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塾聯誼會群微言合輯
各位群友好!受袁先生之邀,接下來,每天都用半小小時左右,將在本群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十五年來讀經教育的理論實踐!大概涉及十餘個子話題,每天討論一個,以全面匯報我們的聞思見行。
一、國學之內涵
首先要談的是對於「國學教育」之正名。國學的範圍很大,凡形成於中國之學術皆可稱之為國學,與之相對的是「西學」。打個比方,國學如一棵樹,有根幹枝葉花果,。那要在心田中栽植此樹,最該用心於何處呢?凡是栽過樹的人都很容易回答此問題,果可以不要,葉可以不要,枝可以不要,但根和幹是一定要有的。於是,我們學習國學時的本末先後就清楚了,必定是先把握根幹,然後才是枝葉花果。
那國學的根是什麼呢?是中華聖王對於天道的認知體證,然根深埋於土中,又如何了解呢?通過樹幹來了解。於是以六經四書為代表的經典之作便是中國文化之幹,集中蘊含著歷代聖王對於天道的認知和對社會、人生的指導,至於六經四書所側重各有不同,此又是另一個話題,此處先不展開。
孟曉路先生根據傳統的國學分類之法,從歷史、內涵與功用把國學分為經、史、子、器四學。所以開展國學教育,既要考慮到國學之完整性,又要考慮到國學之本末先後。顯然現在很多國學教育機構的實踐方式,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處理的很好,經常出現本末倒置,或者主次不明的「大亂燉」現象。
當然,因我們討論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學教育如何開展的問題,所以此話題還不宜過度展開,就著基礎階段的國學教育而言,我更願意用儒學教育這個詞,讀經教育也可,所謂「先立乎其大者」。
《易經》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國學教育又有「道」「器」之分,所謂「道」乃指對於天道的認知體證,所謂"器"是指對於天道的運用實踐。國學之所以為國學,其生命力正在本於「道」而用於「器」。今世國學之式微,正是由「道」而漸至於「器」的。「道」沒了,其所衍生之器物,則失去與時偕宜之生機,故皆以不可阻擋之勢走向衰微,今人除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搶救性保護,幾乎無能為力。所以國學教育之核心,便是本於聖王六經對於天道之認知體證,重建國人之三觀,用中國人的價值標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至於諸子百家,其實可觀者只有九家,即儒、道、墨、法、名、農、兵、陰陽、縱橫。除了儒、道有關於天道體證的形上學外,其他皆是器用層面。如《周官·冬官考工記》就有對當時國民身份的分別,其文曰:「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國學教育在當代復興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以為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改開以來經濟上的日漸富足使得許多國人有能力開始思考文化教育的問題;二、對於中國文化與生俱來的深厚感情在經歷了百年的歐風美雨後,許多人終於又回歸到傳統文化中尋找國族文化身份認同;三、隨著改開深入,面對西方全方位之挑戰,當政者中的開明派有意扶持本土文化復興以緩解西方宗教信仰與政治制度的壓力;四、體制應試教育難以改變的問題給學生造成的諸多困境讓許多家長不得不另尋出路。凡此種種,從朝野層面,共同推動著二十年來國學文化在大陸之全面復興。
二、國學之分類
各位群友大家中午好!昨天與大家討論了國學的內涵與分類,國學雖然體系龐大駁雜,然可以經史子器而四分之,以明其本末先後和學習重點,今天接著探討國學教育之目的。
因為不同人士對於國學了解有深淺之別,所以學習國學之目的也不盡相同,如有矯正德行問題的,有提高學習興趣的,有作為修行基礎的,有提升語文能力的,有培養人才的,有傳承文化的,有逃離體制教育的等等,不一而足。
二十年前蔣慶先生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最是深刻:「即以中國解釋中國,以中國解釋世界」。百年以來,我們在列強的強勢衝擊下,已然不自覺地用西方文化之標準解構了中國文化,凡合於西方文化標準者,即是進步,反之則為落後。於是中國文化及其一切派生文化都被如此解構重組,如中醫、最有代表性,堂堂中醫,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卻必須要合乎西醫之標準,才能算得上是「科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數十年來制度的限制,思想的打壓下,中醫命懸一線,若非在今年新冠疫情中嶄露頭角,真是岌岌可危矣!以中醫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成果就這樣被西化派與利益集團貼上了一個個愚昧、落後的標籤,漸漸掃進無人理會的垃圾堆。
所以,中國文化之復興,首先必須是中國天人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非觀等重要觀念之回歸,深植國人心中,以中國文化之標準,面對中國,面對西方,面對世界,面對人生,面對宇宙,面對歷史,面對現在,面對未來。
中國文化是聖王文化,所以通過聖王經典,了解天道人性,了解萬化之源,以為中國乃至世界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方式,是當代國學學人的天賦使命。近代西方文化經過三百年發展,已經疲態盡顯,弊病百出,亟需更加符合天道人性的文化來優化之,提升之,以引領人類再接再厲,走向新的文明高度。
聖王文化是修齊治平的文化,由個人通過學習聖王經典而回歸天道,進而依著天道安頓性命,解決問題,這便是君子聖賢的追求。聖王對於天道的體證,主要體現於「六經四書」,《易經》云:生生之謂易。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云: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只有一切人事,回歸天道,遵循天道,也就是遵循生生之道,才能夠長生久視,不然極易自掘墳墓。二帝三王所實踐的禮樂大同,孔孟聖賢所追求的王道仁政,便是古聖先王依著天道對人間創製立法,以確保天下群生都能生生不息。所以,以「六經四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體現於個體之生生不息謂之修身,家族之生生不息謂之齊家,邦國之生生不息謂之治國,天下之生生不息謂之平天下。
近三百年來西方文化(以殖民主義與自由主義為代表)橫行世界,然因其蔽於人而不知天(儒者餘東海先生語)的問題,一方面重視本國人權,使其創造了人本主義文明的燦爛成果,一方面卻昧於天道,使人慾不斷放縱,從而使人類生存陷入極大危機。中國主體文化乃中道文化,一方面不走禁慾(佛道耶)的路線,一方面也不走縱慾(自由主義)的路線,而是節慾(儒家)文化,孔子所謂「克己復禮」,《詩經》旨在「發乎情止乎禮」是也。
國人近百年來,一切苦難之源頭,莫不來自於對孔孟六經所揭示的天道之遠離,如果不及早懸崖勒馬,無論國人還是人類,都會被人慾所吞噬,自己把自己玩虛脫,終至滅亡。對於此論,看似危言聳聽,然只要稍微以聖賢標準看待今世之諸多問題,必會不易無言也。
