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經濟時代企業增長的「零和博弈」

2020-12-11 驅動中國
  • 來源: 驅動號 作者: 砍柴網   2019-07-16/08:15
  • 作者 / 周興斌(ID:bangmangtuan)

    「2019年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當一個時間節點,技術創新陷入停滯,大量關鍵技術進入轉化階段後,隨著消費需求逐漸飽和,行業結構固化趨勢就會越發明顯,需求匱乏催使得「增量時代」結束,經濟社會開始邁入「存量時代」

    自1978年到2008年,改革開放將國內13億人口的需求紅利持續釋放,開店、辦廠、經商、養殖,三百六十行百花齊放,書寫了一部盪氣迴腸的經濟增長史詩。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憑藉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地產行業一路高歌,續寫了經濟增量時代的又一個「黃金十年」。而「黃金十年」之後,則面臨著新的周期性下行。

    據有關數據統計,2016年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農民工比上年減少79萬人;2015年跨省流動農民工比上年減少122萬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比上年末減少了171萬人,這是中國流動人口總量連續第二年下降。

    流動人口的持續下降,意味著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城鎮化速度放緩。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總體雖仍處增長階段,但增速明顯下滑。

    而消費網際網路的增長本質,其實是城鎮化釋放的人口紅利帶來的消費需求增長。從本質上來看,以電商商務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經濟是線下消費需求紅利向線上的轉移,而這種轉移以信息流通的效率為驅動,實質上網際網路經濟是消費經濟的延伸

    隨著城鎮化節奏放緩,經濟增速下滑,周期性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將傳導至互聯產業:人口紅利見頂,需求增速放緩,消費網際網路的增量時代由此終結。而隨著創造新財富的空間在增量時代結束後被需求縮減不斷壓縮,企業的增長迎來存量競爭時代。

    實際上,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進入了「存量經濟」時代。

    以英國為例,作為近代首先以工業化崛起的大國,英國經濟增長最輝煌的時期是1837年至1901年的「日不落帝國時代」,在長達64年的維多利亞時代中,英國GDP連續50年實現增長,而二戰後,英國經濟增速維持在2.5%左右迎來了「存量經濟」時代。

    日本經濟則從50年代開始快速增長,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之前,日本憑藉著大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巨大人口紅利以及美國資本、技術向日本的轉移,實現了經濟的飛速增長。

    隨著危機爆發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日本通過產業升級以及技術紅利釋放,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在「廣場協議」籤訂之後,「失去二十年」的日本經濟也開啟了低增長的「存量時代」。

    存量經濟時代的蛋糕怎麼來切?

    相比增量經濟時期由人口紅利爆發帶來的需求爆發,國內的存量經濟時代的需求增長趨於穩定。

    以汽車行業為例,2018年,國內汽車市場迎來了「存量時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行業報告顯示,2018年11月,汽車產銷量同比2017年同期呈現明顯下降,當月汽車產分別為249.8萬輛和254.8萬輛,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8.9%和13.9%。

    銷量下降的背後,是需求增長進入了存量時代,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達3.4億輛,其中私家車(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載客汽車和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達1.98億輛,也就是說,平均每7人就擁有一輛私家車。

    因而,汽車市場從此進入以換新需求為主要增長來源的新階段,需求端數量也逐漸趨於穩定。

    單個品牌份額增長必然會引發競品對手的份額下跌,存量時代的企業競爭,實際上是一場無休止的零和博弈:需求總量不變,任意一方的增長就意味行業中另外一方份額的下跌。

    如何實現存量經濟時代的持續增長,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如果說,增量時代實現增長的關鍵在於蛋糕(市場)做的夠不夠大,而存量時代中蛋糕能切到多少,關鍵在於刀(效率)夠不夠大。

    以美國零售業為例,沃爾瑪始終佔據著美國零售業的「頭把交椅」,其中「秘密」在於沃爾瑪打造了一套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因而實現了「全球規模效應」。也就是說,在沃爾瑪的供應鏈效率下,每多開一家店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向同一家供應商購買更多的貨物,因而實現成本的遞減。

    如果說增量經時代的人口紅利釋放是企業實現增長的來源,那麼增量經濟時代的紅利則在於「效率驅動」下對存量需求紅利的深度挖掘。存量時代企業間競爭的實質,是在零和博弈下,由效率驅動的行業自身的升級和優化。

