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說《春秋》。
《春秋》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記載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個國君,合計244年的歷史。它雖是魯國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魯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以及當時天下大勢的演變情況,也作了記載。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徵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如日蝕、月蝕、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面,記載一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
但是《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就是「春秋傳」。《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合稱。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秋》。《春秋》是記事的,後多散佚,僅留下孔子整理的魯國《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且都是編年體史書。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79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其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穀梁傳》也寫成《穀梁傳》又稱《穀梁春秋》《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是為《春秋》作註解的儒家經典。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赤,穀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那麼三傳異同又在哪裡?宋代葉夢得講過:左氏傳事不傳義,公谷傳義不傳事。孔子自己說:春秋,其文則史,其事則齊桓晉文,其義則某竊取之。《春秋》既是一部歷史記載,當然有事,《左傳》即是傳它的事,即是把《春秋》裡的事,更詳備地傳下了。但孔子作《春秋》尚有一番大義,《左傳》不講,而《公羊》,《穀梁》則就是講這個義,所謂其義則某竊取之的『義」,但公谷又並沒有詳細講述《春秋》書中的事。後來朱子又說:左氏史學,事詳而理差,公谷經學,理精而事誤。此與葉說大致相同。但此已是宋代人的話,可以把它作為三傳異同的一個大概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