一切的家國天下問題皆來自於人對於天道(在人間體現為人倫禮法)的違背,解決之道便是回歸天道人倫禮法。所以每個國人,無論年齡長幼,性別男女,都應該學習國學文化,以此回歸自己的本來面貌,過自己的本來生活,而這個核心就是「五倫八德」。
期盼有朝一日,家國天下所有人事,壹是皆折中於孔孟六經,則天下太平矣。然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個人做到身修、家齊,未必能有機會治國平天下,然治國平天下之人,必是要身修家齊,否則將為禍不淺。古今中外之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便是要通過聖王六經指引,讓自己懂得此道,並依教奉行,修身齊家,這樣有治國平天下機會則可以造福一方,即使不能,也可德及一家一鄉,為眾人守護一方淨土,而非在滾滾紅塵中迷失自我,成為欲望的奴隸。
今天之討論,就到這裡。謝謝大家!明天分享主題:國學與儒學之關係。
三、國學與儒學之關係
對於國學教育,現在的一些做法,要麼完全商業化,作為創造財富的工具(如某某國學機的大肆推銷);要麼才藝化,成為表演藝術;要麼業餘化,成為體制補充;或為了學歷,成為終南捷徑;或只是一種古典知識的累積。雖有時代之不得已與個人認知原因,然復須知,此只是國學之枝葉,尚非根幹,國學文化要真正復興,無論如何,當力求其大本而不止。一種國學形式,倘若不能歸於六經四書,則如無源之水,容易乾涸。
依孟曉路教授《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所論,經學(六經合傳而為十三經)乃聖王之學,本乎太易(太極);史學乃史官之學,本乎太初(無極),先秦與王並列,秦後則為王官之一;子學乃百官之學,本乎太玄(陰陽),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唯儒家,乃直承聖王,乃聖王政教全體大用所在,非僅出自司徒之官,蓋由其所本之六經即可見之。
《莊子·天下篇》云:「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諸子百家之興起,乃因周文疲敝,王官失所,《論語·微子篇》載春秋之際:「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人於河,播鞀武人於漢,少師陽、擊磬襄人於海。」故有百家爭鳴,各有所明,不能相通。唯有統於聖王六經之學,方能各正其位,各盡其用,不然則難免本末倒置,如道家、法家、墨家之流都有一定的反禮樂傾向,兵家、縱橫家則完全淪為功利主義。
至於器學,涵蓋兵學、法學、政學、農學、醫學、工學、理財學、名學、天文歷算、術數、地理、文學等,乃生於民而本於太素(五行),則是天道天理更加具體的實踐運用了。
再從所尊經典論之,諸子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道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名家等;然道家所本之《老》《莊》《列》諸書皆為老子、莊子、列子所造;墨家所本之《墨經》為墨翟所造;法家的《管子》《晏子春秋》《商君書》《韓非子》亦其人所造;名家的《公孫龍子》《惠子》也都是其人所創,至今已無全本;兵家的《孫吳兵法》更是如此。而儒家所宗之《六經》,《易經》可追溯至人皇伏羲,《書經》可追溯至唐堯、虞舜,《詩經》可追溯之商朝,《禮》《樂》乃周公綜合夏商二代禮樂所製作,《春秋經》乃孔子據魯國史書《春秋》而作。也即是說,孔子所刪定的六經代表了孔子以前從伏羲到孔子四千年聖王文化之精華,由此可知,孔子所開創的以六經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即是華夏聖王之道之正脈嫡傳。這就是孔子及儒家、儒學、儒教在中國文化中之地位。通過六經,可明聖王所揭櫫之天道,亦可讓百家之學妥善安頓。故國學教育基礎階段以儒學為主,其意義深矣遠矣,賢者不可不知也。
所以,從課程開設上,作為基礎教育之國學私塾,當以六經為核心,四書乃六經之階梯,蒙學乃四書之階梯,識字乃蒙學之第一步。故由字學而蒙學,而四書,而五經,而史學,而子學,而器學,則是當代私塾之國學課程體系之次第本末。至於基礎教育階段所涉及之數理、中醫、外語等,也都屬於器學範疇,不可不學,但須本末分明,合理安排,可通過課時之多寡而體現之。
《中庸》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之。《大學》云:格物、致知,而後誠意、正心。天台宗曰:從理無礙,到事無礙。我之分享,便是由此而循序漸進,逐步展開,由理明而事明。今天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四、儒學的核心要義
很多從事國學教育的同道朋友,以及送子弟學習國學的家長,大多都有對國學文化深厚的情感和相應的認知,然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很多對於國學教育的偏頗做法,主要是對國學之主要部分孔孟儒學之核心要義認識偏差所致,於是對於國學教育寄予了太多國學教育所不堪承受之重。
不同人對於經典之認識不同,也就決定了其在實踐過程中的側重不同。昨日提及中國文化何以以孔子六經為核心,既然中國文化折中於孔子,那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以六經四書為代表的孔子之道,則首當其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言:「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由對於以《論語》為代表的六經四書之全面了解,有助於我們準確的把握儒學之核心要義。
《論語》載孔子數言「吾道一以貫之」,對「一」的了解,於了解儒家之全體大用,十分關鍵。曾子雖然以「忠恕」體「一」,但顯然忠恕為二,而非一。遍觀六經四書,明白孔子以「仁」為道德之最高境界,為天道之本體,至關重要。仁者何謂?生生也。聖王以「生生」體證天道,由是而有合於「生生之德」的仁政王道。孟子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全球私塾聯誼會發起人袁彥先生有言:聖王依天道而定人倫,君子由人倫而明天道。因人倫乃聖王於天道之體證,故由實踐人倫可通達天道。由學、問、思、辨,格、致、誠、正,通過聖王六經之學以明天道,並由之以正身,即是修身,由之以正家,即是齊家,由之以正國,即是治國,由之以正天下,即是平天下。所以,儒學,即君子之學,聖王之學,即修己治人之學。其以外王為目的,內聖為前提,內聖又以修身為本,而修身又以格、致為前提,格、致即學、問、思、辨。
我們而今學習聖王之道,學習六經四書,亦當如此,由六經四書而明聖王修齊治平之道,進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然壹是皆本於仁,本於生生,本於天道。
昨日餘東海先生發布了一個儒學核心要旨之綱要,吾人完善之以具體內容,列之於後,作為今日主題之具體綱目。今天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觀:世界觀,人性觀,價值觀,歷史觀,政治觀。
大學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白虎三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
良知四德:常、樂、我、敬。
淑女四德:德,言,容,工。
五、國學教育實踐之三個階段
大家好!前幾日重點討論了國學之本末以及六經四書何以為國學之核心,國學教育在當今教育中之定位和學習之目的,今日則進一步討論國學教育實踐之模式。
