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工資幾何? 且從收入組成部分算起

2020-12-17 搜狐網

  近日,被學生親切稱呼為「根叔」的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再次直言不諱地說:「僅僅靠國家規定的工資收入,高校教師的待遇就太差了。」此言一出,立即在網絡上掀起一場口水大仗,一部分人認為言之有理,中國高校現行的工資制度確有改革的必要,一部分則冷嘲熱諷,說高校教師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階層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已經不算低了,甚至算得上是高收入階層。那麼,對於近百萬中國高校教師來說,他們的收入到底是高還是低呢?筆者以為,粗暴的斥責和無理的謾罵都無濟於事,親身經歷的調查了解,冷靜客觀的理性分析,才是我們解開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一把最有效的鑰匙。

  在分析「高校教師工資收入」這一命題時,我們必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是「高校」,我們在此選擇通行的說法,即從事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學校,包括部屬重點院校、省屬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等。其次是本文所指的教師,不僅包括在教學一線的教師,還應包括工作學校的行政及教輔人員。最後界定「工資收入」的內涵,筆者認為應該不僅包括國家統發的工資,還必須包括學校所發的校內工資(俗稱獎金或業績金),以及教師私底下創收穫得的收入。

  衡量高校教師收入的高低,必須將其放在特定的縱橫向坐標軸上。從縱向比較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80年代,教師工資和工人農民的工資靠擾,每月也就是三四十塊錢,教師的其他收入較少。82年後參加工作的大部分教師,他們的收入也就四十塊錢左右的水平,而且這個水平很多年都沒有大的變化。二是90年代,此時由於物價的上漲,教師的工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從幾十元提高到幾百元,但其中的差別開始拉大。筆者1995年在武漢的一所專科學校任教,第一個月的工資是157元。一年後轉正,工資加其他收入加起來,也就400元左右。而此期工齡長的教師可以拿到700至800元。三是2000年代,此時的工資收入有較大提高,從之前的幾百元提高到一兩千元。以武漢某部屬重點高校為例,剛參加工作的博士工資單上拿到手的才1000多,另加上校內獎金和年終獎金(包括課時費和科研獎),每年的收入大概在4萬左右。在此筆者願意透露一條真實的信息,我的師兄是武漢某重點高校的教授,我看過他的工資單,應發工資每月2900元,實發工資每月1900元,再加上每個月2000左右的崗位津貼以及年終獎(含科研獎、課時費及研究生費)20000元,這就是他在學校所得到的收入。而此時的他,已經在高校工作十餘年,已是40有餘的人了。

  再看橫向的比較。這一比較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國與外國的比較,另一類是中國內部的地區比較。從前者來說,中國高校教師的收入不但大大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其收入也比不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這其中當然有種種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建國後我國工資分配體系中強調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的平等性,其後果便是高校教師的收入長期與工人農民的收入持平。然而我們在強調平等性的同時,卻忽略了高校教師在獲得教職之前的長期投入。現在的高校教師,大部分具有博士學位,在參加工作前都已經長達20餘年的艱苦學習與長期付出,然而等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時,他們能拿到的不過區區兩千多元。2006年,筆者曾赴北京大學公幹,與北大青年教師聊天,他們紛紛訴苦說每月才2000多,而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同學所有收入加起來才2000多。相對於北京高企的房價與較高的消費水平來說,高校教師的清貧由此可見一斑。著名主持人阿憶曾經抱怨過自己在北大的工資太低,才4800元,竟然很多人不信,以為是故意瞞報,而殊不知這4800元中,還包括一個月1000多的培訓班津貼。而這並不是經常有的,由此可見,那些享受不到「特殊津貼」的青年教師的收入該有多低。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中國地區收入的差異因素。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經濟及工資收入也千差萬別。總體上說,東部長三角及南部珠三角地區工資收入較高,中西部地區則較低。打個比方,發達地區一個講師的收入可能與中西部地區一個教授的收入相當。以筆者知曉的廣州某省屬高校來說,講師的財政統發工資是3500元,副教授4500元,教授6000元,但這些並不能全部拿到,扣除各種費用後,實際拿到手的分別是2800元、3400元和4800元左右。當然,再加上校內工資、住房補貼和公積金,講師大概一年可以拿到6萬左右。而我的一個朋友,是長春師範學院的系主任和教授,他一年的收入也就6、7萬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發達地區的高校教師比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收入要高出不少。

