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會是人力翻譯的終結者嗎?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漫畫:陳春鳴

  羊城晚報記者 王倩 實習生 王子衿 曾美玲 通訊員 劉紅豔

  偶像劇《親愛的翻譯官》讓翻譯這個高冷行業也火了一把,可就當花痴少女們才下定決心默默啃單詞時,機器翻譯時代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21日,一個由粵澳兩地高校和科技公司聯手組建的中葡英機器翻譯實驗室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籤約成立,代表全球領先技術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和語言學家們預測,機器翻譯時代,以語言為基礎的溝通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社會關係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A 澳門現狀 人力翻譯已不能滿足需求

  澳門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精通葡萄牙語,因機緣巧合留在澳門工作了數十年。在他的專業眼光看來,澳門是因為多語言環境而導致效率降低的典型。「澳門的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葡萄牙語,所有政府部門的公文必須用兩種語言準備兩份,這使得政府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法務公文尤其突出,急需處理的文案堆積如山,為此也導致了民眾的不滿,認為政府效率低下。」國際經濟交流頻繁的澳門,在商務領域,還需要大量中文、葡語和英語的相互轉換工作,因此,基本只有精通中英葡三語的人才才能在澳門遊刃有餘,這給人才引進也製造了不低的門檻。

  李向玉還有一個身份是全國政協委員,他以更全局的角度發現,像葡萄牙語這樣的小語種導致的語言障礙在全國性的商貿活動中隨處可見。「內地希望將澳門作為聯繫葡語國家的橋梁和紐帶,現在我們和世界上8個葡語國家的商貿活動都很頻繁,比如廣東和巴西。降低語言障礙,僅靠人力翻譯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

  李向玉想到的辦法就是大力推廣機器翻譯,以應對天量的語言交流需求。

  半個月前,李向玉剛剛前往歐盟,目的正是考察機器翻譯。他發現,在語言非常複雜的歐盟,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公文系統中引入機器翻譯。「由於公文語法規範,格式固定,變化不多,所以機器翻譯效率非常高,只要隨時將新詞補充進詞庫。」李向玉看到,歐盟有一套檢測系統,一份文件經過檢測,可以準確判斷出有多少內容可以完全由機器翻譯。「一般只有10%左右的內容需要人力補充翻譯。」李向玉非常讚嘆。

  由此,李向玉和同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一拍即合,決定與毗鄰港澳的廣外和國內頂尖機器翻譯科技公司合作,開展中葡機器翻譯技術、跨語言大數據技術等方向的技術研究,並在澳門落地實施。

  B 科技創新 首次嘗試計算機「神經網絡」

  一邊是終身為翻譯事業奮鬥的語言學家,一邊是機器翻譯科技公司,兩個似乎本應是對立面的陣營為何走到了一起?

  答案是,他們要共同開發機器翻譯的「神經網絡」。

  實際上,不僅歐盟,不少新聞媒體也已「嘗鮮」,引入了機器翻譯。比如央視國際頻道的新聞播報,屏幕上的雙語字幕其實就是機器翻譯完成的,而BBC推出的新聞網頁翻譯也是由機器完成的,在新聞直播時,翻譯字幕只有幾秒的延遲。

  但人們對機器翻譯的期望並不只局限於公文和新聞,人們希望能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外語影片,只需在線字幕翻譯而不用仰仗「字幕組」;留學生們希望可以走進世界任何一個課堂,通過即時課堂同聲傳譯就能自由學習,而不用再費時費力地先讀語言預科。

  「未來這些都可以實現。」合作方之一機器翻譯科技公司的CEO于洋認為,目前的機器翻譯在生動活潑不規範的生活語言領域之所以體驗還不夠好,是因為算法,只有讓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思維,才能像人一樣「說話」。

  因此,中葡英機器翻譯實驗室會首次在機器翻譯方面嘗試使用「計算機神經網絡算法」,而語言學家的加盟可以讓這項技術得以完善。

  什麼是「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研究專家程國艮打了個比方:「比如人看到碗筷杯盤這類名詞,即便不直接描述吃飯,也會聯想到吃飯,這就是人的思維方式。而以往的計算機算法不是這樣,沒有這種聯想,所以人們會覺得計算機與人交流時很笨。神經網絡中,信息也將按照人的大腦完成記憶工作的方式來處理。」