在過去秦漢以降兩千餘年,基礎教育主要由以六經四書為核心之私塾完成,國家只是定期通過察舉、薦舉、科舉、詔舉能形式選拔人才,以作為國家治理之棟梁。
「私塾」之核心在於一個私字,即由民間個人舉辦的基礎教育學校。國家不必固定什麼教學大綱,也不必固定什麼教材,甚至私塾先生也沒有什麼教師資格證,國家只管定期舉辦各種人才選拔考試即可。這就給了民間私塾以極大的生命力與自由度。
私塾所承擔的是基礎教育之使命,所以私塾教育之內容以及課程之開設,就不應該狹隘化,朱子在《大學章句序》中講,古者八歲入小學,教之以日常生活之禮節,十五歲入大學,教之以修齊治平之道。這對於古代作為基礎教育之私塾與作為高等教育之書院之定位一目了然。孔子言其十五志於學,即是講十五歲正式開始學習六經,十五歲前則是學習日常禮節與六經的預備功課。
既然私塾在古代社會獨立存在而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機構,私塾自有其獨立之課程體系。雖然當代私塾讀經教育始於體制之補充,如王財貴先生在《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中著重強調的是讀經教育對於體制內學生品德與學習成績的顯著效果,然這只限於對就讀於體制之學生,且只是私塾讀經之附帶效果,倘若私塾教育要階段性的取代體制教育,那其課程體系就不能只是讀經一門,而讀經又不能僅限於包本背誦一事。當代私塾教育必須要建立以讀經為核心全面發展之課程體系。此課程體系既由讀經教育所統攝主導,又兼顧基礎教育之全面性與時代性,所以當代私塾欲獨立於體制之外,而有優良之教學成果,一個完善之課程體系理論實踐之建設勢在必行。
回顧過去二十年來之讀經教育,尤其十年來從「老實大量」到「老大純」之私塾教育,其核心問題正在於把教育之目的狹隘化為培養大才,然後把教育簡化為基礎教育,又把基礎教育簡化為讀經教育,又把讀經教育簡化為只管包本錄像的純讀經教育,於是各種極端做法,各種急功近利,層出不窮,給很多家長孩子造成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也給讀經教育之普及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時至今日,不可不思辨之。
以上是就著國學教育之全面性而言。若就著其專業性而言,經典到底該怎麼教?2018年,南寧保謙學堂莫元明老師所提出之當代私塾教育之三重合法性,甚有意義,即以儒學六經四書為核心教學內容,是為當代私塾之天道合法性,遵循古代私塾教學原則方法,是為歷史合法性,兼顧學生身心健康與時代發展,是為民意合法性。
揆諸當代私塾讀經教育在大陸發展的次第階段,仿佛也正是依著此三重合法性在逐步完善,首先是2001年——2012年,以王財貴先生的《讀經教育全程規劃》為代表,從內容上徹底跳出了體制應試教育相關一切,回歸到了以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上;其次是2012——2018年,以徐健順教授《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教育》為代表,在方法上回歸到了以「吟誦、訓詁(解經)、一對一」為代表的古代私塾教學方法;最後是2018至今,以「崇儒塾教體系」的理論實踐為代表,在確立了正確內容與方法之後,兼顧時代發展與社會現實,讀經為主,全面發展則是這一階段的主題。這三個階段之發展,因個人之認識不同,其進度又有不同,比如現在有人依然還停留在第一階段,也有人停留在第二階段,當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進入第三階段,雖然短期內此類現象將持續存在,然終將全部過渡到第三階段,使得當代私塾,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終究能夠實現獨立自主的發展,在夯實基礎教育之同時,能夠發展出完善的國學高等教育體系,如而今已有北京人文大學國學院、秦皇島雨花良知國學院、浙江泰順文禮書院、重慶歌樂書院等都在這個領域勇敢地做著實踐,以通過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為社會各個領域培養出本於中國文化觀念和價值標準的君子,推動中華文化之全面復興與中華民族之全面崛起。
隨著信奉中國文化的人越多,聖王之道之實踐越是成為可能,由國治至於天下平,也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人類文明必將伴隨王道之治而進入新的文明階段。
今天之討論就到這裡,明天開始當代私塾十一方面課程之具體教學之分享。
六、國學教育第一步——字學教法
大家好,前面大體闡述了我們對於以儒學為核心的國學教育之基本認知,從今天開始進入崇儒塾教實踐環節!
私塾教育之核心為國學教育,國學教育之核心又是經典教育,如何正確進行經典教育,可以說決定著國學教育乃至私塾教育之存亡!
對於一個零基礎的孩童而言,國學教育之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在2008年前後,有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德行教育」與「老實大量」的激烈爭論,從2014年以來,又有「純讀經」與「讀解並行 全面發展」的爭論。其核心都是在探索國學教育的第一步是什麼?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反思過去二十年來之私塾讀經教育,受益最大的往往是有良好體制教育基礎的學生,受傷最重的則是自幼讀經的孩子。前者幾乎所有公眾媒體都選擇了忽略,後者則廣為報導。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之前的私塾讀經教育之不完整的,不足以獨立完成基礎教育,只能作為補充,問題正在對經典背誦的過度重視,而忽略了其他很多重要的教學。
私塾教育要想作為一完善自洽的基礎教育體系,必須走出原來以包本代替讀經教育,以讀經教育代替基礎教育,以基礎教育代替教育,以養成大才作為教育唯一目的的簡化思維,而是能夠站在更加客觀的教育立場上,來審視傳統私塾與現代體制的長短,從而使私塾教育成為一完整之教育體系。
所以,讀經教育之第一步,既不是落實《弟子規》,也不是讀《論語》,而是識字。無論是當今體制,還是古代私塾,大體都是在遵循著這個規律。
私塾教育如何識字?簡單來說,集中識字。識字不只是會念字的音,還要懂得字意,乃至會寫會用。無論是清人唐彪先生的《家塾教學法》、張志公先生的《傳統語文教育初探》,徐健順先生的《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教育》,還是孟曉路先生《中國世界觀看世界及中華文明復興》,在言及傳統私塾教育時,都明確提到,古代私塾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即字學階段,蒙學階段,經學階段。而以前的老大純教育,恰恰是省去了字學與蒙學教育,上又沒有解經參史,左右沒有基礎知識與博覽群書,所以可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左右無援」的孤立教育。所以今天的私塾教育,務必要走出此窠臼,方能正本清源,生機勃發!
對於零基礎的孩子怎麼集中識字,根據崇儒塾教之實踐,大體有三個方面,簡稱「三管齊下」。一者《弟三百千》之不二字,約兩千多個,二者《常用漢字》,約1500個,再者引入《說文解字540部首》中部分,以明造字原理,便於了解字義。
