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錄取分數線已陸續公布,廣大考生也都查到了自己的成績,看到成績後的學生們有人歡喜有人憂,現在周圍人聊天已經開始在討論孩子復讀的事情。
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條路,儘管這條道路的確非常重要,重要到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前途問題。可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做的事情和不適合自己做的事情,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是讀書那塊料,也不是說每個讀書的人都能就此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高考不能直接決定自己一生的是否成功,所以,如果自己盡力了,或者事物不是太大,或者對復讀比較牴觸心理,或者感覺沒有譜的考生來說,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去讀吧,人生總會有遺憾,誰能保證復讀之後就沒有遺憾呢?
我們的路還在繼續,假設復讀之後的結果與之相當,或者又差之甚遠,就不如現在就讀一個大學,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光。我們總是要明白的道理,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證明自己不必死磕在高考這一個點上。
要考慮自己有多大的提分空間?如果相差不是太多,並且發揮也沒有太大的失誤還是不要冒險的好。
下一年的政策是否有變化,每個省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如果政策變化了,考試的內容有了新的改變,自己能否及時的應對?這個問題要搞清楚,一定要多多了解下自己會面對怎樣的處境,不要盲目的去跟風。
自己的家庭條件和變化是否允許,以及一些未知的不可控因素。這個是沒有辦法準備的預知的,但是可以判斷一下家人的態度,需要爭取家人的支持,並且家庭沒有發生重大的變故。再有就是一些未知的變化,自己是否有應付的準備。
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把握,對自己了解是否清楚,個人是不是執行力很強,自制力是不是可以完成最終的復讀,並且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最終結果不滿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這些意外的情況也是需要考慮到的。
大學是真正學習的開始,是一個人找尋自我的開始。一個人真正的去挖掘自己的興趣,然後通過這個興趣開闊自己的眼界,去尋求對知識的渴望。而不是像中學時期,總是有老師家長在後面追著打著求著讓你去學習。
在中學時期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你有一個溫馨的家庭,性格溫順,沒有那麼大的叛逆心,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學業。這其中只有少數人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可能是因為教學者的平庸,讓學生們產生不喜歡學習的情緒,讓這些本來非常有趣的知識,變成了孩子們最痛恨的敵人。不過,知識是充滿魅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本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特徵,這就需要孩子們將來自己去發掘,去注意。
奉勸那些「真心不喜歡學習」的同學們,如果你真的很討厭學習,而家長也一反常態地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議供你選擇的時候,千萬別和自己賭氣,非要考大學,因為你的眼界已經因為高考這件事被蒙蔽。這個世界很大,你未必不優秀,只是可能不適合「考學」這一件事情罷了。
家長也不是說真的要你學回來多少知識,他們只是希望你將來能有掙錢的能力,可以有一技之長,可以穩穩噹噹的養活自己,不至於過著太過辛苦的生活。
是否復讀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的手中,要敢於為自己的選擇去承擔責任與後果。即使復讀成功也不是自己成功的終點,路還在繼續,四年的學業仍等著你去完成,如果這四年荒廢學業,最後自己還是會功虧一簣。
我們很年輕,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復讀可以,但只有一次,青春永遠不會在原地等著你慢慢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