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線上教學:「攝像頭+話筒」後的三種改變

2021-02-15 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

    「停課不停學」的主體是誰?是學生。與此相應,教師應從「知識量」的輸出者變為「知識力」的引領者——

    2月4日,教育部發布《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高等學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給出了9條措施安排,推出了一系列線上課程的資源、舉措、建議和方案。

    全國高校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響應與實施。有的重在「老師不停教」,但只是將原有的各類線下課程在線化,供學生自學之。有的重在「學生不停學」,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建議同學在延期開學期間多看書多閱讀;多數院校力圖兼而有之,以新的形式實施「不停教」「不停學」,慕課、錄播、直播等新的教學模式紛至沓來。

    但從全國情況來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要不要傳授新知識,還是滿足於「溫故而知新」;原有的課程內容與新問題如何結合,各佔多大比重、居於何種關係;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如何體現,是不是仍是像線下教學那樣「講」與「聽」的分工;「教師」與「直播主持人」是否等同;線下的課堂上與課堂下的涇渭分明,與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的水乳相融,如何適應,如何過渡;這些都給線上教學帶來極大的困惑與難題。根據我們所在學校推行線上教學的情況,並結合全國各地高校出現的問題,特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教學方式:知識單位更小、輸出節奏更靈活,不能照搬課堂教學

    線上課程,無論採用「慕課」「錄播」「直播」哪種方式,都跨越了空間限制,給予了教學前所未有的空間自由,解放固定教學空間的同時,也失去了教室對教學現場的絕對控制。當學生可以入群退群,可以隨時開關攝像頭、話筒、軟體,線上課程極易受到其他幹擾源的影響。教室裡充分的、長時間的、封閉的授課方式就無法在這樣的「線上平臺」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必然要求教學內容要「短、密、有趣」,輸出節奏要「快、準、到位」,教學效果「務實、有效、有獲得感」,線上教學方式要求知識的組織單位變小,適應輸出方式的彈性,滿足學生接收的現實條件。

    目前有不少高校停留在「線上課程」是從「一支粉筆、一本書」變為「一個攝像頭、一隻話筒」的思路,即便視頻、音頻切分為若干段落,依然是大框架、大板塊、大單位的單向知識輸出,其本質是「課堂教學的錄像化」,保留了線下教學「時長」,也沒發揮出線上教學「小單位、即時溝通」的優勢。其實,不是所有的知識體系、專業課程都適合這樣的線下線上的轉變,不能照搬課堂教學來指導「線上課程」,也不應以線下課堂教學的要求來認定線上課程的工作。不同類型的課程要分別處理。基礎課程、基礎理論、知識體系的核心課程依然需要線下課堂教學來保證專業教學的體系性,對這樣的課程,「線上教學」主要是在教學手段上,教學內容難以做到全盤更新與改造。而技能、通識、專題性課程容易突出線上教學的優勢,形成「線上課程」的教學模式,可以完成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有利於開拓新的教學思路。

教學要求:應將「知識量」要求變為「知識力」要求

    定時、定點的線下課堂教學,它的教學要求與目標是以「知識量」為基礎的,而時間更短、地點自由的線上課程其教學要求與目標應區別於重在「知識量」的要求,更強調「知識力」——對知識的體悟、掌握和執行的能力,尤其是執行能力的要求。「知識力」的要求要比「知識量」的要求更難、更複雜,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具體。如何在有限指導的條件下,明確需求,獲取資源,拓展範圍,最終獲得知識與能力,是新教學方式給教學雙方提出的新問題,也是更具有普遍現實意義的問題。