關於《弟三百千》不二字,乃古文中常用字,是閱讀古文的關鍵,其中所有字必須會念,常用字必須會寫、會解;《常用1500字》,必須全部會念,並了解字意,何以如此安排?因古籍中常用字與白話文常用字有較大區別,需要相互補充,至於《說文部首》,老師須認真學習,以了解其造字原理,從而助力於學生識字。
崇儒書院梅志老師,受雙法字理啟發,把《說文》540部首按照「天文」「地理」「植物」「動物」「人體」「器物」「文化」分為七類,以便於學習。《弟三百千》不二字,《常用1500字》,都是字卡。集中用一年半載認識三四千字,掌握兩三千字,大體就相當於小學畢業的識字量了,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蒙學學習。至於其他更多的漢字認識掌握,則在後面的讀經、解經、參史與博覽中積累了。
在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識字寫字要分開,所謂字學階段,主要是集中識字。至於寫字,必定要從簡單的字開始書寫,可以效法古人,列出數十個簡單字,在書寫中掌握其筆法和字形。古人即有用一年時間只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可知禮,八九子,七十士」的。
《常用1500字》,五十字每沓,在寫字時可以從此開始。由此類推,在私塾讀經教學過程中,識字和寫字雙軌,蒙學和寫字雙軌,讀經與解經雙軌。
當然,常用1500字,與《弟三百千》不二字也有重複的,視為複習即可。重點強調的是,作為老師,適當掌握《說文部首》的一些造字原理,對於指導學生識字解字十分重要,比如左「阝」和右「阝」,作為偏旁,寫法完全一致,然因位置不同,含義完全不同,在左為「阜」,在右為「邑」,「阜」為山丘之意,於是左耳旁都與山丘有關,「邑」為國,故凡是右耳旁都與國有關。如果不解說文造字之意,相關漢字之意只能靠死背,且極其容易混淆。
所以,老師在教學生認識《弟三百千》不二字與《常用字1500》時,所依據的首先是《說文》造字之意,然後才是一些常見用法。
今天關於字學教法之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明天繼續講蒙學教法。
七、國學教育第二步——蒙學教法
諸位群友上午好!昨日討論關於孩童讀經第一步當以何為先的問題,乃崇儒塾教十餘年思考實踐經驗教訓所得,供諸位參考。承蒙應之兄進一步討論,非常感謝。在此要特別申明的是,所以分讀經教育為三個階段,非相互割裂,毫不相關,只是強調其重點所在,如蒙學階段,亦兼字學,經學階段,亦兼字學、蒙學,故無所謂支離,只是分清主輔,至於其他課程如何在不同階段開設,稍後將逐一說明。今日重點討論蒙學教法。
蒙學主要有兩大功能,即鞏固前期識字,了解常識典故與日常禮節。蒙學從《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到《千字文》、《千家詩》,再到《重訂增廣》、《幼學瓊林》,也是按照兒童語言發展由簡到繁的次第而設置,在內涵上,也是符合兒童理解力之發展規律的。
之前,因受王財貴先生影響,老大純體系普遍輕視蒙學,一個重要原因,即認為這些蒙書之義理不如《論》《孟》《學》《庸》,故不必浪費時間。殊不知,蒙學典籍並非義理之書,乃是識字之書,禮節之書,常識典故之書,是從字學到經學的過渡之書,故蒙學有承前啟後之用,承前即鞏固字學,啟後即開啟經學。
據海印先生考證,古人蒙學之書達200多種,然幾千年來傳之最廣最受歡迎則以《弟》《三》《百》《千》《千》《增廣》《幼學》為代表。俗諺所謂「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在明確了蒙學之教材與用途後,接下來就是教法了。首先要說的是,師長若能夠用吟誦教學,則勝於平讀,至於唐調,華調,平江調等皆可,在一學堂內保持一個吟誦標準即可。以吟誦方式讀書背書對於歌詠性情,鞏固記憶,避免錯訛,甚有意義。
師長在教導蒙學時,主要側重兩點,一者讀誦,二者講解,所謂讀解並行是也。鑑於兒童有限之理解力,在解經方面,不可以不解,也不可以強解,大略還是因材施教,能解則解,不能解,擱置之可也。說到因材施教,這是私塾較之體制,除了讀經為主外,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生命線。因私塾學生之年齡差別較大之客觀原因,以及每一個學生即使同齡,學習能力也不同的主觀現實,註定私塾師長不能完全像體制一樣按照一個進度一個標準要求所有學生,所以每個學生入學,皆可以從頭開始,循序漸進,到了一定階段,學長帶學弟,就會成為應有之義了。
於兒童讀經而言,讀背是簡易的,理解是困難的,所以師長在學生讀背之初,即當予以講解文意,講解時應該是從字意到句意層層遞進,句意是字意的自然組合,而非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文意仍是懸而不落。
複習亦須適時安排,如每周可以留出一天複習本周所學,每個月可留出一個周複習本月所學,每學期可留出一月複習本學期所學。如此庶幾可避免前學後忘之情況,也是遵循了人類記憶與遺忘之規律。
此時若孩童已在六歲以上,在寫字方面,當獨立於讀經,自成體系,穩步推進,以常用1500字為先,《弟三百千》不二字為後,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開始書寫。待過了寫字關後,即可每日安排專門時間,按照蒙學學習的次第,根據師長指導與參考書,以文字方式逐句解釋書寫蒙學文意,並定期交由師長批改,使理解與運用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促進兩種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簡言之,背誦的歸背誦,寫字歸寫字,解經的歸解經,每天都有特定時間安排。
其實不止經學有蒙學,史學也有蒙學,如《五字鑑》《蒙求》之類,可以用講解的方式,每日安排固定時間學習之,當然還有博覽、閱讀的內容,可選擇連環畫等從簡單到複雜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聖賢君子的書籍,鼓勵學生閱讀之。
閱讀是另一個鞏固識字,增長見聞,提升理解力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讀書興趣能力,將由此養成,一旦錯過,將終生不再。人有太多能力的養成同樣需要把握關鍵期,記憶力,理解力,識字,寫字、閱讀、數學啟蒙等,概莫能外。
至於寫作方面,可從對聯開始,對聯又從了解詞性、詞類和「一字對」開始,此又是另一話題,容後繼續討論。
有人特別強調兒童學習繁體字的重要性,其實在我看來,字體並不是文化傳續的決定性因素,如臺灣一直用繁體字,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去中國化!文化傳續的關鍵在於學習的內容、方法,以及解釋系統。而且在大陸,直接使用繁體字有諸多不必要的政策麻煩,不如直接從簡體開始,各種配套功課也容易開展,到了經學階段,再用繁體古版書作為解經教材,一步到位!
至於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作教材,本人並不贊同,蓋其意義僅在識字之輔助,中華文化本於六經四書,不能過分寄望於通過一些古文字即能全面了解,故也須避免但見樹木,不見森林之病。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致遠恐泥!至於若作為一選修之才藝興趣,則又另當別論!正如孔子作六經以總結上古文化,小篆於文字傳承也相當於六經。故今人識字本於小篆而用之楷書可也。
明天會著重講到崇儒的經學教法,今天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八、國學教育第三步——經學教法
