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睡眠還需要儀式感?
是不是太矯情了?
當然不是,嬰幼兒睡眠最大坑「困了自然就會睡了,不用管他」,這種想法讓寶寶崩潰式入睡,長期睡眠不足。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是天生的天使寶寶,困了就知道要睡覺,並且能自己入睡。更何況會有很多的因素影響寶寶入睡,可能會因為玩的開心太興奮不知道要入睡,等到過了入睡時機,開始進入偽興奮狀態鬧覺。
一歲前的寶寶無法溝通,小月齡的寶寶更聽不懂父母說什麼,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幫助寶寶建立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來讓寶寶知道什麼時候是該睡覺的時候啦。想要矯正睡眠習慣的基礎就建立在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上,沒有好的基礎想就想矯正睡眠問題,只會讓難度更升級。而有好的基礎後,睡眠引導方法才能更容易的實施。
一般都建議按照《實用程序育兒法》推薦EASY作息,即吃(EAT)--玩(ACTIVITY)--睡(SLEEP)-自己的時間(YOU)的作息。就是每天醒來後餵奶,然後活動,等寶寶困睡覺為一個輪迴,4個月前可以用3小時一輪的作息,4個月後用4個小時一輪的作息。EASY最大的好處就是把餵奶跟睡覺分開,能很好的避免奶跟睡的聯想。另外也可以避免寶寶喝奶喝到要睡著不喝了,對進食也有比較好的影響。
不過我不太建議完全按表操課,還是要有一定彈性,尤其在剛開始調整作息的寶寶跟小月齡的寶寶很難一下子就規律起來。有一些寶寶也有這樣的情況,只有在快想睡的時候才肯好好喝奶,這樣的情況可以把順序調整過來,按照玩--吃--睡來操作,但是一定要保證是清醒的喝完奶的。
除了這個規律外,每天日夜的切換也很重要,儘量讓寶寶固定在同一個時間開始晚上的睡眠時間。我一直建議是晚上9點入睡,這個時間比較適合現在人的生活習慣。很多建議在晚上7點入睡,可是這樣會犧牲掉幾乎所有的生活,而且很難一直執行,難免會有不可避免的活動需要參加,並且如果早醒的話就可能是5-6點了,這樣實在是太累了。不管什麼方式都好,就是要讓寶寶有一個固定的作息習慣。
寶寶從滿月的能清醒1個小時到一歲時能清醒4-6小時,變化很快。一般寶寶困了會發出這些訊號:
1. 揉眼睛
2. 打哈欠
3. 沒精神,發呆
4. 特別粘人
5. 晃頭
每個寶寶出現睡眠信號不一樣,隨著年齡增長睡眠信號也會慢慢的消失。一般都是說觀察寶寶睡眠信號來及時哄睡,來說說另外一種方法,除了睡眠信號,時間是相對的比較穩定的增加的。一段時間內寶寶困的時間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比如4個月大的時候能清醒2個小時的話,那大概一段時間之內都會是差不多的時間就開始困了。所以可以觀察寶寶一段時間從醒來到出現睡眠信號的時間來確認清醒的間隔。
每個寶寶情況又不太一樣,有些寶寶剛開始有一點困,就會出現明顯的睡眠信號,這個時候及時哄睡,可能會太早了,反而要哄很長時間才能睡著。如果寶寶是這樣的情況可以再等一會等睡眠信號強烈了再入睡。而有些寶寶開始觀察到睡眠信號,可能就開始哭跟鬧人了。這樣的話算準時間差不多了,就要儘量在寶寶開始鬧之前就嘗試讓寶寶入睡。
困的時間跟睡眠狀況也有關係,如果睡眠時長質量都好的話,清醒間隔應該是相對穩定。但是如果一個小覺比較短的話,那可能還沒有到時間就困了。如果睡眠時間太長了,也會影響到下一次睡覺的時間,還是多觀察寶寶的情況,來調整作息。但是千萬不要噁心循環,比如一天下午睡多了,晚上入睡晚,那隔天還是要在平時起床的時間叫醒,把作息給調整回來,不然就很容易亂掉了。
在寶寶還無法聽懂大人說的話之前,要讓寶寶知道該睡覺了,就是滿滿的儀式感啦。一直重複一樣的事情跟動作,慢慢的寶寶就會知道,當爸爸媽媽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告訴他該睡覺了。
我分享一下我的睡眠儀式
1. 抱著進房間關燈
2. 打開小夜燈
3. 穿上睡衣
4. 抱著唱一首歌
