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兩份徽州文書中的晚明歷史

2020-12-23 澎湃新聞

徽州遺存有目前所知國內為數最多的民間文書,目前已發現的總量就多達一百萬件(冊),這些文書構成了南宋以來中國史(特別是明清史)研究的史料寶庫。其中,反映土地關係的契約文書可謂汗牛充棟,以至於迄今仍有一些學者誤以為徽州文書就是一批斷爛朝報式的契約散件。而在事實上,徽州文書不僅種類繁多,其他區域的民間文獻難以望其項背,而且,即使是狹義的「文書」——契約,反映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多彩。譬如,數年前我在歙縣綿潭的田野調查中,就曾拍攝到汪啟淑的數份契約,這些文書,生動地反映了盛清時代這位江南著名藏書家在松江一帶的鹽業經營實態,為傳世的其他史料所未逮,彌足珍貴。(具體研究詳見《學術月刊》2019年第1期)

在我看來,徽州文書中有不少反映土地關係之外的其他契約,有的因其關涉到明清時代跨區域重大的歷史事件,尤其值得特別關注。此前,筆者翻閱《安徽師範大學館藏徽州文書》(周向華編,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讀到其中的兩份契約散件,頗感興味盎然。

(一)

一份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七月初三日的《礦稅票》:

休寧縣為徵收礦稅銀兩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驗,詳議本府包採銀兩緣由,奉此,遵經照則派數,示諭上納去後。今據本縣五都四圖鄭莫上納三十年分礦稅銀玖兩捌錢陸分陸釐六毫六絲O忽四微,合行給票渺付照,其銀眼同驗兌足色,包封投櫃。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併究治不恕,須至票者。

礦字五十八號。

萬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給

都 圖裡長等經收 銀匠

1602年《礦稅票》,安徽師範大學收藏這是迄今所知極為稀見的一張礦稅票,也與晚明的一段歷史息息相關。萬曆年間,因內府開支龐大,外帑空虛,加以數度用兵,致使國家財政竭蹶困窘。為此,貪財好貨的明神宗朱翊鈞,遂自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起陸續派遣宦官,分赴全國各地開礦徵稅。據明史專家王天有教授等的統計,自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597—1606年),礦稅太監向內庫進奉的金銀數量高達五百餘萬兩,這些進奉雖然少於農業稅、鹽稅,但卻遠遠大於關稅和商稅的數量,額數頗為可觀。而在徵收過程中,由於礦監稅使系由皇帝直接委派,完全不受各級官員的監督。這些太監以欽差自居,他們口含天憲,飛揚跋扈,在礦稅徵收過程中貪贓枉法,中飽私囊。此一倒行逆施的政策與舉措,使得工商業凋敝,民不聊生,以致全國各地激變屢起,大規模的市民抗爭此起彼伏。

礦稅之興,據說源自徽人程守訓的動議。對此,明人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記載:

礦稅流毒,宇內已無尺寸淨地,而淮、徐之陳增為甚。增名下參隨程守訓者,徽人也,首建礦稅之議。自京師從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認為侄婿。又不屑與諸參隨為伍,自納銀助大工,特授中書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驕恣,署其銜曰「欽差總理山東、直隸礦稅事務兼查工餉」,以示不復服屬內監。旋於徽州起大第,建牌坊,揭黃旗於黃竿,曰「帝心簡在」。又扁其堂為「鹹有一德」。

從相關史料來看,程守訓系來自徽州的揚州鹽商,其人於囊豐篋盈之餘別尋蹊徑,一心攀附權貴。他從廣陵前往北京,四出行賄請託,終於投到太監陳增門下,借著陳氏的門路挾策幹時,向萬曆皇帝上奏,建議設立礦監稅使以搜刮民財。對於他的提議,貪婪成性的明神宗大喜過望,遂令立即付諸實施。於是,大批太監被委派為礦監稅使,前赴各地課斂誅求。陳增就被委以美差,出任山東、直隸一帶的礦監稅使;而程守訓則因上書有功,當上了陳增的參隨。明末清初著名小說《檮杌閒評》(亦名《明珠緣》)中,有一回目叫《程中書湖廣清礦稅,馮參政漢水溺群奸》。在小說中,那位「程中書」被說成是山西大同府人程士宏,「乃司禮監掌朝田太監的外甥」,故事的發生場景也被置換到了長江中遊的湖廣一帶。這些,當然都是小說家言的移花接木。不過,就其基本情節來看,小說描繪的就是徽人程守訓的故事。

