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武漢市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武漢將以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修為契機,推動城市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發展,形成「兩江三鎮、六軸六楔、北峰南澤」的空間格局。區區12字,聚焦範圍由小及大,精準地指出武漢城市發展的思路。兩江三鎮、六軸六楔、北峰南澤的空間格局適應武漢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規劃的一以貫之和對生態的重視。
「兩江三鎮」是指主城,漢口、武昌、漢陽三鎮既深度融合,又均衡發展。這幾個區域算是武漢市的核心區域,既有老武漢的底子,也是新武漢的發展重心之一。大力發展沿江經濟帶,還包括之前「長江新城」規劃,也都是遵循這一思路,只不過後來「長江新城」的申報被國家發改委駁回。
「六軸六楔」是指以主城為核心,放射出的六大軸線串聯起六大組群式新城,大東湖生態綠楔等六大綠楔成為城市生態屏障,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之前的「六軸」是按衛星城的理念來發展的,主要包括東西湖區、黃陂區、新洲區、蔡甸區、漢南區、江夏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理念的轉變,現如今江夏區逐步在和光谷交融;漢南區更是已經併入到武漢經濟開發區來統一協調管理;東西湖區也升級為臨空港開發區。所以光谷、武漢經濟開發區、臨空港開發區升級為副城,在不同的產業領域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既可以解讀為打造城市內部差異化,避免同質化、內耗,也可以看作是武漢的產業升級已初顯效果。
「六楔」更多的是從城市長遠發展,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角度來闡述的。武漢湖泊資源豐源,2010年起,武漢市規劃大東湖、武湖、府河、後官湖、青菱湖、湯遜湖等6大放射型生態綠楔。而上述湖泊基本都處於武漢三環至外環之間,在兼顧人文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打造武漢自然生態發展。
「北峰南澤」囊括了更大的市域範圍,依託武漢北部山地、南部湖泊的資源特色,打造山地湖群魅力休閒區,構建生態大格局。黃陂區北部靠近大別山區,擁有豐富的丘陵、山地旅遊資源。打造黃陂旅遊休閒景區,既能解決當地的部分就業問題,還能兼顧武漢市的總體生態規劃。目前武漢的市內的自然景觀資源,黃陂可謂是首屈一指。木蘭山、木蘭天池、木蘭草原、錦裡溝都是黃陂對外的名片。江夏的湯遜湖、梁子湖是武漢獨一無二的自然瑰寶。如果說「山」是黃陂的名片,那麼「湖」可以說是武漢的名片。武漢坐擁兩江資源,既養育造福一方百姓也容易遭受洪水威脅,保護和合理利用湖泊資源,既能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又能實現自然生態的自我調節。
傳統的武漢「三鎮」承擔金融服務、現代服務等第三產業的推進;光谷、武漢經濟開發區、臨空港開發區則肩負起武漢的第二產業、高新產業格局;「六楔」的生態空間布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關懷、生態關懷;「南峰北澤」則是傳達武漢人對經濟發展思路的轉變,保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就是在保護武漢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