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歷經四個多月的改造,武漢市400餘家農貿市場已陸續完成提檔升級,意外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回流。
這幾天,楚天都市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多家農貿市場,發現這些經過改造的市場,不僅僅實現了乾淨整潔沒異味,還武裝上了「智慧的大腦」。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此基礎上,每個菜市場都呈現出自己獨有的風格,田園風、徽派風、懷舊風、混搭風……每一個來到菜場的人,都會感覺到賞心悅目。
全新菜市場有顏值有智慧
「菜市場裝修都用上竹條裝飾了?」「這麼高級,都有點不適應了。」昨天上午,武漢市礄口區觀音閣生鮮市場內,不少前來買菜的市民非常驚訝。
剛走進菜市場,右手邊的智慧大屏就吸引了來買菜的陳女士: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攤位數量、在線終端數和當天的交易筆數。還可以清楚的看到肉類、蔬菜、熟食等分類交易量柱狀圖。
抬頭看看店招的裝飾,全是用小竹條進行拼接的,裝飾燈一亮,再加上地板和攤位草黃色的烘託,「這就是在田園小屋裡買菜啊。」陳女士覺得這市場變得有情調了。
每個攤位前懸掛的小型顯示屏內,顯示著攤主的姓名、經營種類和星級。同時顯示著付款碼和食品安全追溯碼,智慧感十足。
在一家經營豬肉的攤點,記者用手機掃描屏幕內的二維碼,馬上出現了一個「一店一碼」的頁面。頁面中,有經營者的個人姓名、檔口信息。同時可以現場查看抽檢記錄、進貨憑證、當日銷售量等信息。
記者點擊「進貨憑證」,這一批次豬肉檢驗檢疫報告立即呈現出來,還有批發戶、屠宰單位等信息,成功溯源。「每進一批豬肉,我們都要通過微信小程序把檢驗報告拍照上傳,這樣顧客就能夠通過掃碼來確定我們的豬肉是合格的。」攤主胡老闆說。
配建公共停車場方便市民
在漢陽快活嶺生鮮市場門前,一個大型停車場停滿了車輛。
市民劉先生和妻子一人拎著一個大購物袋,從市場出來後徑直走近車輛,將菜品放進後備箱。「以前這裡是一個垃圾堆,現在建成停車場太方便了。」劉先生對刷黑的停車場稱讚不已。
停車場旁邊,就是改造一新的快活嶺生鮮超市。武漢世紀董家店經貿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門外停車場,本來是一塊3000平方米的閒置用地,堆著雜物甚至垃圾。這次改造,將這塊地全部刷黑,做成進出道路和停車場,擁有60個停車位。
「原來的市場因為排水問題,地面總是溼漉漉的很髒,整個環境非常暗,現在舒適多了。」攤主趙老闆對市場環境升級非常滿意。
市場改造施工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次改造工作中,市場內的上下水、電路兩大系統都進行了徹底再造。目前,暗地漏和吸水磚都設在菜島內,實現走道幹潔清爽。經過電路改造,亂搭電線的問題也已經得到解決。
老武漢的記憶成設計主題
7月初,在武昌區宏祥路,一家菜場一開張便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
9月2日,記者走進這家名為「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的菜市場看到,色彩鮮豔的燈箱店招讓菜場充滿了活力,
店招燈箱用鐵鎖鏈從樓頂吊下,跟灰色的水泥搭配,透露著一股工業風。蔬菜銷售區的周圍,分布著幹調、水產、肉類等門店。這些門店的店招統一由二十四節氣的文字和設計組成,滿滿的文化感。
「老武漢懷舊的記憶,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該市場負責人楊帆說,因為菜場承載著周邊老沙湖人的記憶,所以裝修時注入了老武漢的風格。
在一樓入口處的照片牆上,掛著民主路、戶部巷、漢江長江、江漢路、黃鶴樓、長江大橋的老照片並配有簡短說明。在二樓,市場還設置了一個復刻回憶的長廊,展示著煨湯罐、二廠汽水等極具武漢特色的老物件。
加上直播間、休息區、咖啡店、小吃區後,沙湖邊市集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菜市場,而成為一個集生鮮蔬菜售賣、用餐、休憩於一身的城市生活服務綜合體。
徽派和漢味混搭更有情調
「這不是在賣菜薹麼?這畫在菜場蠻接地氣。」在漢陽鄧甲生鮮市場樓棟內,來買菜的袁先生一進門就被牆上的手繪吸引住了。這張手繪圖中,菜販子挑著扁擔用桿秤給顧客稱紅菜薹,旁邊寫著畫名「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的旁邊,還有「捉知了」「煨藕湯」「炸面窩」「曬臘肉」等主題手繪,大武漢文化風格凸顯。
來到市場內,袁先生才發現,靠牆的門面房頂的店招背景都是徽派建築的屋簷設計,古雅精美,每家店的屋簷隔斷都非常的立體。而店招都是用的帶字牌匾進行懸掛,黑色牌匾加上金色的行楷字體標註著店名,頗有一種古代連排商號的味道。
「原來我們菜場在一樓,因為場地太小,滿足不了改造的條件。」該市場負責人胡女士告訴記者,改造前,市場面積只有1400平方米,如今搬到2層後,經營面積直接擴大到2500平方米,商戶數也從75戶增加到84戶。
在市場入口處,還設置了一個直播間,用來推廣經營戶的商品。前些天,市場還請武漢抖音網紅來現場直播,幫忙推廣。「更新潮的菜市場,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回流。」胡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