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高情商的人,往往都能跟別人相處如魚得水,無論是跟他聊天,還是對接工作都會感到舒服自在,像在娛樂圈中出名會說話的蔡康永,每次他做主持,都會讓現場嘉賓倍感舒服,就算遇到一些尷尬的時刻,也能被他用四兩撥千斤的話,給化解當下的尷尬氣氛,就算他罵人,也能罵得很有藝術感。
作為家長,肯定也想孩子擁有這般高的情商,好好說話並不是讓他學圓滑,做一個社會人,只是想他能在待人處事上能變通一下,用說話為自己贏得更多機會。
孩子的高情商是怎麼來的,肯定不是通過看電視,玩手機就能學到,他只能通過最熟悉的人,也就是我們的身上學到,所以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會說話,高情商的人,我們想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情緒,來進行合理的疏導,讓每一次「鬧彆扭」的時刻,都當成一次情商的晉升的機會,只有通過不斷的累積和鍛鍊,孩子的情商才能越來越高。
下面我就結合《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一書中提到的說話的7個突破口和8個技巧來說說,家長平時該怎麼跟孩子說話,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情商導師,從而引導孩子也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1、投其所好
根據孩子的愛好,再結合自己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接到指令後,才能更樂意去執行。
例如,孩子很喜歡玩具車,到了快要出門的時候,他還沉迷在玩具車中,不願意出門,我們就可以拿著玩具車,模擬它跟孩子說話:我每天呆在家裡好無聊,好想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你能不能帶我出去看看外面的車子都是長什麼樣的。
我相信這個時候,很多孩子都會點頭,然後拿著家裡小玩具車,乖乖出門。
2、儆其所惡
可以用儆其所惡的方法阻止對方,同時又讓對方不產生反感。
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餐廳跑來跑去,家長想要阻止孩子,但往往都收效極微。我們可以試試跟孩子說,你還記得上次自己被熱水輕輕燙著的事情嗎,當時你整個手都紅了,要是你在餐廳裡面來回走動,很容易撞到送餐的服務員,這樣他們就會把手裡的熱菜熱水燙在你身上,這樣會比上次疼更多。
我想這麼說了之後,孩子回想起自己上次的經驗,就不敢再隨意走動了。
3、選擇的自由
讓對方自主選擇,減少被迫感。首先考慮對方的想法,觀察對方的需求,揣摩對方的心理,讓措辭符合對方的利益之後再開口說話。也就讓NO成功變成了YES。
例如,當孩子上幼兒園,準備遲到的時候,我們不要問孩子要不要去,而是說,你想先穿衣服,還是先漱口?
這樣讓孩子容易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樣,兩者都是能加快出門的腳步,比單純空泛地催促他要來得高效很多。
4、滿足被認可欲
每個人都有被認可的需求,只要你在說話的過程中,讓對方感到這種感覺,對方即便很難對付,也會樂於回應期待。
例如,家長想要孩子幫忙做家務可以說:媽媽今天有點累,可能洗碗會沒那麼乾淨,上次聽奶奶稱讚你洗碗能洗得很乾淨,你能幫幫我嗎?
這個時候,孩子多半會很興奮躍躍欲試,因為家長利用了孩子希望被認可的欲望突破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5、非你不可
就是告訴對方別人都不行,你才是最特別,被選中的人,一般人都很喜歡非你不可的這種特殊感。
例如,家長帶著幾個差不多年紀的孩子一起出去,家長跟自己孩子說:你是裡面最負責任,最懂得團隊意識的人,今天能拜託你幫忙照顧其他幾個小朋友嗎?
一般孩子聽到了這些話,都會產生一種僅限自己的優越感,因此就很樂意給予非常積極的回應。
6、團隊化
讓對方產生一種,「我和你是一個團體」的感覺,這樣自然而然地你的麻煩和請求也不會被拒絕。
例如,幾個家庭一起出去旅遊,家長都好怕孩子磨磨蹭蹭會耽誤行程。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每個家庭就是一個整體,如果其中一個人磨磨蹭蹭,賴床,不刷牙,不穿衣服,就會導致我們家遲到,這樣就會被其他家庭人取笑,媽媽不想被取笑,我們一起努力,快速把衣服穿好,牙齒刷好,行李收拾好,準時集合,可以嗎?
