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五個鬼故事,七月鬼節祈請大家為父母祖先、孤魂野鬼念佛超度!

2020-12-17 騰訊網

每年的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據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閻羅王便會打開鬼門,放出餓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讓這些餓鬼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而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鬼節」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節」。

在中國有些地方,一直保留有七月十五過鬼節的民俗,其中有一項就是吃飯時多放幾雙碗筷,為去世的親人預留回家吃飯,在這一天還會為親人燒紙錢,也是對親人的一種祭奠。

民俗真假暫放一邊,且看看佛怎麼說。

到底有沒有鬼呢?佛陀在《長阿含經》告訴我們一切人民所居住的房舍屋宅,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沒有任何一所舍宅是沒有鬼神的。一切的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場、市集及山丘墳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一切的樹木,即使樹幹小得像車軸一樣,也都有鬼神依止其上。一切的人剛生下來時,不管是男是女,也通通都有鬼神跟隨保護。當人快死的時候,守護他的鬼,就會把他的精氣攝走,這時人就死了。

佛陀在《正法念經》中記載的鬼有三十六種之多,他們轉世鬼道的緣故是因為前生造作惡業太多,心生吝嗇而多貪慾。此道眾生,因前世之惡業,墮鬼道中,常受饑饉,長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贏瘦,醜陋不堪,其中有的餓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得進食。

簡單說,在六道輪迴中,鬼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人去世後是不是輪迴在鬼道卻不一定。回到鬼月這個民俗,存在即合理,一般來說,凡是能流傳幾千年的民俗,基本都有一定道理的。一個真孝順父母長輩的人,即使不信六道輪迴不信佛教,對鬼月這個傳統民俗,也應該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去做,萬一沒有,你沒有損失什麼,只是花了微不足道的一點點時間,萬一有,你的去世親人就得大利益了,如果你沒做,就太不孝順了。

不過,為去世親人或祖先燒紙錢,親人不一定能收到,原因可能是已經輪迴到其它道,或無福消受,或被其它更有勢力的鬼搶走。直接為去世親人布施飲食,看前面的經文介紹,也不一定能吃到,因為業障。

有沒有其它辦法?當然有,直接為去世親人和祖先念佛超度,我們念佛不是靠自己的功夫,念佛完全靠佛力,因為佛力加持,親人祖先立刻、馬上可以受益。

【最簡單的超度儀軌,我們只需要合掌並這樣說】

1、祈請:南無阿彌陀佛,請阿彌陀佛慈悲加持護佑某某人(不知道姓名可以用稱呼,可以同時說出多位),以及我生生世世的父母、親人和祖先,請阿彌陀佛慈悲加持護佑十方一切孤魂野鬼、一切墮胎嬰靈和苦難眾生,加持護佑他們離苦得樂、往生極樂。

2、說法:彌陀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3、念佛:然後直接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每次108聲或10分鐘。(不知道姓名可以用稱呼,可以同時說出多位,或直接說我的歷代父母親人、歷代祖先等)

4、回向:念佛完後,再誠心念一遍回向偈:「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某某人,回向給我生生世世的父母、親人和祖先,回向給一切孤魂野鬼、一切墮胎嬰靈和苦難眾生,回向給你們離苦得樂、往生極樂。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樣就圓滿了。(回向如複製一份分發給別人,而自己的功德不會減少,心量越大,福報越大!)

還需要另燒紙錢和布施飲食嗎?其實按前一步驟念佛已經圓滿了,因為飲食財富等等,在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已全部具足,本文後面有一個案例,一個晚輩為他去世多年的外婆只念了一聲佛號,當場看到阿彌陀佛給他外婆送來一箱財寶,而且本來穿著破爛不堪的外婆,馬上相貌莊嚴,穿著華貴,像菩薩一樣。

如果還想燒紙錢或布施食物,也可以先念「南無阿彌陀佛」10聲或30聲,因為佛力加持,本來得不到或吃不到的,也能得到或吃的充足飽滿。當然,最後還是要勸導他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在那裡沒有一切苦,只有無盡的快樂!(佛有整理)

故事分享一:夢到去世的奶奶找我要金銀元寶,說我爸燒紙錢不值錢

前幾天夢到去世的奶奶來和我要金銀元寶,說我爸燒給她的不值錢,說她只能上來十分鐘,然後我就帶她去買金銀元寶,夢裡十分鐘過去了,就有兩個陰差從遠處拋來一條繩子綁她要帶她下去,我夢裡剪斷了綁著奶奶的繩子,好像念了句佛號,然後讓陰差再給多十幾分鐘,陰差就沒追來了,然後和奶奶去到賣祭品的店裡,奶奶指著金銀元寶說就要那些,接著夢醒了。然後我打電話給我爸,讓他清明給奶奶燒金銀元寶,結果我爸說才去拜祭了,我問是不是沒燒金銀元寶,我爸說是的,只燒了紙錢,後面我就給奶奶燒了。此夢可見陰間是真的存在,奶奶在夢裡還說在下面也要做事,有些辛苦。(網友「文小丫」)

