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教育的特點

2021-02-07 明教育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民國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世凱死後被釋放。民國六年(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誌。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

 

國學教育家章太炎在救國道路上,秉持著「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的信念,曾多次舉辦國學講習會以傳播國學教育。他通過講習會培養出了大批國學人才,其中有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黃侃、語言改革活動家錢玄同、教育家許壽裳、經學家吳承仕、教育家姚奠中、語言學家湯炳正、史學家朱希祖等。這些章門弟子不僅傳續了章太炎淵博的國學知識,也繼承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能不拘泥於舊見,敢於創新。顯然,章氏國學教育方式之效用是明顯的。



 章太炎開展國學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確,即以國學提高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從而保國、強國。在他眼中,國學經典對實現這一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蘇州講學時,標舉先憂後樂之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之顧炎武以為倡;又舉『孝經』之繼承民族傳統,『大學』之研究政學標的,『儒行』之鼓勵強毅堅貞,『喪服』之鞏固民族宗親,以為教;而主要目的,則在繼承保有文化,反抗敵人侵略,所謂『範以四經,標以二賢』者也。」

章太炎希望通過國學教育達到以「用國粹激動種姓」之目的。所謂國粹「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跡」。在這一理念指導之下,他施行道德教育並貫穿其課堂教學的始終。他不僅傳授治學之法,也頌揚為人之道,在教學中強調做「儒俠」,平生自製使自己不逾越「十五儒之域」。

國學課程安排體現其對國粹作用的重視。章氏國學講習會四期學程分別為:

「第一期小學略說、經學、歷史學、諸子、文學略說;

第二期說文、音學五書、詩經、書經、通鑑紀事本末、荀子、韓非子、經傳釋詞;

第三期說文、爾雅、三禮、通鑑紀事本末、老子、莊子、金石例;

第四期說文、易經、春秋、通鑑紀事本末、墨子、呂氏春秋、文心雕龍。

第一期為略說,幫助學生認知國學基礎框架,之後三期皆在此框架上講述,突出重點主題。在講授第一期的《小學略說》之後,將《說文》貫穿於第二三四期,表明章太炎對考據辭章這一國學基本功的重視。貫穿四期學程的另一類主題為諸子,表明章太炎希望利用國粹中的人物事跡來鼓舞民族自尊心。國粹中的典章制度「所以不提出者,是因各朝的典章制度,史書上多已載明,無以今證古的必要。我們看那一朝史,知道那一朝的典章制度就夠了」。可見,典章制度雖未另闢章節講授,但是在各部闡述時也是貫穿其中的。






章太炎講國學邏輯清晰,具有系統性,且善於總括主題,分類後逐一講解。每談及具有爭議之問題,便當場辨明,以此傳授其治學之法。以1935年9月在蘇州章氏講習會上的講課記錄《國學略說》中的諸子略說為例,章開篇介紹諸子流派,比較說明《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訓》、太史公論劉家,以及《漢書•藝文志》四篇對於流派的分類以及分類理由。隨後,將諸子分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名家,並分別論之。

在談論儒家時,首先以《漢書•藝文志》為參考,介紹何為儒,以及三大儒者之書,其後以歷史出現順序介紹儒家諸子從周公直至胡適的歷史演變。通過論個人之特色,又對比先後之不同,探究各人學術源流與其中優劣謬誤。《國學略說》其他章節,如小學、經學、史學,也多遵循先綜述後分類,再逐一講解之方式。由於條理清晰,便於國學初學者建構學術框架。章太炎遵循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原則,當學生有疑問時,允許單獨請教。只要有所問,他都會不停地講,有時由此及彼,所思已離題甚遠,但也可見其旁徵博引的學術功底。章太炎在課堂講授時並不拘泥於一種方法的使用。據姚奠中回憶,章太炎「講文字首先專講《說文》部首,五百四十部的部首,他一步一步地就給講透徹了」。

