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社區羽翼豐:記生活日報社區新聞部的年輕記者們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他們成了記者兼社會工作者,每為百姓解決一個難題,那高興勁兒,一點不亞於得了新聞獎

    截止到目前,生活日報社區對話已在70多個社區舉辦了100多期,而年輕記者們的腳步幾乎遍及濟南市所有社區,新聞報導面覆蓋了所有社區。由於主持"社區對話"的記者作風過硬,"社區對話"每到一個小區,記者就多認識了一些"親人"。

    "為什麼我們眼裡滿含淚水,因為我們愛地深沉。"200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的王帥軍通過一次次主持的"社區對話",對這句話有了真正的感觸。在這個今年才24歲的小夥子的印象中,很多年了,已沒有因為什麼哭過。但因為一個已經67歲,卻一直在主動為社區維權卻始終得不到大夥理解甚至被誤解的胡翠芳老人,哭得一塌糊塗。

    "當時只是感覺老人太不容易了,頂著那麼大的壓力,忍受著周圍人的不理解,還是不離不棄,還在拖著身子在執著堅守,在掙扎。"王帥軍說,在校學習時總以為幹記者很風光,並嚮往這種風光,才畢業時入報社,分配到社區裡來還很不樂意。但經過二年多的社區崗位鍛鍊,心理已與先前大不一樣……

    社區對話第43站曾開進備受物業管理困擾的匯統花園。事實上,在對話之前,王帥軍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往這個社區跑。在持續關注下,匯統花園的物業困局引起了濟南市主要領導的重視,有關部門也開始介入。之後再去匯統花園,認識的業主一見面就熱情地打招呼。原來不認識的人,只要說是記者,馬上就會問"是生活日報的王帥軍吧?"

    這些,都成為了王帥軍工作經歷中值得珍藏的感動,也成為生活日報社區記者團隊行走中的記憶。

    社區對話經歷使這些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大學畢業生心境與剛畢業時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談到變化,年輕記者們都首先談起了這二三年通過新聞採訪而結交的市民朋友,打工者朋友和農民朋友。

    年輕記者都真誠地解剖了社區經歷使自己情感、新聞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及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認識發生的變化。通過主持一次次對話,這些青年記者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提高能力,首先要真貼近百姓生活。真貼近首先要真心貼近。

    一年多,一百期,1000多件實事,主持社區對話的每一個年輕記者都知道,這是自己跟自己在賽跑。

    2007年底,朱頔的父親突發心臟病,得知情況後,小朱直到把當天主持的社區對話的稿子寫完,才連夜急匆匆趕回家。在醫院裡陪了一天,父親的病情剛剛穩定,他就強忍著淚水,在第二天下午返回濟南,投入到報導中。

    能力建設這四個字,千斤重。能力何來?社區記者團隊這幫年輕人覺得,首先要有不斷吃苦的能力,其次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不懂的向書本學、向老百姓學。怎麼建設?他們的理解就是真心貼近、用心傾聽、耐心處理、全心投入。只要踏踏實實的朝這個目標努力,就一定能成為群眾喜愛的記者。因為他們堅信這樣一句話:只要常說百姓心中事,就一定能感動萬千尋常人!

    僅以對"三貼近"理解為例,青年記者談到:起初理解"三貼近"以為只要到基層、找群眾、上一線採訪就是貼近了。有了多年社區經歷後,現在理解的"三貼近"是:除身入基層、身入一線、身入群眾間,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心入,即心的貼近。想百姓之所想,憂百姓之所憂,急百姓急所急。就是始終站在百姓的立場,民生的立場。

    記者李麗說,她自小生長在大城市,家境優越,以前根本不了解社區,當了社區記者後,才懂得了蜂窩煤爐、佔道、停水停電、違章建築這些以前不屑的事情,認識到了貧富不均等社會矛盾。自己也與一些普通居民交成朋友,保留著他們的電話,常相互聯繫來往。如今,她已從社區新聞部調入經濟部,負責經濟口新聞報導分管政府一些單位,由穿旅遊鞋改穿了皮鞋,但社區情結始終未能解開。

    前不久,生活日報刊出李麗採寫的一則消息:"今冬蜂窩煤會不會漲價?"作為經濟部記者,這本不是她的分工範圍,也從未有誰指派她去寫,她之所以主動寫它,是去年當社區記者時了解到,濟南市民尚有一半家庭未使上暖氣,燒蜂窩煤取暖是一重要方式,去年煤兩次漲價,居民極為關注,今年冬天臨近,居民又開始關注,李麗自然與居民想到了一起。

    這條消息非常不顯眼,並未引起同事注意,可是卻透徹著社區記者經歷形成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作為分管生活日報的齊魯晚報·生活日報常務副總編,王金龍多次親自參加、在旁聆聽社區對話,對自己記者操作對話程序非常熟悉,了解他的記者們如何尋找對話線索,如何做選題調查,如何說服政府部門或企業、單位參加對話,如何選準對話時間,如何布置會場,如何"看場子",如何控制對話雙方情緒,如何引導對話方進行協商或談判。

