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
導讀:相關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普遍有自理能力缺失、勞動意識薄弱的問題。而美國小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平均72分鐘,韓國平均每天42分鐘。也有家長表示,孩子平時的學習任務較多,根本沒有做家務的時間。
中國小學生每天勞動12分鐘,看看中美家庭孩子的家務清單
我們或許經歷過這樣的教育,孩子,你只要把學習成績提上去,家裡的什麼事都不用你操心!當時,幾乎所有家長都認同的一個口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了!」造成了孩子不願意做家務,也讓孩子做家務的家教氛圍,現在家長也挺聰明,開始甩鍋了,這樣的教育發現,孩子好吃懶做,勞動意識薄弱,孩子不願意參與勞動,想不勞而獲,想當網紅,想一夜成名。可馨育兒說,當一個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被培養出來後,自主能力太差,老師又不敢批評,家庭又是孤兒教育。
也有人,對上面的數據產生懷疑,美國小學生每天勞動75分鐘,他們都幹什麼呢?美國的自動化程度高,普通家庭的飲食一直都很簡單,根本無需經常長時間做飯菜。清潔地面有清潔地面機器人與吸塵器。而美國對兒童的法律保護,一般要求很多工作不允許兒童去做。美國小學生平均75分鐘類似運動,運動和勞動能是一回事嗎?而中國小孩在做作業。
我們一起看看美國家庭孩子的家務清單: 9-24個月,自己扔尿布; 2-3歲,扔垃圾,整理玩具; 3-4歲,自己刷牙,澆花,餵寵物; 4-5歲,鋪床,擺餐具; 5-6歲,擦桌子,收拾房間; 6-7歲,洗碗盤,獨自打找房間; 7-12歲,做簡單的飯菜,清理衛生間,會使用洗衣機; 13歲後,換燈泡,擦玻璃,清理冰箱,爐臺,烤箱,做飯,修理草坪……
想想我們小時候在幹什麼家務?放牛、害草、去河裡撈菜,回來剁碎餵鴨子,玉米間苗、扒捧子,拾棉花、刨花生、霍地時沒法扶犁頭就在前面牽牛,壓水井壓水,半桶半桶的往屋裡水缸裡倒,給菜地澆水,捆白菜,洗衣服,掃地那算活兒嗎?最煩的三件事便是,害豬草、摘花生、摘棉花。一彎腰、一蹲就是一響午,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的。但沒辦法。
我們再看看中國家庭孩子的家務清單: 9-24個月,認字; 2-3歲,背唐詩; 3-4歲,參加各種藝術才能培訓; 4-5歲,參加多種藝術才能培訓; 5-6歲,參加各種藝術才能培訓; 6-7歲,忙於學習、作業、藝術培訓; 7-12歲,忙於培訓、學習、作業; 13歲後,忙於學習、作業、奧數、藝術培訓……
有位女性的老公曾說,美國人不如我們勤奮能吃苦。但是,很多美國人工作真的很賣力氣,很勤奮,很能吃苦。大冬天,四點起床,從早到晚打三份工大有人在。中國人比美國人牛的,不是吃苦能力,是受委屈能力。什麼奇葩事,不公平事兒,都能忍,這才是我們最強的地方。
提倡勞動和歧視勞動
我們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歧視鏈,吃苦的體力勞動行業,始終都會被家長或觀者或外表體面光鮮的從業人員所瞧不起!他們本能的認為外表越是體面的光鮮的行業就是高端、有錢,甚至是人中龍鳳的代表!我們看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例子。
幾位農民工下班後乘坐公交車返回,而乘務員不樂意了,嫌其髒,不予坐,稱單位規定不讓這麼髒的人乘車。書上說,人不分貴賤,而實際上呢?他們是怎麼做的呢?我們很多來自農村的人,或出生在城市的人,往上數三代,哪個不是農民出身,這規定太奇葩,太歧視,而且還是一個公共運輸運輸單位,雖然他們身上髒,那是在為整個城市做貢獻,他們的內心是乾淨清轍的。這些的例子還有很多,農民工坐在車子地面上怕弄髒座椅的;有乘客霸道拒絕農民工坐車的;一件事情盡顯人間醜惡。
社會就如同一枚硬幣,正面讓孩子們加強勞動,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反面卻勞動者受到歧視,幹著最髒、最累的工作,拿的工資甚至比衣著光鮮、體面的人都高,卻難以爭取到體面的公平。
勞動教育的本質
哈佛大學曾有學者調查研究顯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在他們成年後的就業比例為15:1,犯罪比例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患心理疾病的機率也較低。
其實不管是中國的小學生,還是美國的小學生,他們每天勞動的時間長短都是不問題的本身,生而為生,從小要理解勞動的意義,做一些能力承受範圍內的家務活。培養把尊重勞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品質,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是父母教育的重中之重。
總之,美國也好,韓國也罷,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僅能拿來參考,無論貧窮富貴,請不要溺愛孩子,讓他們學會承擔!如果是家裡有老人溺愛孩子,一定要講明道理,保持一致的育兒風格。細想一下,如果孩子培養不出來,等你老了,誰來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