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成了記者兼社會工作者,每為百姓解決一個難題,那高興勁兒,一點不亞於得了新聞獎
截止到目前,生活日報社區對話已在70多個社區舉辦了100多期,而年輕記者們的腳步幾乎遍及濟南市所有社區,新聞報導面覆蓋了所有社區。由於主持"社區對話"的記者作風過硬,"社區對話"每到一個小區,記者就多認識了一些"親人"。
"為什麼我們眼裡滿含淚水,因為我們愛地深沉。"200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的王帥軍通過一次次主持的"社區對話",對這句話有了真正的感觸。在這個今年才24歲的小夥子的印象中,很多年了,已沒有因為什麼哭過。但因為一個已經67歲,卻一直在主動為社區維權卻始終得不到大夥理解甚至被誤解的胡翠芳老人,哭得一塌糊塗。
"當時只是感覺老人太不容易了,頂著那麼大的壓力,忍受著周圍人的不理解,還是不離不棄,還在拖著身子在執著堅守,在掙扎。"王帥軍說,在校學習時總以為幹記者很風光,並嚮往這種風光,才畢業時入報社,分配到社區裡來還很不樂意。但經過二年多的社區崗位鍛鍊,心理已與先前大不一樣……
社區對話第43站曾開進備受物業管理困擾的匯統花園。事實上,在對話之前,王帥軍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往這個社區跑。在持續關注下,匯統花園的物業困局引起了濟南市主要領導的重視,有關部門也開始介入。之後再去匯統花園,認識的業主一見面就熱情地打招呼。原來不認識的人,只要說是記者,馬上就會問"是生活日報的王帥軍吧?"
這些,都成為了王帥軍工作經歷中值得珍藏的感動,也成為生活日報社區記者團隊行走中的記憶。
社區對話經歷使這些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大學畢業生心境與剛畢業時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談到變化,年輕記者們都首先談起了這二三年通過新聞採訪而結交的市民朋友,打工者朋友和農民朋友。
年輕記者都真誠地解剖了社區經歷使自己情感、新聞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及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認識發生的變化。通過主持一次次對話,這些青年記者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提高能力,首先要真貼近百姓生活。真貼近首先要真心貼近。
一年多,一百期,1000多件實事,主持社區對話的每一個年輕記者都知道,這是自己跟自己在賽跑。
2007年底,朱頔的父親突發心臟病,得知情況後,小朱直到把當天主持的社區對話的稿子寫完,才連夜急匆匆趕回家。在醫院裡陪了一天,父親的病情剛剛穩定,他就強忍著淚水,在第二天下午返回濟南,投入到報導中。
能力建設這四個字,千斤重。能力何來?社區記者團隊這幫年輕人覺得,首先要有不斷吃苦的能力,其次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不懂的向書本學、向老百姓學。怎麼建設?他們的理解就是真心貼近、用心傾聽、耐心處理、全心投入。只要踏踏實實的朝這個目標努力,就一定能成為群眾喜愛的記者。因為他們堅信這樣一句話:只要常說百姓心中事,就一定能感動萬千尋常人!
僅以對"三貼近"理解為例,青年記者談到:起初理解"三貼近"以為只要到基層、找群眾、上一線採訪就是貼近了。有了多年社區經歷後,現在理解的"三貼近"是:除身入基層、身入一線、身入群眾間,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心入,即心的貼近。想百姓之所想,憂百姓之所憂,急百姓急所急。就是始終站在百姓的立場,民生的立場。
記者李麗說,她自小生長在大城市,家境優越,以前根本不了解社區,當了社區記者後,才懂得了蜂窩煤爐、佔道、停水停電、違章建築這些以前不屑的事情,認識到了貧富不均等社會矛盾。自己也與一些普通居民交成朋友,保留著他們的電話,常相互聯繫來往。如今,她已從社區新聞部調入經濟部,負責經濟口新聞報導分管政府一些單位,由穿旅遊鞋改穿了皮鞋,但社區情結始終未能解開。
前不久,生活日報刊出李麗採寫的一則消息:"今冬蜂窩煤會不會漲價?"作為經濟部記者,這本不是她的分工範圍,也從未有誰指派她去寫,她之所以主動寫它,是去年當社區記者時了解到,濟南市民尚有一半家庭未使上暖氣,燒蜂窩煤取暖是一重要方式,去年煤兩次漲價,居民極為關注,今年冬天臨近,居民又開始關注,李麗自然與居民想到了一起。
這條消息非常不顯眼,並未引起同事注意,可是卻透徹著社區記者經歷形成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作為分管生活日報的齊魯晚報·生活日報常務副總編,王金龍多次親自參加、在旁聆聽社區對話,對自己記者操作對話程序非常熟悉,了解他的記者們如何尋找對話線索,如何做選題調查,如何說服政府部門或企業、單位參加對話,如何選準對話時間,如何布置會場,如何"看場子",如何控制對話雙方情緒,如何引導對話方進行協商或談判。
他說:"對話使年輕記者轉換了身份,從單純的記者,變成了記者兼社會工作者。如今,只要完成一次成功的對話,只要為政府解決了一個難題,為居民辦成一個實事,記者就非常有成就感,榮耀感,一點不亞於得了新聞獎。"
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葛長偉稱讚這種"嵌入式"報導使青年記者成為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新風尚的引領者。
屬於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生活日報這幾年新進的記者皆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名校畢業生。起初,新入社青年人不太願意到社區新聞部工作,都瞄著政教、經濟等大部,都想與黨委、政府部門打交道。僅僅是一段時間以後,新入大學生志向發生了大的改變。如今,社區新聞部是年輕記者競相選擇的部門,皆因都認識到了基層採訪、三貼近採訪使人受益:練就作風、練就技巧,練就思想。
生活日報社區新聞部成立兩年多來,人員由最初的5人擴編為8人,多名元老經過煉歷後,調到其他部門,擔綱挑大梁重任。同時不斷地有熱血新人進來。今年7月才進入報社的北京大學畢業生趙文竹,一到社區部,就盼著能儘早主持一期對話。不久前,她以書面的形式向外吐露了這個願望。10月26日,她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與記者王帥軍一起主持了第103期"社區對話"。
與這批年輕記者交談,每一位記者都自豪地稱謂他們這個群體為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一個"團隊"。在報社內部,在業界,談論起這幫年輕人,許多人也以"團隊"冠之。這個細節無疑說明,這批年輕人所做出的,所付出的,正為大家廣泛認同。
這個團隊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呢?
團隊帶頭人、部主任劉玉波非常自豪地描述部裡的年輕記者:"秉承大眾報業集團文化,凝聚力極強、充滿著激情;踐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既能做一番大事業,又有腳踏實地的作風。他們把自己放得很低,但團隊目標卻很高,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榮譽感極強。"(大眾日報記者 陳中華)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