  在進行縱橫向比較後,我們再來仔細分析高校教師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包括三個方面:國家統發工資、校內工資和個人創收。從國家統發工資來說,由於地區經濟的差異,政府在制定高校教師財政工資時肯定要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而定。以筆者較熟悉的湖北省和廣東省為例,湖北省的統發工資普遍較低,教授的基本工資也才2900元,而廣東省教授的基本工資在6000元以上。據說廣東省還不是最高的,浙江、上海、江蘇和重慶的高校教師工資更高,但因為筆者對此不熟,沒有確切的數字,故而不作為論證的依據。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差異,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地方,儘管國家給出了政策,但地方政府拿不出錢來,所以只能是降低工資標準;另一個則是部屬院校與省屬院校之間的差異。部屬院校主要依賴教育部的撥款,而省屬院校可以從省市地方政府獲得較多的資金支持。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同一座城市,部屬院校的工資標準大大落後於省屬院校。這一現象在中國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普遍存在。坊間有戲言云:「部屬院校不如省屬院校,省屬院校不如市屬院校。」這一戲言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真實可信的。

  從校內工資(獎金)來說,其基本構成有三個部分:崗位津貼(含職務津貼)、課時費和科研獎。崗位津貼基本按職稱和職務來評定,但差別不大,課時費主要看課時的多少來計,據筆者所知,除深圳大學外,一般高校單節課時費普遍不高,這也是大部分教師對上課掙課時費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但並不能由此說明高校教師的校內工資差不多,差距最大的主要在職務津貼和科研獎勵方面。高校教師中有一部分人,他們既是教師,又是領導幹部,這樣「雙肩挑」的人他們的崗位津貼比一般教師要高出不少。此外,最大的差距來源於科研獎勵。近年來,隨著各高校對科研方面的重視,高投入與高獎勵成為應有之義。大部分高校都有明確規定,只要為學校帶來高額科研經費(含縱向和橫向經費),則會有較高的科研獎勵,有的教師因為科研經費高,甚至每年能夠拿到幾十萬到上百萬的獎勵。應該說,這部分教師是高校教師中的有錢一族,他們有能力購買豪宅豪車,這一群體的所作所為也容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樣的教師在高校畢竟只是少數,而且主要集中在應用性較強的工科領域,這樣的人數在每所高校不會超過5%。而對於以文科為主的高校和從事文科教研的高校教師來說,高額的科研獎勵對於他們來說只能是望月興嘆。 既然教師的校內工資由學校發放,則發放的多少與學校的收入緊密相關。學校收入高,則教師的平均收入高。而學校的收入主要來源有五塊:國家所撥教育經費、學費收入、學校自主爭取到的科研經費、上級專項經費以及學校創收。從國家所撥教育經費來說,相對於高校來說是遠遠不足的,甚至是杯水車薪。以武漢某部屬院校為例,國家每年所撥經費為2.1億,而該校教職員工近10000人,國家所撥經費連教職工的基本工資都不夠,如何維持學校的日常開支?從學費來說,按每個學生每年5000元的學費收入來看,其數額也遠遠不夠一所大學的日常開銷。據筆者所知,一所四萬人以上的高校,其每年的基本開銷在10億元以上。為此高校只有在科研經費和其他創收上下工夫,做文章。在這方面部屬重點院佔據先天優勢,它們可以在科研項目申請,與企業科研合作,招收研究生(含課程班)等方面獲得較高的收益。不過,由於部屬重點院校普遍人員眾多,分攤到每個人頭上,則所獲並不多。這也是部屬院校員工最叫苦不迭的地方。廣州某重點大學教師節發慰問金,每人區區兩百元,引來教職工的一片怨氣,校長卻振振有辭地說:「我們學校一萬教職工,每人兩百便是兩百萬,已經不少了。」

  但抱怨歸抱怨,部屬重點院校教師卻很少跳糟到層次較差待遇相對較高的高校,原因在於高屬院校的教師更容易獲取工資以外的收入。這便是筆者要談及的第三個問題,高校教師的個人創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名牌高校的教師在校外創收方面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教師在學科領域容易獲得較高的聲譽;教師在申請科研項目與企業合作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在校外演講、講座、培訓等方面獲得更多的資源。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能夠做到名利雙收,獲取較多個人創收的教師畢竟只是少數。拿北京大學來說,有些教授開高檔汽車,在威海買別墅,但對於大部分普通教師來說,他們依然要為每天的柴米油鹽奔波。而對於省屬高校和地方院校來說,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則是少之又少。媒體喜歡關注幾個拿天價出場費的明星教授,又有誰來關心那些生活在低層的普通教師呢?

