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僑聯駐肇慶市封開縣小圩村工作隊隊員李海龍
「李叔叔,明天早上還要來學校教我們打籃球哦,我們不見不散!」
「李叔叔,明天中午你還來學校圖書室教我們畫畫和看書嗎?」
「李叔叔,我明天中午講個故事給你聽好嗎?」
「李叔叔,你下周一什麼時候回小圩啊?我想跟你一起去跑步。」
「李叔叔,我想跟你去學打桌球,你們下午幾點鐘下班?」
幾個月下來,李海龍與肇慶市封開縣長崗鎮小圩村小圩小學的孩子們成了好朋友,當起了「孩子王」,「我們無話不談,大到學習和人生夢想,小到惡作劇和被爸媽訓的醜事,這群跟我女兒年齡差不多的孩子,我是打心底裡喜歡。」李海龍告訴新快報記者。但與此同時,他也看到這些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與城市孩子的巨大差距,更感責任重大,「讓這些孩子學得開心、活得快樂,有美好的未來,是我給自己定的要求。」他說。
■採寫:新快報記者 陳斌
■圖片:受訪者提供
孩子們充當橋梁 扶貧工作更順暢
2019年5月,李海龍開始擔任中山市僑聯駐肇慶市封開縣長崗鎮小圩村扶貧隊隊員,他習慣早上晨跑,在小圩小學遇到來上課的學生娃,相互打招呼成了見面的「開場白」,後來一起跑步、做操、打籃球,逐漸混熟了,業餘時間他教孩子寫字、畫畫、打桌球,就此成為忘年交的「孩子王」。
在他看來,教育扶貧是斬斷貧困代際傳承的最有效方式。看到這些孩子,他就想起自己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女兒很支持我的工作,去年國慶專門跟她媽媽到我們村看我工作和居住的環境」。
有了孩子們做橋梁,李海龍覺得駐村扶貧工作順利多了,相對難啃的「硬骨頭」也能輕易攻克,「孩子們當我是朋友、親人,連帶著家長也把我看成兄弟,無形中就消除了隔閡」。
近距離的接觸,讓李海龍了解到小學的教材和運動器材還比較缺乏,他主動聯繫單位,組織黨員志願者和中山僑界企業家捐贈淨水器、學習用品、運動服、羽毛球拍、飛盤和籃球等物資,甚至自掏腰包,給村裡購置了桌球臺,又和駐村工作隊及村幹部幾個人一起集資給村裡配置了籃球架,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
小圩村33戶貧困戶中,有9戶是因學致貧,在校就讀的貧困生有23名,為激勵孩子們奮發圖強、儘早學有所成,帶動家庭脫貧,在駐縣工作組和單位領導的支持下,李海龍積極推動,中山市僑聯2019年11月發動「中山市僑界青年高爾夫球聯誼會」的會員企業家捐資5萬元設立了「小圩村教育扶貧獎助學金」,為每位貧困學生發放1000元助學金,並獎勵2019年及往後考取高中以上(包括中專、大專、本科)的學生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獎學金。李海龍告訴新快報記者,他還在上一輪扶貧幹部的引薦下,聯繫了喜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給小圩村兩名2019年考取本科的貧困戶大學生捐助了教育獎學金每人8000元,助力她們圓大學夢。
五項脫貧計劃助力
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盧進州,你家六個孩子的獎助學金都到帳了吧?一共9000元。」「收到了,三月份就到了,另外的8000元獎學金也到了,真的謝謝你們!」
「盧進州,你家果園和鴨場今年豐收,有信心嗎?」「當然有啊,你們不僅獎補我鴨苗、飼料和化肥,還請來專業人員指導我養鴨、種樹,今年肯定行!」
李海龍笑著說起村裡的貧困戶盧進州,他說村委幹部和鄉親們現在都羨慕盧進州呢。
盧進州的6個孩子都在校讀書,他在鎮上企業做清潔工,一個月收入只有1700元,家裡還有70多歲的老母親,體弱多病,妻子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附近務農,脫貧難度很大。得知盧進州的情況,李海龍與幫扶組領導、駐村隊和當地村委村幹部多次上門,為他量身訂製五項脫貧計劃:光伏發電、入股南豐綜合商業體,穩定長期增加固定分紅;資助六個孩子的學習費用;介紹工作崗位,實現穩定就業收入;獎補鴨苗、飼料和化肥,教授他種養技術,提升技能;幫他打開成鴨、水果等農產品的銷路,消費扶貧助力。
經過一年努力,曾經愁容滿面的盧進州終於喜笑顏開。6個孩子成績都特別好,李海龍介紹說:「他的大女兒2017年考取了廣東藥科大學本科,二女兒2019年考取了廣東海洋大學本科,三女兒現在讀高三,目標也同樣直指本科,四女兒、五女兒和小兒子在班上成績都很不錯,兩個大女兒會利用假期在外打工幫補家用,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2019年盧進州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132.25元,達到穩定脫貧的標準。他的經歷也觸動了村裡其他貧困戶和普通村民,整個村的勞動積極性和精神面貌都被提振起來,李海龍說盧進州常常對孩子們強調:「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你們一定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