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和一個朋友閒聊,她談到兩種人註定離財富很遠,而且越過越辛苦。
第一種是眼高手低。嘴上花裡胡哨的話一堆,一做事,啞火了。
第二種是習慣做容易的事。每天看似拼死拼活,可始終在低層次摸爬滾打,到頭來不過滿身泥。
尤其是第二種。
就像她有個同鄉在鎮上開了個超市,前幾年生意一直不錯,去年開始每況愈下。
「鎮上開始修路做基建,人流增加,超市啊餐飲店啊也變多了。他一個私營小超市既沒價格優勢,店面看著又寒磣,附近300多米處就有家連鎖超市,生意怎麼好得起來?」
為了控制成本,同鄉辭退之前看店的人,自個兒打理。
朋友說,她老家很多人都是在自家門口開個攤,幾年如一日地賣菜或賣些日用品。隨著菜市場和店鋪陸續開起來,買的人越來越少。
突然想起前幾周,我在一個群裡看到有人問:
「有人千字15元招寫手,說寫小說故事影評什麼的,有無經驗都可,是不是可以嘗試下啊?」
關於寫手產業鏈,臨公子之前大致聊過,很多小工作室批量收稿,加以潤色後再加價賣給機構。就算沒經驗,只要練手兩周就能每天寫幾十篇。
你可能覺得,就算千字15元,寫個幾十篇也有幾百塊啊。
可實際上,這種0門檻的寫稿就是一條流水線。
你寫10篇是這樣,寫1000篇也是這樣,毫無難度和進步可言。到頭來只會淪為低層次、低水平的碼字工人。
門檻太低的事情,要特別警惕。
因為它們往往是讓你上癮的蜜糖,看似容易的事情通常越做越難。大家都能做,入場的人自然快速增加,很快變成惡性競爭的角鬥場。
02
人對熟悉的東西,會產生天然的安全感。
我們都習慣走熟悉的路、做熟悉的事、用熟悉的能力。
哈佛商學院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中提到個觀點: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做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
不知不覺掉入能力陷阱,無法突破。
想起有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老戲骨陳道明:你覺得演員會有戲路限制嗎?
陳道明:那肯定的。如果我演了兩三部戲都是茄子,那觀眾看你都是紫色的。
很多演員演了一部戲,後面兜兜轉轉都是差不多的角色,專門演霸道總裁的、專門演高知精英的、專門演搞笑人物的。
而那些突破定式的演員,經常讓人眼前一亮。
演員王傳君憑藉《我不是藥神》裡患病的呂受益,《羅曼蒂克消亡史》裡有義氣的馬仔,漸漸讓觀眾記住了他的名字。
在此之前,別人只記得《愛情公寓》裡那個搞笑的關穀神奇。
王傳君曾說,他特別討厭演關谷,並拒絕出演同名電影和電視劇續集。
雖然這做法頗具爭議,卻是撕掉標籤難免經歷的過程。
前陣子《愛情公寓5》開播,觀眾紛紛吐槽劇情缺少新意,角色審美疲勞。你可以說,演員還是熟悉的演員,還是熟悉的味道,多有情懷啊。
但這情懷,略顯廉價,還帶點兒惰性。
10年了,同樣的演法,同樣的套路,角色沒給演員們新的東西,他們也無法給角色新的意義,用一條熱評的話說:「這麼多年過去,觀眾成長起來了,角色卻沒成長。」
不能說主演們不努力,只可惜被角色套牢後,發展空間愈發狹小。
事實上許多人和他們一樣,不斷重複自己,演了一輩子「茄子」。
所謂辛苦,不過是在舒適區裡辛苦。
03
以色列猶太人的典籍《塔木德》有條金律:「難做之事易做成」。
以色列國家不大,和北京差不多,然而半數土地是沙漠,降雨量低,自然環境乏善可陳。在新聞報導中,常與戰爭啊襲擊啊示威遊行啊之類的負面信息雜糅在一塊兒。
可你知道麼,這個彈丸之地,卻有7000多家創新科技公司。
以色列的初創企業總數僅低於美國矽谷,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同時,人均創業密度世界第一,包括微軟、谷歌、英特爾在內的近400多家知名公司在此設有研發中心。2018年,人均GDP排名23,後面跟著的是日本和英國。
我經常聽到這類話:
「就這條件,我有什麼辦法?」「大環境如此,我也很難啊。」「我沒背景沒資源,哪裡能和別人比?」
偶爾抱怨沒問題,可說得多了,它就像溶劑,將你知難而上的勇氣消融於無形。把你放到以色列的沙漠中,必然被渴死。
為什麼猶太人是全世界公認的聰明的民族?
從「難做之事易做成」信條中,可見一斑。在困難面前,他們的想法往往是:在現有條件下我怎麼把事做成?而不是碰到不順,立馬就地躺倒。
觀念一轉換,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
被譽為「東方美食生活家」的視頻博主李子柒,以其高質量的視頻讓國內外無數人折服,是因為她拍攝水平高嗎?
並不是。
在於她願意做別人眼中的困難之事。比如拍蘭州拉麵,拉了2個月的面,胳膊酸到抬不起來;比如拍蜀繡製作,花了半年多拜師學藝;比如拍文房四寶,整個視頻拍攝周期長達2年。
試問,人人渴望爆紅的時代,哪個網紅願意花2年時間拍一個視頻?
你越用心,越往上走,競爭對手其實遠比你想的少。
04
我朋友吃素,口味極其清淡,我這種高熱量食品愛好者有時忍不住和她說,「哎呀你這樣有啥樂趣啊」。
她開玩笑道:「你沒聽說過麼,對人體健康好的食物,多數都不好吃。」
這些年,我對這話更深的體會是:
對成長有裨益的事,幾乎件件讓你不舒服,幾乎都是反人性的。
攢錢是反人性的。誰不喜歡買買買?花錢當然比攢錢容易,但假如你用刷手機划水的功夫多想辦法開源,同時勒緊消費欲的繩索,它將幫助你以最快速度攢下第一桶金。
教育是反人性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競爭與紀律、批評與鼓勵始終存在,優勝劣汰的機制可謂殘酷,每個公布分數的時刻總能讓你心跳飆到120。
投資是反人性的。買股票,普通人追漲殺跌,高手是低買高賣。用巴菲特那句廣為人知的話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人沒點兒「自虐」精神,很難成事。
世界很公平,你可以選擇現在過得安逸,可也必須接受將來的平庸。哪怕再有天賦的人,想要取得些成績都離不開持續拉伸能力圈半徑。
NBA傳奇人物科比,原本三分線是短板,他認為自己總是被雙人包夾,從來沒空位機會去投三分。在時任美國國家隊教練的老K要求下, 他開始針對性訓練定位三分球。
怎麼練呢?
每天加練1000個定點三分。
隨後的奧運會上,科比的三分球得分率果然提升不少,帶領夢之隊成功奪冠。
每個人遇到的艱難險阻其實都差不多,拉開差距的根本之處在於:
弱者知難而退,強者迎難而上。
如同哈維·艾克在《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書中說的那樣:
如果你只願意做輕鬆的事,人生就會困難重重。但如果你願意做困難的事,那麼人生就會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