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在關於飲食的說法上,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固執。
比如南方的「飯」大部分情況下指米飯。可到了北方,「飯」字的含義大概等於「餐」,也就是一頓飯的全部內容。要是一個北方人問你今兒中午吃了啥,你要是回答「吃了飯」,他大概會回你一句:您這不廢話!你逗我呢?
當然了,除此之外南北放在關於飲食的說法上,還有很多不同。我們都知道,語言是從生活中被創造出來的。所以要想弄明白為什麼,還要先從南北方的飲食差異說起。
南方吃米,北方吃麵。大家都知道。
「米」最開始代指粟,最後引申為去殼後一粒一粒的穀物。比如花生米、玉米、高粱薏米等等。再引申,很多粒狀的也叫米,比如蝦米。
「面」的歷程比「米」曲折多了。「面」最初是指臉部的含義。《說文解字》中說:面,顏前也。
那後來為什麼用來指代粉末狀的物體呢?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古時陰山與賀蘭山的人面巖畫磨刻在離地十多米高的平整石壁上。人面巖畫系磨刻而成,磨刻過程中必然產生石霄粉末,因而面可以表示麵粉。
還有一說是:華人以白為美,護面用白粉,以之作參照,表示白麥粉。後面和麵合為一字「面」。我們現在說」麵粉「,就是從這裡來的。所以」面「就多了一層指代粉末狀物體的意思,比如:豆面、胡椒麵、辣椒麵等。
但是南方人吃米,所以他們不磨麵。南方人磨的都是漿,比如米漿、豆漿等。所以在說法上,自然漸漸與北方區別開來,叫」磨麵粉「。
北方受自然環境的限制,在蔬菜上沒有南方種類豐富,所以總是」磨麵「,磨出來麵粉自然就在一雙雙靈巧的手下變換出許多花樣來。
光是形態上、寬的、細的、薄的、厚的、實心的、空心的;再說製作,擀的、拉的、刀削的、揪的、拔的;再到做法上,有湯麵、蒸面、油潑麵、炸醬麵不一而足。
但是這些對於不常吃麵條的南方人來說,太複雜了。他們就統統稱之為」面「。或者簡單分個寬面細面、湯麵炒麵,當然,後來隨著南北放交流逐漸增多,也會有些其他花樣出現。但總體上,還是沒有北方那麼」百花齊放「。
因此,北方人為了區分麵條和其他麵粉狀的物體,必須說」吃麵條「才可以。而南方一來不磨麵粉,二來麵條的種類也少,那就直接簡單稱之為」吃麵「了。
小麥被磨成麵粉之後,在可塑性上就比一粒一粒的稻米高得多。因此,北方主食五花八門,饅頭、包子、花卷、燒餅、油條、鍋盔、千層餅、窩窩頭、肉夾饃、餡餅等。
這些千變萬化的美食,加上粥、麵條和炒菜,在北方被統稱為飯。因此,必須在南方的」飯「前面加一個」米「字,成為」米飯「,才能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