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影響因素分析,文/石 丹 李 濤

2020-09-05 哈薩克斯坦

浙江省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文/石 丹 李 濤

【摘 要】本文調查了浙江省7所高校的教師收入,搜集統計了影響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因素,並以此建立logi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階層內部呈現較大的工資收入差距;年齡、職稱、學歷、行政職位對高校教師收入的影響顯著,課時、業績考核對教師的工資收入影響不大。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本文針對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 詞】高校教師;收入差距;工資收入


一、數據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於2011年9月7~24日對浙江省高校教師的收入情況調查。該調查把浙江省高校分為211類、省屬高校、三本院校三類,在每一類中選取若干學校為樣本(見表1),並在各學校中隨機選擇若干名教師為樣本。調查以面對面的方式對近200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87份。

表1 抽樣點分布

表2 樣本數據

註:科研成果從第一檔到第四檔,依次遞增;課時以周計。

(二)樣本的描述性分析

影響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10個因素可劃分為個體特徵、工作內容、工作成果三類。其中,個體特徵主要是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差異主要包括研究領域、工作院校、行政崗位、課時、工齡。工作成果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和業績考核。依據以上分類,對數據進行整理,得到各影響因素的佔比和平均月收入情況(見表2)。

1.高校教師群體中存在著明顯的收入差距,參考個稅起徵點提升到3500元和浙江的生活消費狀況,把收入分為三等。表2的數據顯示,有16.7%的教師的收入在3500元以內,近64.8%的教師收入集中在3500~6000元區間,6000元以上的人數約佔18%。教師階層之間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中等收入佔了大部分,高等收入人數佔比略高於低等收入人數,收入分布結構呈橄欖型,符合自然發展規律。

2.個體特徵不同造成的收入差別。

(1)男性教師在數量上略高於女性,平均月收入也高出女性389元,推測男老師在高校更受歡迎,但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收入的增加並不顯著,性別對收入產生影響不大。

(2)按年齡段劃分,收入明顯呈遞增趨勢,30歲以下的教師收入明顯要低於50歲以上的教師,而且有超過 1/3的教師是集中在50歲以上,而30歲以下的教師數量相對不高。

(3)按學歷劃分,數據顯示,博士以上學歷的教師收入明顯高於碩士學歷的教師。

(4)按職稱劃分,副教授和教授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大,但明顯高於講師。

3.工作差異造成的收入差別。

(1)文科類的教師收入明顯低於理工科和經貿類,低於理工科約1300元,理工科和經貿類之間收入差距不大。

(2)在三類高校的教師之間,收入的區分不明顯,三本院校和省屬高校的收入差別不大,但略低於211類高校。

(3)從工齡上看,5年以下和5~10年的教師收入差距只有400元,而10年以上的教師收入比5~10年的教師收入多近1700元。

(4)行政崗位分析,75%的教師都是普通教師,約1/4的人是領導,而領導的收入接近普通教師的兩倍,行政崗位收入佔很大比重。

(5)從課時上分析,5課時以內的教師收入較高,10課時以上的教師收入最低,結合行政崗位綜合分析(表3),院校領導一周只有5課時以內,而10課時以上的都是普通教師。

4.工作成果造成的收入差別。

(1)科研成果第一檔、第二檔的收入差別不大,但在第三檔、第四檔時,收入的增加就較為明顯,科研成果豐富的教師工資收入更高。

表3 課時情況和行政崗位分析

(2)在學校的業績考核中發現,A、B類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明顯,基本都在5100元左右,業績考核對收入的影響可以忽略,說明對教學業績較好的教師缺乏獎勵,這將導致更多的教師不重視教學。

為更進一步結合數據分析自變量對收入的影響以及自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下面建立多維LOGIT模型對以上結果進行驗證和分析。

二、基於多維LOGIT模型對高校教師收入水平影響因素的分析

(一)變量選擇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以月工資收入為因變量,把性別、年齡、學歷等11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各變量的定義見表4。

