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公布過一項研究發現:5歲兒童是天生的數學家。雖然這個階段孩子沒接受過正規教育,但是能自己掌握數學抽象概念和算術法則。
我看到這樣的研究時有點兒驚訝,要知道數學這門學科對於我來講似乎天生就有距離感,如果說我曾經離數學家這麼近,我還真不敢相信。但後來在閱讀蒙臺梭利的相關著作時,發現了蒙臺梭利的數學敏感期與這項研究不謀而合。
所謂敏感期的概念,就是在某個時期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相對最為迅速,所以被稱之為敏感期。有一種天賦異稟的感覺。而蒙臺梭利強調的數學敏感期是在2-6歲之間,但強調了5歲左右是兒童掌握數學概念、抽象運算、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由此可見5歲的孩子對於數學真的更有天賦。所以想要孩子數學好,在這個時機進行科學啟蒙,那麼在學好數學的路上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家長對於數學啟蒙並沒有理解,認為讓孩子數數、做算術題、背乘法口訣就是啟蒙,其實恰恰相反。
史丹福大學教授Jo Boale曾在演講中提到,孩子很早死記硬背數學公式和口訣,會讓孩子缺乏對數字靈活運用的能力,以後學習數學更困難,而且會感到焦慮。由此可見,不正確的數學啟蒙不但不能讓孩子數學能力更強,反而會讓孩子更討厭數學。所以學會正確的數學啟蒙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分享幾個數學啟蒙的方法!
一、用實際物品教孩子數數
很多家長教孩子數數時,總是自己念,讓孩子跟著背。也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快認識數字,舉著數字卡讓孩子念。但這都是站在記憶的角度,而不是發展數感的角度。所謂數感,是要孩子了解數字背後的數量含義,要明白多少,才不是能背到100。
所以教孩子數數,一定要利用實際物品,畢竟數字太抽象,對於5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完全發展出來抽象思維。所以教孩子數數的時候,可以利用水果、糖果、臺階、積木這些孩子感興趣的實物,將數字與數量相對應,比如1節臺階、2節臺階、3節臺階……
二、讓孩子分東西
當孩子認識了數字以後,家長就可以通過分東西給孩子輸入多和少的概念。以分水果為例,媽媽可以將西瓜切成8分,然後讓孩子給爸爸、媽媽、一人3塊,給孩子自己分1塊,孩子自己就會意識到為什麼自己的少,這樣就有了多少的概念。
然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少多少,多多少。從而進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最開始建議只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如果孩子分東西對於加減掌握的已經不錯了,家長可以拿幾道抽象的算術題讓孩子做,最初允許孩子掰手指,算對了要給他獎勵,都能激發孩子對於計算的興趣。
三、認識圖形、玩空間感遊戲
圖形認知和空間想像能力是除了數感以外,學習數學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只會數數、算術是不行的。到了幾何題孩子還是不能駕馭。認識圖形可以通過孩子的積木,讓孩子認識形狀,也可以通過家裡的物品,比如鐘錶、電視、手機,讓孩子腦子中對於圖形有具體的概念。
之後是鍛鍊空間想像能力,缺乏空間感的孩子將來也很可能是個路痴。所以上下左右這種概念要早早灌輸。可以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但要用語音提示孩子,我藏在了柜子裡,裡外就是空間概念;或者對孩子說我藏在了桌子下面、床下面,多用這種空間詞彙讓孩子建立這種概念。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似乎任何事情都適用。學習數學也是如此,選擇正確時間,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與所有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