可以找一些自己覺得合適的事情,組合成5分鐘的儀式,最好有光線變化,聲音等,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讓寶寶感知到的事情。比如拉窗簾,關燈,唱歌,禱告,讀故事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回房間」,儘量把房間是睡覺的地方,跟客廳是玩的地方這樣的關聯建立起來,只有在睡覺的時候回到房間,這樣寶寶才能夠清楚的知道該睡覺了。
睡眠儀式的建立不止能讓寶寶知道該睡覺了,也是一個幫助寶寶平復情緒跟心情的過程,能讓活躍的寶寶安靜下來進入準備睡眠的狀態。很多孩子常常會玩的過於興奮,導致該入睡的時間到了依然精神很好無法平靜,然後直接跳到太困鬧覺的階段。睡眠儀式能比較好的幫助寶寶轉換這個狀態。
本篇最重要的來啦!!!耐心!!!沒有足夠的耐心,以上都是廢話。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並不是幾天就能建立起來的,可能要1-2周才能看出來一點效果,1個月以上才能出現比較好的改變。這個是解決睡眠問題的基礎,打基礎如果能很快,那肯定不牢固。很多人往往做了幾天之後就認為一點用都沒有,就放棄了。需要父母堅持的一直執行,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昨天9點睡,今天玩晚了11點睡,明天再來調整好了。
另外嬰兒的作息需要大人很大的犧牲,很多孩子晚睡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跟著大人一起入睡。而為了不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反而讓孩子跟著自己的作息。如果讓孩子早睡,而自己還是平時的習慣(我都是12點睡,習慣了實在改不過來),那就要犧牲掉自己一些睡眠時間來配合孩子的睡眠。晚上9點讓孩子睡覺,我認為還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一般爸爸下班後也有時間跟孩子互動,晚上也能出去吃飯,玩一會。
各種的睡眠調整方法跟睡眠訓練法,基礎都是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尤其像法伯法跟抱起放下法,我都建議最少實施兩周以上的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才考慮實施。必須先讓寶寶知道是睡覺時間了,才能更好的實施跟減少寶寶的哭鬧。避免寶寶完全不知道什麼狀況就突然換了一個方式,然後就是失敗告終。很多的睡眠引導失敗案例都是「被睡眠問題困擾了好久,突然看到什麼方法,然後今晚來試試看」,最後就是寶寶哭不停,然後告訴大家這個方法騙人的,沒有用。改變一個壞習慣對大人都很難,更何況對孩子來說,多給孩子一點耐心跟時間。
西爾斯名言:寶寶最終會斷奶,有一天他會徹夜睡覺,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會過去,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一生中非常短暫,但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會持續一生。
其實很多希望親密育兒的父母是能接受哄睡,並不期望讓寶寶自主入睡,抱著寶寶睡著也是一種幸福,只要不造成太大的負擔就好。不要因為親密育兒而反對睡眠引導,這並不衝突,長期的做好規律作息跟睡眠儀式,能幫助寶寶更好的認知生活跟睡眠的規律,讓哄睡變得非常容易,從而降低父母的負擔。保持好作息才能讓睡眠問題交給時間來解決,而不是放縱,只會讓所謂的「短暫」無止境的延長。
本文由夏天與喬原創,專注嬰兒睡眠引導,也分享科學育兒及親密育兒。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收藏或轉發分享給更多人,有任何問題諮詢及交流歡迎私信。
內容圖片來自網路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