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人對為什麼人類需要睡覺感到好奇,後面更是有很多學者專家為此進行了研究,比如比較殘忍的睡眠剝奪實驗,這個實驗的參與者是兩隻老鼠,一隻老鼠可以自由地進行睡眠,而另一隻老鼠則會在實驗的強制要求下無法進行睡眠,最後的結果是那隻睡眠少的老鼠不僅吃得多導致體重越來越重,代謝平衡也被打亂致使最後無法存活,相反,那隻自由睡眠的老鼠則安然無恙。
事實上不止很多的實驗可以證明睡眠對動物、人類的重要性,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覺出來,只要睡眠不足,輕則無精打採,重則還要到醫院看病吃藥,所以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重視睡眠的,但是對於要帶孩子的父母來說想要做到還真沒這麼簡單。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她也不知道孩子哪來那麼多精力,每天雷打不動的非要鬧騰到十一二點才肯睡覺,小小年紀卻已經是「夜貓子」一隻,這樣的生活一久不僅我朋友早起上班特別痛苦,就連孩子也愛賴床,所以她最近正四處「取經」,看有沒有辦法讓自家的「夜貓子」養成正常的作息規律。
第一,調整作息、固定流程,形成可依賴的生物鐘
除了因為孩子本身精力就比較旺盛從而使得他們晚上不願睡覺之外,他們睡覺之前的作息規律不正確也是一大原因。
成人會有疲憊感是因為白天他們除了要花腦力、體力去工作之外,還要花時間和經歷去照顧孩子、做家務,這麼多事情一個流程做下來,當然到了晚上九點十點會覺得非常疲憊需要睡覺補充精力。
而孩子白天可能是除了吃、睡就是玩,無憂無慮、悠然自得,自然到了晚上精力依舊旺盛。
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固定流程、調整作息,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鐘進而養成「到點就睡」的習慣。
培根在《論習慣和教育》一書中曾提到過:「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我覺得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你和孩子講一大堆關於「早睡有利健康」的道理他們是很難明白的,只有把睡眠之前的所有作息制定成一個流程從而變成他們的一個習慣,那麼到了一定的時間點不用人去催促他們,他們自己的生物鐘就會把他們帶到床上。
白天如果孩子沒有事情,父母們可以安排一些任務給他們,比如說幾點到幾點需要孩子們去整理自己的房間,什麼時間段孩子們需要讀書練字,什麼時間段需要參加戶外運動等,然後晚上吃完飯,看完電視洗了澡之後再聽一段睡前故事就需要睡覺。
這樣一個固定的流程下來,孩子會因為白天也有進行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所以到了晚上自然就會產生睏乏感而想睡覺。
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慣,那麼習慣就能成自然最後做到按時睡覺。
第二,睡前給孩子更積極的暗示和更舒適的入睡環境
一般很小的寶寶幾乎要花二分之一的時間來睡覺,而隨著孩子長大睡覺的時間也會逐漸減少,大概需要8-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成人一般有8、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足夠了。
不過動物界有的生物睡眠時間比人要多得多,在《睡眠正能量》這本書裡曾提到過蝙蝠的睡眠時間就需要16個小時每天。
為了讓自己睡得好且睡得安全,不會被自己的天敵發現,所以蝙蝠們往往住在離眾多危險非常遠的洞穴內,也因此該書指出人們為了保證自己的睡眠質量,也應該像蝙蝠一樣找一個「安全的洞穴」。
為了能夠讓孩子做到「沾枕就睡」,家長們需要給孩子布置一個舒適的入睡環境。
首先房屋的氣溫要合適,冬暖夏涼是肯定要做到的,在孩子們睡覺的時候家長們就不要看電視或者大聲說話了,這無疑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無法入睡,由此可見,家長們自己以身作則也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房間之外,被窩、床墊也要做到舒適,雖然孩子不是「豌豆公主」,對厚厚的被子下一粒小小的豌豆也非常敏感,但是潮溼或者硬邦邦的被窩肯定是不利於入眠的。
另外,家長們還可以通過給孩子一些更積極的睡眠暗示來幫助孩子早點進入睡眠。
比如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比如調暗燈光,模擬更好的入睡環境,再比如輕輕撫摸孩子或者給孩子聽有助入眠的音樂等等,碰到這些積極的暗示,孩子潛意識中也會告訴自己該睡覺了。
家長們別小看睡眠這件每天要做卻普普通通的事情,它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首先,睡眠有助於我們修復身體和大腦,人勞作了一天無論身體還是腦袋都疲憊了,如果此時再運轉下去,不僅對身體無益,做事的效率也不高,很可能會頻頻出錯從而事倍功半。
其次,睡眠還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記憶,睡眠和記憶力可是很有關係的,睡眠不足的人記憶力也會變差,而睡眠好精神好的人雖然不能夠做到一目十行,但是肯定不會有健忘的壞毛病。
再者,充分的睡眠可以讓我們擁有穩定的情緒,長期缺乏睡眠的人會更容易憤怒、暴躁。總之,高質量睡眠帶來的好處非常多,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那就離不開良好的睡眠質量,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屠格涅夫曾說過:「睡眠是一種靈丹妙藥,它不僅能恢復人的體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恢復人的心靈,使它返璞歸真。」
睡眠如此普通但也如此重要,也正是如此,當我們任何一個人尤其是孩子,在出現睡眠不好的情況時就應該重視起來,學著尋找問題所在,環境原因就從環境布置入手解決,心理原因就進行積極開導從而做到每天都能睡個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