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隱藏在說教背後的視角和商業訴求,經得起年輕人的解構嗎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出品 《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

作者 鄭媛 編輯 於浩

五四青年節前夕,青年被代表了,中年集體刷屏了。

昨晚,B站聯合光明日報、新京報、澎湃等主流媒體,發布了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

654字的演講稿,國家一級演員何冰3分鐘深沉鏗鏘的陳詞,加上B站UP主們的精彩片段,這條視頻截至目前已經獲得了超過1000萬的播放量。

視頻中,何冰用老一輩的口吻告訴年輕人,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奔湧吧,後浪」。

從昨晚開始,從B站員工到內容創作者UP主,再到企業高管和各路投資人,都極盡讚美的詞彙在青年節的這一天為《後浪》刷屏。

一條以獻禮年輕人為名的廣告片,能夠獲得央視、紙媒、社交朋友圈的「全壘」曝光,B站無疑做了一次成功的策劃。

然而,在獲得了三分鐘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之後,年輕人真的買帳嗎?有忠實用戶為「小破站」的出圈感到驕傲,更多的是年輕人開始審視這種來自上一代的「刻板說教」,審視這條廣告隱藏在說教背後的狹隘視角和商業訴求。

在視頻發布的第二天,已經有Up主開始用反諷的方式反抗這個宏大話語體系對年輕人的定義,654字的《後浪》,經得起年輕人的解構嗎?

借青年節之名

「這個片子產出的時候,並沒有為了去刷屏而設計,它只是一個五四青年節前夕,投放在新聞聯播前的品牌廣告」,B站的市場中心總經理楊亮對鳳凰網科技 (微信搜:iFeng科技) 表示。

從營銷效果來看,《後浪》毫無疑問是一個優秀的廣告案例。追逐夢想、接納多元,正是B站一直以來輸出的價值觀。

楊亮表示,這條視頻的創作初衷是「想在今年五四給青年人傳遞正能量,找一個場合,說一些認真的話」。借青年節之名來獲得主流大眾的認可,B站的確做到了。

但是這個匯聚了1.3億年輕人的平臺,它的第一條品牌廣告,似乎並沒有獲得年輕人的一致共鳴。這條視頻從一邊倒支持,到分裂出反感的情緒,只用了一晚時間。社交平臺的發酵,讓這種逆反和解構,來得十分洶湧。

在楊亮看來,在刷屏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理解,這是個有意思的過程,「片子本身不是特別為了出圈而設計的,所以也沒法說成不成功,就是影響超出了預計。」

有人認為,這是小破站走出原有圈層的出圈標誌,出於老用戶的自豪感為其聲援;但另一邊,有人認為它用狹隘的觀點來詮釋什麼是青年應該有的樣子,而不是現實本來的樣子。

在下論斷之前,先來看看這段654字的演講究竟表達了什麼想法。

在演講的開頭,B站立起了一個「一代不如一代」的靶子。

為了反駁這個觀點,演講將「後浪」視為接受來自歷史饋贈的幸運兒:他們生在一個值得羨慕的物質、精神財富豐盛的時代,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

雖然這些豐盛並不是他們所創造,這些權利也不是他們所爭取的,並且這個時代也不是年輕人獨有的,各個年齡、階層都在享受時代發展帶來的紅利。

在演講的後半段,何冰說,「時代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你們) 善良 勇敢 無私 無所畏懼/是心裡有火 眼裡有光」,第二人稱的呼告配上「和1.3億B站年輕人表達自我,擁抱世界」,讓年輕人產生強烈的參與感、自豪感、歸屬感。

在短暫的振奮和感動之後,年輕人參與了什麼、為什麼而自豪,B站似乎並沒有給出明確回答。但只要產生了認同,你就成為了這1.3億之一,似乎就能毫不慚愧地接受這份讚譽。

拒絕被代表

在這條視頻裡,除了何冰沉厚的演說,還配有風光的視頻片段:B站的UP主們在海邊跳傘、潛水,穿著美麗漢服的姑娘在鏡頭前一閃而過、電競區的選手揮灑激情,這樣的情景配上激昂的音樂,帶來了心潮澎湃的觀感。

他們的確是年輕人中的佼佼者,也是B站包容、多元文化的代表,但是這些人是否代表了中國年輕人?

當B站把這個演講冠以「青年節獻禮」的名義之時,似乎忽視了,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還有4.96億人不上網,有72.4%的網民收入不足5000元。在工廠勞動、田野裡跳舞的是青年,拎著外賣飛馳的是青年,在不光鮮、平凡的崗位上三班倒、996的,亦是青年。

基於整個「青年」群體而言,這支視頻的所關注和關照到的面顯得有些狹隘。挖掘其中的任何一個故事,都比「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角度,更值得探討年輕一代的思想內核。

這也是為什麼這條視頻,讓中年人、年輕人的觀點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化。一邊對青年群體滿懷期望,另一邊則用特有的方式去抗議這種「被代表」。

如果弱化這種客觀存在群體的存在感,將多元的定義狹隘化,用成熟、輕柔的話術,模糊商業的焦點,引來年輕群體的反攻也是意料之中。

這條視頻發布次日,有UP主上傳了《獻給爺一代的演講》,替換了原視頻中的蹦極、旅行、衝浪等素材,換上了更為年輕人熟知手工梗、藥水哥、以及冬泳怪鴿,這段粗劣剪輯的視頻在B站獲得了1.3萬用戶的點讚。他們用特有的方式,抗衡B站官方對年輕人的定義。

微博上,一位叫「山鬼謠VV」的博主也表示,相比欣然接受這份劈頭蓋臉的讚美,希望把《後浪》當作一份滿懷期冀的祝願,在每一個沒有讚歌的平凡日子裡,也能時刻記得自己鼓勵自己:我們是青年,我們要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上有力的一票。