但是,每種主題章太炎採取的教學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講《書經》,「他是講問題的,有問題才講,沒問題不講。」對於具有爭議的問題,章太炎常以例證與反證方法論述觀點,以對弟子示範治學之道。在講《尚書》時,他只對有錯誤的註疏進行辯駁例證,有時為某個字的意義也可以辯證闡述數小時,且「引經據典,口若懸河」。針對晏子派別歸屬法家還是儒家的問題,章太炎先證《晏子春秋》非偽書,隨後取《漢書•藝文志》與《淮南子•要略》之折中,反駁柳宗元提出晏子尚儉即為墨家之說,提出「春秋之末,尚儉之心,人人共有」 ,並以孔子、老子為例證,進而提出晏子與墨子觀點之不同。如「墨家明鬼,而晏子輕視祭祀如此」 ,以及「墨子節葬」「晏子尚親盡禮」。最後,提出晏子先發「儒家『慎獨』之言」,並從「晏子與管子並稱,晏子功不如管,而人顧並稱之,非晏子重儒學而何」 來反證晏子歸屬儒家。顯然,其是在古文經學語境視角和框架內嚴密論證,並自成體系。雖然含有個人目標取向,即推崇周公為儒家之源,以及章氏自身學術理路所導致的「淡漠和迴避學官失守的思路傾向」,但其論證方法對弟子而言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章太炎對於《大學》中的「家齊而後國治」有所懷疑,便利用唐太宗為例,反證能治國的未必能齊家。對此,弟子曹聚仁表示「有著啟發昏蒙的作用,從那以後我才敢懷疑一切所謂金石良言,尤其是儒家的哲理」。




 對章太炎而言,國學教育應注重傳授治學方法給弟子,要求「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他只是為弟子點明門徑,糾正一些當下人容易犯的毛病,即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其弟子整理的國學講義《國學概要》中,章太炎認為治國學的方法包括:辨書籍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以及辨文學應用。認為在治國學時,應從多方面辨識學問的真偽錯漏。這符合他主張的「凡學先以識字,次以記誦,終以考辨,其步驟然也」。其治學方法可總結為:「審名實、重佐證、戒妄牽、守凡例、斷情感、汰華辭」。同時,章太炎強調治學之法重在「求是」而非「致用」,其求是之方法與態度對其弟子起了重要的示範與榜樣作用。



 章太炎善於懷疑,但他批判「無故懷疑者」,稱其 「矜奇炫異,拾人餘唾,以譁眾取寵也」。他認為「若核其同異,審其是否,瞭然有得於心」,這才是學者應具備的辨明真偽的方法。在同一門類的學術中,兩方觀點相左,便必須「辯論駁正」,而不能模稜兩可。若兩種學術門類不同,二者就不該「互相菲薄」。他在國學講習會上鼓勵各種形式的辯論,在課堂上辯駁書本知識或對手,「提出強有力的證據,駁倒了今文家的嘲弄,或用史的事實證明了古文家的可信。」他還鼓勵學生辯論,通過講學會的書院形式營造了自由的學風。在國學講習會中,所有弟子都可以「倚席講論,群流兢進,異說蜂起,而其是非去取,一任學者之抉擇」。他認為,只有爭辯能對雙方都有所啟發,從而達致學術的發展。如湯炳正曾經與黃侃就古韻中的洪細音產生異議,並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意見。章太炎在學術上贊同湯的做法,並將其文發表在《制言》上,這對湯是一種肯定,也破除了心中的師門等級觀念,為學生辯論求是提供了寬鬆的環境。章太炎與弟子之間的辯論屢見不鮮,如章太炎在撰寫《新方言》一書時,學生黃侃「因持其說以問太炎,師弟之間,往復辯詰,幾達旬日,章先生卒是其說」。章太炎自己也說:「蘄黃間有君子告餘曰:……於是知餘所集者,猶未周備」。




為了傳播國學,章太炎廣收弟子。雖然在《章氏國學講習會簡章》中明確要求求學者應有一定國學造詣,且要由名人或教育機構介紹方可報名,之後還要進行筆試,但實際並未執行。因此,竟然出現500餘人聽課的場景。其中,聽課生(非正式生)佔了絕大多數,有的甚至佇立於窗外聽講。章太炎沒有門戶之見,即使學生來自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師門也不在意。例如劉文典的本師為劉師培,其時與章太炎由於《上端方書》一事關係決裂,但章太炎仍然收其為弟子,並對「劉先生的學問推崇備至」。這樣的身體力行,也被其弟子所繼承。如姚奠中是研究諸子的大家,「但他所帶的首屆十一名研究生卻並無一人以此為題。」


