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素質教育,讓考試尷尬地成為師生與家校矛盾的焦點

2020-08-27 熊丙奇看教育

公布考試成績(及排名),違反有關規定;找成績不好的同學談話,批評成績不好的同學,有很大的風險,如果學生在被批評之後走極端,當事教師必定捲入糾紛之中;而不公布成績,對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不聞不問,家長照樣有意見,指責這是對學生不負責;規定不得公布學生成績的教育部門、學校,在評定教師績效時,又把學生的成績作為重要的評定指標……


在當前的中小學學校教育中,考試已經成「燙手山芋」。為了避免期末考試給學生更大的學業壓力和焦慮,多個地方取消了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然而,期末考試取消,圍繞考試的內在矛盾,卻無法消除。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環節,考試陷入當前這樣的尷尬處境,根源在於表面上進行素質教育,而實質是應試教育,這註定素質教育是虛假的,虛假的素質教育,讓教師、學生、家長對待考試、成績,都呈現分裂狀態。在學校、教師強調考試時,質疑者用素質教育說事,在學校、教師不強調考試時,質疑者用應試教育反駁。

要改變考試的尷尬處境,就必須真實地面對教育的真實情況,在當前基礎教育存在實際的應試傾向時,就得承認這種應試傾向,於是按應試傾向,來處理考試,形成內部一致的邏輯。不能在應試傾向存在的情況下,對這種應試傾向視而不見,在學生升學競爭時,特別強調分數、每分必究,把所有學生排出名次,卻要求學校教育不得對學生進行排名、公布排名,並告訴學生學校是在進行素質教育。

必須指出,對學生進行密集的考試,公布學生的考試分數、排名,會增加學生的學業壓力,強化應試競爭,因此要求學校減少考試、不公布考生排名,是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但是,這需要進一步推進升學評價制度改革,如果只要求學校教育教學轉變,卻不推進改革升學評價制度,這會產生教育價值觀的衝突與矛盾。


比如,在素質教育語境中,學校組織考試,教師公布排名,就變得「偷偷摸摸」,這毫無疑問影響學校和教師的形象,學校和教師的形象和地位不論在家長,還是在學生心目中都越來越低:你們表面上講要重視素質教育,可做的就是應試教育。在這種環境中,誠信教育變為空話,學生對考試的觀點也很模糊,有的甚至把組織考試認為是老師為難學生。而其實,這並非學校和老師的問題,而是評價體系導向所致。

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公布考試的分數、排名,成績是學生個人的隱私,這是歐美很多學校的做法,我們很多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都看到這一點,但卻忽視了另一點,歐美國家的大學招生,不是用學生的統一考試成績排序進行錄取,學生是用高中課程成績、統一考試成績(如SAT或ACT成績)去申請大學,不同大學的課程要求、成績要求都不同,且不會對申請者排序。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生、家長根本沒有知道學生排名的需求,只需知道自己的課程成績就可以了。老師也無需給學生排序,學生考試得90分,就是A。如果大學也是按學生的成績排序錄取,那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不可能淡定。


我國教育部門制訂的教師師德規範,要求教師要踐行素質教育。從教育角度看,任何教育都必然有考試考核,這是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但是,我國輿論卻存在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的情況,似乎只要提考試,就不是素質教育。這進一步把教師的教育教學推進困境中。正常教學考試,以及考試後對學生的評價,都會被有的家長質疑違背素質教育要求,考試、作業成為近年來家長投訴、舉報教師的重要內容。


可以說,升學指揮棒的唯分數,唯排名,與對學校、教師素質教育的要求,就這樣呈現「兩極化」,這本來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調和。合理的處理是,在升學評價體系不能改革的情況看,尊重學校辦學存在的實際應試化傾向,對學校辦學提出合理的規範要求,如必須按教學大綱要求開齊開足課程,必須嚴格執行學生作息時間表,保障給學生完整的基礎教育,以及休息時間。卻不能完全無視應試化傾向,制訂會讓學校和教師陷入困境,以及矛盾中的規定,如不能考試,不公布考試成績等等。這些規定,讓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學校組織考試,成為了學生學業壓力的罪魁禍首,教師嚴格考試變為眾矢之的,那教育教學還要不要考試呢?而更弔詭的是,強調排名的中高考試,就在那裡等著學生。

