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了夏天,也就是荔枝上市的季節,很多人都喜歡荔枝這種水果,甚至連吃貨界的楊貴妃也不例外,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能博楊貴妃一笑的荔枝也是甘甜多汁、鮮香美味,那麼大家知道,中國哪裡是真正的」中國荔枝之鄉「嗎?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說說!
荔枝的種植地分布在中國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其中廣東栽培最多,福建和廣西次之,四川、雲南、貴州及臺灣等省份也有少量栽培,那在這麼多的種植地中「中國荔枝之鄉」到底是哪裡呢?
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靈山縣,據靈山縣誌記載,靈山荔枝種植開始於唐朝,到了宋朝已經有了較大發展,可謂是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到目前為止,靈山荔枝的品種有靈山香荔、妃子笑、黑葉等35種,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靈山荔枝好吃,而且在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批准對靈山荔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靈山縣也曾經兩次被評為中國荔枝之鄉,靈山位於廣西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這裡全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特別適合荔枝的生長,再加上靈山人民的勤勞樸實,不斷提高靈山荔枝的產量和質量,這些也造就了中國荔枝之鄉的美譽。
2、廣西桂平市麻垌鎮,麻垌鎮位於桂平市東南部,屬丘陵地帶,東南高,西北低,是遠近馳名的荔枝之鄉,素有「中國荔枝第一鎮」之稱,相傳此地是種薴麻的田垌,因此而得名。桂平麻垌荔枝栽培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三國黃埔》一文記載,東漢初年「武帝破南越起扶荔宮」,此後,荔枝便成為南越各地方官上貢的珍品,其中廣西桂平麻垌就是荔枝貢品的重要來源地之一。宋代詩人蘇東坡在《荔枝嘆》中描述了遠在西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39 —104年)便有「永元荔枝來交州」之事 ,蘇軾為反映西漢統治者不惜一切代價得到「尤物」,而要庶民以最快速度將交州(即是桂平麻垌)荔枝取道湘西穿秦嶺運抵第安,特以詩云:「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堆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彩,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明朝王象晉新編著的《群芳譜》也具體地將桂平麻垌南喬、西岸的黑葉荔作了記述。清代末年桂平縣內詩人崔肇琳特地將他作的詩集取名為《扶荔軒詩存》。
1976年、1978年在貴縣羅泊灣發掘的漢墓中,均有麻垌禾荔型的荔枝幹果殉葬,便是一個證明。如今,麻垌鎮的白石村就有四五百年樹齡的老荔枝樹5株。其中該村9隊的蔣業新戶就有3株老荔枝樹,覆蓋面積達1.2畝,高產年份產果達5500公斤,折合畝產4583公斤,平均株產達1833公斤。何村何裕貴屋前的一棵荔枝樹,種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400餘年,已換了十四代主人了,仍然生機旺盛。此老樹高8.75米、冠幅15.4米,南北寬15米,主幹直徑2.7米,至今每年產果在千斤以上,人稱「荔枝王」。麻垌鎮是中國荔枝之鄉。麻垌荔枝具有悠久的歷史,品種多、品質優良、產量高,飲譽國內外。早在80年代初期,中國外交部曾指定採購麻垌荔枝送朝鮮金日成首相。1994年被「首屆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授予「桂平市麻垌鎮中國荔枝之鄉」美稱。麻垌鎮適宜荔枝、玉桂生長,荔枝生產歷史悠久,麻垌荔枝以色鮮、味美、香脆可口、核小肉厚而馳名全國,素有「中國荔枝第一鎮」之稱,2002年通過自治區專家驗收穫「無公害水果」稱號,2003年建有廣西首個荔枝出口基地5000畝,麻垌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據桂平縣誌記載,桂平麻垌種植荔枝的歷史超千年,百年老樹可尋可見,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2012年,桂平「麻垌荔枝」獲頒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麻垌鎮被命名為「廣西麻垌荔枝之鄉」。麻垌荔枝有禾荔、簕荔(桂味)、麒麟荔、秀石荔、立秋荔、草莓荔、無核荔、青荔、雞嘴荔、掛綠、貴妃紅、仙進鳳、鑑光紅糯等品種40多個,還有未命名的新品種,早中遲品種齊全。經過多年的努力,桂平荔枝在深度產業開發方面也取得相當成效,擁有荔枝酒、荔枝蜜、荔枝罐頭、荔枝幹、荔枝醋等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深受廣大客商和遊客的喜愛和好評!
