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在職場混得好,除了背景、關係等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以外,還要技術過硬,做事認真,有足夠好的業績,硬朗的工作作風等等,就能夠在職場上混的如魚得水。但事實上,這些固然重要,但並不足夠。要學會認慫,是職場中處世之道。在我看來如果能在某些時候「慫」,才是幫助自己越走越順的關鍵所在。
對自己的要求,要認慫
很多職場人,為了出人頭地,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把目標定得很高,但大多數人的狀態是,開始時激情滿滿,但是隨著自己拼搏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距離自己的目標還是很遙遠,逐漸的失去了信心,最終放棄了原有的目標,這時就會發現自己迷茫了。
這也就是很多職場人,逐漸的找不到了自己方向,感覺到迷茫的原因。很多人有一種這樣的狀態,什麼都要和人做比較,什麼都想做,結果發現自己比較解決不了問題,想做的事情都無法做到自己滿意,這個過程就是在逐漸放棄的過程。
不如換種思路,對自己的要求認慫。比如,當你要求自己一次性能做200個伏地挺身的時候,別想一天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忘掉一次性做200個的要求,讓自己只做一個,你會發現很輕鬆,於是做了一個不滿足,那麼就做兩個、三個,在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職場是一個馬拉松,終點是固定的,達到終點是一步步走出來,沒人能夠一步跨越所有的過程,都是一步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穩步向前才能夠逐漸走向終點,有時無需和別人比較,只要把握自己進步的節奏,就是最大的成功。
與同事有分歧,要認慫
想在職場如魚得水,只靠能力和業績,是遠遠不夠的。職場不再是校園,只要成績好,你就是好學生,哪怕人際關係極差,只要成績名列前茅,你就是老師口中的好學生,家長口中的好孩子。而職場注重的不僅僅是能力和業績,還要有良好的口碑。
良好的人際雖然不能代替自己的業績與能力,但能夠在與同事之間的交往中獲得助力,至少在提拔時的民意測評中不會成為阻力。如果與同事觀點不同時,學會認慫,而不是去爭得面紅耳赤,一定要論個輸贏與對錯。贏了一時的觀點,卻讓對方下不來臺,其實已經輸了。
在職場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的認知架構不同,對待相同事物的看法不同,方式不同,並不一定是錯,只是路徑不同而已,尤其是面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還要爭論個對錯,這是不明智的行為。
因為小事爭論個輸贏對錯,不僅搞僵了關係,影響了合作,甚至還有可能影響上班的心情,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當發現觀點不同時,要避免「好為人師」、「好勝欲」,學會適當、適時地認慫,為了給自己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與人際關係。
領導下達任務時,要認慫
領導與下級之間存在著信息差,在領導下達任務時,安排工作時別急著表達自己的態度,要先試著從領導的角度去考慮。況且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集體就是職場不變的規則,無論出於什麼原因。
學會認慫包括兩個方面:不要「用力過猛」、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①不要「用力過猛」。
領導安排了工作,別覺得工作簡單,就大包大攬,就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承諾能完成得更好,更完美,要學會認慫,用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噼裡啪啦說了一堆自己的想法,和能達到的預期效果,那事實來說話,這樣會讓領導有意外的驚喜。
②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工作的職責不屬於自己,自己還有很多的事情,這個認為根本不可能完成,這種情況下要學會認慫,領導最討厭的一種狀態就是接到任務還沒做,就開始擺困難,講條件,哪怕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已經預想到會出現的問題,也要先做,遇到具體的事情,在提出合理化建議,申請資源支持。
犯了錯,要認慫
犯錯時要認慫,有些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在職場中很多人害怕犯錯,一旦犯錯了又不想承擔責任,東拉西扯表示自己犯錯是有原因的,這種情況對於大多數職場人太常見了,但是所謂的藉口或者理由,領導並不在乎。
很多事情對錯,領導都一清二楚,根本不在乎所謂的解釋,過分的解釋,會讓領導感覺一種不擔當,逃避責任的感覺。尤其試圖東拉西扯想擺脫,或者減輕自己責任時,會增加領導厭煩的感覺。
相反,主動承擔責任,認錯態度認真,可能受到的處理,但是會給領導、同事留下一個勇於承擔,敢於擔當的印象,現在受到了處理,但遇到關鍵的事情時,領導會很自然重用那些敢於擔當的人來擔任任務,同事與你共事也放心。無形中給自己增加助力和信任,所以,犯錯時學會認慫,其實也是敢於擔當的表現。
寫在最後
職場上想要把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要懂得認慫,收起所謂的個性、固執與脾氣,接受那些原本不能接受的事情,學會認慫,麥穗成熟時,已經學會低頭。爭高低,較高下並不適用於所有場合,業績與能力固然重要,但學會職場的處世之道「認慫」也很重要,能夠獲得助力,與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