根據沈德符的講述:當時,山東益都知縣吳宗堯,上疏彈劾陳增貪橫,主張應當裁撤礦使。而程守訓則攻訐吳宗堯「多贓巨萬,潛寄徽商吳朝奉家」。對此,明神宗顯然站在陳增、程守訓一方,他依據奏疏,下令嚴行追查。根據數年前安徽省歙縣編纂的《北岸村志》,吳宗堯為徽州府歙縣北岸村人,與吳朝奉同宗,宗族中許多人都在江淮一帶經商。也正因為如此,各地的不少徽商都被指為「宗堯寄贓之家」,一定要被索取重賂方得開釋。程守訓等人藉機有意識地擴大事端,大肆誣陷富商巨室收藏違禁珍寶,動輒將其抄家充公,致使不少富豪因此而破產,甚至辱身喪命。

明神宗派出的礦監,是以監督開礦為名監收礦稅。但這些礦監稅使所到之處,紛紛糾集地方無賴橫徵暴斂,實際上幹的卻是伐冢毀屋、吸髓飲血之勾當。顧名思義,礦稅本應是開礦所得,但在地方的實際運作中,有無礦產並不重要,擬徵的礦稅有不少是強令富戶承包,不足之數則由官員常俸或地方財政抵充。根據方志記載,婺源濟溪人遊漢龍為萬曆戊戌(1598年)進士,他在章邱縣(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當知縣,「時朝廷方事採榷,貂璫四出,民不勝擾。而陳增至山東為尤橫,縣令少失意,立致逮系。漢龍獨能斡旋其間,因得盡去。諸礦稅官歲定額千金,辦以常俸,不復煩民」。(道光《徽州府志·人物誌·宦業》)這段記載是說,章邱縣令遊漢龍八面玲瓏,善於與權宦周旋,他又以個人俸祿抵交定額礦稅,此外不再煩擾百姓。至於徽州的礦稅,以往似乎少有史料可以一探究竟,這裡只能做一些初步的分析。揆諸實際,休寧縣境內雖多綿亙起伏的遠阜遙嶺,但卻殊少礦產之記載。從明清時代編纂的數部方志來看,休寧當地的物產主要包括墨、茶、紙、杉、漆、桐油、諸藥、薴麻、蕨粉、葛粉、臘肉、馬蹄鱉和牛尾狸等,但並未提及僻壤曠野中有任何礦產。對於礦稅在地方上的徵收實態,亦無確切的史料記載。而這份《礦稅票》,則是礦稅徵收高峰時期的文書實物,極其罕見。箇中提及休寧五都四圖一位叫鄭莫的人所繳之礦稅銀,文末還列有「銀匠」二字,雖然其上並沒有填入銀匠的姓名,但在「包封投櫃」的現場,顯然應有銀匠為之「驗兌足色」。另外,文書提及「本府包採銀兩」、「照則派數」以及「都 圖裡長等經收」,並將該份《礦稅票》列為「礦字五十八號」,對照前揭遊漢龍的事跡來看,休寧縣乃至整個徽州府的做法,應當也是設立固定的稅額,再經由都圖裡甲讓各戶分攤繳納。

(二)

萬曆之後是短命的泰昌。明光宗即位後,即下詔撤回稅使。不過,「泰昌」年號僅存在五個月,之後便進入了天啟元年(1621年)。礦稅問題剛剛消歇,而「三餉」加派卻又如火如荼。在安徽師範大學所藏的契約文書中,另有一份《明天啟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祁門縣會議遼餉等事帖》,就與此一歷史事件相關:

直隸徽州府祁門縣為欽奉明旨,廣集廷臣會議遼餉等事。奉本府信牌,蒙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易憲牌,內開:「備仰細查閒曠官地、夾插民房、壅淤地河,密邇民業,無益於官,有便於民者,從公估值,給帖輸價」,等因。奉此,已經出示曉諭。查得東都土名梅木源口,有閒曠官地貳分肆釐柒毫伍絲,隨據東都二圖儒學生員李廷芳,呈以本都五保麟【鱗】冊收字玖百陸拾壹號,土名梅木源口申明亭官地貳分肆釐柒毫伍絲,一向荒閒,堆積砂礫,呈乞公估時值,準輸銀價,給賜帖文,開荒承業,等情。據此,似合就行。為此,除外合行給帖,即將前項土名梅木源口申明亭貳分肆釐柒毫伍絲,公估時值價銀五兩整,即令承業……(引者按:此處因文書原件摺疊,無從識讀。)地聽承業人永遠管業,仍將地稅開載黃冊正收,入戶供差,毋許勢豪混佔,須至帖者。

右帖給本告李廷芳,準此。

天啟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給

祁門縣籌措遼餉等事帖,安徽師範大學收藏明末的「遼餉」與「練餉」「剿餉」合稱為「三餉」,一般認為,三餉加派始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此前兩年,東北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建元「天命」。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攻明,陷撫順,克清河,震動京師,大明王朝從此進入國勢阽危的多事之秋。此後,度支告乏,需餉孔殷,更成了帝國景迫桑榆之常態。為了應對遼東危局,點金乏術的明廷想到了開徵遼餉(又稱「新餉」)。及至天啟年間,「遼餉」還徵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明朝政府決定進一步開源籌款。在地方上,官方將目光投向那些「閒曠官地、夾插民房、壅淤地河」,希望讓這些閒置的官地派上用場,以便增加財政收入。上揭文書說的就是——徽州府祁門縣東都梅木源口有申明亭官地,一向荒閒,堆積砂礫。為此,儒學生員李廷芳要求公估時值,由自己負責承領。此一文書頗有值得推敲之處。首先,文書所擬的標題似乎並不妥當,因為「欽奉明旨,廣集廷臣會議遼餉等事」是指祁門縣在執行中央廷臣會議討論遼餉的決議,故不當作「祁門縣會議遼餉等事帖」,或可作「祁門縣籌措遼餉等事帖」。其次,明初為了便於裡甲老人處理地方事務,曾於洪武年間規定:「天下邑裡皆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惡則書於此,以示勸懲。凡戶婚、田土、鬥毆常事,裡老於此剖決。」(《宣宗實錄》卷86)可見,明初以來的申明亭和旌善亭是地方裡老勸諭和裁判鄉閭事務之場所。所謂申明亭,簡單地說也就是「申明大義」之處。根據當時的規定,凡境內民人有犯,書其過,各榜於亭上,使人知懲戒。