故事分享二七月半見鬼:曾見村裡某人家八仙桌旁坐滿人吃飯

我不信鬼,但我小時候親歷幾件事難解釋。

1、某年七月半曾見村裡某人家八仙桌旁坐滿人吃飯,大人說沒有人。

2、有次跟奶奶去舅婆婆家做客,晚上有個頭頂樓板的人來摸我,舅婆婆說讓舅公公別嚇我後就不見了(舅公公那時已去世)。

3、我小時膽大,村裡老人去世後擺在堂屋我會去看,回家睡覺會見老人站我床邊,後來不敢去看了。(網友」紅星」分享)

故事分享三:七月鬼節前,溺亡19年的媽媽來看我

我這段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2019年農曆7月25晚上11點多從外面玩著回來,一進睡的小房,靠門的木地板上二堆水,旁邊紙箱上的袋子上也有一堆水,清晰無味,1999年我媽媽在老家門口河裡溺死的,佛有已回答我有可能是溺亡親人帶回來的,這是19年來首次靈異,此處房子才買了15年,媽媽生前未來過。(網友分享)

故事分享四:亡靈怒罵:你們這些不孝子,怎麼不給我掃墓,也不給我祭拜?

這件事是前幾天聽一位司機說的,時間大約是2011年3月20日。

可能是清明節前的緣故吧,這位司機老兄,不知是什麼原因,聊起了一件他們家「不可思議」的事情:前幾天,他在夢裡見到已過世好多年的爺爺,爺爺在夢裡跟他說,你們這些不孝子,怎麼這麼多年不給我掃墓了、也不給我祭拜了?這位老兄醒來後,覺得這個夢沒有什麼,現在是科學年代,也許是清明節前的亂想吧?沒想到過幾天,又做了同樣的夢。

他這次感到納悶,怎麼夢境那麼清晰,而且是同樣的內容重複?他就打了電話給老家父母問一下情況(這位老兄長年在外打拼,已有好多年沒回老家福建南安了,家裡有這類「迷信」的事情,他是從來不過問,也不知道的)。父母回答說,確實很多年沒給爺爺掃過墓,也沒祭拜了。(網友「佛力」分享)

故事分享五:到陰間找外婆,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送給外婆一箱珠寶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他是雜誌記者,專門為他的雜誌採訪靈異事件。有一次,他所要參訪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觀落陰」。這個大家知道嗎?知道的請舉手。哦!你們年紀輕輕都曉得「觀落陰」?(蓮友答:電視看過。)既然這樣,你們就曉得「觀落陰」的情況,我也曾經見識過,只是很少看電視報導。

「觀落陰」就好像看電視一樣,一方面看電視,一方面還可以跟旁邊的人講話。「觀落陰」時雙腳不是踏在地面上,是踏在一張符咒上,眼睛用毛巾蒙起來,毛巾裡面也是用符咒把眼睛蒙住,施法的人是一般道士,就在旁邊敲木魚來持咒語。他就靜靜地坐在那裡,如果他的腦海中出現異景的話,就要告訴持咒的人,持咒的人就曉得他已經進入陰間了。然後,他會再換持另一種咒語,把他引導到這個人所希望的境界。比如,他想看自己在陰間的親人,或看他的命運,所以有種種的咒語做種種的引導。

這個年輕人二十幾歲,他去採訪時也親自當場體驗,現場大概十個人左右,沒有一個進去,只有他進得去。他想去找找他的外婆,因為他從小是外婆扶養長大的。找、找、找,在一個很偏僻、荒涼,而且很寂寞的地方,有一間間很低矮又不華麗的小房子,在其中一個房子裡面,他找到了他的外婆。祖孫難得在陰間見面,覺得很興奮,有說不完的話。這個道士在旁邊說,你問外婆缺不缺錢?缺的話現在立即燒,她就能夠立即得到,不會被其他孤魂野鬼搶走。他就問了外婆需不需要錢?現在可以燒給她。當他這樣問的時候,心裡靈機一動,想到既然要燒紙錢給外婆,那這一句佛號功德很大,就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在那種地方是不讓人誦經持咒,也不能念其他的佛號的。因為誦經持咒或念佛號恐怕會干擾、障礙它的過程。他這一句佛號一念出來的時候,立刻空中出現阿彌陀佛,而且,阿彌陀佛手中抱著珠寶箱;同時,這個珠寶箱也已經在他外祖母的懷抱中了。而外祖母所穿的衣服頓時變得華貴像菩薩的衣服;相貌也變得很莊嚴;所穿的鞋子是純金的。他外婆還把腳舉起來,讓他看到這雙鞋子像黃金般的光亮、高貴。

