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閨蜜約飯,聊起睡眠訓練,不禁感慨,在中國有多少父母追捧的「育兒觀」都是西方國家淘汰了多少年的理念,我們還在這裡孜孜不倦的「研究」。全然無視生命伊始的基本需求,一個生命所渴望的是被看見,而非被改變。而這源於大眾看到的是母嬰的商業價值,都在爭相消費新手父母的焦慮。
哭聲免疫的前世今生
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和睡眠訓練的流行,其核心思想都源於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曾經提出過非常著名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會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當時這套理論風靡了整個美國,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當時的育兒專家就警告,如果父母經常擁抱親吻孩子,會讓他們成年以後自私,沒有安全感,情感不獨立。這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貫徹了自己的理念,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大兒子自殺身亡了,二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有越來越多的專家達成共識,放棄這些嚴格的行為主義理論,承認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同時期的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被稱為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是最殘忍的實驗之一)這一系列實驗的貢獻是它扭轉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盛行歐美的育兒方式。帶給了人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示,它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哺乳動物要活下來,僅依靠食物還不夠,還需要情感聯結。
今天我們回顧20世紀早期的兒童養育指南,會感到難以置信,專家怎麼可能沒有發現兒童有情感需求,怎麼可能不知道兒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除了需要食物居所和醫療照顧外,滿足情感需求也同樣重要。
哈洛的發現對西方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哈洛可能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些實驗都是為了證明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為了分析愛的定義、成分和要素。其實美好的東西不需要分析,去發現,去感受,去給予,就挺好,唯獨不需要去證明和分析。去證明是因為心有懷疑,去分析則是因為自己感受不深,甚至感受不到。
而人類世界呢?是否有的父母也對自己的孩子做了這樣的「實驗」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今這恐怖的「華生育兒理論」卻還在毒害我們的孩子」。
有一種核心情感,顯然為所有哺乳動物所共有:母嬰聯結( mother-infant bond)。事實上,這也正是「mammal"(哺乳動物) -詞的語源,mammal一詞來自拉丁文mamma,語義就是「乳房」。哺乳動物的母親如此疼愛自己的後代,而願意讓後代從自己身上吸吮營養。哺乳動物的幼兒,則有強烈的欲望要和母親在一起,待在她身邊。
對於其他情感,我們或許還有爭議的空間,但因為哺乳動物的幼兒必須要有母親的照顧才能生存,顯然母愛以及強烈的母嬰聯結是所有哺乳動物共同的特徵。
其實不管是睡眠訓練(可能又變成華麗的睡眠引導)還是所謂的程序育兒都是在沒有了解生物特性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損招。日常諮詢時還會有很多媽媽問我「老師你說怎麼訓練孩子自主入睡,人家誰誰誰都能自主睡了。我說你甭想,孩子是不會自主入睡的,小時候需要奶睡,抱睡,長大了需要講故事看繪本·····」
睡眠訓練違背生物特性
孩子沒有表現出不滿或者哭泣,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父母的照顧,只是說明他們已經明白:父母不會對他們的哭鬧做出反應,雖然接受睡眠訓練的孩子能夠安靜的躺在嬰兒床上睡覺,但是他們的壓力荷爾蒙仍然迅速上升,孩子出於壓力狀態,之所以保持安靜,只是因為他們知道懇求沒有用。
你以為你讓孩子安安靜靜的睡覺就是對他好,你卻因此使得孩子失去的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從嬰兒期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是否是友好的。如果嬰兒的大腦最看重的是生存,那麼安全感就是其首要追求的目標,這是哈洛的實驗帶給我們的啟示。由於嬰兒的生存完全依靠父母滿足,嬰兒會根據自己的安全感來調整發育進程。
關於寶寶的睡眠模式和為什麼淺睡眠多、易醒、放不下,統統都在這篇文章裡--《「嬰兒般的睡眠」拆穿驚天大騙局》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哺育子代我們應該報以什麼樣的觀點,才不會捨本逐末。
如何平衡父母與孩子之間
我常說,對於父母,我們是成年人,我們有的選,而孩子還只是個孩子,當下他還沒有選擇權,甚至都沒有知情權,因為他的生存全然依賴於你。那些願意去相信或嘗試睡眠訓練的父母,我更願意相信她們是出於「為了孩子好,怕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又或者是被觸動了那可憐的比較之心,看到的都是別人家孩子。又或者是無腦的跟風,養孩子還要看今年流行什麼!
如果在照護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倍感疲累,希望通過積極可行的方法使得孩子睡的好些,自己也能休息的好些,那我們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還要看孩子的先天氣質和給不給面子,我們終其所能的找到孩子夜醒頻繁的原因,可以做出針對性的應對,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必經的時期。唯有愛和陪伴是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的基石,母親的焦慮會影響孩子入睡,而哭聲免疫法則使孩子絕望,放下睡眠控制,滿足孩子全能自戀,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所以別辜負孩子對你的信任。
心理治療師的書架上有弗洛伊德、榮格等人的著作,還有厚達千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但手冊診斷的是生命中的疾病,而不是生命的意義。大多數心理學家相信,唯有從人的感覺出發,才有權判斷人類行為的真正意義。
人間不乏真愛,唯願真愛之光照亮世間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