徽州現存的申明亭,婺源李坑從歷史文獻及現存的建築實物來看,申明亭一般是位於村口的中心位置。乾隆婺源《上溪源志》抄本記載:「□□□□□□□民間清丈,每都擇大族人煙稠處,空出官地□□□□□□□二亭,通都有幹風化不法之事,悉憑鄉約老□□□□□處斷,或有善行、節烈,人公舉,給牌扁【匾】揚之。」這一段記載雖多蟲蛀漶漫,但從殘存的文字來看,追溯的顯然就是明初的歷史。不過,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裡甲制度的變化,圍繞著申明亭、旌善亭的鄉裡教化亦漸成具文,而與之相關的官地糾紛則屢見為鮮。我手頭有一冊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歙縣南鄉三十六都五圖方氏圍繞著旌善、申明亭基的訴訟案卷,其中提及:卅六都五圖裡排方以津、方信義、方翕和等呈訴保存國制、燭剿豪謀事。國朝太祖創製化民,本都五圖共建旌善、申明二亭,計地一百二十步,坐落方興祥屋旁,國冊昭證。近因新丈,奸豪方標德、方道德、方時聘等垂涎官地在旁,無人經理,乘權弓手,弊僉謀佔,近造房屋,僅存路地一十一步,指抵亭基,掩目塞口。府志明載旌善、申明二亭,概縣六十所,地俱百步有零,豪指門首十一步為是,則與原額大異,新僉弊佔可知……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歙縣南鄉三十六都五圖方氏訴訟案卷抄本,王振忠收藏這冊文書抄本,稍早於前引《礦稅票》和籌措遼餉等事帖的年代。可見,旌善、申明亭附近的官地一向就為村內「奸豪」所覬覦。而在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殫思竭慮增加收入的背景下,民間社會中的一些人也就乘此時勢異變,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權益。李廷芳的身份為儒學生員,他很可能早就覬覦申明亭官地,故藉此機會,希望上納銀兩,取得此處的所有權。(三)