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也是這個家庭這個團體中的一員,如果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一家三口都被責怪,他也會很內疚,所以媽媽這個時候提出的要求,一般孩子都不會拒絕。
7、感謝
一定要在提出請求的瞬間,趁對方還沒有做出任何思考和決定的時候就說出謝謝。
例如,想要孩子幫忙倒垃圾,倒水或者幹點家務活的時候,提出這個要求時,還沒等他回覆你就附上一句謝謝,這樣會讓孩子已經接受了這個好意就沒辦法在拒絕你的這個要求。
這種情況可以用心理學上的互惠式好感來解釋,意思是說一個人接收到好意的時候就會產生向對方回報以好意的心理。所以說聽到對方說謝謝的那一瞬間,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變得更加親近了,對對方的要求也更容易接受。
以上就是書裡提到的說話的7個突破口,我都結合一些跟孩子相處的日常小事來舉例子,這樣家長能更具體,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可以怎麼更好的引導孩子,因為我們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我們的情商高低也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高度。
1、驚奇法
平時可以多用 「哇塞!」「哇!」「啊呀!」之類的感嘆詞、感嘆句來營造一個充滿驚訝的氛圍。這樣孩子就會對你接下來要說的話,提起精神來。
2、反差法
在說要說的東西之前,先說一句相反的話,來突出想表達的話。例如,媽媽挺享受你上了幼兒園的時間,不過比較起來,我更喜歡跟你一起玩遊戲。雖然聽了前半句,還是可能會有點傷心,可聽完整句話,我相信他心情肯定會有所不同。
3、赤裸裸法
努力表達出讓人臉上發燒,讓人難為情,暴露自我真實想法的措辭。例如,你畫的這幅全家福實在太好了,我都快要被你感動得要哭了。
雖然措辭很肉麻,但是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勵,他可能會因為你的這句話,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可能因為你的這句話,願意繼續堅持。
4、重複法
簡單的重複你所要強調的東西。例如,當孩子經過一些努力之後達成自己的小目標,家長就要不斷的努力和肯定他的這份心,可以說:天吶,你真的很努力,很努力。而且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可以逢人就誇,不斷重複,不過不要太過於空泛,要誇到點子上,雖然孩子會害羞,嘴裡說不要,但是身體還是很誠實。
5、高潮法
就是我們常說的賣關子或者說適當的停頓。例如,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遇到故事的高潮就可以用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提起精神,又能把整個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6、數字法
用數字量化、形容你要表達的東西。生活中,我們買菜數量,孩子吃水果的數量,還有繪本裡面的動物數量,都可以用數字進行量化,讓孩子多數數,知道數字之間的規律,對日後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7、合體法
把兩個平時不容易在一起出現的詞組合到一起,引發興趣。當孩子還是語言敏感期的時候,多用不同的詞彙組織在一起,可能孩子會對自己不了解的詞感到興趣,會主動詢問這是什麼意思,會去了解這些詞該用在什麼地方,這樣也能促進他語言發展。
8、頂點法
說話有套路,措辭有技巧。能夠打動人心的話,都是有規則的。掌握了規則,就能直擊人的內心深處,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平時我們跟孩子交流,也可以通過類似於誇張的形容,把他的努力、進步、聰明才智,用一些誇張的詞來描繪,例如「最好的」「最棒的」等等。這些詞都能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動力。
以上就是結合《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一書中的要點,具體到各個育兒場景下家長可以怎麼跟孩子進行交流。
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書中也提到,要認真對待和別人的溝通,透過說話,把別人放在心上。不管是要打動別人、避免尷尬,還是理解彼此,都以此為出發點。
照看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都總會遇到一些「崩潰時刻」但我們不妨抓住這些時刻,改變一下說話方式,既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又能讓孩子從中收穫一點「小情商」,通過日積月累,我想孩子日後也能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