  C 語音識別 早已成熟應用卻被抱怨最多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被手機語音識彆氣得半死的經歷,在機器翻譯中,語音翻譯可能是比文本翻譯更加被普通人急需的功能,但就目前的應用現狀看,「槽點」最多的也是它。但其實,語音識別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幼弱,在一些習以為常的地方,它們已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中高考的英語「人機對話」。

  廣東省從1999年開始率先增加英語聽力考試,並於2004年增加了口語計算機考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機對話」——考生坐在電腦前,戴上特製的耳麥,計算機開始播放聽力試題,考生根據提問一一作答。計算機記錄下考生的答案後,綜合打分。

  「如此大規模的聽說考試,如果用人與人面對面的考試方式,不可能像筆試一樣數十萬人同時考試,根本無法完成考試任務,所以廣東採用了『人機對話』,並在2014年開發了計算機評卷系統,非常高效。」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告訴記者,十幾年的「人機對話」搞下來,高校反饋,廣東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明顯提高。

  為什麼關係到千萬學子前途的國家考試敢於用這麼「不成熟」的技術?專家解釋,計算機語音識別在特定領域內的確可以比人更出色,即便是主觀題的答案,得分點也都在一些關鍵詞上,很容易被機器抓取。這時,既不會有日常語言中的千變萬化,也不會有背景噪音和含混不清,機器識別反而更準確和高效。

  D 機器學習 大數據點燃人工智慧加速引擎

  如何讓語音識別技術走下「規範用語」的窄軌,進入日常應用呢?除了前面說到的「神經網絡」算法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給語音識別乃至語音翻譯插上翅膀。

  「打個比方,人們常常在對話中會出現一時沒聽清楚的情況——你剛才說什麼,請再說一遍?」程國艮給記者看了一段視頻,這是一段極其簡短的語言片段,說的是某種方言,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反覆聽多次也不明白他在說什麼。「這是因為人腦對語言的判斷需要足夠的信息元素,上下文語境等等背景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語言的意思,當抽離了很多信息元素時,就很費解了,」程國艮說,「但實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依託大數據的機器語言識別能力就超過了人腦,它能『分析』出信息不夠的語句背後的完整意思。」

  專家們一致認為,翻譯是人工智慧中集大成者,隨著大數據資源庫的不斷膨脹,機器能夠學習的資源越來越多。「比如電腦手機的輸入法,人們每敲擊一次鍵盤,都是在給語言資料庫以及其他各類大資料庫添磚加瓦,機器就是這樣學會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各種語言習慣包括個性化表達。」于洋說。而要表達一個意思,熟練的翻譯者可以掌握幾種常用句式,但實際生活中,可能有超過100種句式,包括非常個人化的表達方式,這些就是翻譯者無法掌握而計算機卻可以全部學會的。

  也就是說,不用擔心未來的機器人說話乾巴巴,它們能夠說的花樣可能你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