    他說:"對話使年輕記者轉換了身份,從單純的記者,變成了記者兼社會工作者。如今,只要完成一次成功的對話,只要為政府解決了一個難題,為居民辦成一個實事,記者就非常有成就感,榮耀感,一點不亞於得了新聞獎。"

    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葛長偉稱讚這種"嵌入式"報導使青年記者成為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新風尚的引領者。

    屬於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生活日報這幾年新進的記者皆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名校畢業生。起初,新入社青年人不太願意到社區新聞部工作,都瞄著政教、經濟等大部,都想與黨委、政府部門打交道。僅僅是一段時間以後,新入大學生志向發生了大的改變。如今,社區新聞部是年輕記者競相選擇的部門,皆因都認識到了基層採訪、三貼近採訪使人受益:練就作風、練就技巧,練就思想。

    生活日報社區新聞部成立兩年多來,人員由最初的5人擴編為8人,多名元老經過煉歷後,調到其他部門,擔綱挑大梁重任。同時不斷地有熱血新人進來。今年7月才進入報社的北京大學畢業生趙文竹,一到社區部,就盼著能儘早主持一期對話。不久前,她以書面的形式向外吐露了這個願望。10月26日,她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與記者王帥軍一起主持了第103期"社區對話"。

    與這批年輕記者交談,每一位記者都自豪地稱謂他們這個群體為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一個"團隊"。在報社內部,在業界,談論起這幫年輕人,許多人也以"團隊"冠之。這個細節無疑說明,這批年輕人所做出的,所付出的,正為大家廣泛認同。

    這個團隊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呢?

    團隊帶頭人、部主任劉玉波非常自豪地描述部裡的年輕記者:"秉承大眾報業集團文化,凝聚力極強、充滿著激情;踐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既能做一番大事業,又有腳踏實地的作風。他們把自己放得很低,但團隊目標卻很高,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榮譽感極強。"(大眾日報記者 陳中華)

[1] [2] [3] [4]

