作,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選擇陪讀這條路,其中有所失也必有所得,失去的是那份穩定的工作收入,得到的是陪讀帶來的成果。我明顯發現自從我陪讀以後,孩子越來越愛學習了,在他內心深處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媽媽是為了什麼,越學就越有興趣學,越學成績就越好,老師也越發喜歡他了,不恥下問一有問題下課就去問老師。
  • 兩個全職陪讀媽媽的經歷說明:陪讀,不僅僅是陪伴
    媽媽們全職陪讀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學習,有的是為了陪伴,有的兼而有之,當然也可能是別的原因。第一個媽媽,陪讀孩子高二、高三兩年。小輝的媽媽決定放下工作全職陪讀。她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和兒子一人一間臥室。陪讀期間,小輝會趁媽媽睡著後悄悄溜出去上網,那段時間,輝媽半夜都不能放鬆警惕。
  • 和孩子一起求學打拼成趨勢 陪讀媽媽開啟新生活
    這位全城矚目的「平民王子」背後,一位不辭千裡遠赴異鄉陪讀的母親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吳比的媽媽曾於兩年前陪兒子到倫敦就讀私立小學,並將於今年八月再赴倫敦陪讀。  在廣州,出國留學的風潮由來已久,留學生的年紀越來越小,陪讀家長也隨之逐年增加。近幾年,雖然低齡留學的人數升幅不大,但陪讀家長就越來越多了。據統計,廣州16歲以下的留學生中,有家長陪讀的約佔1/3。
  • 加拿大一位陪讀媽媽的訪談
    多倫多邦德學校兩位留學生的媽媽。隨著大女兒的畢業,焦女士作為陪讀媽媽的旅程也要告一段落了。從「萌新」變成「資深」陪讀家長,焦女士這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呢?不像國內有老師盯到六點半,放學後還有老師盯著做各種練習題」。所以在加拿大,焦女士會鼓勵女兒在家多看課本,在網上多點兒自主學習。但她表示,學習主要還是靠女兒自覺,自己還是比較放心的。大女兒有自己的計劃,知道學習是最基本的責任。偶爾遇到小磕碰,作為媽媽可以鼓勵一下,但大多數情況都是沒有問題的,焦女士一直安心地作孩子們的後勤保障。
  • 985陪讀媽媽:用12年陪讀孩子,賭那1%的概率上清華,值得嗎?
    文/格格鬥1、計劃陪讀12年,立志考清華,值得嗎?現代父母為了培養孩子成材,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傾盡所有。認識一位寶媽,畢業於北京某985大學,丈夫也是某211重點大學畢業的,夫妻倆都是研究生。夫妻倆的兒子,目前在北京某重點小學就讀,從孩子讀一年級開始,這位寶媽就辭去了高薪工作,專職做起了陪讀媽媽。
  • 高三陪讀媽媽一封信:希望我的努力,能在你的成長中留下痕跡
    所有每天正在陪讀的爸爸媽媽們,在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一定都有著別人看不到的疲憊、牢騷、委屈和心酸。本文不想賣慘、哭訴,只想真實地記錄對孩子付出很多的初高中家長有多苦多累,只想讓大家在迷茫、疲憊的時候可以抱團取暖。
  • 陪讀媽媽,新加坡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為了照顧這些小留學生的衣食起居,監督他們的學業,不少中國媽媽放下工作前往海外陪孩子讀書、生活,最終催生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特殊人群——陪讀媽媽。根據新加坡移民局規定,來新加坡留學的小孩(持學生準證),其媽媽、外婆或奶奶中的一人可以申請陪讀準證,在新加坡合法、長期居留。▲陪讀準證需要每年更新一次,一般在孩子中學畢業前可以申請到,孩子上高中後,只有少數媽媽可以申請到因為擁有了合法居留身份,新加坡的陪讀媽媽群體不斷壯大。放下中國的工作、生活來新加坡,也變成了媽媽們人生的轉捩點。
  • 陪讀媽媽,你的陪讀姿勢正確嗎?