    「停課不停學」的主體到底是誰?毫無疑問是學生,「忙」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教師主導角色要轉變,從「知識量」的輸出者變為「知識力」的引領者。雖然停課,但能讓學生們在各種條件下依然持續學習,是這次倡議的出發點,部分高校「全員、全課程上網」的做法不應偏離這個基本出發點。當以知識的體悟、掌握和執行為教學要求與目標時,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知識量的層面上,應更進一步「凝練、提純」,與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洞悉核心性質的能力、迅速準確攫取急需技能的能力相聯繫,形成環環相扣、務實、有效的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教學」的成分要適度,要通過線上課程的「小單位、多方法」直接與學生的能力需求相對接,打破知識邊界,創新以「執行」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學一點」即可「做一點」「學一些」即可「做一面」,甚至「做一套」。教師的功能並非「蠟燭」,應更像「打火機」,點燃學生應用知識、持續獲取知識的熱情,同時「打火機」也在不斷充實、更新和升級。在「用」中學,在「執行」中得到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更新與升級,教師引領學生在不斷地體悟與執行中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教學機制:應有雙向的兼容性,不能機械化

    如何執行好這次大規模線上課程的嘗試、如何利用好這些高質量的線上課程平臺及資源,每個高校應結合自身的條件充分發揮教學機制的能動性,在「用」中學,學中「變」,變中「勝」。線上教學機制推進的難點在於如何管理模式多元、方法多樣、形式層次豐富的教學行為,在公平的前提下抓住各種線上教學行為的實質評測效果、提升質量,在此次嘗試中高校教學管理機制特別不應該一刀切、機械化,在符合線上課程形式與特點的前提下,激進些的、保守些的,平衡性的、有側重的,做得面廣一些的、做得度深一些的,各種教學嘗試從推進教學革新的角度看都有著不替代的作用。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高校集體同步線上課程嘗試,涉及了高校全部專業的幾乎所有課程體系,老中青三代教師,低年級到高年級、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所有在校大學生同步進行,甚至還吸引了馬上參加高考的備考生、已經畢業步入社會的中青年群體。在這樣全社會關注的背景下,更應強調線上教學管理的雙向兼容性,不僅要將長線課程與短線課程結合,還應將基礎課程與應用課程搭配,既要從教和學兩個角度評判線上課程的可行性,更要從知識與能力培養角度看待線上手段的革新性,還應做到高等教育創造知識、創新能力的社會義務。這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臨危受命的考驗,更是我國高等教育從業者素質、水平的一次集體亮相。

