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圖片
【教育透視】
近期,日本在「第五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了構建「超智能時代」的發展理念。為此,日本文部科學省出臺了《以尖端技術支持新時代學習推進方略》,提出以ICT(信息通信技術)和大數據驅動教育創新與學習變革。
此時,進一步了解和研究日本教育的最新戰略定位和發展趨勢,無疑有利於我們更全面地探知日本教育最新的思路,也有益於我們思考完善自身教育發展的下一步。
利用信息通訊和大數據支持教與學的變革
確立「超智能時代」發展願景——日本將超智能社會定位為「精準回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以及各種潛在需求……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利用信息通訊和大數據技術支持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對學習意義的重新認識——人類的強項在於能夠理解現實社會,賦予某種場景以特殊的意義,賦予人工智慧以目的性、倫理價值觀念。因此,要正確認識學習意義,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工具與信息技術並使之得到有效應用。
對學習空間的重新界定——未來的學習空間是思考學習策略的對話場所,是產生破解未來課題智慧的創意空間。融入了尖端信息技術的未來學習空間是虛擬的網絡空間與現實的物理空間的高度結合,隨時隨地都能將學生的思考過程、思考結果進行準確翔實記錄、可視化傳輸,從而突破諸多限制,學習更豐富。
對學習能力的更高要求——要應對超級智能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變化,首先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而日本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夠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讀解掌握複雜多樣的信息資源,自己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向,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參與,培養學生充滿自信、積極創造未來的基本能力態度。
超級智能時代實現學習變革的基本路徑
日本文部科學省認為,超級智能時代的基本形態將是利用技術發達、無處不在的各種監測設備感知人們的活動軌跡並形成大數據,通過連接所有事物的超聯網實現各個領域的自動化。這意味著,尖端技術和教育大數據將推動學校教育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為此,必須探索學習變革的基本路徑:
消除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制約——信息通訊和大數據的應用,能融合日本境內外大學、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多樣性人才和多元化社會資源,將平時無法接觸到的尖端學術成果和知識作為課程內容和教材加以有效應用;並實現與多元化群體(境內不同地區、境外學生、不同經歷的成人群體)的相互學習,充分培養社會意識,實現跨語言、跨文化交流,為邊遠山區、偏僻地區、小規模學校提供有效學習支持。
支持個性化自適應學習——基於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利用人工智慧和尖端技術開發訓練教材,實現重點知識和技能的反覆訓練和有效習得;通過對學生發言情況和內容的即時收集、整理和分析,可視化分享學生的不同觀點,實現深度學習;利用監測和信息統計分析技術,及早發現和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整合教師經驗,實現精準指導——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大數據自動、連續收集並有效分析的功能,將教師的實踐智慧、潛在知識可視化程式化,並由此產生和生成新的教學認知;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對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有效的學習指導,實現學校管理的精細化和學習指導的高效率,並應用於地方教育行政管理。
提高校務管理效率——自動並持續收集整理數據,實現信息實時處理,可大幅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減輕教師的事務性工作負擔,騰出更多的時間面對學生,實現新時代教師工作方式的轉變。
利用信息通訊和教育大數據深化教育變革
構建世界一流尖端技術和信息通訊教學環境——日本政府認為,推進超智能時代學習變革的先決條件是教學環境的信息通訊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日本中學教師「經常」或「時常」利用新技術指導學生作業和學習活動的教師比例為僅17.9%。目前,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各地教育委員會及早制定教育信息化推進方案,根據「2018年度以後學校信息通訊環境建設方針」要求,努力構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訊教育環境。
推進教育雲和公共雲服務的有效利用——3年前,日本文部科學省下發了「制定教育信息安全政策指南」,強化面向學校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構建安心安全的信息環境。同時,為提供雲計算服務降低學校利用成本,要以隱私保護政策提高民眾對雲服務的信任度,從而普及數據遠程訪問。在日本地方教育委員會統一管理下,每個學校要配備一臺伺服器,支持學校利用公共雲服務。
提高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日本文部科學省認為,為了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速度,在構建信息通訊教學環境的同時,強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利用尖端技術和大數據推進學習變革至關重要。為此,日本以一線教師為對象編制並下發了《教育信息化教師指導手冊》,講解和展示了學校教學活動中使用新技術的具體方法和實踐案例。
改善機制,提高標準:中國教育界得到的啟示與借鑑
加快信息化智能時代教育變革,是我國出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所提出的十項戰略任務之一。研究日本超級智能時代學習變革舉措,對於我國實現「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具有積極借鑑意義。
規範學生終端市場,促進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至2019年3月底,全國97.7%的中小學校學校實現了網絡接入,學生終端1438萬臺。但目前,我國信息化設施配備仍以滿足學生在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的學習需求為主要目標。還需建立信息化設施設備更新改善機制,不斷提高信息化環境建設標準,以充分應對智能時代多樣化學習需求。因此,學生用終端的統一配備也應成為我國進入智能時代教育的必備條件和環境基礎,是新時代實現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的保障措施。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生學習、改善教師工作——智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有效利用信息通訊和教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技術,從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支持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工作方式的改變,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因此,要藉助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實現「學習的個性化自適應」,創造超越「教育信息化」層面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教育」的未來學習創新,以教育信息技術「為學習賦能」,突破「統一教學、整齊劃一、相對評價」的教育模式,實現智能時代的學習變革。為此,借鑑國際成功經驗,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中國師生在智能時代教與學的變革。
提高全社會AI素養和AI利用基本技能——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首先要積極面對AI技術的迅猛發展,要從幼兒教育階段起培養學生利用人工智慧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技能;要為成人和高齡群體提供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基本利用規則和技能培訓,避免因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帶來新技術利用能力和基本素養的差異和差距,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為人人都能享有智能時代的教育生活奠定基礎。
(作者:田輝,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