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要在學習方式變革中秉持什麼

2021-03-01 中國教育新聞網

走過急流勇進的2020年,迎來振奮昂揚的2021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

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辦學實踐中,學校育人樣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系列新概念新思維新實踐撲面而來。

變局新開之際,教育人應深刻思考——要在學習方式變革中秉持什麼,又要在教育價值堅守中創新什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回答。為此,學校要努力探索出一條以家國情懷為底蘊的系統育人創新發展之路,並構建與之相應的教育行動鏈「聚焦→回歸→泛聯→賦能」。

新時代教育面臨新變化,各種創新要素之間相互包容、交匯、滲透的特點更為突出。但不變的是,教育要始終呵護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成」的能量,尊重孩子「長」的過程。「成」的能量源自立德要求,「長」的過程基於樹人規律。

新時代,學校更應將家國情懷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邏輯起點,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制度,在其成人成才的過程中厚植家國基因。在中華文明的價值譜系中,家國情懷強調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社會、公民三個維度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其價值內核實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同時,家國情懷從情出發、以情致懷,既是愛家愛國的真情實感,又是不止於家、不止於國的寬闊胸懷;既體現為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彰顯為具有中國擔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由此,學校要將家國情懷作為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構成,並以此為價值統領,進行課程體系架構、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角色的整體轉型與變革,在「有家內心暖、有國格局大」的價值踐行中不斷培育「心有溫度、行有智慧」「勤於學習、樂於創新」「學而不厭、挫而不敗」的學生成長品質,持續推動由家而國的學生成長曆程。

未來學習的核心詞是打開、連接、融合、協作與創造。基於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育結構也必將發生變化。學校理念、課程、教學、評價、資源的固有邊界都要打開,特別是要強化成長綜合指導,回歸到在整體的教育活動中培育整體的人,著力提升學生運用知識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學校要聚焦道德品質、深度理解、綜合運用、合作意識和新場景轉化應用這五個學生成長賦能點,在綜合學習項目中著力探索「發現→規劃→行動→反思→分享」的學習路徑,讓「家庭、家校、家國」的教育同心圓越來越大;著力探索博物館學習的豐富課程形態,讓「典型文物→民族文化→人類文明」的育人價值鏈在學生成長時空中多向延伸。學校不僅要提倡「學以致用」,更要積極落實「學以致慧」;不僅要強調「有教無類」,更要聚力推動「有創無類」,使「五育並舉」在課堂真正發生、貫通互育,凸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致力於讓學生在尋找問題、尋求問題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打開成長的無限可能。在此過程中,學校要讓學生因思維有品質而專注,因表達有創意而綻放,讓融合學習成為學生成長中重要的「場」與「態」。

在一個跨界多元互動的世界中,教育不再是孤島,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氣一樣充盈在學習行為與成長意義的引力場中,形成泛在連結,並著力突破學生成長中的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顯在效應與潛在效應的傳統界限。

學校要將家國情懷的培養內蘊於知識學習及學校生活之中,追求一種「漫教育」的狀態。「漫」,即瀰漫,是基於學習泛聯和成長召喚作用於學生的,其核心在於打造成長引力場,最大程度地泛聯真實的成長資源,讓課程不止於課堂,學習不止於教室。學校要促進學生在無邊界學習體驗中融合線下與線上、書本與社會、符號與真實、經驗與邏輯、既曉與未知,從不確定重新認識確定,再從確定不斷豐富不確定,由此推動實現成長的無限可能。作為教學改革的主陣地的課堂要打破邊界,讓跨學科校本教材連接每師每生,使全學科實踐活動打通每班每課,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整體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個人體驗的聯繫,讓學生實現對這個世界的整體認知,推動學生在內驅力、生長力、學習力的步步形成、層層遞增中,真正實現志在家國、學無邊界。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引領教育創新的關鍵路徑,在於教師發展的全方位推進。教師要成為「全面手」,志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全面賦能學生成長中,為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要精心培育基於學科交互圈的領袖教師群,充分發揮學術領袖作用,讓改革在課堂發生、改革由教師主導。學校要推動教師跨越學校邊界,在「整合」資源中滿足學生成長需求,並進行積極引領;跨越成長邊界,在「貫通」成長中關注學生全學段發展、全學科發展;跨越課堂邊界,在「重構」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跨越質效邊界,在「優化」評價中促進學生在專注中聚能、在聚能中綻放。特別是要讓教師真正成為學校育人樣態創新的領導者、學習者、研究者、合作者,在聚力打造全學科育人體系中深度推動教師跨界與學科融合的並軌同行,並通過專業、志業、德業的層遞式發展,努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原標題: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志在家國 學無邊界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21年1月13日第5版 版名:校長周刊