國學博大精深,若想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因材施教。章氏弟子中年齡大小懸殊,水平各有差異,因此章太炎實行分班授課,分預備生、正科生與研究生。預備生「由章夫人湯國梨任總教長和班主任」。數位章門高徒,如諸祖耿、湯炳正等擔任講師。著作經審定或「經過專門考試」 的,可以錄取為研究生。正式研究生有7名,由章太炎私下指點傳授。正科生則住在校舍中,與所有學生(包括聽課生)一起聽講,研究學術。


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所辦有刊物《制言》,為半月刊,由章太炎任主編。其創辦目的在於講習會時「言有不盡,更與同志作雜誌以宣之,命曰《制言》,竊取曾子制言之義。先是集國學會時,餘未嘗別作文字;今為《制言》,稍以翼講學之缺」。在刊物上發文探討,是章氏晚年設計的一種國學教育輔助方式。雖訂閱者少,但影響不可小覷。每期都有章太炎的文章,除了補充講習會的內容,還擇優刊登弟子文章。「在學會的學術專刊《制言》上發表文章的人很少」,多數人只能發表一兩篇。




身教重於言傳。章太炎在課上課下的治學態度與方法成為其弟子的榜樣。課堂上,他對教學內容胸有成竹,不帶講義或參考書,僅利用口述以及板書上課。 「《說文》《爾雅》背誦全文,即對《漢書》顏師古注,亦如數家珍。」 這種勤奮的精神也被其弟子效仿。弟子姚奠中一直將《老子》《莊子》置於案頭,「你問他什麼,他能隨口給你背出來。」 章太炎的嚴謹治學也被眾多弟子繼承。「章氏國學講習會期間,凡先生講課,學生皆有筆錄,課後即互相對校;先生講課,旁徵博引,學生下來必查讀原書,態度皆極認真」。聽講記錄出版時,他堅決反對署名,因擔心為「後學帶來一些多餘的糾葛」 。他提倡治學時應有虛懷若谷的情懷,要求學生「以愚自處」「當如童蒙」,達到古人倡導的「學、習、博、精」的治學之境界。「愚三次,智三次,學乃有成。」 他有時較為極端,行事易受政治立場的影響,如對康有為的鄙夷主要在於康支持清朝而他排滿。再如他對甲骨文持懷疑態度,主要是由於甲骨文出土時間較晚,且對收藏者之人品不信任。「民族氣節可以不講,國土可以出賣。出自這類人物之手的東西,教我怎信得過?」 雖然這有失偏頗,但其嚴謹治學的精神還是深深影響著弟子。



 章太炎反對白話文,但在國學教育中並不墨守成規,而是以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創新。作文由學生自己選題,如果學生對所選的題目沒有把握,可以向先生請教。只要方向適宜,「先生總是抱鼓勵態度」,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他常說「治學如無主動性,就決不會有創造性」。他鼓勵學生自成一派。晚年常說「大國手門下,只能出二國手;而二國手門下,卻能出大國手」。學生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創見,不因循上輩之知識,這都是他所樂見的。「章先生之教弟子,以能有發明者為貴,不主墨守。」他認為學海無涯,後輩理應超過前輩。即使學習西學,也須保持獨立思考,才能有所創新。僅僅對前人亦步亦趨,甚至抄襲,都不是治學之道。對於西學,他主張「合中西之言以化民」。但是,在講習會中並不開設相關課程。他擔心年輕學子會因為新奇,而更偏向學習新學,忽視國學,因此認為只有利用平易之道,才能將之導入正軌,幾十年後才可與西學調和。這種擔心在今人看來雖有過慮之嫌,但從促進國學普及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章太炎對於國學教育的態度相對客觀,既不過分誇大也不過分貶低,更不因他國或他人之詆毀而妄自菲薄。他反對兩種「偏心」,一種是「對著本國學說,不論精粗美惡,一概不採」;另一種是在本國的學術中,只看重自己的研究領域,輕視他人研究領域,「並且還要詆毀」。以上兩種,他認為都不利於國學的傳播。在國學教育中,「學生本是一塊白絹,只是聽老師的話。」因此,對於老師他要求有自主意識以及學術自信。「施教的人卻該自己有幾分注意,不該聽別人的話。」



 通過對章太炎國學教育特點的思考,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印象。


(1)章太炎一生致力於國學教育,對自己的學術理路以及治學方法十分自信,具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希望以國學喚醒國人的強國意識。1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入獄,以為要命喪獄中,感嘆:「上天以國粹付餘,而今若亡,則國故民紀,絕於餘手,是則餘之罪也。」 1913年至1916年期間,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再發「吾死以後,中國文化亦已矣」之感嘆。由此,發願「若天假吾年,見弟輩大成而死,庶幾於心、於前修無負矣」。其出獄之後,踐行「世衰道微,有志者當以積厚流廣,振起末俗,豈可獨善而已」,開始設國學講座,廣納弟子,教學相長,促進學術。