最近,浙江調整新高考改革方案,明確學考定時定科,不再讓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科目,這一調整就基於基礎教育實際存在的應試傾向,承認這一現實,會讓改革更為理性。我國基礎教育要推進素質教育,但不能脫離現實搞虛假的素質教育,內核是應試教育,外包裝為素質教育,只會帶來更多的矛盾、糾結與衝突。

相關焦點

  • 家校矛盾、師生衝突時有發生,造成教育信任危機的根源在哪裡?
    家長和老師本該是教育孩子的「合伙人」,雙方合作的程度決定著教育孩子的效度。而合作的前提是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當然,家長和老師因文化程度、所處環境、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不同,在教育孩子上難免會存在分歧。但只要雙方多加強溝通,多換位思考,問題總能解決。
  • 網絡教學真能解決師生、家校矛盾?
    從眾多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新聞事件來看,近些年師生、家校關係堪稱一年比一年緊張。時間的腳步邁進2020大關前後,接連兩位盡職盡責的老師送命在了自己年少的學生手中;2018年高考結束當晚,四川資陽市樂至中學一名高三班主任接到同是教師的學生家長邀約後,被學生家長帶來的人暴打到入院治療;還有時不時就會曝出來的、最能引起「群情憤慨」的:某校、某老師又對學生進行了「體罰」等等。這些事件發生的背後引人深思,同時也確實佐證:近年來師生、家校關係的處理太難了。
  • 微信群家校矛盾:「孩子還沒睡你好意思睡嗎?」
    誰的學校,誰的孩子微信群家校矛盾剖析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家長對教育這麼關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教育公平這麼關注。近期,有關「微信群家校矛盾」的報導頻頻見於媒體。用「家校矛盾」搜索微信文章,達120篇之多,時間跨度從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21日;百度搜索「家校矛盾」,相關結果更是高達767萬條。
  • 高考是最大的「應試」教育!為啥還要提倡素質教育?矛盾嗎?
    也正因為高考是「應試」,所以我們的素質教育也往往徒有其表,很多學校、教師、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既然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高考為何還是「應試」教育?我是這麼理解的。那這樣一來豈不是與我們的素質教育產生矛盾?第二、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矛盾當然還有,但也不是完全對立。就像文章開頭所說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候也是對立的,但要明白萬事萬物都是在矛盾中共存的。
  • 學校要善於化解家校矛盾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校長,我也經歷和處理過一些家校矛盾。在一次次的「闖關」後,我逐漸摸索出一些應對策略,積累了一些體會和經驗。這些策略和經驗對促進家校關係的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體會之一:建立家校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老師學歷不如家長:家校矛盾的根源?中小學老師素質和待遇都應提高
    如今,每個人對教育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可是,工作沒多久,有一次學校做了一個針對學生家庭情況的調查,為的是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因材施教。調查中有關於學生父母的一些個人情況,包括學歷、職業等等。這位親戚家的孩子突然才知道,原來她班裡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是高知分子。有的是主任醫師,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
  • 「家長退群」輿情觀察:「茶壺裡的風暴」撕裂家校關係
    因為,教師批改作業,其面對的並不是學生的一張作業紙,而是自己的教學試卷,是給自己的教學成果打分,也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師生互動內容。因「家長批改作業」產生的家校矛盾也越來越多,對此,目前已經有至少10個省區的教育主管部門明確叫停了「家長批改作業」。
  • 樹立素質教育發展的六大觀念
    內在素質是指人們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外在素質是指人們具有的能力、行為、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考試作為當前社會條件下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方式,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很多家境貧寒、沒有「背景」的孩子就是通過高考走進了大學,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 2020-10-23 08:05:03 責任編輯:蘇亦瑜 2020年10月23日 08:05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參與互動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
  • 素質教育、重視考試:不矛盾,把它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
