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必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因為未來從業者——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證明專業教育有效性最為有力和直接的證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亦然。
■高蓓蕾
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發端於美國,經歷90餘年的發展歷程,如今已經成為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機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開始大量介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1992年,土木類和建築類專業開始實施專業認證;2006年起,教育部組織試點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2013年6月,我國成為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國際工程教育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會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在我國快速發展,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高度關注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大量高素質、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選擇,更是在全球化浪潮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國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構建與國際接軌、實質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必由之路。
專業認證有別於院校評估。院校評估是對高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評價,而專業認證則立足於高度專門化的職業資格制度。職業資格制度要求從業者必須接受過完整、規範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具有一定的從業實踐經歷,能夠通過相應資格考試等等。專業認證正是對未來從業者所受專業教育的規範性和有效性的綜合評價,從而為其未來從業提供基本的質量擔保。顯然,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必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因為未來從業者——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證明專業教育有效性最為有力和直接的證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亦然。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但有別於學生是消費者的理念。把學生視作消費者或者是顧客,往往使學生更加關注「我得到了什麼」,關注經濟投入和學習投入後謀得的職位和薪酬的等價性,使學生的學習極富功利色彩,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都面臨挑戰,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也因此陷入兩難境地,教師教學工作也越來越無所適從。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所突出強調的學生學習成果,卻是聚焦於學生「應該得到什麼」。在各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都明確列出畢業生的基本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委員會ABET在2014~2015年的工程認證標準中,列出十一項學生學習成果。在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一般標準中,明確提出工程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創新態度和意識、能正確認識工程對於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等十項基本能力和素質。這些能力和素質既充分反映當代工程實踐對工程師素質的基本要求,也考慮學生作為個體「人」的發展需要。
考慮學生作為個體「人」的發展需要,就要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就要給所有學生以平等的機會來達成學習成果。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是發掘某些優秀學生的卓越品質,以此來昭示專業建設的成就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突出業績,而是通過評價所有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來評價專業辦學的有效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可借鑑的框架體系和具體操作模式。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持續改進。「持續」是連續的時間概念,顯而易見,改進不僅僅在認證之後,更應在認證之前實現教育教學以及管理理念的轉變,從便於管理到便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更應該在認證過程中,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設計課程體系,改進課程教學,轉變管理模式,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合適的舞臺。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學教師)
《中國科學報》 (2015-01-08 第7版 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