今天討論私塾教育的重頭戲,經學的教法。關於經學之教法,我們是在實踐中一點一點完成接續傳統的。
首先,在國學教育領域流通最廣的教材是王財貴先生所編訂的十一本讀經課本,大體以儒學六經四書為主,比如《四書》《詩經》《易經》都是全本,《禮記》《尚書》《春秋三傳》節選為一本,然後有《老莊選》和《佛經選》,再是《唐詩三百首》《詩歌詞曲選》《古文選》等文學類選本。從2016年開始,我們按照《三字經》之次第,把佛、老之書暫時擱置,在基礎教育階段之經學學習,但以《四書》《六經》為核心內容,此為教材之確定。
在經學教學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但很多人尚未意識到的問題,就是關於六經四書解釋系統之問題,何以有此問題,因我們與聖王已經隔了數千年,無論是在文字表達、境界高度還是名物典章,都有顯著的隔閡當前,所以我們需要藉助一完整的歷代公認的經典解釋系統以明聖經賢傳之本義,濂溪先生所謂「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因為讀經之目的在於學習孔孟聖賢,而不是像十數年前某位講《論語心得》的學者,把自己的見解藉助《論語》表達出來,然後說成是孔子的意思。
所以,在初學經學時,先要清空自己,老老實實的按照古人之註解了解聖賢之經典,進而了解聖賢,這是必由之路。近百年來一般的白話註解,只有極少可做參考輔助,大多不值一哂。在過去兩千餘年,關於六經四書的系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從兩漢至今延續2000多年的漢唐解釋系統,以《十三經註疏》為代表;另一個是從明朝到清朝,延續500多年的宋明解釋系統,以朱子的《四書集注》為代表。崇儒塾教以漢唐系統為主,以宋明系統為輔,作為解經的標準系統。
具體方法為,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學生既要熟讀通達古注,也要通過文字方式,由經文而訓詁而經義,逐字逐句寫在解經本上。
然解經只佔經學階段功夫之三分之一,也就是在經學階段,依然實行雙軌制,即讀經歸讀經,解經歸解經,另外三分之二的功夫仍是在大量的讀誦。前不久讀一本關於唐調吟誦的著作,書中提到唐文治先生從9歲到15歲,6年時間即完成九經之背誦,拋開其天資聰穎,結合古代塾教法,純讀經亦有可取之處。
換言之,而今之讀經,既要避免之前「老大純」之流弊,也要避免過度支離偏離根本之流弊,當始終以六經四書之核心,然後全面發展。
前幾日提到繁體字教學,到了經學階段,在大量識字的前提下,有了字學與蒙學之堅實基礎,學生直接用古版影印經注課本作為解經教材,一舉數得,既解決了解經標準問題,也解決了識讀繁體字問題。
在讀經方面,可直接用王財貴先生所編訂的拼音大字版的課本作為教材,北京讀經中心的許多讀經教材,亦可直接拿來用之,如果不完整的,就選用南京大學出版社的尚雅系列讀經課本代替之。
現在很多私塾,因政策或現實發展原因,已經成為民辦學校而兼國學特色,在經典讀誦理解方面,時間功夫必定受到擠壓,不過仍當牢記使命,不忘初心。不然,天下只是多了一所普通的體制學校,於世無益矣。
關於讀、解經之次第,我們結合多年實踐,遵循古人次第,大體按照《孝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然後是五經。在五經方面,有一設想,即女生先《詩經》後《春秋公羊傳》,而後《書》《禮》《易》之學習次第,男生則先《春秋公羊傳》,而後《詩》《書》《禮》《易》之次第。至於《十三經古注》與《十三經註疏》之關係,《古注》是課本,《註疏》是參考書,前者不明處,可參後者,乃至宋明解經系統。
因讀經與解經之時間安排比重不同,即註定讀經與解經不能同步,所以,就可能會出現,讀經在背誦《論孟》,而解經還在蒙學階段的《幼學》《增廣》,這都是正常現象,也符合兒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的學習能力發展規律。
在男女生《孝經》《四書》完成後,男生會選讀《古文觀止》六十餘篇文章,女生則會讀《女四書》而輔之以《閨範》,以體現陰陽分殊,男女不同。既然男女之自然屬性不同,也就決定了在社會生活及價值實現各方面,所應側重與具備之能力必然不同,故在以儒學為本的經學階段,也該有所體現。至於具體義理實踐,容後再詳細說明。
在五經這裡,關於各經之解釋系統,之前曾就此專門請教過當代大陸新儒家前輩蔣慶先生,先生建議如右:《毛詩正義》、《尚書正義》、《禮記正義》、《周易折中》、《春秋公羊傳》。
無論四書還是五經,都不能完全指望學生能獨立完成,雖以學生自學為主,然必須有相應經學老師之指導。蔣慶先生曾言,以六經四書為核心之中國文化在一個時代之命運,並非由經典之文本決定,而是取決於其解釋系統。比如五四、文革,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六經四書,得出的結論卻荒唐到極點,這些荒唐的結論藉助權力和各類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之,就足以誤導許多民眾的認知了。
所以針對六經四書的解釋系統務必慎重,須知我們讀經不是為了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孔子身上,還美其名曰「孔子這麼說」,而是藉助賢傳以了解聖經,了解性與天道,進而提升自己的認識和智慧。若把前面所引周子濂溪之言反過來說,即聖人本於天道而作經,賢人本於聖經而作傳,士君子由賢傳而明聖經,而達天道。此即是唐彪《家塾教學法》所載:「毛稚黃曰:《四子書》定當讀注,所謂聖經賢傳相輔,而不可闕者也。金正希曰:「讀書必須讀注,此自然之理也。」
在讀解並行中依著古注「經注齊讀」以解經,這是我們這五六年來一個重要的收穫,也是對於古代私塾讀經一個重要的回歸。崇儒書院實踐已有五年,較之以往,受益頗深,真正激活了經典,把更加真實的聖王展現在眼前,故今日特別不煩贅言一再強調。至於如何有效的讀背經典原文,因有「老大純」之前鑑,此處大家經驗豐富,就不多說了。
這是我當時讀孟子時的參考書(如圖),大字的為《孟子古注》課本,旁邊是《孟子正義》和王力《古漢語字典》,上面為《孟子註疏》和《孟子集注》。
@孟母國際·周應之 @經禮堂ufe 感謝兩位仁兄參與討論,甚有意義,姑再作說明!在此我們的做法與之有同有異。蓋凡言解經,已非有無,乃程度問題。學生於經典之了解,一方面取決於其年齡、學識等主觀因素;另一方面亦取決於師長之學識。故此處亦不能強求,只能盡心力而為之,能解則解,不能則先擱置。
在解經時,無論四書還是五經,每部經典中,都會有少數不易理解甚至自古即有爭議的篇章,如《論語·鄉黨篇》之「山梁雌雉章」,有人認為此章因錯簡有次序問題,故對此章文句次序略作調整,吾人由此遵循漢註釋之如下:
經文:山梁雌雉,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子曰: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大意:夫子外出,觀山梁雌雉,見人則遠去,飛翔而後集。夫子感歎雌雉之知時,曰「時哉時哉!」。子路以為夫子欲以之為食,故獵而烹熟以供之,夫子見子路誤解其意,而又不忍責備,於是三嗅而起身,終未之食。
在此我們還有個尚待實踐之計劃,即來年將聘請專治各經之明師,針對崇儒開始學習經學的學生,於六經四書都能有一個導讀系列課程,並錄製成視頻,以供後來者觀看。如此學生於未開始解經之前,對於該經已有系統了解,在解經過程中,又有明師可就教。
總之,古注不難,無論長幼,能讀懂皆不難,讀不懂便會覺得難,而此能否讀懂又是一個能力問題。此能力又不能全賴自然,需人為培養!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明天討論史學教法。謝謝大家!