    (作者:蘇新春,系廈門大學教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杜晶晶,系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副教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線上教學:「攝像頭+話筒」後的三種改變
    要不要傳授新知識,還是滿足於「溫故而知新」;原有的課程內容與新問題如何結合,各佔多大比重、居於何種關係;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如何體現,是不是仍是像線下教學那樣「講」與「聽」的分工;「教師」與「直播主持人」是否等同;線下的課堂上與課堂下的涇渭分明,與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的水乳相融,如何適應,如何過渡;這些都給線上教學帶來極大的困惑與難題。
  • 教學發展 | 線上教學:「攝像頭+話筒」後的三種改變
    要不要傳授新知識,還是滿足於「溫故而知新」;原有的課程內容與新問題如何結合,各佔多大比重、居於何種關係;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如何體現,是不是仍是像線下教學那樣「講」與「聽」的分工;「教師」與「直播主持人」是否等同;線下的課堂上與課堂下的涇渭分明,與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的水乳相融,如何適應,如何過渡;這些都給線上教學帶來極大的困惑與難題。
  • 線上教學:「攝像頭+話筒」後的改變
    要不要傳授新知識,還是滿足於「溫故而知新」;原有的課程內容與新問題如何結合,各佔多大比重、居於何種關係;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如何體現,是不是仍是像線下教學那樣「講」與「聽」的分工;「教師」與「直播主持人」是否等同;線下的課堂上與課堂下的涇渭分明,與線上教學中教與學的水乳相融,如何適應,如何過渡;這些都給線上教學帶來極大的困惑與難題。
  • 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線上教學質量——信息工程學院線上教學紀實
    ,以及信息工程學院網絡授課實施方案,以「只改變教學模式,不改變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從3月2日起,信息工程學院7個教學團隊,共30名教師線上授課,開設43門課程,線上學生達2800餘人。 在新學期的開場我們的工作地點從三尺講臺變到了電腦攝像頭前。由原本普通的老師變為一名主播,在研讀教材、備教案、寫腳本、錄微課、製作視頻、做PPT的日常工作外,還感受著主播的日常,調試設備,試播改進等直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 網絡鋼琴教學的那些事兒
    我做過的最具科技性的網絡教學是在2008年由中國音樂學院與奧地利薩爾茲堡音樂學院開設的「網絡同步鋼琴」教室,相隔萬裡的兩個教室,鋼琴是同步連接的,北京的學生在鋼琴上的演奏可以在那邊的鋼琴上自動「復彈」出來,而奧方專家的示範演奏也可以在北京這端完美重現,加上視頻直播效果的加持,可謂是全球首創的「質量無損教學」的典範了,成本當然非個人所能及。
  • 打造優質的線上教學環境,這些必需品你要知道!
    三月以來,老師們逐步熟悉線上教學模式,探索線上教學的技巧與方法,但在這過程中,您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在家裡進行線上授課,即使保證了電腦、網絡這些硬體設備,但沒有一個合適的教學環境,經常會手忙腳亂,影響教學效果。
  • 網絡教學心得體會之裝備篇
    前幾天看到張磊老師寫的網絡教學心得體會,深有同感,也深受啟發,覺得我或許能夠從裝備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因為我平常也喜歡捯飭這些電子產品,為了搞好網絡教學又特意對比和購買了一些設備;這裡就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給那些恰好也要選購裝備的人一些參考。做網絡教學,不管是直播授課還是製作教學視頻,對電腦配置都是有一定要求的。
  • 三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模式,你pick哪一種?
    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大學校紛紛組織教師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線上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直播。看到直播,不少老師都會有以下疑問:● 直播是等於把課堂搬到線上嗎?● 平時在課堂上怎麼講課直播的時候就怎麼講嗎?● 直播教學到底怎麼教?
  • 年華的樣子丨張亞娟:停課不停教 線上教學展風採
    疫情期間,張亞娟利用網絡直播等方式開展教學。近段時間以來,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張亞娟積極響應政府部門「停課不停學」號召,創新教學方式,利用網絡直播等方式開展教學,按時保質完成教學目標任務,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技能,助力學生更好開展網上學習。計算機教學是一門實操性強、專業性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實際演示。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關於疫情對基礎教育的影響,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發表了看法,他表示,新冠疫情就像一個分水嶺,將教育分為「前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和「後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新冠疫情將人類推向「雙線教學時代」,即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的「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