  中國高校教師工資普遍不高是事實,但每當這個問題被提及時,總會引來這樣那樣的質疑,他們還有創收啊,他們的灰色收入可不少。然而任何一個在高校待過的人,或許都會明白,即便想創收也不是那麼輕鬆簡單:到校外上課,課時費一般是比較低的(少數教授除外):想搞科研,項目是非常難以申請到的;想寫文章,很多刊物是要版面費的。想出外演講、講座或培訓,機會是很少的。如此算來,大部分教師還是依靠學校發的那點錢生活,而不是有多少灰色收入或個人創收。由此導致的後果是,一方面,社會輿論在媒體引導下認為高校教師是高收入人群,以為他們都像郎鹹平、張維迎這樣的明星教授一樣擁有高收入;另一方面,生活在高校的大部分普通教師們內心卻充滿著抱怨和無奈,多少年的寒窗苦讀,換來的只不過是僅夠生存的一點工資,面對高企的房價更是只有望洋興嘆。有些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高校教師能享受福利房待遇,殊不知,福利分房對於高校教師來說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許多教師被迫選擇了在校外兼職或尋找遠離學術的撈外快。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今天高校教師不專注於學術而忙於撈外快的呢?恐怕還是中國大學的「工資+自己創收」的薪酬制度,正如著名學者熊丙奇所言,「帶來的嚴重問題是功利學術以及所有教師對教學任務的淡漠,每個人都為五鬥米折膘,為"創收"已經不擇手段」。高校教師作為社會精英,當他們的才智不能為他們換回體面的收入時,利用才智來創收便成為幾乎惟一的選擇。曾經有學者提出解決的「病方」:「加工資遠不如開除幾個創收的教師更有效。現在的高校又不擔心招不到老師,只要放低文憑門檻,總能維持學校的道德門檻。」但說實話,說出這樣話的人要不是對高校缺乏了解,便是別有企圖了。如果不從根本改革中國大學的薪酬制度及嚴格的準入制度以及考核監督制度的話,以為只需要採取殺雞駭猴的手段便可以實現大學教育的好轉的,那無異於痴人說夢!當大部分高校教師面對著不入流的工資水平,又何談什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文/樂雲) (來源:華聲在線)

(責任編輯:侯俊傑)

