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戰,才能止戰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3年前,1937年12月13日,日本軍隊入侵南京,進行了40多天毫無人性的大屠殺,共殺害了30多萬中國民眾。
每一個有良知的中華兒女都無法將這一天從記憶中抹去,無法將這種屈辱與苦難忘卻,公祭日時刻提醒著我們承擔的使命與責任。
居安思危,忘戰必危。
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我們已經歷了多年的和平生活,但是世界局勢發展之快超乎我們的想像。尤其是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國際政局錯綜複雜,我們應當謹記歷史,長存危機意識。
每一個渴望走向復興的中華兒女,都不應也不能忘記那些沉痛的記憶,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度重演。
知戰,才能止戰。
伊恩·託爾的「太平洋戰爭三部曲」,是一部整合了大量歷史資料的戰爭史詩巨著,全景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太平洋戰爭的過程及細節,對於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太平洋戰爭有著極大的幫助。
《徵服的怒潮:1942 — 1944,從瓜島戰役到菲律賓海戰役》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講述了從瓜島戰役到菲律賓海戰役長達兩年多的島嶼爭奪戰。
2、太平洋戰爭的兩大關鍵戰役:瓜島戰役與塞班島戰役
在《徵服的怒潮》一書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場戰役,分別是瓜島戰役與塞班島戰役。
瓜島海戰是書中介紹的重點,因為這場戰役的意義非常重大,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是繼中途島戰役之後美軍的另一場勝利,也是日本從戰爭優勢轉向劣勢的一個轉折點。
瓜島原本是個不知名的小島,因為日軍在這裡修建機場而成為了戰爭的焦點。但是尷尬的是,美軍對瓜島的地形地貌一無所知,僅有的幾張地圖完全都不對,這也可以看出美軍在戰爭初期準備的倉促。
但是登島戰役進行得異乎尋常的順利,2個小時的火力衝擊就將日本兵打得狼狽不堪,下午美軍就奪取了瓜島機場,黃昏時候又佔領了圖拉吉島。
隨後就是漫長的拉鋸戰,日軍與美軍都損失慘重。
書中有一段描寫極為殘酷:
「一個駐紮在奧斯汀山山頂的日軍中尉做了一張死亡表來預測每個飢餓的士兵剩下的壽命:還可以站直的:30天;還可以坐著的:3周;總是躺著的:1周;躺著排便的:3天;無法言語的:2天;眼也不能眨的:1天。」
瓜島宛如人間地獄。
整個瓜島戰役,日軍投入的3.6萬多人地面部隊中,有2.1萬餘人喪命,約1000人被俘。美軍參戰的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部隊最多時達6萬人,戰死近1600人,負傷4200餘人。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得知瓜島作戰勝利後說:「這場戰爭的轉折點終於來了。」
而塞班島戰役是美軍將「逐島進攻」術改為「越島進攻」戰術的一次成功嘗試。
在戰爭中,美軍出其不意在日軍的薄弱環節塞班島實施登陸作戰,以較小代價打破日軍的「絕對國防圈」,為下一步威脅日本本土創造了條件,也為後來的太平洋島嶼作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塞班島戰役中,美國海軍海上補給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這也讓他們在戰役中佔盡了優勢。
《徵服的怒潮》中記載到,日記作家詹姆斯·費伊在描述自己跟隨蒙彼利埃號在塞班島做戰地採訪時發現:
「我們的飛機在低空掃射和轟炸敵人,我們的艦艇也在轟擊日軍。這兩個場景如此接近,卻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兩個不同的世界。」
在長達一個月的塞班島戰役期間,約有14萬發5英寸炮彈射向岸上的目標。這還不包括巡洋艦和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發射的炮彈。根據後來提交給海軍部的記錄,如果全都加起來,海軍總共向塞班島發射了1.1萬噸彈藥。
在軍力、裝備、保障、補給全面落於下風的情況下,雖然自己不承認,但是日本法西斯已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3、太平洋戰爭群星閃耀時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美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同時,戰爭的洗禮也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戰功卓著的名將。