他把這事件告訴我,我就問他:「你當初念了幾句佛號?」他說只念一句。我又問:「你怎麼不多念幾句?」他說:「沒有想到!」因為他不是念佛人,如果是念佛人,則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不假思索地,心中憶念著佛,或是口中稱念佛名,而那個時候會更加地持續念佛。但他不是念佛人,他只是因為採訪宗教的靈異事跡,所以曉得這一句名號的偉大而已。

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我們在陽間念佛,好像很平常,沒有什麼奇特的,看不到我們身上放光,也看不到阿彌陀佛顯現在空中。但是陰間念佛就不一樣了,陰間念佛佛力出現,陰間的人一聽到,或者是一念出,相貌立即轉變。因為一般人福報和智慧都是不足的,念佛會增加福德和智慧,尤其是在陰間念佛,相貌會立刻改變。這當然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把功德累積在這一句名號,假若我們一生中要以自己修行,累積種種的善事功德,再怎麼修都不及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因為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是所有功德都已經成就,容納在這一句名號裡面了。所以,我們不論怎麼樣念佛,它本身都具足所有的功德。

《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離開了執持名號之外的三藏十二部,包括世間無量法門的修行,通通是少善根、少福德的修行。」為什麼?因為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所修的,我們再怎麼樣修行,從出生修到年老一百歲,都跟這一句名號不能相比,好像地與天不能比一樣。因為我們都有貪嗔痴,不能三輪體空。必須要三輪體空,還能得證阿羅漢果的功德,但連三輪體空都沒有的話,就不算是功德了。何況我們再怎麼精進修行,如果下輩子能保住人身,已經是了不起的修行了;即使保住人身,還是在六道輪迴,還是凡夫。即使比人更高的,是生天的功德,還是在六道輪迴,不是超凡入聖。

所以,我們再怎麼修,跟執持名號比較起來,都是少善根只有稱念這一句名號,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夠進入極樂世界。我們把這一句名號,回向給我們的祖先,即使祖先在生之時沒有佛緣,沒有皈依三寶,也沒有吃素學佛修行,也沒有念佛求往生;可是我們念佛回向給他們,阿彌陀佛也會放光加持他們,等機緣一到,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回向功德給祖先,最好就是念佛;甚至念佛回向給還沒有往生的人,比如父母念佛回向給遠在他鄉外裡的兒子,或是兒子念佛給居住在外國的父母親,對方都能夠得到,並使對方消除災難,增長福德。這個在《念佛感應錄》裡面都有記載。淨宗書院一樓佛堂有很多佛書,還有佛卡、佛牌,這些都是結緣的,希望大家儘量請回去。

真正的孝,是應把握還沒有往生之時,就好好引導他;既然往生了,就要掌握四十九天。因為每七天、每七天都在變化,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很可能就必須投胎轉世了。但不論一年之內、三年之內,只要虔誠念佛,即使親人墮落地獄了,阿彌陀佛也會放光,到地獄把他們救起來!(慧淨法師分享)