九、史學教法
大家上午好,昨日關於經學教法之討論,幸得周先生與經禮堂先生之參與,使得討論之高度與廣度更有擴展,也使得私塾教育之標準更進一步,這是莫大的好事!私塾教育由此而日臻完善,理所當然。
今日討論史學等其他科目教法。首先言史學教法,古人早有經史合參之說。若言經為聖賢所總結之人類社會之公理法則,史學則是此公理法則之證明與實踐記錄。故對於史學之認識,不應僅僅停留在了解過去發生過什麼事的知識層面,應該進一步達到解經證經的高度。
尤其中國之史學,自有傳統,以廿六史為代表之中華正史,在記錄歷史人物、事件之同時,亦按照孔子六經標準給與是非判斷。故讀史之過程亦是解經之過程,汲取古人經驗教訓之過程。昔人所謂:先讀經,後讀史,則觀書不徒為章句;既讀史,復讀經,則論事不謬於聖賢。
那史學該怎麼開展呢?首先是確定教材。鑑於人類理解能力由淺入深之規律,以及讀書能力有一個從識字到閱讀之過程,故史學也有啟蒙與進階之分。古人於此也留下了可供選用之教材,如《五字鑑》《蒙求》等,對於史學之啟蒙課本,教識字不全的孩童,可用讀講的方式,學生讀原文,師長講其所蘊含之典故!啟蒙之後,則可有初階、中階、高階之別。初階,崇儒塾教選用吳楚材所編訂的《綱鑑易知錄》,因其為通史,縱貫自三皇五帝至明末六千餘年之歷史發展,對於重要之人物事件都有記載,有助於對華夏歷史先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中階則選用王船山之《讀通鑑論》,當年熊十力先生即是以此書接引徐復觀先生步入儒門,終成一代大儒。該書有助於對歷史中重要之人物事件作以正確認識判斷;高階則是《二十六史》之選讀。有了前面《綱鑑易知錄》之通史了解,《讀通鑑論》之判斷,再選讀一朝國史,而研讀之,更能有的放矢,獲益無窮。
與此同時,當定期教學生對於重要之歷史人物、事件作以本於經學標準之評論,謂之史論。在經學部分,也會教學生定期對於某句經典作以深入分析,此之謂經論。此兩種文章,是學生開始學習經學後,主要的作文內容。
在史學學習方法上,也以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學生須備王力《古漢語詞典》一本,遇到生字隨時查找,遇到不懂得句子,則請教師長。在學習時間上,每天都有固定時間安排,大約一小時,即所謂「史學課」,並有固定之學習內容。
十、寫作教法
當代私塾之寫作,應該有兩個系統,一者文言,一者白話。然無論是文言,還是白話,非有懂的老師而不可教,蓋其專業性已經凸顯,所以當代私塾之老師,要持續學習以不斷自我提升完善,庶幾符合當代私塾優秀老師之標準,絕不能把一個本於學問智慧的工作變成一個類同搬磚的體力活。
在此,對於寫作當有個正確的認知。「文以載道」是文章的核心價值,即無論白話、文言,其本身只是如同車子一般的載體,要在其所表達之精神義理為何!故文言可謂返本,白話可謂開新,其以道為內涵,則一也。
關於文言之寫作,大體包括對聯、詩詞、古文等文體,其中又有細分。關於白話,則又有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文體之劃分。
文言寫作,始於對對子,從五六歲,即可開始教學生以日課方式,從一字對開始,到七八歲後再寫古詩,在對對子中分辨詞性詞類詞義,了解聲韻格律。
白話寫作,大體包括三個階段,一者格式正確,二者詞句通順,三者內涵深刻。從看圖說話開始,從簡到繁,逐漸擴充,包括標點、標題、段落、用詞、布局、修辭等多方面。在寫作過程中逐漸引導掌握。
寫作一方面是一個輸出系統,能夠把心中所思所想完整的表達出來,另一方面也是個鞏固系統,讓字學、蒙學、乃至經史之學所學之字詞、義理,得以發揮運用,同時也是對於文字表達能力的一個很好的訓練。時至今日,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口才)與文字表達能力(文才)是一個人從事各類工作不可或缺的兩種能力,然都需要有相應的訓練,又須本於經史之學這個基礎。否則,就會泛濫成災!所以,經史第一,才華第二。
白話文寫作,也可以從六七歲開始,然一定從寫簡單的句子開始,每周可安排一次。但須有專用之作文本,一如文言寫作,應該也有個專用的對聯詩文本一樣。
總之。老師會什麼,才能教學生會什麼,老師的思想有多遠,才能把學生帶向多遠。所以,私塾老師之能力提升,豈能止步!?
近日及接下來數日,因學堂期末考試事務繁多,故分享暫停數日,稍後繼續未完的課題。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十一、儒門女教
今天的討論,繼續前面的話題,即女教與禮儀。
道以陰陽化生萬物,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之不同有如天地,各依其天性以實現其價值。
近年來,因一些研習傳統文化人士的認知局限,導致「女德」二字嚴重汙名化,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楊朝明先生關於「女德」的論述很有道理,女子要有女德,有如官員要有官德,教師要有師德,男子要有男德一樣,本無可厚非,關鍵是以什麼為德的問題。
其實對於「女德」問題,可以換種思路:百年來隨著歐風美雨之持續入侵,以聖王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已經從秦漢以來兩千餘年的王官學地位再次淪為諸子之一,面對當今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群,無論男女,都必須做出選擇,即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信奉什麼樣的價值。簡而言之,擺在眾人眼前的主要有兩種,一者利字當先,二者義字當先。也許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利字當先的生活,然天不喪斯文,依然有許多志士仁人,不願意在紅塵滾滾中隨波逐流,對歷史文化充滿溫情與敬意,對古聖先賢滿懷恭敬與信賴,願意過本於中國文化的儒家生活。換言之,對現代人而言,本於仁義禮樂的儒家生活是眾多生活方式中一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是對於願意過中國式文化生活的人士一種選擇。
在學習內容上,首先是通過聖王經典對於其所揭示之天道之正確體認,從而對於其自然屬性的正確了解,進一步就是學習具體的立身行道之方式。
就此而言,男子教育與女子教育有同有不同,所同在通過聖王經典對於天道之體證,對於人道是非之判斷;所不同在據於聖賢經典對於自身性命之安頓和實踐自我價值之方式之不同,正如天、地造化萬物的方式不同一般。因此根據儒門女教首倡者範必萱老師的指導,以「儒門女教」命名當代女子應該接受之教育,更為恰當。
儒門女教,在女子年少之時,首先體現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應該有別於男子,即女孩子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的技能,如烹飪,內務,著裝,儀容等。在思想上,需親近古代女聖賢之教,故在完成《四書》以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後,當集中學習《女四書》並輔之以《閨範》,從而於天道之認知與實踐,具備一個完全不同於男子的全新視野。
西方歐美世界日益泛濫的左派泛自由主義,不斷消解著男女之別,毋庸置疑,這是人類分明的倒退。中國聖王用了六千年才創造的這點文明,卻被那些打著「平等」旗號,自以為文明的人重新帶向野蠻,尤其方興未艾的女權主義的泛濫,更是把女子異化成為不具備任何自然屬性「人」。西哲有言曰:真理過一分就是謬論。缺乏中庸之道的歐美世界,一直在兩端中沉浮:要麼歧視女性,要么女權至上,要麼殖民掠奪,要麼「黑命貴」。最可悲的是當今之國人,因缺乏本於聖王經典的正知正見,也隨風飄搖,不知不覺從華夏一點點墮落為蠻夷而不自知。
《易經·系詞》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夫子,有父子然後禮義有所措。西方「泛自由主義」既然消解了男女之別,又豈有夫婦之道,父子之道,又豈有禮義,所以各種歪風邪氣大行其道也就不難理解了。
男女所秉承之天道既然不同,其實踐天道,也就是在人道中實踐自我價值之方式自然也不同。前不久批改學生作文,班裡有幾個學生都寫了他們的「奶奶」或「姥姥」,一如我的「姥姥」和倪萍的「姥姥」,也如千千萬萬我們的「奶奶」和「姥姥」,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敬天法祖」「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自得其樂」等,讓人感念不已。
女子都如此明倫盡分了,男子豈能自絕於倫理,經典中言之已多,茲不贅述。我相信,每個男子都希望自己的妻子如此,很多人卻不願把女兒教成如此;同樣很多女子都希望自己的丈夫是個敢於擔當有守有為的大丈夫,很多人卻不願把兒子教成如此,真是奇哉怪也!