相關焦點

  • 2019年總結:人工翻譯公司會被機器翻譯取代嗎?
    當您聽到「機器翻譯」時,您會想到什麼?你覺得結局即將到來嗎?您認為翻譯的終結是一種職業嗎?您認為機器接管後會失業嗎?技術,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進步正在帶來一場競爭和挑戰,在這方面,員工需要更加智能,認識並理解要取得的進步,才能邁出新的一步。神經機器翻譯(NMT)的輸出越來越好。
  • 人工翻譯是否會被機器翻譯取代
    版權系晨輝翻譯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晨輝翻譯!隨著科技的發展,翻譯機的誕生,解決了很多的問題。甚至很多地方都在使用機器翻譯,但是在某些專業領域上仍然很難實現意義上的改變。智能翻譯機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人工翻譯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雖然科技不斷的進步,很多機器的發明都已經代替了人工,但翻譯機真的有望取代人工翻譯嗎?在2018年4 月 9 日,騰訊翻譯君火了,起因是一場發生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同聲傳譯車禍」
  • 機器翻譯「山頭林立」 還難以取代人力翻譯【2】
    原標題:機器翻譯「山頭林立」 還難以取代人力翻譯   【山頭林立】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將機器翻譯應用於某一特定領域,其準確率將顯著提高。因為這些專業用詞精準、簡潔。平時用途廣泛、含義豐富的單詞在該領域只有一個意思。   機器翻譯發展因此呈現「山頭林立」的局面,各企業開發出各自不同的專有系統。
  • 【專欄】機器翻譯將成下一輪產業浪潮,翻譯會失業嗎?
    【專欄】機器翻譯將成下一輪產業浪潮,翻譯會失業嗎?從當前機器翻譯技術的成熟度來判斷,在可預見的將來,機器翻譯還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譯,但代替一些水平較低的翻譯新手已成為可能。如果針對某個特定領域構建一套專業的機器翻譯系統,那麼它會具備很高的價值,能夠為國內近四萬家翻譯服務企業和400萬專業譯員提供非常好的輔助翻譯幫助。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翻譯的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機器翻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其準確度也在不斷提高,對翻譯行業構成了一定衝擊。對機器翻譯的前景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其中「機器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譯」的觀點目前佔主流,尤其在翻譯界。
  • 支持72種語言翻譯,全語通翻譯機是外語專業終結者?
    李同學是一線城市某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她表示,幻想中的英語專業能夠整天在語言的世界裡飛翔,能夠與國際接軌,「然而卻發現,我成為了身邊朋友的翻譯官,她們連看個電視劇中不懂的詞彙也要我翻譯。我又不是翻譯機,哪裡不會翻哪裡!」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對機器翻譯的前景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其中「機器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譯」的觀點目前佔主流,尤其在翻譯界。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李長栓在《機器可以取代人工翻譯嗎?》一文中明確表示,「要想通過機器翻譯,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這一派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機器人無法識別或無法斷定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確切含義,尤其是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
  • 機器翻譯能替代人工翻譯?翻譯公司會消失嗎?專家們這麼說
    以前做翻譯可能幾年內買一套房,而現在只能買幾平米,這讓翻譯從業者壓力倍增。」昨日在武漢舉行的2018首屆傳神者大會上,傳神語聯網董事長兼CEO何恩培說:在1分鐘時間內,目前機器的翻譯速度是50萬字每分鐘,而人工翻譯最快速度僅為300字每分鐘,頂級編輯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500字,機器翻譯速度已遠遠超過了人工速度。
  • 探測機器翻譯的「溫度」
    那麼,在機器翻譯的衝擊下,人工翻譯真的就要走向落寞,甚至最終被完全取代嗎?我們應以理性態度論證此辯題的真偽。新的翻譯方式的出現,並不代表著傳統翻譯方式的滅亡。人工翻譯的生存與毀滅,取決於其是否具有不可取代性,以及能否融入科技發展的洪流之中,與機器翻譯攜手共進。
  • 未來的世界: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
    李長栓擔心漢語中的「讀書學習」,機器會翻譯為「study study」。我們可以在對原文加工時進行切分處理,變成「讀書與學習」,機器就會輕鬆翻譯為「reading and learning」。類似的「美國會批准這個條約」,根據上下文,可以改造為「美國國會(將/可能)會批准這個條約」或 「美國會批准了這個條約」。
