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20多所民辦高中的上千名學生,剛開學即面臨清退風險。這些學生因中考不理想,但又不願意去讀中職,一些民辦高中承諾可以辦學籍,沒想到今年招生指標忽然收緊。
地方教育局嚴抓招生指標,是為落實中考生在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上按1:1分流的政策,在國務院頒布的多個相關文件中,普遍要求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未達普高分數線的中考生被學校清退
近日,入學數天的湖南懷化學生王亮(化名)突然接到要被學校清退的通知。
學校解釋是要落實教育局要求:中考生在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上按1:1分流的政策。所以全市民辦高中招收的低於普高最低分數線的考生都要被清退。而王亮中考分數為320多分,低於懷化市普通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557分,是與該中學籤訂入學就讀協議,收到錄取通知書後進入該校。該校明確盡最大努力為其辦理高中學籍,如辦不了,則扣除已開支部分,退還其餘費用。
據悉,該中學此次共有300多名學生被要求退費。
當地一民辦中學負責人稱,粗略統計全市21所民辦高中可能有上千名考生因未達普高分數線要被清退。
當地教育局某工作人員表示,「該中學違規招生在前,這些家長都是被欺騙的,按照國家要求普職比要大體相當,要達到1:1,這就需要劃定分數線,沒有達到557分,你怎麼能答應去招他呢,現在學校解決不了,你把他推到我們這邊來。」
根據此前教育局官方通知,各高中階段學校不得超計劃錄取或違規錄取最低控制線以下學生,且任何民辦高中不得擅自以與公辦高中聯合辦學或掛靠學籍等名義招生或變相招生。未滿招生計劃學校必須參加教育部門組織補錄。
入學中止與普職分流
這突發局面,讓許多學生家長普遍不能接受,認為這等於逼著孩子去讀中職。
每年中考後,「上普高有多難」這個敏感問題都會再次出現,大批初三畢業生將被分流進中職。
去年陝西省寶雞市教育局緊急發布中考復讀禁令,要求全市所有公立中學、民辦初中學校、普通高中、校外培訓機構嚴禁招收初三復讀生。
禁令堵住了復讀這條路,如果當地初三學生中考考砸了,就再也無法蹲班回爐重造。寶雞市教育局回應稱,確實有將沒考上高中的初三畢業生向中職分流的用意。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校長馬伯夷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推行的時候分屬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但確實存在著高與矮的問題,分數低的學生被分流到職業學校,本身就是對職業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
根據湖南省教育廳發布的數據,今年中職將適度增加招生,要實現中職佔高中階段42%的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則提出,今後一個時期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其實,國家提出普職比「大體相當」的模糊規定,並沒有明確成一些地方簡化的1:1剛性要求,已經是比較柔性的表述。
從1983年最早提出普職比大體相當,至今已快40年。初中畢業後,並不是理所當然上高中。
不過,普職比大體相當,實際上難以為繼。根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的數據,2017年中職在校生佔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為40.01%,呈繼續下降趨勢。
在河南、山東等地,家長重視教育,升學需求強烈,普高的比例常年在65%左右,普職比大體相當這一紅線已難以堅守。
在北京、上海等地,這根紅線已經徹底跑偏。2020年北京市分區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招生規模發布,普通高中招生規模60309人,職業高中招生規模6067人,普職比約10:1。
評論丨普高與中職招生比例不宜「一刀切」
「清退」背後的原因,顯然不是這麼簡單。懷化市教育局8月24日下發了《關於今年高中階段招生有關問題處理意見》。按照涉事中學的說法,前幾年教育局還鼓勵多招學生,今年卻政策大轉彎,以落實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量原則上應保持大體相當的要求。政策大轉彎的背後,是為發展職業教育,各地都原則性地要求職普分流、大體相當,只不過各地政策執行程度不一。而這種 「大體相當」的目標往往被一些地方兌換成1:1指標,並簡化成剛性要求。
然而,這種「一刀切」的模式,在長期關注職業教育的專家看來,並不是很好的執行路徑。僅按考試分數高低來劃分學生的普高和職校的選擇路徑,其方式較為單一。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黨委副書記王壽斌此前在中國青年報上也發文提到,職教分流必須充分尊重家長和學生受教育的選擇權,考慮區域的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能搞一刀切的硬性規定。2002年國家提出「普職比『大體相當』」的模糊規定,而沒有明確1:1的剛性要求,已是比較柔性的表述,充分體現了決策的科學性。
高考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高考可以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走向,而中考是高考的必經之路。高考前的中考是沒有選擇,也是決定很多人的分水嶺!
全國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需為大概「1:1」的招生比例,這一政策長期堅持,但是目前並沒有看到合理的解釋,不斷造成一屆屆巨大的人才浪費,高中入學率低也是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根本短板之一。
雖然,目前國家提出「大體相當」的政策要求,是著眼於發展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具體現實,沒有比較好的基礎教育的學生,根本就無法接受職業教育特別是技術教育。一般而言,國際經驗都是把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之後的教育安排,而非是作為學生分流。
再具體到中國各地的發展和需求層次也不一樣,依舊需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中等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家長和學生的意願合理確定招生比例,而不是一刀切的做出拍腦袋的決定。像深圳市這樣的經濟發展迅速的一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高中錄取率不足50%會不利於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做支持,所以,導致深圳多年來,本地人才匱乏,大量推行一系列引進海外人才策略。
以點窺面,以深圳市可以窺看我國整體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在為市場輸送多樣化人才,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和5G時代的發展,職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不斷升高,求職競爭更加激烈,對於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創新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
高中階段教育是邁向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高水平職業教育的基礎,無論城鄉,要平衡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普及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要讓學生看到教育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聯繫,更要為我國將來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努力提升中職教育的質量和吸引力,平衡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是關係到我國人才培養的成敗,更關係到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後勁。
來源丨綜合整理自21世紀經濟報導(作者張夢晨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新聞周刊、高考直通車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帳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