    通俗一點講,以考試為唯一目標的教育是應試教育。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對立的,但是,素質教育與考試並不矛盾。應考能力高,成績好,恰恰是素質教育成功的一個表現。很難相信,一個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身心健康、自律、自信、自強的孩子會是一個成績差的孩子!
  • 退出家長群,就解決「家校矛盾」了嗎?
    可是,沒有家長敢去舉報,大家都心甘情願地被摁在地上摩擦……大家都害怕別人家的孩子多做了練習,要是自己家孩子沒做,那可就虧大了!誰讓孩子和老師就是KPI(學習成績)的共同體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那位給孩子報跳繩培訓班的媽媽了。首先,該事件裡的媽媽說,學校要求一年級小學生要達到1分鐘跳繩140下。你們知道嗎?這在國家考試標準裡已經是四五年級的滿分標準了。
  • 【李鎮西】素質教育堵死了貧寒子弟上升的唯一通道嗎?——兼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是不是矛盾的?
    正因為如此,我對本文開頭提到的種種說法,表示深深地理解。是呀,如果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只是「錦上添花」地助力於「上層精英」或城市孩子,而忽略了「雪中送炭」,冷落了廣大底層的孩子,這樣的教育不要也罷!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不會鋼琴也沒有機會拿這個大獎那個金牌,更沒有「拼爹」的資本,他們唯一擁有的是勤奮與刻苦,並憑藉這個在考場上一分一分地拼,然後走出貧瘠的大山。
  • 中國教育改革需要化解的「八大」矛盾
    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很多,引起了許多看法與觀點,可以說處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許多政策的出臺與現實操作中的矛盾至今沒有得到徹底改觀,我們來一一盤點:一、減負並未真正落到實處。多少年來,呼籲教育減負的呼聲從未停止過,孩子們疲憊不堪,老師們搶課增時,家長們急功近利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考高分,考名校。我們都知道, 學生的好分數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天上掉餡餅。
  • 走出「做題家」陷阱: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該怎樣銜接?
    與之關聯的還有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小鎮做題家,指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留學或就業等挑戰面前,因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而遭遇很多障礙,也就是他們從入學到畢業,最擅長的就是做題。
  • 南京一中為「低分高考」認錯,搞素質教育是在玩火?
    整體成績雖好,但高分學生少,成為此次矛盾的焦點。江蘇高考滿分480,南京一中400分以上的只有10人,與同層次金陵中學和南師附中的60人和120人相比,實在是說不過去。梁挺福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以考試為主要選拔方式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成效,應試教育可直接拿數據說話。於家長而言,在高考賽道上讓孩子做素質教育試驗,必然會面臨兩方面壓力,即來自孩子將來的競爭壓力,與試驗失敗帶來的機會成本壓力。
  • 堅定發展素質教育不動搖
    先是家長對「高分進校,低分高考」表達不滿,有家長認為是素質教育惹的禍;接下來,南京一中發布改進教學和管理的消息,又被很多人看作是向應試教育低頭。在筆者看來,簡單拿考分高低、拿學校改進措施來辨識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穿靴戴帽」的做法,太過簡單化。
  • 「教育鮮評」名校校長被下課的「罪魁禍首」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讀
    近期,南京某名校高三家長們因為本屆高三畢業生成績整體不理想而聚集學校門口要求校長&34;的事件,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全國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其中歸咎於校長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而導致失敗的呼聲越來越高。從當下結果來看,確實值得深思。習總書記反覆強調:&34;。
  • 處理家校關係,父母有必要用點「手段」,別讓孩子為家校矛盾買單
    02家校溝通至關重要家長和老師需要協同作戰教育是雙向的,孩子的成長除了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外,家長的配合、協調也至關重要。對於目前的教育環境來說,一個班幾十名學生,老師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情況,此時遇到問題,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則至關重要。
  • 師生有矛盾 家長巧化解
    三個原因導致家長面對師生矛盾處理不當  1、家長望子成龍的高期望值,常常會導致對學校及老師的高期望值上,他們迫切希望學校和老師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環境。尤其是重點學校的家長尤甚,因為家長花大精力、財力、託關係把孩子送到重點校,他們會用較高的水準來審視和要求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