相關焦點

  • 重磅推薦: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真相大揭秘
    此言一出,立即在網絡上掀起一場口水大仗,一部分人認為言之有理,中國高校現行的工資制度確有改革的必要,一部分則冷嘲熱諷,說高校教師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階層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已經不算低了,甚至算得上是高收入階層。那麼,對於近百萬中國高校教師來說,他們的收入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 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懸殊 專家建議統一工資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婷婷) 今天上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高校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指出,高校教師工資低於公務員工資且收入差距明顯。大學教授中收入最高的10%與收入最低的10%,收入差距達到5.9倍,副教授中這一差距為4.5倍。
  • 高校教師工資外收入納稅籌劃操作,李芳芳
    在對高校教師收入的納稅籌劃研究方面,目前主要聚焦於高校教師工資內收入的納稅分析,但在教師工資外收入的納稅籌劃上卻一直是一個少有人問津的盲區。本文嘗試對高校教師工資外收入的納稅籌劃途徑和方法進行具體探究,以幫助教師合理避稅,維護教師合法利益,並寄望於以此引起有關專家的注意和研究興趣。高校教師收入的途徑主要有:一、工資薪金類,來源於任職院校的工資、課時費、獎金、崗貼等;二、勞務報酬類,評審費、諮詢費、設計費、家教、書畫、校外講課、辦培訓班等;三、稿酬所得類,出版發表作品收入。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
  • 高校教師工資確實不高,但收入增加卻是可能的
    高校教師,一直是被人們看好的職業。在人們看來,高校教師是有其社會定位、受人敬仰的職業。但是,對於高校教師工資不高的事實,似乎很少有人投予關注的眼光。因為,人們對高校教師的認識只是看到某方面或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更多領域的內容。
  • 想去高校工作?(六)你必須了解的教師系列4——教師工資幾何?
    高校教師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照顧老人、撫養小孩,也有房貸車貸,這些都需要領取工資才能生存。近些年,網上總會出現關於高校教師工資這樣那樣的討論。一部分觀點認為,高校教師收入很高,假期很多,「工」不配「薪」,一部分認為,大學老師都在外面撈錢,隨便忽悠一下,年入百萬不是夢,還有一部分來自高校教師的聲音,認為大學老師收入並不算高。
  • 浙江省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影響因素分析,文/石 丹 李 濤
    浙江省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影響因素分析文/石 丹 李 濤【摘 要】本文調查了浙江省7所高校的教師收入,搜集統計了影響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因素,並以此建立logi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階層內部呈現較大的工資收入差距;年齡、職稱、學歷、行政職位對高校教師收入的影響顯著,課時、業績考核對教師的工資收入影響不大。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本文針對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 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 教師收入分四部分
    前天(11日),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高校收入分配製度面臨改革,今後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具體的文件正在制定當中。  據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視員謝志敏介紹,今年,國家將實施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事業單位將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 高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
    [關鍵詞]高校;工資制度;人事制度;績效考核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該掙多少錢—新聞—科學網
    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知識分子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首先獲得生存權,然後才能發揮其社會作用與價值。
  • 清華北大最新教師收入,工資比較,知識很重要
    我國對教育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北大清華更是令無數學子心馳神往的高等教育學府,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9月11日公布了2020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北大分別位居23名和24名,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知道清華北大兩所學校是普通學生的夢想之地,那麼作為兩所頂尖高校的老師教授是否比普通老師的收入更高待遇更好呢
  • 教師工資收入不低於公務員,必須明確:工資收入指的是實際收入
    其二,當地教育部門對教師工資收入的理解就是工資,不包含補助、津貼、獎金?按照這種理解,我國所有地區,早就已經落實《教師法》的規定,實現教師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得低於或者高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了,只要把「工資」部分弄得比公務員高就可以了。
  • 教師和公務員工資與收入
    ,再談談教師和公務員的收入。工資不等同於收入。但教師的工資基本就是其收入,除了本上打的工資外,沒有課時費,沒有全勤獎,沒有車補,更沒有年終獎金。就連幾百的績效工資也會因各種原因而被扣得拿不算。有人常常拿教師補課說事,但真正平時給學生補課掙收入的十不有一。隨著對教師校外補課的整頓治理,參與補課的教師也會越來越少。
  • 第0567 號 省屬高校教師工資待遇該提高了
    因此省屬高校教師低工資待遇問題應該引起省委和省政府有關領導部門高度重視。為此,我們對部分高校教師工資待遇進行調研和統計處理。鑑於以上數據和比較方法,無論從哪項指標來看,省屬高校教師的工資都是偏低的。教師作為一個受過較高和高層次教育的人口集團,其工資收入必然,也應當高於文化教育層次較低或很低的體力勞動人口集團.但無論如何也不應產生教育層次較高教師集團的收入反而低於教育層次較低或很低的人口集團的現象.
  • 高校教師收入要增加了?科技部教育部接連釋放信號
    >「逐步壓縮非教學人員編制、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再到「提高基層教師工資待遇、教育才有希望」,教育部連發數封文件,旨在助力提升教師待遇水平。近期,教育部在對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適當規範高校教師薪酬標準的提案》的答覆中明確提到了要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人事薪酬制度,構建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來看看教育部具體是怎麼說的吧!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掙多少錢?
    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
  • 看了深圳普通中學教師的工資,羨慕!
    本人從事近25年教齡的一線教師,且幸運地晉升了高級職稱,本月16日才發的工資5853.94元,工資也只有他職務工資略多一點點。現在,也終於明白了前幾天深圳市南外學校公布已招聘2020年中小學教師的信息,裡面全是高學歷有背景的名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尤以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北大最為耀眼,當然還有香港大學等知名高校畢業的優秀秀學生。
  • 教師工資不能都高於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
    浙江金華多地教師隊伍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嚴格落實了「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這一規定。甚至不少地方義務教育教師年終獎超過了9萬元,平均工資收入已高於公務員。此事,在網絡引發關注,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贊同。
  • 同一所高校的老師,收入差多少?
    高校教師收入差距大確實是普遍現象。不同地區、學校可能無法比較。那麼,在同一所學校內,不同職稱和崗位的教師收入差距有多大呢?01、標配20萬,成長空間巨大本文所採用的數據為北京某高校2017年教師工資收入(包含單位配套住房公積金),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各類補貼和績效工資三大部分。
  • 教師工資能否上漲?教師工資收入督導是起點,還有好消息值得期待
    時間一進入2020年,不時會傳出關於教師漲工資的消息。其根本原因是由於教育部今年要做的一件大事,開展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督導工作。開展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督導就表明教師工資要上漲,這可能是有些誤解,但2020年一定是值得教師們期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