  • 機器翻譯什麼時候會取代人工翻譯?知行翻譯公司:絕不可能
    機器會取代人工嗎?知行翻譯公司覺得這應該是這幾年在翻譯行業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誠然,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的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並且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著。對於翻譯這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來說,網際網路也沒有放過,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機器翻譯的能力不斷被鍛鍊成長,人工翻譯被取代的呼聲越來越大,今天知行翻譯公司想探討一下機器翻譯是否真的會取代人工翻譯?
  • 對人工翻譯來說,智能翻譯出現是終結還是藍海?
    ,那麼現如今智能翻譯真的已經宣告人工翻譯行業的終結了嗎,還是會給人工翻譯行業帶來新的藍海前景,這首先要從翻譯界的構成開始分析。如果因為看到智能翻譯設備的出現就覺得翻譯這個職業會逐漸消亡,那麼是真的不好意思,建議以後還是不要用智能翻譯了,多用機器翻譯,能節省有限的生命中一些寶貴的時間。簡而言之,如今最先進的智能翻譯技術也做不到完美替代人工翻譯。2. 智能翻譯沒有大家說的那麼糟糕。
  • 機器翻譯正在消除語言障礙,人類專業翻譯會下崗嗎?
    巴別塔得益於統計和深度學習技術,讓機器理解語言,進而實現不同語言的無縫溝通,正逐漸成為可能。在今年《MIT科技評論》推出的十大突破技術中,巴別魚耳塞成功入選。它可以做到雙方交流時,會對所講的話進行翻譯,並在智慧型手機上大聲播放。
  • 能否夢見電子羊——機器翻譯能實現嗎?
    當然這是得益於機器翻譯。報導中說,機械翻譯技術日新月異,再過十年,人們就可以在數十種語言之間自由交談。「語言障礙」這個概念將會消失。因為事關我的生意,在接觸到這種話題後,就有種「可能飯碗不保」的思考迴路在運作。AI、機器人技術、語音處理技術等話題時常被報導,也常被人問,「如果翻譯學校的公開講座等實現機器翻譯的話,翻譯是不是就沒用了呢?」這樣的問題。
  • 機器翻譯簡史
    中介語機器翻譯這種方法會將源文本轉換為一種中間表示,這種表示法是全世界各種語言通用的,相當於笛卡爾設想的「元語言」,遵循通用規則、能和各種語言互相轉換。由於需要轉換,中介語經常會和基於轉換的方法混淆。英語有不規則動詞、德語有可分離前綴、俄語有不規則的後綴,在人們說話的時候又會有各自的語態、語境,別忘了有些詞根據上下文還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要考慮所有細微規則,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語言不是基於一套固定規則發展的,規則的形成受到不同群體交流、融合的影響。於是,四十年的冷戰和軍備競賽也沒能帶來任何優秀的解決方案,RBMT死了。
  • 谷歌的神經翻譯系統意味著機器翻譯到盡頭了?
    整個的報告以機器翻譯為主線展開,大概分四部分:第一叫做機器翻譯的波瀾史,幾十年的發展一波三折,非常有意思;第二是機器翻譯現在主流的技術神經機器翻譯,還是可以改進的。我可以給大家看一些例子,並不是谷歌就做到頭了,還有很多的空間。
  • 機器翻譯終將替代人工翻譯?語翼給出了當下的答案
    機器翻譯將替代人工翻譯的論調也甚囂塵上。Google在2016發布了谷歌神經機器翻譯(GNMT: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系統,並宣布相比之前的算法,GNMT 能降低55%~85%的翻譯錯誤率。其實在2015年百度也發布了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翻譯系統,微軟的Bing翻譯也號稱使用了神經網絡技術。
  • 當機器翻譯遇上人工智慧,會變得更靠譜嗎?
    提到機器翻譯時,很多心中都會感到疑惑,早在十幾年前,我們把一句英文放到金山詞霸裡,就能被翻譯成中文。如今加入了深度學習技術的機器翻譯,又能有什麼不同呢?區別當然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機器翻譯能夠翻譯出整篇文章,可普通的翻譯技術遇到長一點句子就不行了。
  • 機器翻譯的膚淺面-虎嗅網
    實際上,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於機器翻譯都抱有相當大的熱情,很少對它產生質疑。這讓我頗感困惑。作為一個語言愛好者和翻譯熱愛者,作為一個認知科學家和一個人類精妙心智的終身敬畏者,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關注機器翻譯的進展。當我最初在1970年代對它產生興趣時,我讀過一封信,是數學家、機器翻譯早期倡議者沃倫·韋弗於1947年寫給控制論專家諾伯特·維納的。
  • 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之爭
    機器翻譯這一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具挑戰性的研究任務,則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機器翻譯發展十分迅猛,但對於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孰優孰劣、機器翻譯能否取代人工翻譯,一直存在爭議。機器翻譯之父韋弗曾提出「翻譯即解碼」的結構主義觀點,但是,數年之後,他自己又推翻了這一論斷,表示「機器成不了普希金,機器翻譯永遠都無法傳達出語言本身的優雅與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