(2)他明白國學教育不可盡其文,但可示其道。因此,不論課堂內外,皆言傳身教。課堂內,以實例展示求是之過程,望其弟子能仿其治學之道。他要求學生背誦經典,但不局限於效仿先賢。能夠自我梳理所學知識,形成框架。「要令舊術之繁亂者,引以成理。」 其對學生治學方法的要求十分嚴格,這有利於國學的傳續。


(3)為保持國學源流綿延不絕,必須創新。章太炎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與主動性,期望學生能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成一家。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效仿先秦私學的自由組織形式,一方面保證希望學習國學之人不被拒之門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藉此形式復歸百家爭鳴的局面。由此,他眼中的國學人才應「兼求新識」。「從章太炎自己對國學的分類標準和方法也可看出西方文化對其的影響。」 顯然,他對國學創新有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培養出自成一家的國學人才,將國學發揚光大。


(4)章太炎倡導國學,希望借國學以強國。他曾說要救國「第一要有感情,沒有感情,憑你有百千萬億的拿破崙、華盛頓,總是人各一心,不能團結」。他希望借國學,凝聚起民族自豪感,從而團結一致,共同對外。他以國粹中的人物事跡激勵國人,並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這與同時期康有為提倡名教、尊孔復古不同,與梁啓超的調和中西的折中之法也大相逕庭。在章太炎看來,只有具備一定的國學功底之後才能和西學融合。因此,在章太炎的國學講座中,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以及人物事跡總是貫穿其中,但也不乏與西學的比較,重點還在於突出國學的地位。


 出於強烈的使命感,章太炎廣泛傳播國學。他抱著國學強國的目的,講學授課,促進學術求是之風之擴展,以人物事跡等來提升道德,並貫穿典章制度。他以身垂範,傳授治國學之道,以求是辯論促進學生的學術成長。同時,因材施教,提高國學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他鼓勵自由學風,提倡學生獨立思考,自成一派,成為新的「大國手」,以使國學進一步提升。弟子在其影響之下,治學嚴謹又不守陳規,敢於創新,獨立思考,始終關注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此外,其倡導的國學教育對國學的普及與傳續也具有積極作用。