    在這一過程中,效率驅動的企業,將會獲取增量時代的需求紅利,而效率低下的企業則會被市場所拋棄。

    存量經濟時代也是效率紅利時代

    存量經濟時代,提升效率的本質是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因而,為用戶創造價值是效率紅利的基準點,也是獲取市份額的發力點,其中,有效率轉化而來的價值必須基於用戶需求出發,且要為用戶創造「量化價值」,需要將效率提升價值實現用戶層面可理解的量化單位,簡單來說就是能不能做到比競爭對手「更高、更快、更強」。

    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前阿里巴巴B2B總裁衛哲在一次演講中說:

    「存量經濟時代,誰不講效率,誰就是加速自殺。」

    資本層面來看,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仍將持續,VC在選擇項目時也更加注重對企業運作效率以及盈利能力的考量。因而,初創企業的整體效率直接決定了其能否撐得過資本寒潮的侵襲。而存量時代,如何通過實現新增長則是另一個難題。

    目前來看,效率轉化增長是實現存量經濟時代持續增長的唯一方式。

    那麼如何提升效率並實現紅利轉化?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效率」的核心不僅僅是生產效率,而是人效、費效、物效、乃至制度效率的集合。

    阿里內部曾經有這樣一個制度,為了節省員工用餐費用的支出,阿里規定需要加班的員工經審批後可以獲得一張就餐券,憑藉就餐券可以免費到餐廳用餐。實行了一段時間後,人力資源部一核算,發現該制度實行後,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反而需要負擔審批成本,因此便取消了這個規定。

    在這個「效率集合」中,每個要素之間並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聯動的。在考慮效率的問題同時僅僅單方面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數據關聯去判斷,有時難免有失偏頗。因而,想要真正實現「效率紅利」必須以全局思維斟酌效率提升的關鍵點。

    比如,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上,需要優先去考慮當下開銷最大的項目是哪個,並對其費效比進行核效評估,並通盤考慮如果縮減了支出會不會造成連鎖反應從而對公司的業務造成影響,從而做出相應決策。

    效率紅利中的新商業機遇

    存量經濟時代,企業效率升級的同時,也面臨行業效率升級的需求,由此將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其價值在於,通過商業化的解決方案,去解決行業效率問題,從而促進企業的效率轉化和行業的升級轉型。

    以服裝行業為例,在行業中存在著「看誰能賺錢,就是看誰的庫存更乾淨」的段子。事實上,庫存問題往往是服裝公司經營狀況的「晴雨表」,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利潤率下滑的背後,也是其庫存規模的增加的原因所致。在此之前,海瀾之家被傳出2018年庫存餘額接近百億;美特斯邦威由於庫存壓力也關閉了近800家門店。

    造成服裝行業「庫存頑疾」的根本原因,在於冗長的供應鏈環節下,流通成本的增加以及較長反射弧下,難以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因而陷入庫存壓力越來越大的惡性循環。

    實際上,在需求端,一二線城市的服裝行業品牌豐富度已經明顯溢出,而三線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場需求仍有深度挖掘的空間。因此,在存量時代解決庫存問題的關鍵在於實現人,貨之間的高效匹配。在實現人貨匹配中,由「人找貨」「貨找人」的轉變則是釋放其中效率紅利的關鍵,並由此誕生了一些新的商業機遇。

    以愛庫存為例,其S2b2C模式下以去中心化為核心邏輯與社交關係為觸點,通過AI算法推薦實現由「貨找人」的人貨匹配關係,並依託微信生態,在「私密化」去庫存的原則下,通過私密渠道進行商品的限時分享和推薦,在保護品牌價值的同時,有效解決庫存積壓帶來的效率問題。

    庫存電商的出現的意義在於,通過商業化的模式,持續的挖掘存量經濟時代的「紅利價值」,另一方面,對服裝品牌商庫存壓力的化解,也使其實現了本身的效率紅利轉化,提升了服裝行業的資源流通率,從而實現存量時代下存量需求紅利效率紅利的釋放。