總之,儒家是幾千年來國人普遍的精神家園,是以仁義禮樂為標準的生活方式。在此標準下,男子有君子之道,女子有淑女之道,各安其份,各正性命,和睦幸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道正了,國也就治了。
所以崇儒塾教關於儒門女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者通過古聖賢之遺教典籍學習女子之道,一者學習當代女子應具備之能力。
十二、禮教
我們可以把私塾學習的課程分為三部分,一者儒學,二者修身,三者格致。禮節,便屬於「修身」範疇。
當今之世,因為整個社會缺少一個普遍公認之禮節標準,於是導致各種惡俗陋習層出不窮。這也是民間禮教實踐的困難所在!禮教由兩部分組成,一者義理精神,二者儀節形式。
孟子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有子言:「禮之用,和為貴」。禮的精神本於「敬」,歸於「和」,禮以恭敬為出發點,以人際和諧為目的。
所以,言及「禮教」,當一方面啟發禮之精神,一方面學習禮之儀節。禮教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要時時教,時時習,猶如空氣,不可須臾離。在具體依據上,主要有三個教材,一者《弟子規》,二者《常禮舉要》,三者《朱子治家格言》。師生當共同學習實踐,以營造良好的禮教環境,同時家長也要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此則可實現三位一體,在家在校,一以貫之。
至於社會大環境,若不涉及原則問題,則隨眾可也,不然則應堅守原則。從古至今,社會都是一個立體存在,有君子,有小人。我們應該親近君子,而不必以小人為標準。君子小人之分際,不在貧賤富貴,只在德行見識。當然,自己是什麼標準,達到什麼程度,也就能認識什麼樣的人,做什麼事,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所以雖有「殷之三仁」,卻依舊不能阻止紂王的寵信小人,終致身死國滅。
十三、數學教法
今天說說關於當代私塾數學與英語教學的一些做法。
關於數學教學,考慮到關鍵期因素,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跟進法比擱置法更合適。在學習方法上,鑑於當代私塾的特殊情況,只能是因材施教的教法,學生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在學習內容上,目前體制的教材倒能勉強堪用,也便於日後學生接軌體制,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為必修,中學階段則為選修。若有更好的教材教法,則可另當別論。
在因材施教的學習模式下,老師雖是輔助性的,然卻十分重要。之前兩年,我們雖然聘請了一位在體制教數學四十餘年的退休教師,教崇儒學生數學,然因其對於因材施教模式始終無法掌握,所以教學效果很是不佳,後來只能換人了。
十四、英語教法
就英文讀經理論實踐而言,依我之見,其不是不對,只是不足。比如王教授引用前臺灣總統馬英九會背100篇英文名人演講,使其成為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進而角逐臺灣總統的故事,以強調英文背誦的重要性,這是沒問題的。
然馬英九下此功夫時,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所以會有如虎添翼之功。英文讀經的最大問題,正是出在,讓毫無英語基礎的孩童直接英文讀經。所以英文讀經需要有前置功夫,譬如儒學中的經學、史學,需要字學、蒙學作基礎鋪墊一樣。
所以英語學習,可藉助一些基礎英語課本如小學英語課本,解決英語蒙學的問題,然後再學習英文經典,將更為合適。尤其在英文讀經過程中,應該以背誦為主,讀解並行,以積累詞彙句法。所以英文經典的正確順序,應該是《導讀一千句》《常語舉要》《名著選》《自辯》《新舊約選》等。當然《新概念英語》第一冊也可以作為蒙學之用。方法同上,背誦為主,讀解並行,以積累詞彙句法。
英語學習該從何時開始呢,以前安排初中開始學英語,這個時間段是比較合適的。現在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則有點早,然時代大勢如此,也很無奈。所以可劃個底線,英語學習最早不宜早於十歲,具體在筆者《從「神童」孫天昌看讀經教育之得失》一文中有詳細論述,可資參考。
在漢語的環境中,要掌握英語英文,談何容易!所以凡上所言之課本、次第、方法都只是一個準備功夫,要真正完全掌握這種能力,還是要去有真實英語環境的場所,如「平和英語村」,當然前所述之準備工作越是充分,學習效果越是充足。
國人英語學習最大困難在於聽說能力之不足,即聽不懂,說不出,揆之以語言學習之規律,任何語言學習之第一步必須是能聽懂。所以,英語蒙學就是教學生在能夠聽得懂、讀得明白的前提下,日漸積累詞彙句法。
就此而言,母語學習有所謂關鍵期,而外語學習,則無所謂早晚,只要符合語言學習之規律,多大年齡都不是問題。至於學到什麼程度,則取決於其學問思想之高度,此又是另一話題。
所以在英語學習上,首先要在私塾做好英語蒙學教育,行有餘力,再向前推進一步,進入英語經學範疇,也就是讀有深度內涵的英文文章。要完全掌握英語英文,則需要在英語環境中集中訓練。因此,平和英語對於私塾孩子之英語提升,有畫龍點睛之功。而體制裡英語學習之問題,大體來說只有蒙學,沒有經學,更缺乏英語之環境,以突破聽說能力問題,所以學生學習多年,只能應付考試,而難有實踐運用能力。
十五、博覽群書
今天討論關於現代私塾教育的最後一部分,即博覽與考試。
相較於經史之學提升人生命之深度,博覽則是擴充生命之廣度,「老大純」完全屏蔽閱讀,是嚴重違背人性規律的,且閱讀也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難以挽回。
閱讀從何時開始呢?從識字到一定量即可開始,然閱讀必須遵循理解力發展之規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簡易到深刻。從內容上,但凡有助於了解經典,拓展視野的書都可讀。根據私塾儒學、格致、修身三綱安排,博覽便是格致領域的細目,固亦當有專門之時間安排,亦當有具體書目之規劃,如崇儒周內每日即有一個小時作為博覽課,讀什麼書也有相應之計劃。總體來說,在博覽的內容上,有老師指定的必讀書,也有學生興趣所在之選讀書,然都應該是師長精心篩選的。《弟子規》所謂: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通過一本本好書的博覽,又能增進對於經典之了解,又能增進對於歷史文化之了解,還能拓展視野,長善而救不足,何樂不為呢?在博覽書目上,不應該只局限在儒學經史領域,還應該涉及其他學科領域,乃至西方的一些著作。
有人說過,「什麼是好學校,就是一群愛讀書的老師和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我了解過許多長大後讀書困難的成人,無一例外的共同點就是在少兒階段,無書可讀,浪費光陰,終於徹底失去了自主讀書能力之養成,一朝走出校門,只能用書來催眠。
就博覽一科,在私塾教學中,既不能完全拒絕博覽,也不能過度博覽,但可作為儒學的一個輔助。倘若較之體制九年一貫之語文教育,倒不如多讀幾本課外書來的有意義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當代文學名家就曾公開發文倡議把中小學三分之二的時間應空出來讓學生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意見很好,因有應試的指揮棒,很難實踐。
這是崇儒書院所列的學生必讀書(詳見附錄二),有濃厚的崇儒塾教特色,當然各書院也都可以有其獨具特色的必讀書目。除了必讀書,還應該有學生自由選讀的書目,以實現天道(所有書籍皆經師長篩選)、歷史(師長指定必讀書)與民意(學生選讀書)三重合法性兼備。
在博覽時,也當鼓勵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各種如讀書筆記分享、展覽等方式,鼓勵學生的讀書動力。
十六、考試
考試作為對日常教學之考察,不可缺少。所以考試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考察的內容和考察的方式。
一般來說,有了明確的考試機制,則師生教學皆有明確目標,考試只是對於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督導與檢查方式,學習的目的不能只為了考試,但不能沒有考試。
就當代私塾而言,但凡有課程開設,就應該有考試安排,按照私塾的因材施教模式,通過了則可以繼續新的學業,沒通過,則應該繼續學習直至通過。此又迥異於體制義務教育階段,為了保證所謂的「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無論考試結果如何,都必須進入下一階段開始新的學習,於是對於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永遠是趕鴨子上架。如此問題,當代私塾應極力避免之,力求每一個學生無論學習能力如何,都能夠進步成長。學習能力高低,只體現在學習時所用時間多少上。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要到達終點,都是成功,早晚又有什麼關係呢?