(二)模型設定

Logit模型也譯作「評定模型」、「分類評定模型」,是離散選擇法模型之一,屬於多重變量分析範疇。多維Logit模型是最早的離散選擇模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McFadden教授提出的,該模型在表達上具有顯式性特點,求解算法比較簡單,是社會學、生物統計學、臨床、數量心理學、市場營銷等統計實證分析的常用方法。高校教師的月工資收入的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很難通過定量的方法來精確判定各種因素對教師收入的影響係數。因此,本文把高校教師收入按照上文的劃分分為四個等級的多分類因變量,將除業績考核(依據樣本的描述性分析結果將其排除)之外的10個因素作為自變量,通過多維LOGIT回歸模型來預測四種收入水平的高校可能具有的特點,並由此來反向判定10個因素對教師月工資收入的影響。模型的具體形式和相關的估計變量如下:

表4 變量描述

註:收入小於3500元為低等收入,3500~6000元為中等收入,6000元以上為高等收入。

(三)模型估計

首先,我們選擇強制引入所有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自變量性別、研究領域、課時沒有通過檢驗。其次,我們選擇逐個進入法把所有變量引入回歸方程,得到模型擬合結果(見表5)和模型估計結果(見表6)。從表5可見,性別、課時、研究領域的檢驗值都大於0.05,說明從數據來看這三類對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影響十分微小。其中,性別差別導致的收入改變不顯著,說明高校性別歧視不明顯,性別對收入的高低影響不大;而研究領域的影響也不顯著,可能由於大學文科、基礎學科教師數量相對較少,而理工科、經濟類的教師數量較多;課時對收入的影響不顯著,說明大學教師收入中,課時費相對職位津貼、科研經費來說,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課時費約為50元/節,具體參考教師的職稱和上課人數,但基本都在50元左右,對工資的影響不大。其他8個自變量似然比檢驗值均小於0.05,模型擬合程度良好。模型模擬結果:

表5 回歸擬合參數分析表

通過Spss17.0得到兩個以高等收入為參考的LOGIT回歸模型,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6。由此分析推測,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年齡和工齡對收入高低影響顯著。這說明,高校論資排輩的現象很明顯,年齡大、工齡長的教師的工資相對較高。從參數中可以反映,參數Exp(B)值分別為10.750和6.890,表明年齡在30歲以下的教師工資水平為低等收入和中等收入的概率分別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校教師的10.750倍和6.890倍。從工齡上看,參數Exp(B)值分別為8.980和3.501,表明工齡在5年以內的教師工資水平為低等收入和中等收入的概率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校教師的8.98倍和3.501倍,年輕教師拿中低收入的概率遠遠高於老教師。其次,學歷、職稱在兩個模型中估計係數都為正數,但在3500~6000元的檢驗值為0.061,在這個區間內不是很顯著,在低收入區間比較顯著。從參數Exp(B)值來看,學歷為碩士的值為23.600,表明學歷為碩士的高校教師為低等收入的概率是學歷為博士的高校教師的23.6倍,這說明在高校比較看重學歷,學歷為碩士的教師與學歷為博士的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比較大。學歷為博士的教師收入3500元以內概率較小。而從職稱上分析,Exp(B)的值分別為8.16和9.65,講師、副教授屬於這類的概率是教授的8.16和9.65倍。這反映了教授基本不可能處於3500元這個區級內,而在3500~6000元這個收入區間,Exp(B)值分別為6.78和0.77,這表明副教授、教授之間在這個收入區間數量差別不大,教授甚至比副教授有更高的概率出現在這個區間。從樣本描述性分析結果來看,講師和教授、副教授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教授在低等收入的概率比較小,在中等、高等收入上與副教授無異。從結果上分析,形成原因主要是大學的教授數量相對較少,而副教授數量較多。一些教授由於年齡較高,科研精力下降,科研論文數量減少。而一些副教授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支撐、更好的發展,科研教學等活動比較積極。

2.分析工作院校對收入的影響時,發現省屬院校與211高校之間的收入水平的影響十分顯著,一些地方性的三本學校沒有通過檢驗。雖然三本類院校的老師科研經費、科研水平與省屬高校或是211類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由於三本類大學的學費高,相應的學校收入多,所以教師基本工資收入狀況良好。由表6分析,工作院校=2(省屬高校)在兩個收入區間內的估計係數均為正數,且Exp(B)值分別為6.664和7.871,表明省屬高校的教師收入為中低收入的概率發生明顯高於211類高校教師。學校之間的差距對教師收入也有較大的影響。在行政崗位上,行政崗位=1(普通教師)這行中Exp(B)的值分別為13.400和5.795,說明普通教師為中低收入的概率是一些校院領導的13.4和5.795倍,而行政崗位=2(系領導)的Exp(B),說明院校級領導比一般領導的收入略高,但層次不明顯,說明行政職位在高校教師收入中佔據了很大的部分。一些校級領導額定的基本工資比普通教師高,但院領導、系領導之間的差距不明顯。在院校擔任領導的教師資歷較深,多是所在領域的科研教學的帶頭人,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而高校的行政等級劃分相對成熟,較高等級的教師工資收入相對較高。