覺得好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王歡:延期開學不停學 履職盡責每一天
    王歡說,我們需要堅守的不變的核心是教育價值,需要改變的是教育實現形式,是去慣性化、去功利化、去邊界化、去中心化地推動管理格局開拓、育人目標聚焦、教育模式構建、教師生態營造。在王歡的教育理念中,培養頂天立地中國人是她不懈的追求。她說,「人」字中,內蘊著成長的意義,彰顯著教育的追求,決定著社會的未來。未來教育更要強調人的發展,在學習行動中凸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人」字。
  • 袁振國: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教育方式、學習方式變革| 觀點
    民小編說網際網路時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泛在教育、人工智慧在現代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推動著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發生變革。學校教育應該如何面對變化與挑戰?今天為您分享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浙江東錢湖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先生對未來學習方式變革的深度思考。
  • 我們從日本超級智能時代的學習變革中看到什麼
    利用信息通訊和大數據支持教與學的變革確立「超智能時代」發展願景——日本將超智能社會定位為「精準回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以及各種潛在需求……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利用信息通訊和大數據技術支持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 學習方式變革背後的活力「密碼」
    11月19日-20日,由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主辦、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協辦的2020年小學教育發展論壇在重慶謝家灣小學舉行,主題直指「走進謝家灣小學,看學習方式創新」。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名代表真切看到了謝家灣小學因學習方式變革帶來的育人風採和辦學活力。
  • 課程變革如何以學習為中心
    跨學科有幾大要素:一是跨學科要以現實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為依託;二是跨學科要超出單學科研究的視野,關注複雜問題或課題的全面認識與解決;三是跨學科要有明確、整合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四是跨學科旨在推動新認知、新產品的出現,鼓勵在跨學科基礎上完成創新與創造。
  •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未來小學,是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
    教育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正在起勢。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因時而生,呼應著教育的大變革和培養時代新人的需求。未來學校的定義是什麼?未來學習有哪些特徵?未來課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重構未來學習路徑?
  • 在線教育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在師生角色、教學生態、教學方式和教學場景等方面給學校帶來了顛覆式變化。教師在實踐探索中已有深刻體驗與認知,當前從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向新理念轉型與升級是當務之急。
  • 「新課標、新教材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研討會暨「中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指導展覽會」2019年西北師大年會
    會議概況  為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促進中小學學習方式的變革,8月9日上午,「新課標、新教材與學習方式的變革」2019研討會暨「中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指導展示會」在蘭州正式開幕。
  • 單元備課整體架構 促進核心素養學習方式變革
    程勇老師負責數學學科說課,他用說課的形式來展示在此次參會中所得到的收穫。在準備工作中,張雲主任和王平老師給予了大量的支持。本次說課主要想體現的是促進核心素養的課堂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數學學科中主要是以從單元備課的角度來體現數學學科知識的整體架構,而不是像以前備一節課就只是為了一節課的內容,現在應該既要「瞻前」,又要「顧後」,使學生能在接觸一個全新單元的知識後,能做到對這個單元知識的一個整體知識架構,知道所學的內容在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中所佔的位置,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能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才能有利於下一個單元的學習
  • 變革學習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專家探討「構建未來理想學校」
    北京中學未來將著力學習方式變革「培養創新人才首先應該做的是保護,孩子天生有創新精神,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扼殺了孩子的創新能力。」在匯報辦學成果時,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表示,北京中學成立至今已有7年時間,學校一直致力於成為師生創新的沃土。
  •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學習方式的變革一定是未來...