「新四等十科制」,就是崇儒塾教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學習次第,和考試重點的大綱。(詳見附錄一。)
這是數日前應某家長之邀,給其十二歲男孩所制定的五年學習計劃,轉發於此,供諸位參考:
1、儒學。完成字學標準,蒙學與經學書目大體可以背完,蒙學與孝經、四書及五經之二可解經完成;
2、數學,完成小學階段數學,選修初中階段數理知識;
3、英語,完成英語蒙學後,能夠以讀解並行方式背誦三本左右英文經典課本,還可於此期間去平和進修三個月,以全面提升掌握英語能力,以達畫龍點睛之用;
4、史學,完成《五字鑑》《綱鑑易知錄》與《讀通鑑論》之學習;
5、寫作,常見的古文與白話文文章包括對聯古詩可自由書寫;
6、博覽,完成「新四等十科」附錄儒士以下的所有書目!
7、書法、硬筆可入眼,軟筆可自由創作;
8、文字學,熟悉《說文》造字與《爾雅》。
十七歲左右,去歌樂書院,用三四年時間獲得專、本科學歷,而後直接考研。在書院老師指導下,選擇適合私塾畢業學子的專業,三年碩士畢業。後面就是社會實踐了。歌樂書院學習重點有四方面,一者儒學進修;二者英語提升;三者學歷獲得;四者考研準備。
「老大純」所以能風靡一時,除了有文禮書院的終極安頓,其包本錄像也能讓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即時的學習成果;體制所以能夠普及,也是因為完整的學制系統和學習成果能以成績分數的方式直觀體現。當代私塾既然定位於基礎教育,理應也在建設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後,還應該有一個系統的考試體系。這樣,家長也會安心地見證著學生的成長進步,進而讓孩子在國學教育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這一階段的分享也就告一段落了,基本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私塾課程體系,既有內容,也有方法,還有考試機制,願在此艱難的日子裡對於各位私塾同仁有所助益,謝謝。
附錄一:崇儒書院「新四等十科制」
儒童:
(學分100分,60以上為及格,85以上為優秀)
科一
1、儒學——字學:(30分)
①常用字2500個(會讀、會寫、解義、組詞、造句);
②一般用字1000個(會讀,解義);
③《說文部首》200字(會讀、會寫、解義)。
科二
1、儒學——蒙書:(30分)
①《弟子規》(3分)
②《三字經》(3分)
③《百家姓》(3分)
④《千字文》(3分)
⑤《千家詩》(5分)
⑥《重訂增廣》(5分)
⑦《幼學瓊林》(8分)
2、史學:(10分)
《五字鑑》。
3、數學:(12分)
完成小學一、二、三年級《數學》。
4、英語:(8分)
完成小學三年級《英語》。
5、寫作:(5分)
能寫五字對聯,能作300字白話文。
6、博覽:(5分)
必讀書見《附錄》。
儒生:
(學分100分,60分以上為及格,85分以上為優秀)
科三
1、儒學:(20分)
①《孝經》(3分)
②《論語》(10分)
③《大學》(3分)
④《中庸》(4分)
科四
1、儒學:(15分)
《孟子》。
2、史學:(10分)
《綱鑑易知錄》(上下冊)。
3、字學:(5分)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能背,解義)。
4、數學:(10分)
完成小學四、五、六年級《數學》。
5、英語:(10分)
完成小學四年級《英語》、《英文常語舉要》、《英語會話一千句》。
6、寫作:(10分)
能寫九字對聯、律詩、簡短古文、800字白話文。
7、書法:(10分)
毛筆楷書《顏勤禮碑》字形、筆法基本撐握,能進行集字創作,並掌握一種隸書的書寫技法。
8、博覽:(10分)
必讀書見《附錄》。
儒士:
(學分100分,60分以上為及格,85分以上為優秀)
科五
1、儒學:(20分)
男生:《古文觀止選》,論文《君子之道》;
女生:《女四書》,論文《淑女之道》。
2、史學:(15分)
王船山《讀通鑑論》。
3、字學:(5分)
熟讀《爾雅》。
4、數學:(10分)
初中數學(選修)。
5、英語:(10分)
《英文名著選》。
6、寫作:(10分)
能熟練掌握古文、詩詞、白話文的寫作。
7、書法:(15分)
能熟練運用楷書、隸書進行創作,並掌握篆書或行書的書寫技法。
8、博覽:(15分)
必讀書見《附錄》。
儒師:
(學分120分,60分以上為及格,85分以上為優秀)
1、儒學:
科六(15分)
《春秋公羊傳》(男生);
《詩經》(女生)。
科七(15分)
《詩經》(男生);
《春秋公羊傳》(女生)。
科八(15分)
《禮經》。
科九(15分)
《書經》。
科十(15分)
《易經》。
2、史學:(15分)
《二十六史》中,選讀一朝國史。
3、英語:(15分)
《蘇氏柏拉圖自辯》《英文新舊約選》。
4、博覽:(15分)
必讀書見《附錄》。
附錄二:崇儒書院博覽必讀書目
儒童:
《中華經典故事系列》(41本)、《中國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
儒生:
範必萱《月窟居筆記》、蔣慶《以善致善》、餘東海《儒家大智慧》、鮑鵬山《孔子傳》、餘秋雨《摩挲大地》《中國文脈》《君子之道》、牟宗三《生命的學問》、錢穆《人生十論》《中國文化十二講》《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記》、王財貴《經典教育與文化關懷文集》、《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說嶽全傳》、《水滸傳》、《兒女英雄傳》、《鏡花緣》、《紅樓夢》、《儒林外史》、《孽海花》、《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辜鴻銘《春秋大義》、巴金《隨想錄》……
儒士:
蔣慶《公羊學引論》、餘東海《儒家法眼》、康曉光《儒家憲政》、《孔子家語》、王通《中說》、朱子、呂東萊《近思錄》、王陽明《傳習錄》、黃梨洲《明夷待訪錄》、顧亭林《日知錄》、王船山《思問錄》……
儒師:
甲、中學必讀書目:
《春秋左氏傳》、《國語》、《荀子》、陸賈《新語》、賈誼《新書》、董子《春秋繁露》、劉向《說苑》、揚子《法言》、班固《白虎通義》、陳澧《漢儒通義》《東塾讀書記》、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熊十力《新唯識論》、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牟宗三《圓善論》及《外王三書》、錢穆《晚學盲言》、蔣子《儒學的時代價值》《政治儒學》《再論政治儒學》《廣論政治儒學》《申論政治儒學》《政治儒學默想錄》、康曉光《仁政》《中國道路》《中體西用新論》、餘東海《仁本主義》《春秋精神》《儒門獅子吼》《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管子》《晏子春秋》、《老子》、《莊子》、《列子》、《墨子》、《武經七書》、《戰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世說新語》、《貞觀政要》、《六祖壇經》、《夢溪筆談》、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
乙、西學必讀書目:
英國•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
美國•杜蘭特《歷史的教訓》
美國•託馬斯·潘恩 《常識》
英國•霍布豪斯 《自由主義》
英國•伯蘭特·羅素 《權威與個人》
德國•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