  • 浙大今日線上開學 教師推薦直播教學「十大神器」
    受訪者提供 攝中新網杭州2月24日電(童笑雨)在疫情防控階段,高校的線上教學也面臨著一次「大考」。「中文慕課第一人」、浙大教師翁愷認為,與慕課相比,線上直播教學更有優勢。同時,他還為教師推薦了線上直播教學「十大神器」。2月24日是浙江大學原定返校的日子。因疫情還未結束,該校決定以網上教學的形式開展春學期。
  • 【線上教學,雲端相聚】 線上教學教師手記
    陸華老師2020這個鼠年,我們遇到了最為艱難的開年,也經歷了新的教學方式,面對熟悉的課本和PPT,上課前一遍一遍的反覆備課演練。但是在第一節課的時候,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談笑自如的我面對攝像頭,居然還是緊張的語無倫次,匆匆介紹了我這學期所帶課程的相關知識後,帶領學生進入我早已聽了很多遍的MOOC課程學習,在關掉攝像頭後,才長舒了一口氣。
  • 行業視點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關於疫情對基礎教育的影響,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發表了看法,他表示,新冠疫情就像一個分水嶺,將教育分為「前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和「後疫情時代的基礎教育」,新冠疫情將人類推向「雙線教學時代」,即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混融共生的「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其主要特徵有三大關鍵詞。
  • 線上開學須知!|線上教學|學習通|教學|疫情防控
    如果疫情沒有結束,網絡學習時間將適時延長,實際開學時間延後,直至疫情結束,教育主管部門允許開學。二、教學任務安排要求(一)理論教學工作充分利用線上資源開展理論教學,從3月2日開始進行線上教學及輔導答疑;無法進行線上教學的課程,待3月21日開學後利用周末及空餘時間補上。
  • 線上教學開啟後,家長兼職教學助教
    為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各地教育部門紛紛組織教師開啟線上教學模式。學生在家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學習,家長也因此成為了線上教學教學助教。對於孩子的學習,現在的家長還是比較重視的。開啟線上教學後,孩子只能在家通過網絡學習。然而孩子畢竟還小,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自覺性較差,面對網絡教學很難做到認真聽講和學習。甚至有部分學生打著學習的名義在玩遊戲。
  • 高校線上教學模式選擇
    面對超大規模群體(近3000萬大學生)、技術設備要求(網絡終端)和網絡平臺支持(技術和資源)的嚴峻挑戰,各高校向線上教學發起總攻,以全新的姿態投入線上教學,力爭雙戰雙贏。高校教師們也不得已走上熒幕當上了「主播」,以微信群和QQ群為課堂組織形式,運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線上教學來加以應對。但這決不是被動的舉措,是戰時思維的主動迎戰,利用以前較為成熟的網絡課程資源,包括技術、平臺和設備,力求把壓力轉為動力、讓難點成為亮點。
  • 教學案例|從課前準備到教學技巧,如何上好一節線上中文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線教學已經逐步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對於教師而言,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乃至課堂管理模式都是大大的改變與挑戰。 作為線上中文教學新手,我們如何才能克服第一次線上教學時的「狀況百出」與「兵荒馬亂」?如何才能應對「網絡中斷」等各種意外情況的突然發生?如何才能擺脫獨自面對屏幕的「孤獨感」與「失控感」,提升「課堂感」與「教學感」?如何才能告別「十八線主播」的「聲嘶力竭」,回歸「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歸根結底,就是怎樣才能上好在線教學的第一堂課,實現在線課堂的高效管理。
  • 線上教學 | 高職學院線上教學實現「閉環管理」
    高職學院積極響應學校相關要求,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各種應對方案與措施,推動線上教學順利開展;實行精細管理、多向反饋,實現線上教學閉環管理,促進線上教學質量提升。為全力保障線上教學如期高質量開課,高職學院先後下發《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高職學院應對疫情防控突發事件開展教學工作方案》等5個文件,對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
  • 線上第一課 | 風雨不息,師生互勵,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線上教學有序開課
    學院充分關心教學形式調整情況和線上授課開展情況,為保障師生能夠提前適應網絡授課,早在二月初便率先發布zoom等平臺使用攻略推送。待返校後完成線下實驗內容。此外,結合不同課程特點,二月伊始,各任課老師便在教務、學工隊伍的配合下,結合微信、QQ、超星等渠道打造線上課堂「基地」,充分使用網絡資源,提前發布,提前演習,提前捉「bug」,提前預熱,有效提升了同學們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學院高度關注網絡教學開展情況。
  • 【湖北專刊之二】冬已盡,春來兮——致敬疫情中每一位湖北教育人(線上教學篇)(中)
    接到學校指令後,關信章緊急發起並組織實施了全校性「釘釘」入群動員令,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完成全校師生全員加入「釘釘」平臺的任務,構建了一所與學校實際結構相同的「網上校園」,為抗疫期間學校線上教育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至3月20日,沙市中學有8655人加入「釘釘」平臺,其中包括:教職工222人,學生2966人,學生家長5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