    不要讓陪讀媽媽變了味現在有很多的媽媽因為孩子不能專心學習而精神焦慮,壓力重重。叮叮,一條「我抑鬱,焦慮了,晚上都睡不著」的微信映入眼帘。這是閨蜜發來的,全職寶媽,兒子今年剛剛一年級。老師們也同樣會遭受這種下行的壓力。老師們的壓力是雙重的,不僅來職業,同樣也有個人方面的因素。作為老師,職業目標、肩頭重任、超額班級以及教學物資缺乏等,都會讓他們壓力倍增。作為個人,學生們的成功或失敗則會讓他們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自信或懷疑。自然,這份壓力,又會通通傳遞給學生。
  • 又一起高中生弒母案:全職陪讀媽媽為啥吃力不討好
    兩起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高三學生,都是全職的陪讀媽媽。從啥時候起,全職陪讀媽媽成高危職業了呢?弒母一定是偶然發生的,但是母子間的衝突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的問題,父母一定責任重大,至少也要承擔一半的責任,甚至更多。
  • 陪讀媽媽傷不起(親身經歷小笑話)
    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的問題,造成很多家庭中都有一位陪讀媽媽。她們犧牲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一心一意的為孩子的學習做著默默無聞的奉獻。她們是一群可愛的人,是一群偉大的人,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我本是有睡意的,被這位母親吵得也睡不了,閒的沒事就趴在窗戶旁邊散根煙,這位母親繼續氣憤的喊道:「這兩個數互為相反數的關係!你不會嗎!!!啊???」我笑了笑,原來是我想多了哈哈!
  • 陪讀媽媽的分享
    我是一位辭職了三年選擇陪讀的媽媽,當時第一由於工作壓力太大心情糟糕到崩潰,常言說,壓死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我終於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了。以前我對這句話是沒有想法的,因為沒有體驗過,所以感覺不痛不癢不明不白。
  • 一個陪讀媽媽的三年校園見聞錄
    三年,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轉瞬即逝;三年,對於一個ASD孩子的陪讀媽媽來說,箇中有苦有甜。
  • 一個陪讀媽媽的三年校園見聞錄
    三年,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轉瞬即逝;三年,對於一個ASD孩子的陪讀媽媽來說,箇中有苦有甜。湖南南南坨媽媽是一個ASD孩子的媽媽,三年的陪讀生涯,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來形容南南坨媽媽毫不為過。三年的日子裡,有苦、有甜、有酸也有辣。南南坨媽媽把三年的陪讀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希望給更多家長以信心。
  • 「陪讀日記四」合格的陪讀媽媽到底是啥樣?雞血搏命or淡定佛系
    沒有花錢去機構培優,這個成績沒有一個及格的陪讀媽媽,娃得多天才啊!可惜咱家娃不是天才,也不是牛娃,就是個普普通通的青娃。如果從這個角度說,咱還真不是個合格的陪讀媽媽。因為整個小學六年檢查籤字不到20次,能給娃籤一次字,娃會開心好久。整個小學六年,咱沒陪過娃寫作業。因為小學一年級那次沒寫作業老師請家長的時候,就對老師說,學習是娃自己的事情。
  • 陪讀媽媽有多累?沒當過永遠無法想像
    所以,網上流傳的那份「給陪讀媽媽們的書單」,長這樣:讀完這些書,就能進化成完美的陪讀媽媽嗎?NO!在孩子心目中,標準版的陪讀媽媽長這樣——來自一位語文老師的報料:作文課上,要求孩子們寫《媽媽像什麼》,老師拿到答案後笑懵了……我的媽媽像鬧鐘,每天早上準時叫我起床,從一年級到現在我一次也沒有遲到過。我的媽媽像字典,當我看書遇到生字的時候,她總能立刻幫我解決掉。
  • 陪讀媽媽3句話,聽哭了孩子!
    我猜想他有可能是請了輔導老師一對一補課之類的,沒想到他說他之所以能提高成績只是因為他媽媽的三句話。孩子告訴我他二模以後非常沒有信心。他媽媽已經全職陪讀三年了,他覺得如果考不上不光是自己的事,還很對不起媽媽。於是他就主動問媽媽,「媽媽,我覺得我今年考不上了,我可以選擇復讀嗎?」
  • 案例分析|幼兒園陪讀,孩子只聽媽媽的,不聽老師的,怎麼辦?
    最初晶晶被送到開構,可是經過幾個月幹預之後,媽媽感覺老師教的不如自已好,於是,每天只讓晶晶上一節遊戲課,其餘時間都由自己設計項目自己教。晶晶到了4歲,媽媽為她找了一個關係很好的幼兒園,並且可以陪讀。老師讓小朋友做操,媽媽一邊給晶晶講解,一邊給予輔助;老師讓小朋友畫畫,媽媽一邊給晶晶講解,一邊給予輔助;老師讓小朋友做遊戲,媽媽一邊給晶晶講解,一邊給予輔助;無論老師的集體指令是什麼,媽媽都會給晶晶再說一遍,一遍沒聽懂,再繼續講。雖然媽媽讓晶晶進到幼兒園,但是晶晶並沒有融入到集體中,還是像自己帶晶晶一樣,僅僅進行了一對一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