歡迎大家轉發,可利益無量眾生,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十五為什麼是鬼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要注意什麼
    農曆七月十五為什麼是鬼節因為中國古代認為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鬼門zhi大開,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所以稱為鬼節。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並被囚禁在地獄中的悲慘鬼魂出地獄,短期流浪,享受人間鮮血和美食。因此,人們叫七月鬼月。
  • 今日中元節 | 佛弟子應該如何正確祭祀祖先,超度亡人
    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漢 · 董仲舒《春秋繁露 · 四祭》「中元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懷念已故之人,是個很好的選擇。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 七月十五中元節真是中國的「鬼節」嗎
    鬼是人類出於對生命的敬仰,而產生的對死亡世界的理解。雖然東西方文化對於死亡定義各有不同,但人死為鬼是全世界的普遍認知。在中國就有很多與鬼有關的節日,因為各地風俗不同,分別有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節(公曆四月初),三月三,十月初一等。
  • 七月半鬼節各地有何風俗? 鬼節有何作用?(圖)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浙江省鬼節風俗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
  • 祭神明、祭祖先、祭孤魂野鬼:人類如何在七月十五狂歡?
    隨著佛教的興盛,南朝時期開始出現盂蘭盆會,並作為節慶活動為官方所接納。道教將天、地、水三官與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相對應,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日組成了三元日,並且與三官信仰聯繫。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日,對應天官;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對應地官;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日,對應水官。在「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中,地官即指中元大帝,他會在七月十五日這天普度眾亡魂,為人間赦罪。
  • 七月十五,七月半,為何又被稱為鬼節?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七月十五,七月半,為何又被稱為鬼節?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這幾天,又可以看到再接頭都可以看到有人開始燒紙了,因為一年一度的鬼節就快要到了。那麼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會被稱為鬼節呢?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
  • 七月鬼節到了,禁忌很多,大家一定要注意!
    開始進入了農曆七月,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七月半中元節:中國的鬼節,「三俗合一」的日子
    西方有萬聖節,人們在那一天喜歡裝扮成鬼怪慶祝,相當於是西方的鬼節,但在我國,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鬼節,那就是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傳說是地府開門放鬼魂出來活動的日子,一年僅此一次,每到這一日,家家戶戶都閉門不出,唯恐被鬼纏身,小時候家裡的老人們就經常用這樣的故事來嚇唬不懂事的小孩,因此在許多人心中
  • 民間傳奇故事:中國三大鬼節的一些傳說和禁忌
    我們常說的鬼節一般是指中元節,中國陰曆七月十五,民間常叫「七月半」,但實際上有中國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中元、寒衣。先講講中元節這一最大鬼節的由來,而關於這一鬼節的由來也是有很多說法和傳說,一起來看看吧!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七月半),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鬼節有講究!鬼節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佛寶居做了見證
    南無地藏王菩薩快到陰曆7月了,佛寶居組織了一次關於鬼節禁忌的天眼見證。宋師兄祈請地藏王菩薩降臨為我們開示。問:那我們陽世的親人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呢?答:多念佛、持咒、誦經、超度。可以多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問:據說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 為什麼廣西過中元節要提前一天,還把鬼節叫「七月十四」呢
    這個稱謂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時則普渡孤魂野鬼。所以,這天又俗稱「鬼節」,在佛教裡稱為盂蘭盆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期。相傳它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也是民間祭祖的日子。這一天地宮將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的親人便可回家,再食一回人間煙火。
  • 中元節可以看見鬼嗎 鬼節禁忌晚上幾點不能出門?
    這「三元」和道教的「三官」有關,三官分別為天官、地官和水官,這三官被天帝派往人間,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這三個日子來給人間的是非功過進行定罪賞罰,而七月十五這一天是地官檢閱百鬼的日子,地府大門會打開,百鬼會從地府出來,人們會點亮河燈,為自己亡去的親人照亮回家的路。人們重視中元節是希望地官能夠對人們犯下的罪過進行寬恕和赦免,讓亡靈能夠早日超度,重新生活。
  • 七月十五,潮汕人這樣過「鬼節」
    七月在潮汕有著一個重要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時間在農曆七月半。傳說「自七月初鬼門開後,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遊蕩」,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
  • 中元節是中國的「鬼節」嗎?聽聽民俗學家怎麼說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作家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曾這般描寫。在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中,農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
  • 七月鬼門開,午夜心慌慌 鬼門已開 這些禁忌千萬不要做 !!
    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若遇到無名發燒,鬼壓身、鬼打牆等事後抓緊去道觀找道長做法事進行化解。有的鬼因生前作惡多端,下地獄後淪落為「餓鬼」,喉嚨變得比針鋒還要細,肚子比孕婦還要大,吃什麼東西都會燙嘴,所以這些鬼還要等待道士做「法事」時候才能享受到美味給予超度。在一個月之後,他們會在七月廿九日的夜裡亥時(21 點~23 點)左右回到地府或者祠堂、廟宇裡。
  • 中元節由來習俗丨農曆七月為啥叫鬼月?為何在中元節這天超度亡靈
    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節,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不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會舉行盛大的法事,為死者的靈魂超度。地官掌管地府,會在這一天打開地獄大門,將眾鬼放到陽間,有祭祀的回家享受人間香火,沒有供奉的孤魂野鬼流浪人間,所以被稱為鬼節。水官掌管水族神仙,所以下元節會祭祀亡靈,解厄消災,這一天要忌殺生,不要宰殺牲畜,古代秋後問斬等,也要避開這一天。
  • 中元鬼節二十個禁忌一定要知道!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鬼節禁忌: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 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是鬼節?
    (鬼節)在中國,有三個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這個故事也就是佛教盂蘭節。
  • 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起於北魏的中元節迄今已千年有餘,在這一天,放燈讓鬼魂得以轉世的習俗時代承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說法裡,七月半這天要感恩報答父母的生長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