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煙雨江南,又到端陽,逐水而居的江南人家,包粽子、掛菖蒲,飲黃酒、佩香囊。「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北宋文學家蘇軾筆下描述的節日場景,正在各地熱鬧上演。當然最少不了就是端午節美食。在浙江紹興,紹興人端午節吃什麼?在紹興,端午節和清明、中秋、春節一樣,被視為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無論吃喝、穿戴還是出行樣樣都有講究。一起來看看端午節紹興的特色美食吧!
1、端午吃「巧果」
中國的傳統是在七夕吃「巧果」,以祈求慧心巧思。可是,紹興卻總在端午吃「巧果」。以前的時候,每當農曆五月,便是小麥豐收的季節,端午恰逢此時,所以就流傳下來了端午做巧果、吃巧果的食俗。諸暨人稱之為麥花。諸暨人吃麥花,一開始是為了端午節給新出嫁的女兒「撐門面」,麥花必須做得漂亮,所以諸暨人剪麥花更像在製作藝術品。
2、端午粽子
與端午節對應的美食是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紹興的端午粽,口味還不少。蜜棗粽、鮮肉粽、豆沙粽、灰湯粽。每年的端午節前後,小編每天早上的標配就是粽子!
3、吃湯包
吃湯包(即餛飩)為紹興新昌端午節的特殊習俗。端午那天,新昌人雖然也吃粽子,但是很少有人包粽子,只見家家裹起湯包來。湯包是新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皮薄透明,肉餡鮮美,手工擀制的皮子薄而均勻,呈透明狀,且比較有韌性。肉餡是由新鮮豬肉剃去肥肉和肉筋,手工剁成肉泥,配以蔥、鹽等製成。湯包因為皮薄,能透過皮子清晰地看到肉的鮮紅。一籠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的手工蒸湯包,配上一些蔥花,這看似簡單樸素的搭配,卻包含著新昌人特別熟悉的味道。
4、吃「五黃」
周作人曾寫道:「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細細品讀這首詩,紹興人熟悉的端午「五黃」——枇杷、黃魚、黃瓜、黃梅及雄黃酒都囊括其中。而近年來,帶「黃」的美食在逐漸發生變化,除了前面提到的「五黃」,紹興人在端午節還經常會吃鹹蛋蛋黃、黃魚、黃鱔、黃金瓜等。
5、吃綠豆糕
與粽子、鹹蛋相比,同為端午三寶的綠豆糕顯得有些低調,卻承載了一代代紹興人的端午記憶。如今,綠豆糕的口味也嘗試著新的變化,但傳統手工製作老口味的綠豆糕仍是紹興人心中的愛。
6、吃印糕
在紹興上虞,印糕既是上虞梅雨時節的傳統小吃,也是端午佳節,新老女婿去女方家走親訪友常備的禮物。訂婚第一年,男方都要準備幾十箱甚至是上百箱的印糕給老丈人以及親朋好友作禮物。印糕,在上虞又叫做大糕,其中尤以夾塘出產的最為有名。手工印糕的美味在於它的餡,飽滿呼之欲出,卻被薄薄的米粉皮包裹著,夾雜流質的豆沙糖,小心地咬一口,然後慢慢吮食豆沙,流入唇齒之間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鬆軟感。印糕從農曆二月初就開始做了,端午時節是印糕最火的時節,當地「毛腳女婿」或者女婿上門必須挑大糕,送到丈母娘家去。以前是幾十箱,現在比較考究,都是上百箱起定做的,這就是上虞人「望端午」的習俗。印糕一般是紅色和白色,一般過節、送禮,都選擇喜慶的紅色,而城市街邊推車賣的一般都是白色。
在紹興,端午節也叫「女兒節」。因為這個節日,外嫁的女兒女婿必舉家歸來,俗稱「望端午」。當天,不但得回家看望老爸老媽,同時攜上一大堆禮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備的。因為娘家人會把這些印糕分給三鄰四舍,向人炫耀女兒女婿多孝順啊。「望端午」是紹興傳統婚俗中的重要一環,一直沿襲至今。每到端午前夕,紹興的「毛腳女婿」們就開始活絡起來,家中長輩早早就幫「毛腳女婿」準備好了去丈母娘家「望端午」的大件小件,就等著挑了日子上門送去。
在越城區和柯橋區,城市裡的「毛腳女婿」端午節上門,一般會為未婚妻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準備一些禮物,比如毛巾、扇子、綠豆糕等,未來丈母娘家就豐盛一點,會至少帶上「五黃」中的「三黃」(黃魚、黃鱔、鹹鴨蛋)和粽子等。農村有些考究的人家,還會準備大白鵝作為「望端午」中的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