表6 收入影響因素的多維LOGIT模型估計結果

註:the reference category is:6000以上。

3.研究成果對高校教師的收入影響不明顯。其中,研究成果=3(第三檔)這一欄沒有通過檢驗,研究成果=1(第一檔)的Exp(B)值為11.12和12.34,說明研究成果相對低的教師有更大的概率是中低收入,但在研究成果的分層現象卻不明顯,第二檔和第一檔之間的差距不大,第三檔沒有通過檢驗,說明研究成果作為單獨變量對工資收入的影響不明顯。不同大學、不同學科科研成果之間很難定量衡量,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不可否認,科研能力是影響教師收入的因素之一,但用它衡量額定工資時,科研差距帶來的收入差距不明顯。這可能是科研能力指標很難量化,不同教師對第一檔、第二檔等掌握不太一樣。而且,教師的科研成果會給教師更多工資外的收入,行政職務較高的教授忙於行政,科研成果數量有所下降,而那些沒有行政工作的教師科研成果相對更為突出。

三、結論及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結論:一是高校教師工資收入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二是年齡、工齡差異對高校教師收入水平的高低影響效果顯著,年輕教師平均收入遠低於老教師;三是學歷和職稱對收入起著較大影響,高學歷、教授頭銜的教師往往有著更高的收入;四是三本院校的收入高低不均衡,省屬高校教師的收入低於211類高校教師,院校領導收入明顯高於普通教師;五是教師科研成果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科研成果因素對工資影響不明顯。

結合以上分析結果和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對高校教師薪酬的認識,加大教育投入

高等教育對GDP做了巨大貢獻,但大部分高校教師收入仍然偏低。高校應爭取社會的各種捐贈和投資,提高投融資能力,多渠道增加教育經費。關鍵在於政府和全社會提高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師勞動要充分理解與肯定,努力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

(二)提拔培養年輕教師,提高年輕教師的工資水平

在高校,40歲以下的教師的比例佔一半左右,這類教師往往職稱較低,也沒有行政職務,收入明顯偏低。很多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收入甚至不到個稅起徵點3500元。因此,高校應提高青年教師的收入,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基礎工資,多給予年輕教師提拔和鍛鍊的機會,切實解決青年教師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徹底改革教師職稱評定製度,降低學歷對工資的影響

當前大學職稱評定混亂,講師、副教授、教授之間的收入等級差距明顯。職稱並不能真正反映教師的能力、態度。應建立完善合理的職稱評定製度,適當考慮教師教學中的表現,不能僅僅依據論文數量,讓工資收入的制定有據可循。當今大學的教師,幾乎人人都是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後。但是,高學歷的教師不等於高的教學質量、好的教學態度,因此,學歷不應該是收入區分的標準。

(四)重視教師教學質量,提高課時費

數據表明,教師的業績對於教師的工資收入影響不大,同樣課時量對工資收入的影響也可以忽略。由此推算,在教師的收入中固定收入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業績、課時的提成所佔的比例較小。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教師不重視本科生的教學,對學生的作業、上課漠然以對。高校學風浮躁,學生覺得教師不負責任,在大學裡學不到知識。因此,必須制定完善的業績考評程序,加大對業績好的教師的獎勵,讓教師把重心放到教學上。同時,提高課時費,有針對性地提高一些教學工作量大的教師尤其是基礎學科教師的收入。

(五)加大對省屬高校的投入

211高校受到國家支持較多,浙江只有浙江大學是211高校,經費充裕。而三本院校學費遠高於公辦大學,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本科生一學年的學費為18000元,而浙江工業大學這類的省屬高校一學年的學費為6800元。浙江省屬高校數目相對較多,導致多所省屬高校不得不競爭較少的教育經費。省屬高校經費少,就壓低教師工資節約成本。浙江省作為經濟強省,在打造文化強省中,應該提高省屬高校的經費,提高教師工資。

參考文獻

[1]蘭星天,張士雲,胡焱.安徽省農民工收入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學,2011,(4).

