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睡眠訓練」這個詞,睡眠訓練算得上是1950年代美國的主流育兒法,但是卻在1980年代後被認為會對寶寶造成永久的心理傷害,慢慢消失了。
但是很多國外過時的理論我們國內的媽媽還是會覺得很香,比如睡眠訓練,再比如但直到今天,是否應該對寶寶實施睡眠訓練,仍然是父母之間爭議不斷的話題。
從孩子出生,能睡整夜覺對媽媽來說就是奢侈。如果有一種訓練方法,能讓孩子睡整夜覺,那簡直就是媽媽的大救星。
很多媽媽都覺得孩子應該可以自己睡,或者是可以睡整覺。媽媽們覺得孩子應該儘快和媽媽一起白天玩,晚上睡覺,這樣媽媽也可以更輕鬆。
孩子睡眠訓練成媽媽必備技能,三種訓練方法,你用過哪種?
據相關資料顯示,常見的嬰兒睡眠訓練方法有三種:分別為循序漸進哭泣法、抱起放下法、循序漸進分離法。
第一種:循序漸進哭泣法
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副教授理察·法伯提出來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當孩子睡醒哭鬧時,不要馬上回應孩子,要等待幾分鐘。然後,每次等待的時間逐漸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為止。在很多睡眠書籍裡,都能看到
第二種:「抱起放下法」
孩子醒來哭鬧的時候,先不抱孩子,用手拍拍他,安撫他,如果這些方法沒用再把孩子抱起來,等孩子不哭了,再把他放下。
第三種:循序漸進分離法
就是把寶寶放到床上後就離開,他哭的時候再回去安撫他,孩子不哭了就離開。當孩子再次哭的時候,採取比上次安撫更輕微的安撫方式。以此類推,對孩子的安撫越來越少,直到孩子自主入睡。
任何一種睡眠方訓練方法,都可以寫成一本書,都有相關理論做支撐。只是這所有的訓練方法都忽略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方法的對象是孩子,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
換言之,這些所謂的嬰兒睡眠訓練法雖然的確有用,但也破壞了其最需要的安全感。更甚,會引發類似前文所說的生命安全事故。其實,我們都搞錯了對象,需要訓練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媽媽自己。
睡眠訓練會破壞娃的安全感,該訓練睡眠的媽媽,別弄反了
因為嬰兒是極其細膩敏感的存在,它像鏡子一樣,反映父母的內心世界。《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講到,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作者李雪不斷回觀自己、剖析自己,這個過程就像拿著手術刀給自己開刀一樣。用自己最深的感受,實現真正的療愈。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孩子睡眠不好,要解決的問題,不是讓孩子睡久一些,晚上少醒幾次,而是要從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入手,合理規劃才能讓孩子有規律的睡眠。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晚上睡不好,是因為白天睡多了。白天就故意熬著不讓孩子睡,結果孩子睡眠越來越差。對孩子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孩子晚上睡不好,恰恰是因為白天沒有睡好。
那媽媽們又該如何訓練自己,從而促進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呢?
1、 早睡早起,以身作則
媽媽與嬰兒之間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而媽媽們應從懷孕開始,儘可能早睡早起,讓胎兒形成習慣。當寶寶出生後,還是一張一塵不染的白紙時,媽媽的任何行為對他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嬰兒時期媽媽學會跟著孩子睡,進行「碎片化睡眠」,學會適應孩子。因此,要想寶寶擁有好的睡眠質量,就得從媽媽自身做起。每天作息規律,早睡早起,按時午休。這比什麼睡眠訓練方法都管用。
2、 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狀態,保持平常心
古語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若媽媽們自己已經保持有較好的作息習慣,但寶寶依舊睡眠極其不規律,老是夜醒。這時候,媽媽們千萬不要煩躁,不要焦慮。靜下心來好好安撫自己,安撫孩子,是否要先審視所有的幹擾因素?比如環境因素(光線,溫度,被子,衣服),比如生長發育點(長牙,神經受驚等),比如是否白天過於興奮,過於疲勞,刺激較多……都是大家要先提前思考一下的。
就像RIE睡眠理論說的那樣:「嬰兒的哭聲是他們表達的一種本能語言,他們用這種語言來和整個世界溝通,表達他們的需要,表達他們的情感。
但是我們不可能無師自通地天生就懂得嬰兒的語言,所以也給自己一點時間去體會和感受,分析這種語言。也許我們的寶寶正在學習自我安撫入睡,也許我們的寶寶正在用這種尖叫來釋放白天過於受刺激的壓力……是的,讓我們花點時間來觀察自己的內心。
作為媽媽,面對孩子的睡眠不安我們是不是感到很緊張,是不是很有壓力,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是的話,我們要先緩解自己的壓力,緊張和負面情緒,用平常心先審視一番自己,以及孩子。」
3、晚上有固定的睡眠儀式,關注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細節
固定的睡眠儀式會給孩子暗示,現在到睡覺時間了,你的大腦和身體都要休息。可以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固定每晚的睡眠時間。
菁媽家的睡眠程序是這樣的:睡前一小時,洗澡;把孩子放到床上,拉窗簾,鋪床,順便跟孩子聊天兒;關大燈,留一個床頭燈,餵奶。吃飽喝足之後,孩子咿咿呀呀踢踢腿啥的,趁這時候把臥室收拾完。最後,關燈哄睡覺。
等孩子出牙之後,睡前儀式又加了刷牙。一旦開始執行睡前程序,就不要再用歡快的音樂,誇張的動作逗孩子玩了。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繪本,聊聊天,讓節奏慢下來,孩子也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總的說來,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的心態。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次睡夢中醒來都是他需要媽媽的時候,回應孩子的需要,才是每個媽媽該做的事情。媽媽的每次回應都是在告訴孩子,媽媽一直在,你可以放心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