3、
廣東增城的荔枝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中國是最早栽培荔枝的國家,嶺南地區又是荔枝的原產地,增城北部的正果蘭溪地區原有野生的荔枝樹。
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徵服嶺南後,對嶺南荔枝情有獨鍾,於是下詔讓嶺南官吏年年歲貢。
建武元年(25年),東漢桂陽郡太守衛颯開鑿了一條由嶺南至湖南的西京古道,全程約五百餘裡。
唐時以首都長安為中心,有七條重要的放射狀的驛道通往全國各地,其中有一條從長安至嶺南的驛路,由長安經襄州(今湖北襄樊)、鄂州(今武漢市武昌)、洪州、吉州、虔州(今江西贛州)直達廣州。古道兩側修有驛站、公館,裝備快馬騎手,對荔枝實施換人換馬的接力運輸,快馬加鞭,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把鮮美的荔枝送至皇宮。
增城荔枝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張宗閔編寫了《增城荔枝譜》,雖現已失傳,但一個縣的荔枝種植被編成專著,可見增城荔枝栽培的盛況。
宋末元初,陳大震編纂的《南海志》,在物產荔枝條目中云:「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將軍、小將軍、皺玉、狀元紅、綠羅包、紫羅包、大丁香、小丁香、天茄子、黃泥子、水晶團、犀角子。又有金釵子,一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並蒂而生,味甘無核。又有海山樓者,宋諸司以重五日閱舟師於海山樓(按地在今廣州市區內),率以是日至,因名焉。」從上所述,可見增城荔枝生產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有「(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的記載。由此可見,增城荔枝生產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蘇東坡被貶嶺南,得以與嶺南佳果荔枝結下不解之緣,並寫下了很多讚頌荔枝的詩。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應是《食荔枝》中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對荔枝的喜愛散見於其詩文全集《蘇軾集》中。《蘇軾集》卷七十八、與傅維巖秘校四首(之二):增城荔子一籃,附去人持上。不罪!不罪!某又上。此篇描寫了蘇軾以荔枝贈友人,詞句直白。
明清各個時期編著的《增城縣誌》均能發現關於增城荔枝的記錄。增城沙貝(今新塘)栽培荔枝,明代中葉已很聞名,到明末清初,廣東「荔枝,以增城沙貝所產為最,」其狀元紅等,賤如菽粟,歲收數千萬斛,販於他方。」經過沙貝人民多年的培植,「所產荔枝多異種」。明嘉靖年間的《增城縣誌·食貨類·果屬》正式記載了荔枝。其後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對荔枝的描述更為詳細,其中清朝康熙年間的《增城縣誌·食貨·物產·果品》談及荔枝種類多。
清朝乾隆年間的《增城縣誌·物產·果品》記載:「多荔枝。粵中荔枝以增城沙貝四望岡所產為最。土黃潤多沙,潮味不到。自掛綠以下數十種,色味香迥異他縣。」而清嘉慶編修同治十年重修版《增城縣誌·物產·果品》所記荔枝內容與乾隆志相同。到了清朝宣統年間的《增城縣誌·物產》所記荔枝除與乾隆志相同外,增加的內容是:「今此種(尚書懷)最多。案:掛綠一種,近以縣城西門外西園一株為最名貴,價值十餘倍於其他。究其他佳者亦如之,且或過之。槎岡水晶球一種亦美,當不減掛綠。此外,犀角子、桂昧、糯米餈、宋家香、進奉、玉荷包,各種俱佳。2012年08月23日,增城荔枝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糾結那些表象的東西,因為,哪裡才是真正的「荔枝之鄉」這個問題並非重點,我們更應該從這些美譽中看到人們背後的辛勞和不斷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