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將大部分的關注點都聚焦於那些名人身上,但是在伊恩·託爾的筆下,上至將軍,下至平民,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應當做的本職工作,可以說在各個階層都是群星閃耀。
就像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將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他率領美國太平洋艦隊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戰績。尼米茲那獨特的戰爭觀,對海權的新詮釋,對海軍戰略、戰術、建軍、後勤保障的研究,都對後世的戰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就像是弗雷德裡克·哈爾西,在戰局危急的時刻接手了戈姆利的南太平洋部隊和地區司令的位置,在太平洋地區指揮多次戰爭並取得勝利,有能力,且人極為隨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就像是以克萊門斯為代表的「海岸警衛服務」體系,最初完全是由志願者組成,但是他們卻承擔著用無線電為盟軍提供日軍海上行動和空中行動的預警任務。冒著極大的風險,做著極大的貢獻,這也是作為戰爭體系中無不足道小人物們的高光時刻。
有閃耀的人物,也就有失意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山本五十六了。
在《徵服的怒潮》中,山本五十六已經不復是那個威風八面的實權人物,「山本五十六住在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裝有空調的豪華套間裡……作為聯合艦隊總司令,他工作沒有特別努力,而且工作時,注意力也並不總是在戰爭的問題上。」最終山本五十六的死去也令人唏噓,據目擊者稱:「山本直身坐著,仍然緊緊捆在他的座位上,一隻戴著白手套的手還放在佩劍上。他的下頜中了一槍,子彈從他的太陽穴裡射出;另一發子彈打穿了他的肩胛骨。」
在戰爭中,無論一個人多麼的風光無限,多麼的不可一世,如果不是站在正義的一邊,解決都是悲慘的。
4、洋底靜默殺手:潛艇SS-238的輝煌
在閱讀《徵服的怒潮》的時候,有一艘潛艇讓人印象極為深刻,那就是「刺鮁號」(SS-238)。
從早期的戰爭來看,美軍的潛艇並不佔優勢,無論是潛艇數量、魚類的威力、還是潛艇艦長的軍事素養,日本軍隊都佔據這絕對的優勢。
但是美軍內部對潛艇作戰的模式是沒有爭議的。他們從戰爭一開始就堅信,潛艇是經過漫長而孤獨的航行進入日本的內海航線最好的武器。
金將軍在1942年2月22日對尼米茲寫道: 「我相信,敵人的運輸線是其維持整個作戰行動的諸多環節中最脆弱的部分……我認為任何一艘可以用的潛艇……都應派遣到太平洋西岸,去攻擊敵人的交通線。
其中「刺鮁號」就是美國潛艇的代表,這首潛艇是美國最先進的潛艇之一,但是初期的作戰效果並不理想,直到達德利·莫頓艦長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
他勇猛,戰術大膽,作戰中又極為細心。在與敵艦作戰的過程中,莫頓的潛艇無法擺脫驅逐艦的追擊,他果斷地使用了「深喉戰術」。「深喉戰術」是潛艇能夠採取的最大膽和最孤注一擲的戰術。一直以來,人們對它只停留在理論上的探討,從未付諸過實踐。而莫頓就敢這麼做,並且一舉將驅逐艦擊沉。
「刺鮁號」和莫頓在短短一年不到時間裡,擊沉了19艘總計5萬噸的日本船隻,成為美國艦隊中最成功的潛艇指揮官。
奧凱恩回憶道:「從沒有人聽說過哪艘潛艇在到達巡航區域之前便擊沉了第一艘敵船,更不用說擊沉有四艘船的船隊了。這是潛艇兵們夢寐以求但從沒想到過真的會發生的事情。」
1943年2月7日,「刺鮁號」回到珍珠港,信號旗索上飄著八面太陽旗,潛望鏡上綁著一把豎起來的掃帚,象徵著「全殲敵軍」。 「刺鮁號」和莫頓成為了美國人的英雄,查理·洛克伍德將軍給莫頓起了個綽號叫「單人狼群」。
莫頓的戰術翻開了新的一頁,他成為了所有人的標杆,每個美軍潛艇的艦長都在研究莫頓的戰術。未來,潛艇將在水面上行動,只有絕對必要時才下潛。它們將會與日本艦船進行更持久、更大膽的戰鬥。
5、戰爭中的真正敵人是戰爭本身
伊恩·託爾通過閱讀大量歷史親歷者的日記、書信和回憶錄,將原本零散、孤立的歷史串聯在一起,將歷史的碎片穿織成一個整體,將太平洋戰爭的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
《徵服的怒潮:1942 — 1944,從瓜島戰役到菲律賓海戰役》記述了美軍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不利局面,而且使戰爭逐步引向利己的一面,取得節節勝利,並向著最終擊敗日軍的目標前進。
但是,在看到盟軍太平洋戰爭輝煌戰果的同時,一定要謹記,戰爭中的真正敵人是戰爭本身。
戰爭,不必分這一方或那一方,戰爭就是最大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