投稿郵箱:hantop_huyong@163.com,要求:符合[中國教育研究]風格,獨家首發,有啟發性的明確觀點,有可讀性和可傳播性,字數2000字以上,同時附上100字左右的作者簡介。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章太炎講授國學的三十年 │ 溫故
    《章太炎全集》虞雲國 / 馬勇 整理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儘管不如東京講學意義深遠,章太炎的北京講學同樣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史與教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同樣講授「國學」,在清末民初乃是一種革命力量,孕育與促成了中國學術、思想、文化與教育的「古今之變」;待到「新文化運動」興起並蔚為大觀,一如既往的講授則在時代潮流中黯然出局,「國學」站到了歷史前行的對立面上。章太炎講學,在蘇州「曲終奏雅」。其課堂記錄,日後整理為《章太炎國學講演錄》一書。
  • 國學大師章太炎正手足無措時,有人說杜月笙能辦成此事
    眼看自己的家就要被人家拆了,侄子實在沒辦法,只好來蘇州找章太炎,覺得叔叔認識的人多,看能不能想想辦法,此時的章太炎雖說是國學大師,名聲響亮,可是那是在上海,章太炎也找了一些人,託了一些關係,但沒什麼結果。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就國內而言,早在上個世紀初期,章太炎先生就創辦了「國學講習所」,是近代國學研究機構的開端。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Ji Xianlin, dubbed by many as the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had died of heart attack. He was 97.
  • 版本流變中的國學類圖書出版趨勢——以章太炎《國學概論》為例
    章太炎的《國學概論》,名家名著,正是較早出現的國學概論類書籍之一,也是他畢生著作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部,時至今日,仍被許多國學愛好者奉為國學入門寶典。何以《國學概論》地位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深遠? 其原因在於它的語言通俗易懂,觀點精要獨到,內容又富有趣味。總體來說,不似平常總論般平淡無奇、中規中矩。
  • 近現代公認的四大國學大師書法
    20世紀以來「國學大師」這個稱呼有點泛濫,稍有點名氣的文化人,會被各種人稱之為「國學大師」,其實「國學大師」這頂帽子真不是誰都能戴的。「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係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近現代的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胡適是公認的國學大師,擅書是其基本功夫,不過書名必為學術所掩。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①王國維:作為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薄儀的帝師,肚子裡的學問,可謂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並世罕有其匹。
  • 大師評大師:馬一浮、傅斯年、錢穆眼中的章太炎
    章太炎像章太炎先生是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代國學大師。他辦報、講學,一生著述極為宏富,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學術、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章太炎與馬一浮兩位國學大師的治學異同文/何俊(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國學院院長)在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大的發展過程中,有個基本的潮流就是西學化或者建制化。
  • 國學大師自認「醫學第一」,卻無人敢求診
    章太炎是同盟會早期骨幹,是清廷眼中的革命黨「章瘋子」,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實際上,章太炎並非出自書香世家,用他自己的話說:「吾家三世皆知醫。」祖父章鑑,少習舉業,以妻病誤於醫,遍購古今醫學書,研究三十年。父親章濬,擅長醫術。伯父章錢,更是當地一位醫術精湛的名醫,在醫學上曾對幼年的章太炎做過啟蒙教育。1890 年起,章太炎還跟從漢學大師俞樾學習了 7 年。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國學大師
    《圍城》還好,但又不怎麼國學。,群眾誰能從中受益。而新一代國學大師,就不同了,他們自降身段,講《三字經》《百家姓》《素女心經》……很接地氣,為此我有感而發,寫幾句話歌頌他們: 盼望著,盼望著,國學大師來了,民族全面復興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 線上「溪山書會」|哲學博士德平推薦《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推薦書目《章太炎國學講演錄》章太炎(1869—1936)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其著述頗多,《國學講演錄》則是其晚年講學的精粹。章太炎早年師從俞樾,就讀杭州詁經精舍,於清代樸學登堂入室。因甲午喪師,章太炎憤而走出書齋,結交天下新學達人,互通聲氣,欲以文章救亡圖存。
  • 山西學者姚奠中捐款百萬元籌建國學教育基金會
    本報訊(記者 舒晉瑜)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姚奠中先生率先捐出100萬元,發起設立「山西省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2011年新年前,「山西省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在山西大學正式成立。
  • 民國國學大師,能罵人會打人,憤世嫉俗超過魯迅,人品還過硬
    我國研究國學的人數之不盡,但能稱得上是大師的也終究是有些少了。畢竟大師代表著在國學上的某一領域達到了極致。不過文無第一,所以究竟誰能夠稱之為大師,誰不能也是一件值得爭論的事情。不過我國卻有這麼三個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那就是辜鴻銘、章太炎和陳寅格。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如,近一百年來,王國維、章太炎、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馮友蘭等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們通過觸類旁通,熔古鑄今,打通了不同學問之間的界限,創造出許多耀眼的學術高峰,他們被公認為國學大師,沒有什麼異議。
  • 劉師培:屢次變節的國學大師
    返鄉時途經上海,意外結識了因宣傳革命而屢遭清政府通緝的章太炎,章此時已是飲譽學林的古文經學大師。劉家祖孫三代以治一部《左氏春秋傳》而著稱,章太炎推重劉師培家傳的古文經學,劉師培仰慕章的學問,二人義氣相投,學問相近,引為知己。當時上海是國內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帶,章太炎在《蘇報》上鼓吹排滿革命,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 國學之學(1)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導讀:國學泛指、如何分類、國學的體系結構、國學如何分類、國學名家、近代國學分科、國學誤區國學泛指什麼是國學呢?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學術體系就叫國學,包羅治國理政、倫理生活、修身養性、觀天堪地等。論語是國學,琴棋書畫也是國學,醫學、星象、術數都是國學。
  • 叕:國學泰鬥章太炎給四千金取的名字,差點讓閨女成了剩女
    如果問:中國歷史上,誰可以真正稱得上「國學泰鬥」的稱號,那無疑就是章太炎先生了。名氣上,章太炎與袁世凱、孫中山齊名,而學術上:章太炎是魯迅、錢玄同等的老師,還一度被公認為「中國傳統學術的集大成性人物」。章太炎,人稱「章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