以往有關礦稅與遼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正史、實錄、政典、文集等史料加以鉤稽史實,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國賦盈縮和地方休戚,而徽州文書散件所述雖似流光碎影,卻讓人看到了民間社會對於國家政策的諸多應對。在透過各類文獻綴合出的整體圖像中,我們除了看到專制君主的敗廢荒嬉、弄權閹寺的貪墨橫逆之外,更看到了地方上的各色人等,如何利用國家的風吹草動趨時起舞、希圖分潤,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關於這一點,無論是礦稅的徵收還是遼餉之開徵,都不難看出蛛絲馬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振忠:風雨滄桑屯溪橋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年7月7日上午,歷盡滄桑的屯溪鎮海橋,在濁浪悲嘶中被徹底衝塌。消息傳來,曷勝驚駭!回顧這老大橋的前世今生,不禁扼腕嘆息——2019年10月,鎮海橋剛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僅過半年多,此一承載著屯溪山城數百年歷史記憶,且與20世紀徽州文書之發現有著重要淵源的七孔石橋,其橋體之絕大部分已然珠沉玉碎,盡付洪流。
  • 晚明徽州陽明學思潮
    自「徽國文公倡道」以來,徽州地區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安理學。新安理學是朱子理學的重要分支,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中,新安理學作為地方性哲學流派,在徽州地區佔有主導地位,但是到了明代中後期,心學思潮席捲大地,致使固守理學的徽州地區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時期的徽州是理學與心學相互交鋒的重要陣地,也是晚明心學在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個難攻之地。
  • 王振忠|「朱老五鬧徽州」:歷史劫難的流傳與記憶
    在民間,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訴說的是九十多年前徽州歷史上的流光碎影——1929年4月4日,安徽東至人朱富潤率領一百多人自休寧到屯溪,他們向當地商團要槍未遂而縱火焚燒,將屯溪市鎮精華毀於一旦,這就是民國年間著名的「朱老五火燒屯溪街」事件。關於「朱老五火燒屯溪街」,當年國內的諸多報章皆有報導,大多稱之為荊棘時局中的一次「浩劫」。
  • 晚明藝術品交易中的典故
    「周丹泉造」銘 景德鎮窯嬌黃釉直耳饕餮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就具體用典之處來看,主要見於交易品種中的偽品,「贗鼎」「買王得羊」兩個典故較為常見。長公權奇質錢予家,向留清樾堂中,殆十餘稔矣。一日權奇強力取去,僅償餘二贗鼎。」這裡的「二贗鼎」並無具體清晰描述,可能是器物,也或許是兩幅書畫偽作。不過,李日華明知是「二贗鼎」,也拿陸柬之《蘭亭詩》與之交換,該「二贗鼎」應為贗品中的佳作。
  • 民間文書檔案的歸戶性
    一大凡文書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識而形成的,都會包含一定的信息內容。但文書的產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構成檔案還是另外一回事。中國人雖然有「敬惜紙墨」的傳統,但並非歷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內容的東西都會留存下來。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文書的概念是:歷史上形成的屬於某個「主人」擁有的文字信息載體,在經過了選擇後得以保留,之後不斷累積,構成了檔案。
  • 王振忠:胡適的聖誕詩
    近年我指導的一位博士生,在績溪實地考察期間,曾收集到與胡近仁相關的商業文書,這批文獻,是研究胡近仁家世、生平的新史料,頗具學術價值。從中可見,與胡適一樣,胡近仁也出自商賈世家,甚至其本人也從事商業經營。徽州素有「賈而好儒」的歷史傳統,徽商子弟往往努力將商業資本轉化成文化資本,這使得徽州雖然僻處皖南山鄉,但卻鍾靈毓秀,人才輩出。
  • █ 婺源與徽州的歷史文化淵源
    事先,潘琳會長請我提供以前發表的兩篇談婺源與徽州問題的舊文。本公眾號已發布《三代婺源學人的徽州情結》,今補發寫於2003年的最早一篇(略有刪節)。此二文發表時,正值全國上網熱,僅僅數年內,共約近萬處網頁轉載。有的是截取部分轉發,往往改動了標題;部分轉載頁面沒有標署作者。徽州兄弟縣的幾位名士,也曾引用過拙文中的一些語句。
  • 上海書評︱王振忠:《掃愁帚筆談》刻畫的晚清徽州社會
    關於這一點,書中多次提及家庭糾紛與衝突,特別是婦姑勃谿,極為瑣屑。其中,叔嫂之間的緊張關係尤為突出,實際上折射出作為商賈之鄉的皖南社會生活之實態——徽州是個重商的社會,男子十三四歲以後,絕大多數人都要外出務工經商。在這種背景下,那些留在故土、讀書又屢試不第的成年男子,往往為他人所輕視。而在家庭中,兄弟、叔嫂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也正因為這一原因,潘國順的家庭關係處理得極為糟糕。
  • 徽州鹽商與曾國藩——晚清鹽政史的重要一頁
    自此迄至,收集、整理和研究徽州文書,也就成了個人學術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陸續收集的民間文書中,有不少與鹽業相關的珍貴史料。 此次為了完成拙著的修訂,除了重新梳理學術史之外,我還系統翻檢了近十數年來自己在皖南收集的商業文書。
  • 「徽州朝奉」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除了徽州首縣外,黟縣喪葬中,女兒哭父親為「老朝奉爹」、伯公是「老朝奉伯公」、叔公為「老朝奉叔公」,而妹哭哥則作「老朝奉哥」。至於徽州人何時稱自己為「朝奉」,俞正燮指出,因徽州多唐宋舊族,「朝奉」「孺人」當是唐宋時語。他所引用的方回《桐江集》有「村老呼予老朝奉」者詩,可見至少宋時已有此種稱呼。
