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查看監控時,發現意外一幕,原來自己1歲的寶寶,每天晚上在關燈之後,並沒有躺在床上,而是偷偷地從床上溜下。
他跑到狗狗身邊,在狗狗身上蹭來蹭去,玩一會,然後安然睡去。
看寶寶如此肆意在狗狗身上「葛優躺」,跟狗狗親近互動的樣子,真的是萌態十足。
其實,兒童天生就對生命充滿好奇,喜歡親近自然和生命的狀態,所以孩子一般都對動物和昆蟲等有生命的東西情有獨鍾。
記得我自己的女兒,在1多歲時,就開始特別喜歡各種動物和昆蟲,平時只要看到動物和昆蟲都特別激動。
每次帶他出去,經過樓下的寵物店,她都要在那裡呆很久看小貓小狗。平時帶她去公園,她看到螞蟻和蜘蛛,不僅喜歡盯著看,還喜歡用小手拍。而看到蝴蝶、蜜蜂、小鳥,她就會跟著後面追著跑,就連平時在家裡看到蟑螂、壁虎,也一點都不害怕,會伸手去抓。
其實孩子天生喜歡靈動的生命,喜歡親近自然,是一件好事,若家長懂得利用這樣的契機,可以更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利用孩子對動物的興趣,激發孩子愛上閱讀
在孩子喜歡動物的年紀,可以帶孩子多去各種動物園看動物,然後再利用孩子對動物感興趣的心理,給孩子買各種與動物相關的繪本,讓孩子愛上閱讀。
比如,在女兒3歲時,我帶她去動物園時,發現她對北極熊、海豹特別感興趣,回家後就給她買了一些列相關的繪本,作為親子共讀的閱讀材料。
繪本買回來後,女兒果然很感興趣,幾乎接連讓我重複講了不下10遍,最後她都幾乎能把繪本背下來了。
而在平時生活中,只要看到孩子對某種動物或昆蟲感興趣,我都會跟她講一首相關的詩歌,以此作為詩歌啟蒙的開始。
比如,在水鳥世界參觀時,看到「鵝」在水裡遊來遊去,我就跟女兒講起了《詠鵝》這首詩,並告訴她,這首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只比她大了幾歲而已。
用動物為媒介,增長孩子的見識
生活在大城市中,接觸大自然和動物的機會都非常有限,為了滿足孩子對動物的極大好奇心和探索欲,家長不妨利用假期,多帶孩子去當地的動物園走走,讓孩子知道真正的動物獅子、豹子、雞鴨鵝長什麼樣子。
此外,孩子們都喜歡看動畫片,與其讓他們隨意看一些動畫片消磨時光,還不如主動引導孩子自己去看一些高質量的關於動物的影片,比如《昆蟲總動員》、《恐龍》、《冰川時代》系列、《海底總動員》系列、《獅子王》等經典動畫片,以及各種關於動物的紀錄片、科教片,比如《海底世界》、《與恐龍同行》等等。
比如我家女兒超級喜歡看《昆蟲總動員》,這部動畫片用藝術化的手法和有趣的展現方式,表現了大森林中多種小生物螞蟻、瓢蟲、蒼蠅的生存方式,特別展現了螞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尋找食物、搬運食物、交流信息等等。
女兒看過了之後,就喜歡上了研究螞蟻,在公園看到螞蟻時,就會喜歡把自己手上的餅乾,故意捏碎,讓螞蟻過來搬,然後觀察它們是怎麼運食物的。
其實,看動物影片,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孩子加深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懂得保護生命的同時,也讓孩子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而西方很多動物學家,為了研究,都會去叢林、海底探險,在陪孩子看影片的過程中,也可以跟講講動物學家探險的故事,激發孩子的勇氣與冒險精神。
不過,為了保護孩子的眼睛和視力,在給孩子看片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事先跟孩子約定看片時長,建議一次看片不超過20-30分鐘為佳,並且2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看電子屏幕。
當然了,比起看電視,最好的還是讓孩子多看書,或觀察真的動物,父母可以多抽時間陪孩子親子閱讀,或者去動物園看看。
協助孩子養動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若你家孩子是獨生子女,家裡有條件,孩子又特別喜歡寵物,你不妨協助孩子養寵物,比如養貓狗、魚兒、家禽都可以。
國外有些國家,比如德國、英國、瑞典,有很多家庭會鼓勵孩子養寵物,甚至有些貴族學校會設立馬術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在照顧馬的過程中,學會照顧他人和承擔責任。
在《他鄉的童年》中,一位在國外私立貴族學校上學的學生說,一些貴族學校設立馬術課程的核心,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照顧馬、訓練馬,與馬進行情感交流,從而讓學生成為一個吃苦耐勞、懂得承擔責任的人。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善於用發現的眼光,總能從孩子日常生活的細節中,覺察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契機,從而用幹更好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關注@艾羊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