    在母嬰行業中,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商業模式。例如,定位於「數據驅動、基於用戶關係經營的創新型」家庭全渠道服務商的孩子王。通過育兒顧問、育兒專家團隊的搭建,孩子王完成了以「商品+服務+社交」的商業模式落地,通過對社交信任關係的強化,來實現育兒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化落地。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商業模式,實質上是在存量時代中,第三方企業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一定程度解決了需求和資源相匹配的問題,一方面促進了企業的效率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對效率紅利的釋放,從而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效率提升。

    尾聲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對於企業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潮水褪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高效的商業模式,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行業進步的先驅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頂梁柱」。

    無論是行業內的零和博弈,還是從增量時代到存量時代的過渡,效率至上始終是商業叢林中的不二法則。

    作者:周興斌,系資深媒體人、知名科技自媒體。2017年度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電商新零售、人工智慧、移動互聯、數碼家電等相關網際網路產業。

    相關焦點

    • 非零和博弈的運用,農夫與蜜蜂的博弈智慧
      第三群蜜蜂與農夫之間就是一場博弈理論的運用1994年美國的數學天才約翰·納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之所以會作出這種開創性的貢獻,就是因為與另兩位數學家運用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2019高考作文模擬題:零和博弈
      (60分)   一個遊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輸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後遊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又稱零和博弈。其實,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能找到與零和遊戲雷同或類似的現象。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文章。
    • 中國步入存量經濟時代,資產過剩成必然趨勢
      至少在本書出版的五年後,寶鋼依然是行業龍頭和藍籌股。然而,2008年以後,寶鋼的盈利就出現了下降,個別季度還出現虧損,之後也幾次出現主營業務的虧損。我們所期望的產業整合卻並未出現,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下,寶鋼也難以倖免,這樣的企業還能稱之為藍籌嗎?由於人生太短暫,我們的觀察期也總是太短。
    • 零和博弈 zero-sum game
      零和博弈 zero-sum game[ 2009-05-08 09:22 ]近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約同美國總統歐巴馬通電話,願共抗流感疫情。(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在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大會上說:「中美關係是互利和雙贏的,而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在上面的報導中,zero-sum game就是指「零和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 推動矽谷崛起的網際網路順風正消失 新老科技企業「零和博弈」加劇
      4網際網路初創公司和老牌公司「零和博弈」碰撞加劇,從研發到銷售和管理的轉變將使矽谷運轉起來,為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留下空間。風投們需要在願景上冒險,而不是在數字上。在網際網路歷史上,初創企業的成長將首次需要來自公司的推動,而不是來自市場的拉動。與推動許多網際網路時代成功的內在動力不同,今天的網際網路初創企業需要通過加大對銷售、營銷和運營的投資來爭取增長。 逐漸減少的順風意味著增量支出將放緩。這使老牌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利用其現有產品和入市組織獲取剩餘的增量支出,從而導致網際網路初創企業實現支出的機會更少。
    • 零和博弈是指什麼
      零和博弈又稱零和遊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可以說: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
    • 狐狸和狼的零和博弈
      這個故事中狐狸和狼所進行的博弈,我們稱為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一種完全對抗、強烈競爭的對策。在零和博弈的結局中,參與者的收益總和是零(或某個常數),一個參與者的所得恰是另一參與者的所失。狐狸和狼一隻在上面,一隻在下面,下面的這一隻想上去,就得想辦法讓上面的一隻下來。但是通過博弈調換位置以後,仍然是一隻在上面,一隻在下面。
    • 零和博弈?不,是合作共贏,我們要的是星辰大海