[2]邢志傑.影響高校教師崗位津貼收入分配的因素[J].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2005,(6).

[3]林建民.關於高校工資結構及工資關係的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2).

[4]李世光.高校員工工資收入的決定因素分析[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5).

[5]陳樂一,武劍.中國高校教師合理收入的測定及理論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0,(7).

[6]閆伍夫.高校教師工資構成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0).

[7]王勇明,付鵬,郭堅華.高校教師薪酬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析[J].高教探索,2008,(3).

[8]肖衛東.高校薪酬設計與優化研究田[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7,(1).

【基金項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2YJC790037)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Y6110432)資助。

【作者簡介】石丹、李濤,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的重視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上升,高校教師工資收入已經有了明顯增加,大學教師日益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高收入職業。在公眾眼中,似乎高校教師已步入了白領階層。但是,由於高校教師的個體特徵、工作內容、工作成果等不同,因此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也呈現出差距。比如,閆伍夫的研究表明,高校的自身特點和教師的工作內容是決定收入水平的重要變量。高明和米曉晶的研究顯示,職務和職稱是造成高校教師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胡敏採用虛擬變量的形式對工資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擬合線性回歸模型及對其參數和整體方程的檢驗,結果表明職務和工齡對高校教師工作的收入影響比較顯著。

而教師的基本工資收入不高也就導致部分教師為了生計不得不創收,去校外接課,導致學術功利化以及教師對教學任務的淡漠、對本科生教學的不重視。因此,本文運用樣本描述性分析和多維LOGIT模型回歸相結合的方法,從性別、學歷、職稱、研究領域、工作單位、工齡、行政崗位、課時、科研成果、教學成果等方面來分析影響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的因素。變量的選取參考當前國內外對教師工資研究所採用的變量並簡化分類,看哪些因素對教師工資收入帶來顯著影響,提出了增加高校教師收入的建議。