相關焦點

  • 「喬所長」社區「創業」記
    「解決群眾最期待的事就是努力方向」「喬所長」社區「創業」記 發布時間:2020-10-26 16:51 星期一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志月 通訊員 郭子華 一張照片
  • 中經網記者武漢專訪:同福社區的一塊「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武漢3月5日訊(記者 鄧浩 編導 項佳麗)頭天晚上11點多,送一位患有尿毒症的居民去醫院透析;第二天凌晨4點半,把居民送回酒店隔離點;上午8點半開始,在社區安排各個點位的工作,匯總居民生活物資需求信息;上午10點半,去超市幫居民代購生活物資;中午12點,給社區內的獨居老人送飯;下午1點半,去藥房幫居民買藥;下午4點多,
  • 宛城區仲景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紮根社區 密織百姓健康防護網
    直播南陽訊(全媒體記者馬聆道 通訊員王偉)春暖了,花開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抵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在那段揪心的日子裡,宛城區仲景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體人員,在最基層默默守護,為社區居民平安走出漫漫「寒冬」,守住了第一道防線。
  • 社區「變臉記」:從「算命一條街」到「幸福社區」
    新華社成都12月13日電(記者 周相吉)「算命」「畫水碗」……川東大竹縣幸福社區居委會門口的小巷,多年前因管理混亂、封建迷信盛行,被當地居民稱為「算命一條街」。但如今,這個街區通過綜合治理,已變成充滿書香、幹群一心的幸福社區。大竹縣位於川渝邊陲,地處華鎣山深處。
  • 「要為居民辦實事」 ——記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
    「要為居民辦實事」 ——記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林松淑 作者:王雨    編輯:孔笑妍    來源:吉林日報   2017-05-22
  • 紮根社區傳播戲曲藝術,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開幕
    從建黨百年、紅色上海到浦東開發30周年;從精準扶貧、全面小康到致敬白衣天使,本屆淮音藝術節將為觀眾展示新時代梨園風採,不僅邀請長三角地區各劇種的戲曲名家傾情獻唱,還能看到青年戲曲人的傳承聯唱以及中小學生與老師們同臺共唱,展現淮劇藝術的當代性。
  • ...分解民憂零距離——「黨報熱線進社區」記者編輯與居民面對面
    在活動開始前, 「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記者為居民們發放了當天的《蘭州日報》,大家認真翻看、仔細閱讀,還現場和黨報熱線的記者們進行交流。社區何爺爺說,黨報既有權威性又有可讀性,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紙質閱讀讓人覺得可信度高,具有權威性。尤其是咱們本地的黨報講的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真的是非常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 社區盛開文明花_邢臺日報_邢臺網
    本報記者趙秀瑞    美好的城市生活是人們的共同期待。但是,美好城市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更不會從天而降,而是源自精心治理。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和基礎,更是廣大居民共同的家園。    創城,作為一項具體實踐,扮靚了城市的「面子」,撐起了惠民的「裡子」。
  • 佛山日報社區行第四場走進禪城亞藝公園
    昨日上午,佛山日報社第四場社區行活動,走進禪城區亞洲藝術公園,為街坊們送上各類便民服務。科普安全用氣知識、義務維修家電、掃碼訂報送禮、消費維權、法律援助、防火防詐騙……貼心而到位的服務吸引眾多街坊參與,他們紛紛為接地氣的社區行活動點讚。
  • 讓傳統文化滋養小康生活,黃埔永和街舉辦社區文化展覽活動
    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人居環境不斷在改變,但不變的是紮根居民記憶的社區文化。為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煥發社區文化新活力,日前,廣州同心-永和賢江社區社工服務站及永和街社工服務站分別開展「追尋社區記憶,煥發嶄新活力」賢江社區文化展覽活動。   活動通過社區文化成果展、粵劇專場表演、互動遊戲、未來生活許願卡等環節,充分展示社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吸引了174名居民前來參加。
  • 有事您說話|信義社區的居民有長椅了!景湖社區的「小可愛」們需要...
    景湖社區的「小可愛」們需要照顧!中午十二點,景湖社區的工作人員馬榮已經等在便民服務飯桌門前,引領一些中午父母無法回家做飯的學生們進行就餐。孩子們津津有味的吃著,馬榮在一旁照料,不時提醒大家不要浪費糧食,吃完飯要收拾乾淨。就餐後,馬榮又帶領著孩子們來到陽光驛站午休。
  • 太平洋中介紮根社區服務大眾,這是太平洋房屋以人為本的精神
    太平洋中介紮根社區服務大眾,這是太平洋房屋以人為本的精神 來源:財訊網 • 2020-12-18 13:21:33
  • ...心上——記東麗區無瑕街道華盛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齊雲雪
    東麗區無瑕街道華盛裡社區最裡面有座兩層小樓,是社區的辦公地。記者來採訪時,看到不斷有居民進進出出,有來諮詢問題的,有來參加社區活動的,也有來送錦旗的。社區黨委書記齊雲雪正滿臉笑容,耐心細緻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 這位社區「好主任」紮根基層30年 帶老舊小區變身
    日前,記者來到錦江社區,探尋這個老舊小區前後的變身故事,聽到最多是「我們主任」俞文飛如何為社區辦實事的故事。「以前我們這裡一塌糊塗,多虧了我們主任,現在那麼漂亮乾淨,我們真的是從心底裡感謝她。」71歲的葉彩娟在這裡住了一輩子,她覺得自己最有發言權。
  • 大良新滘社區黨委書記冼彩鳳:用情懷紮根基層土壤_時政速遞_順德...
    談到為什麼選擇社區工作,新當選為大良新滘社區黨委書記的冼彩鳳如是說。2010年從職場辭職至今,她從一個基層工作者做起,已在社區一線摸爬滾打了十年,「之後更要作為奮鬥者、拼搏者和創新者去開展工作。」  當選社區黨委書記後,冼彩鳳計劃將村居發展規劃一步步落到實處。在她看來,黨群先鋒隊是基層黨建的一部分,更是聽取、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必須繼續擴大發展先鋒隊隊伍。
  • 河南學子三下鄉:紮根社區基層,感知時代新風
    頭條號滄州8月29日電 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根中國大地了解民情,同時倡導文明生活風尚,提高公眾生態環保意識。7月28日和7月29日,在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實踐隊員們經協商與社區工作者們一起拜訪了當地居民,走進人民,傾聽人民的聲音,感知到人民對復工復產、脫貧致富、居住條件、教育方式、消費娛樂等方面的關注與了解。
  • 麻山地區的「移民社區管家」——記紫雲自治縣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
    嶄新的樓房一棟挨著一棟,社區的街道乾淨整潔,創新開展田園工薪族工作,扶貧車間、鞋廠、製衣廠等企業引進了社區方便群眾就近就業,衛生服務中心開到了小區裡……走進紫雲自治縣城南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貼心的服務,完善的設施,多形式的就業,群眾生活無憂,日子蒸蒸日上。這一切,離不開松山街道辦城南社區居委會主任羅香琴的艱辛付出。
  • 北湖區立欣洲社區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小記
    踏破鐵鞋覓數據 ——北湖區立欣洲社區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小記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秉鈞 通訊員 阮濤 李玉芬 近日,郴州市北湖區通報,該區北湖街道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表,在截止時間內,短表數據錄入和戶籍數據錄入,均取得全區
  • 紮根社區O2O實體店,「積木到家」想整合社區創業者和商業資源
    消費者下線分流,社區作為他們身邊的「最後一公裡」,已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而O2O商業模式的出現,以實體店為載體,網際網路作為工具,實現了「一店多能」的可能,從而給社區商業和服務業帶來了便捷和新的想像空間。為了搶佔入口,瞄準社區的O2O網際網路公司和傳統巨頭不少,模式也不盡相同。
  • 社區警務需要用心做好事認真做好人
    本報記者阮佔江本報實習生劉文楠  從警13年來,始終紮根在基層,其所轄社區是連續十餘年「零發案」、「無涉毒」、「無涉賭」、「無上訪」的「和諧和睦」品牌社區——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這位多次被授予「社區衛士」和「優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被轄區居民親切稱為有求必應的「活菩薩」「活雷鋒」的長沙市天心區熙臺嶺社區民警劉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