      靈感源於人民日報針對中美雙方不同貿易態度的分析零和博弈,是博弈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與非零和博弈相對。博弈,奕,即下棋。這就是一種零和博弈。博弈,即競爭,一旦開始便只為打敗對方。為了勝利,博弈者選擇的不一定是能讓自己發展最好的走法,更多的,是能最大程度削弱對方的走法。這樣的方式在棋牌等競爭的遊戲中或許能獲得極大的優勢。但在現實中,只會把雙方拖入無盡深淵,這便是負和博弈。
    • 從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房產服務迎來全面「格式化」
      品牌商機提升與成交率提升,不僅是說明鏈家打造開放平臺貝殼找房對經紀人產生了莫大的幫助,更是反映了房產服務從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的轉變。零和博弈:各人自掃門前雪,矛盾難化解如果你曾有過通過網上發布的房源信息找二手房、租房的經歷,一定對以下遭遇感同身受:好不容易在一堆虛假圖片中發現了符合自己需求的經紀人房源,萬分激動地諮詢後卻發現是虛假房源套路。
    • 從零和博弈看婆媳關係
      先引入一個概念: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遊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我是從一期文化類節目裡看到這個概念的,看著嘉賓說得很好,自己卻只是乾瞪眼看熱鬧,於是就仔細把百科裡的概念和解說讀了一遍。不經意間就想到了合作雙方的角色關係,最明顯的就是婆媳關係。
    • 在市場經濟的零和遊戲中,做最後的勝利者!
      【零和遊戲】並不指一場遊戲,別稱「零和博弈」,屬於非合作博弈。其概念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獲得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 《非零和博弈:人類命運的邏輯》丨看不見的大腦
      超時工作也許我們應該把這些問題交給經濟發展(以及非零和博弈,雖然當時這個術語還遠未誕生)方面的知名權威:亞當·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斯密就指出,分工的細化是經濟向前發展的特徵之一,並且有兩個因素會促進勞動分工的細化。其中一個就是低廉的運輸成本。
    • 疫情期減免租金是非零和博弈的多贏
      這對助力相關市場主體共克疫情時艱和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都具有非零和博弈的多贏積極意義。  從情感上講,個體工商戶為應對難關,要求出租場地的業主減免租金無可厚非。但由於個體工商戶對承租場地所支付的租金,是與業主通過合同的形式而約定的,只要合同中沒有約定在疫情期減免租金,業主即可對租金不予減免,這是符合契約精神的。
    • 陳思誠和大象的零和博弈
      其實片方和品牌客戶的對撕史和植入行業的存在歷史一樣長,只不過大部分都是線下默默地吵,頂多朋友圈拌兩句嘴。如此次這般鬧到公眾視野的,觀其各方論點其實並不特殊,皆在雙方都太強勢了。但平心而論,挑起戰爭的大象很有可能是輸家,因為怕是今後沒有片方再敢與其合作了。
    • 零和博弈:降維打擊 or 升維反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且往下看······01 零和博弈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遊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 存量博弈下的結構性機會:大消費與高科技
      首先我關注到的是人口的分化,之後又看到區域經濟的分化,此外,還有居民收入的分化、新舊產業的分化以及行業內的企業也出現了分化。所以,存量經濟與增量經濟相比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賺錢越來越難了,投資意願下降,消費增速下降。因為投資錯了要虧錢,銀行業惜貸了,收入差距大了,奢華消費增長快,但大眾消費增長慢,因此對於大部分製造業企業來說,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
    • 和微眾銀行一起學習 專業金融知識簡解——零和博弈理論
      和微眾銀行一起學習 專業金融知識簡解——零和博弈理論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遊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
    • 性別政治和零和博弈:滴滴事件教會了我們什麼?
      一、產品有風險,企業怎麼辦?1984年,一位名叫喬伊·格裡菲斯的兩歲小女孩爬上她祖父的活動躺椅看動畫片。就在某一刻,她陷入可摺疊的擱腳板和座椅之間;擱腳板卡住了她的頭,她開始窒息。結果,這個幼童的大腦受到了永久性損傷,從此成了植物人,躺在醫院裡。
    • 中國與其他國家陷入零和博弈? 外交部:大家心中有面鏡子
      中國日報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周瑾)針對美官員稱中國與其他國家陷入零和博弈一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摒棄冷戰思維、不搞唯我獨尊、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是中方一直以來大力倡導和大聲呼籲的,對於美方在國際關係中的表現,大家心中有面鏡子,都很清楚。
    • 病毒沉思錄:人類命運的非零和邏輯
      法國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皮埃爾·泰亞爾·德·夏爾丹曾這樣寫道:「許多內部和外部跡象(政治與社會德劇變、道德與宗教德不安)讓我們所有人都略帶困惑地感覺到,有一件大事正要在我們的世界發生。但那是什麼呢?」以夏爾丹的問題開篇,羅伯特·賴特的《非零和博弈:人類命運的邏輯》提出了關於生物進化與人類歷史演進的大課題,並提出普遍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