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PI和PPI「雙收縮」的形勢下,漲價暗流正在湧動。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隻「瘋狂的箱子」——12月11日,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CCFI)漲至1411.98點,歷史性地站上1400點,創出新高;前一周,該指數剛創出有史以來最大周漲幅。
在業內人士看來,航運價格大漲,有供給側因素影響,更是出口活躍的縮影。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國成為很多國際訂單理想的轉移地。雖然未來這種「替代效應」或減弱,但隨著海外需求「總蛋糕」變大,不必過於擔憂出口增長的放緩。
「一箱難求」
在航運市場上,運價指數扮演著「晴雨表」的角色。國際上有大名鼎鼎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作為貿易和航運大國,我國也有自己的運價指數——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最近,這個平時一向「低調」的指數突然火了。
「實在是漲得太快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奇霖近日談及該指數時稱。12月11日,CCFI最新數據出爐:1411.98點,較前值漲6.7%,連漲4周,歷史性突破1400點;上一周,該指數上漲10.44%,創下歷史單周最大漲幅。
5月下旬以來,CCFI一路「高歌」,在半年多時間裡大漲近70%。另一相關指數——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則在11月初就超越了2010年高點,最新值為2311.71點,連續改寫歷史紀錄。
招商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尹睿哲說,過去SCFI上漲總是以波動向上的形態進行。在這一輪上漲過程中,SCFI卻是「一飛沖天」,10月第一周以後還沒回調過,漲勢「底氣十足」。
底氣源自於當前貨櫃供應的短缺和航運運力的緊張。據了解,貨櫃如今是「一箱難求」。儘管製造商們大力補產,但似乎「遠水難解近渴」,「缺箱潮」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也成為擺在外貿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國際訂單理想轉移地
最近在外貿領域,不僅湧現出了「瘋狂的箱子」,「瘋狂的石頭」也捲土重來——鐵礦石價格大漲再次震動了中國鋼鐵工業。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箱子」,還是「石頭」,在其瘋狂的背後無不有著「供給側收縮」的魅影,但「需求端擴張」亦不容忽視——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正展現出巨大影響力。
具體看,尹睿哲稱,貨櫃運價大漲與出口復甦密不可分,「中國的出口貨物大多數通過貨櫃進行海上運輸。反映在數據層面上,運價指數和出口同比數據趨勢一致。」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以美元計,11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1.1%,較上月上升近7個百分點,遠高於市場預期,也是2018年2月以來最高增速。由於出口表現強勁,當月貿易順差754.3億美元,創出有數據記載以來的新高。
兩三個季度前,幾乎沒人料到出口反彈會來得這麼快、這麼猛。今年2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17.1%,並出現2018年4月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之後,海外疫情開始蔓延擴散,大家「線性外推」,對出口前景愈發悲觀。
「實際上,海外疫情擴散,反而推升了中國出口。」李奇霖稱,疫情發生後,歐美國家直接大量「發錢」,消費比生產更快恢復,我國則針對生產端出臺大量支持舉措,生產恢復更快。
李奇霖稱,在發達國家消費強勁、需要進口的同時,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產能沒有恢復,我國作為最先擺脫疫情影響的製造業大國,成了很多國際訂單理想的轉移地。「今年以來,由於我國生產秩序恢復較早,承擔『替代生產』的角色,向海外輸送大量商品。」尹睿哲稱。
拉動引擎料有序切換
超預期強勁的出口,在過去幾個季度裡為我國恢復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關心,出口的高景氣還能維持多久?
遠超正常水平的出口增速不可持續。按照市場主流觀點,在疫苗研製成功之後,隨著海外供給能力逐步恢復,出口替代效應將減弱。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從美國方面看,美國經濟在房地產、補庫存、居民收入層面獲得支持,其對中國出口的拉動有望在未來兩個季度內得到延續。直到新冠疫苗得到較廣泛接種,全球供應鏈得到普遍恢復之時,這一拉動效應預計會減弱。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替代效應的「退坡」會給出口造成巨大壓力。李奇霖稱,當前國際貿易總盤子要比前幾年大得多,海外消費高景氣將繼續拉動我國出口;同時,訂單回流也將是漸進過程。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未來一段時間,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庫存周期重啟,以及疫苗大規模接種,有望刺激全球經濟加快修復;伴隨疫情「錯位」影響消退,我國出口的核心支持將由訂單替代效應轉為需求拉動效應。
國盛證券固收團隊指出,今年我國上升的出口份額中既有階段性的也有永久性的,未來海外疫情緩解之後,出口份額會有所下降,但預計仍會高於疫情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