    12月18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在「2020未來學校生態大會」上表示,未來教育的轉變是教育形態和學校形態的轉變,是系統性和體系性的變革。未來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靈巧教育,而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字科技正是為了實現未來教育形態、未來教育的方式來提供支撐的。
  • [北京晨報] 封面人物: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
    記者眼中的歡校:  在京城教育圈裡,王歡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她是東城乃至全市教育的標杆。從深度聯盟到一長執兩校,王歡是東城區學區化改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她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出彩。她把史家的品牌越做越大,史家已經不僅僅是一所優質校,它承載了更多的內容,更像是一個資源庫。史家的優質教育資源及理念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周邊。
  • 專訪|編劇王歡、翁海鑫:《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五個真實剖面
    王歡和翁海鑫深知「真實性」能給劇作帶來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為了創作出一個有深度、有厚度、真正體現兒科醫生內在價值的作品,他們決定紮根於兒科醫生這個群體,從現實生活中挖出他們想要的故事。據翁海鑫介紹,從2015年開始,編劇團隊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深入一線,走訪了上海、北京、青島等地各大兒童醫院。
  • 【未來學校】zSpace攜手實小開啟成都基礎教育領域學習方式新變革
    11月4日(星期一)成都市未來學校建設首席指導專家、電子科大陳靜萍博士與雅園教師一起,在產品應用工程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參加由實小教師發展學校組織的主題為「模擬zSpace實驗室教學,引領學習方式變革」的專業發展培訓活動。       在「U」形桌椅擺放的實驗室中,老師們首先學習zSpace產品中的自帶課程軟體。
  • 我的扶貧故事|王歡:用繡花功夫做好醫保扶貧工作
    我叫王歡,是黔西縣醫保局派駐綠化鄉醫保辦工作員,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幫扶走訪鄉黨委、政府安排的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外,主要負責全鄉醫保扶貧建檔管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經辦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為群眾講解醫保政策(右一)基本醫療有保障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硬指標中最核心的基礎指標之一。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 小徑/王歡:一個關於影子的怪談
    最諷刺的恐怕就是,作為一名資深的保險從業人員,人生在這種身體受傷、希望破滅、生活損毀的時刻,保險公司不會為人留下什麼,更不會因為「可笑的影子」為艾伯特的人生擔責。陷入絕望的艾伯特蜷縮在房間裡自言自語著「我就是一個索然無味的人,空洞乏味到了近乎透明的地步,我從沒擁有過什麼,也從沒自己決定過什麼,我一無所有,沒什麼值得說的。」
  • 編劇王歡、翁海鑫暢談創作初衷:藝術源於生活,選擇兒科跟生活真實...
    在談及《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核」時,王歡引用了一位西方醫生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翁海鑫總結 「溫暖與治癒」就是《兒科醫生》這部劇的主題。 新劇觀察: 「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個標語經常在劇中出現,有什麼用意嗎? 王歡:這是一位西方醫生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
  • 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變革路徑與策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有沒有獨特而精彩觀點或者是超出預料的表現;學生產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什麼,是否得到解決;學生之間是否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傾聽、相互幫助等方面。」而這種「相互傾聽和理解」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帶來整個社會的變革,向一種合作的、共生的、互惠的、和諧的理想社會轉型。
  • 牛津大學中國學子王歡:從投資銀行到戲劇製作人
    這部戲的助理製作人是來自中國的牛津大學畢業生王歡。  王歡曾經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6年,目前供職於一家世界知名的對衝基金。記者專訪王歡,他談到在投行和基金工作的經歷,也憧憬自己的戲劇理想。  問:你在中國大學畢業後為什麼要來英國深造?  答:當時我拿到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是一個認識外面世界的非常好的機會。
  • 近八成高中教師支持變革教學方式
    (三)對變革教學方式的預期:學生未來需要的關鍵能力發展更好高中教師認為如果教學方式發生變革後,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意識、自主性更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並表現出更高的自信心,厭學現象會減少。(四)創新教學方式的顧慮:約五成高中教師認為學業成績難以保證約五成高中教師認為,創新教學方式最大的顧慮是學習質量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