(責任編輯:夏明芳)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工資幾何? 且從收入組成部分算起
    筆者以為,粗暴的斥責和無理的謾罵都無濟於事,親身經歷的調查了解,冷靜客觀的理性分析,才是我們解開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一把最有效的鑰匙。  在分析「高校教師工資收入」這一命題時,我們必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是「高校」,我們在此選擇通行的說法,即從事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學校,包括部屬重點院校、省屬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等。
  • 重磅推薦: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真相大揭秘
    此言一出,立即在網絡上掀起一場口水大仗,一部分人認為言之有理,中國高校現行的工資制度確有改革的必要,一部分則冷嘲熱諷,說高校教師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階層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已經不算低了,甚至算得上是高收入階層。那麼,對於近百萬中國高校教師來說,他們的收入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 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懸殊 專家建議統一工資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婷婷) 今天上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高校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指出,高校教師工資低於公務員工資且收入差距明顯。大學教授中收入最高的10%與收入最低的10%,收入差距達到5.9倍,副教授中這一差距為4.5倍。
  • 高校教師工資外收入納稅籌劃操作,李芳芳
    高校教師工資外收入納稅籌劃操作李芳芳(湖北師範學院 財務處,湖北 黃石 435002)【摘 要】本文從維護教師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主要對教師工資外收入進行納稅籌劃分析,包括勞務報酬所得籌劃、稿酬所得納稅籌劃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納稅籌劃三大方面,以達到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內有效地規避稅收風險
  • 烏魯木齊高校博士學位教師心理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烏魯木齊高校博士學位教師心理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曹江勇1,魏晶晶2(新疆醫科大學1人事處,2公共衛生學院,烏魯木齊 830011)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博士學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改善和提高該類人群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
  • 普通高校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工作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調查分析其職業認同感,包括被調查者對家庭環境的滿意程度,對人際交往關係的滿意程度和工作收入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工作收入對其主觀幸福感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並在不同的子維度中呈現不同程度的相關係數。
  • 高校教師工資確實不高,但收入增加卻是可能的
    高校教師,一直是被人們看好的職業。在人們看來,高校教師是有其社會定位、受人敬仰的職業。但是,對於高校教師工資不高的事實,似乎很少有人投予關注的眼光。因為,人們對高校教師的認識只是看到某方面或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更多領域的內容。
  • 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激勵——基於「全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實證研究
    大量研究是以企事業知識型員工為分析對象, 探討薪酬 (工資/收入) 對員工的激勵作用以及薪酬水平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將「知識型員工」定義為「掌握和運用符號與概念, 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1], 高校教師符合德魯克對知識型員工的定義。高校很大程度上屬於知識生產型組織。
  • 學生成績對教師工資的影響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71603096);華中師範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 (CCNU14Z2011)。致謝:作者感謝季洋和孫丹的優秀助研工作;感謝錢佳博士對本文的建設性意見以及關於森指數數學算法的貢獻;感謝兩位匿名審稿人的寶貴建議。文責自負。
  • 觀點 | 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實習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及其對策
    本文以全國30所高校的工科學生為對象開展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482份。通過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性分析,研究了我國工科專業實習現狀、工科專業實習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基於此,針對關鍵影響因素,探究優化實習過程的教育機制,提出了「五個一」管理對策,以期提升工科專業的實習效果。
  • 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 教師收入分四部分
    前天(11日),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高校收入分配製度面臨改革,今後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具體的文件正在制定當中。  據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視員謝志敏介紹,今年,國家將實施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事業單位將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該掙多少錢—新聞—科學網
    ,該文呼應了前一段在國內網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於談錢也是傳統。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日漸消失。
  • 名校畢業生從教熱背後——新入職教師渠道多元化的內外影響因素網絡問卷調查及分析
    為了解這一社會現象,我們設計了網絡問卷調查,主要從最近5年入職新教師,選擇從事教育行業的內外條件入手,對其影響力度進行區分:0分代表無影響,1分至10分代表影響的程度強弱,通過影響程度的平均得分以及無影響因素和最強影響因素的選擇以及佔比,以試圖分析當下教師來源渠道拓寬背後的多方面因素。本次調查採取網絡問卷,一共收集到298位教師的問卷回復。
  • 財政收入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二)
    下面進入第二篇,數據探索分析~ 分析方法與過程眾多學者已經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但是他們大多先建立財政收入與各待定的影響因素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用最小二乘估計方法來估計回歸模型的係數
  • 第0567 號 省屬高校教師工資待遇該提高了
    近年來,每當統計部門公布工資數據時,安徽省省屬高校充滿一片「被增長」聲,看樣子2010年也不例外.省屬高校教師低工資待遇問題已成為社會焦點和熱點之一,成為制約我省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瓶頸之一,成為阻礙我省社會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路障之一,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
  • 貴州省2018年高校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結果出爐!
    貴州省高校教師系列評審通過人員名單(1068人)省屬王玉茜 羅 軍 嚴 偉 楊 波 鄧國民 張 豔楊碧仙 譚阜實副教授(14人)曹 森 杜 斌 張子硯 胡 浩 郭 鵬 王 曄 楊 丹
  • 想去高校工作?(六)你必須了解的教師系列4——教師工資幾何?
    高校教師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照顧老人、撫養小孩,也有房貸車貸,這些都需要領取工資才能生存。近些年,網上總會出現關於高校教師工資這樣那樣的討論。一部分觀點認為,高校教師收入很高,假期很多,「工」不配「薪」,一部分認為,大學老師都在外面撈錢,隨便忽悠一下,年入百萬不是夢,還有一部分來自高校教師的聲音,認為大學老師收入並不算高。
  • 教師工資不能都高於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
    浙江金華多地教師隊伍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嚴格落實了「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這一規定。甚至不少地方義務教育教師年終獎超過了9萬元,平均工資收入已高於公務員。此事,在網絡引發關注,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贊同。
  • 教師收入高不高:三線小城,高級職稱,教齡31年,工資4200
    教師的工資收入有時候像個謎:有人覺得教師收入很高,待遇好,各種假期、福利,覺得教師是個非常不錯的職業,滿眼流露出的都是羨慕嫉妒恨;有人覺得教師收入很低,在這個物價飛漲、特別是房價沖天的時代,教師簡直就是清貧的代名詞,教師職業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