  • 【理論天地】晚明書法中的「現代性」
    1 晚明以前的主流社會思想,大多有意無意地維護著既有精神秩序,而較少對其合理性展開反思。而這既有精神秩序的維護與受益者,顯然便是統治者。《孟子·盡心篇》中曾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語,這句話是先秦時代思想者對諸如「霸道」之類的統治秩序提出的反抗與批判。在明太祖專制集權統治下,這一段竟被朱元璋刪去。有明一代政治黑暗,宰相制度的廢除強化了君主獨裁的運行機制。
  • 王振忠:《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國人
    不過,透過這一故事人們看到更為重要的一點則在於——撇開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不論,人之處世行事,功名利祿之誘惑,利害得失之權衡,身後聲名之定評,有時都只在須臾一念之間。只有當事者攬鏡自視,才最能窺見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而作為歷史看客,傳世文獻所提供給我們這些旁觀者的資料實在是相當有限。
  • 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徽州諸儒或「皈依紫陽」,或「心儀良知」,皆存有傳承儒家禮儀的職責和焦慮,也有對新社會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訴求。然而,他們的著作大多缺乏紮實的文獻考證與闡釋,在禮學文本的傳承和思想理念的建構上並無多少發明,多是撮抄、節錄或沿襲宋元舊說而已,故《明儒學案》中出現的徽州學者乏善可陳。
  • 湛若水在徽州的講學活動及其與祁門謝氏家族的交往——以新發現的祁門謝氏家族與湛若水交往文書為中心
    考察新發現的祁門謝氏家族與湛若水交往的文書,可以發現:在徽州官府極力維護程朱理學思想的同時,王、湛心學卻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並日益深入人心。[關鍵詞]明代 湛若水 心學 徽州 祁門謝氏家族可以說,祁門謝氏家族是明代徽州最傾心於湛若水心學思想學習和傳播的學者群體之一。囿於史料的匱乏,學界儘管對湛若水在徽州的講學活動以及甘泉學派對徽州社會的影響略有研究,但很不深入和系統。慶幸的是,筆者在整理近年來新發現的350件祁門謝氏家族文書時,驚喜地發現其中6件系明代祁門謝氏家族成員與湛若水交往的文書。
  • 為民間歷史文獻的整理提供一個理論探索的範例
    以存世數量而論,根據本書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徽州文書總量有115萬餘件。其中,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徽州文書收藏數量甚巨,僅至2011年即已超過10萬件,其後陸續購藏,至今近40萬件,總頁數或超過100萬頁,佔徽州文書總量的34%左右,超過三分之一。因此,中山大學圖書館的近40萬件徽州文書是世界範圍內密集度最高的徽州文書專藏。
  • 石晶地板(SPC)將爆發、增長、迭代|浙江天振王振忠專訪
    提到浙江安吉,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電影《臥虎藏龍》中漫山竹海,青蔥靈動。因豐富的竹木資源,安吉誕生了不少竹木製品企業。浙江天振竹木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從2003年起,天振竹木以生產竹地板為主,到如今發展成以生產、研發、銷售竹地板、竹塑複合地板(WPC)、塑晶地板(PVC)、石晶地板(SPC)的專業生產企業。
  • 徽州在哪裡?
    」並保留自唐代以來「一府六縣」的格局▼一府六縣,也有人認為徽州的命名來源於徽嶺或「美善」之意,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至此「徽州」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一段長達790年的傳奇才剛剛開啟II 出路
  • 晚明開放意識的萌動
    沈堯中稱:「先儒皆以陽城為地中,此日晷所照之中,非天地之中也。」王英明直言「地中」「乃中國之中,非天地之中。」熊明遇所繪中文世界地圖即以大西洋為中心,而不以中國為中心。 古代中國人還認為,天下即中國,中國即天下,中國疆域幾乎與世界同大,所有域外之地合在一起不當中國一大郡。但在了解利瑪竇世界地圖和艾儒略《職方外紀》後,一部分晚明士人開始感受到中國疆土其實僅佔世界很小一部分。
  • 兩份決定逮捕文書破解追訴時效
    但是案發當年檢察官在一場討論中作出的一個決定,讓二人無法僥倖。8月28日,經浙江省紹興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紹興市中級法院依法以犯故意殺人罪,一審判處裘春洪無期徒刑,裘國洪有期徒刑11年。該案的檔案中並沒有當時對裘國洪、裘春洪二人的立案文書。而此時距離案發已二十餘年,是否意味著無法對二人進行追訴?   不過,當檢察官仔細審閱案卷材料時發現了突破口,兩份決定逮捕文書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 從「理」到「禮」——明清徽州禮學譜系的歷史演進
    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後禮學發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變與歷史演進。徽州諸儒或「皈依紫陽」,或「心儀良知」,皆存有傳承儒家禮儀的職責和焦慮,也有對新社會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訴求。然而,他們的著作大多缺乏紮實的文獻考證與闡釋,在禮學文本的傳承和思想理念的建構上並無多少發明,多是撮抄、節錄或沿襲宋元舊說而已,故《明儒學案》中出現的徽州學者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