結語

儘管對《後浪》褒貶不一,B站所樹立的「年輕人」調性,已經在大眾心目中建立起來。而B站的野心,早已從二次元社區擴張到了更多領域。

從10前的二次元社區成長為一個上市公司,B站倚靠的正是一群年輕群體的熱愛與認同。年輕人代表了新生的消費力、預示著值得投資的空間、象徵著無限商業可能。

而日漸龐大的B站,如何讓將這波「後浪」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如何在圈層複雜的混亂中找回秩序,出圈後的B站,每一步都需要走得很謹慎。

這是《風眼》欄目的第 335 篇原創報導

相關焦點

  •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B站的宣傳片——《後浪》爆了。「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可以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 從肖戰風波到《後浪》遭質疑:年輕人,你們究竟想要什麼?
    以上兩件事,之所以令人困惑,均是因為看到了「美好」下面隱藏的戾氣,似乎現在的年輕人失去了客觀和冷靜,總是在憤慨地以偏概全。有人說,受夠了這兩天關於《後浪》評論的無病呻吟,責怪時代不公,埋怨自己缺錢,可是《後浪》明明說的是不要放棄追求,要認真生活,希望年輕人堅守善良、勇敢、無所畏懼的品質,無需活成「前浪」想像中的樣子,更好的去創造未來。
  • 《後浪》激起五彩浪花
    而另一部分則認為其中有太多槽點和矛盾之處,表面上是激勵青年人,最終的目標卻是那些手握資源的「前浪」們。但無論是欣賞還是反感,都不失為《後浪》中「和而不同」的體現,這些自由獨立,帶有不同色彩的態度,都是這片「後浪」所激起的朵朵浪花。
  • 有人說《後浪》更像是一出盛大虛偽的奶嘴派對,年輕人輕蔑的笑了
    今天早上剛起床,手一滑,就刷到了一篇評價《後浪》的文章。標題是這樣寫的《後浪,更像是一出盛大的、虛偽的奶嘴派對》,再看他文章的內容,我頓時笑了。這是某些自媒體人的老手段了,這一招叫做不分青紅皂白的斷章取義。
  • 《後浪》被群嘲的背後,是不敢快樂的青年一代
    最近由b站推出的《後浪》一經播放就火爆全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何冰老師這段三分多鐘的視頻從最初的全網贊變成了全網黑。我在堅持為這個視頻打call幾天後,終於也有所動搖了。視頻的最大爭議在於對年輕一代的羨慕,而年輕人恰恰厭煩這種「心靈雞湯」。心靈雞湯這個詞在剛出現的時候無疑是一個褒義詞,而在今天年輕人的眼裡,這個詞只意味著無聊的說教。那麼,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不愛聽說教呢?對於上一輩人來說,更大的壓力在於生活壓力。由於經濟不發達,工作機會不多,收入也相對較低,養家餬口是最需要擔心的問題。
  • 【後浪】刷屏背後,還有一群年輕人這樣活著
    B站的宣傳片——《後浪》爆了。「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可以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 《後浪》刷屏:心急的B站
    B站《後浪》視頻截圖然而,B站強行代表年輕人,反而遭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反感,一部分年輕人不認同《後浪》傳導的單一價值觀,一部分年輕人不認同《後浪》體現的片面生活,一部分人年輕人不認同「前浪」對他們的羨慕、敬意、感激,說來說去,這些年輕人不認可自己「被代表」。
  • 《鏡子》:父母的「非愛行為」背後,隱藏著孩子的3大訴求
    導讀:《鏡子》:父母的「非愛行為」背後,隱藏著孩子的3大訴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鏡子》:父母的「非愛行為」背後,隱藏著孩子的3大訴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後浪策劃團隊回應刷屏爭議 撞擊和浪花恰恰才是浪的意義!
    說實話,我看了一遍,感覺這個火不是偶然的,B站是商業機構,而且頗受年輕人歡迎,顯然,《後浪》是策劃的產物,用了心、花了錢,當然得有料,網絡和短視頻的料,流量為先。     《後浪》刷屏,質疑和追捧,撞擊和浪花恰恰才是浪的意義!       為什麼火?
  • 《後浪》翻車,「人間不值得」爆火,這屆年輕人愛佛愛喪不愛雞湯
    這一波,小眾亞文化平臺B站成功打破了N個次元壁,獲得主流文化認可的同時,在美股上市的股票一改頹勢,一夜暴漲4.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4億元),知名度更是一飛沖天——這股奔湧澎湃、勢不可擋的「後浪」,把B站推向了商業價值的浪尖。
  • 「打工人」「後浪」成年度網絡熱詞,這些詞說到你心坎了嗎?
    04|後浪出處:後浪源於2020年5月3日由Bilibili網站推出的演講視頻《後浪》。該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並寄語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該視頻引發現象級網絡討論。
  • 麥當勞深圳掌門人:不管前浪後浪,追求夢想就是「年輕人」
    但即便今天成為麥當勞深圳市場的掌門人,他依然保持了當年入職的那份初心和激情。陳影宏的英文名是Patrick,在公司裡,大家更喜歡喊他「P哥」。「很親切啊!」,在陳影宏看來,這種如同大家庭般年輕有愛的氛圍,不僅給員工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更讓麥當勞成為年輕人的主場。」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喜歡和他們一起聊天,因為總能給你帶來新的視角和思考。「陳影宏說。
  • 「奔湧」在生存線上的「後浪」——來自58同城等年輕人生存狀況的...
    兩個女孩的不同人生圖源:b站、百度新聞B站致敬五四青年的《後浪》演講,在朋友圈的確掀起了巨浪。當他們每天還在為生計發愁,為工作和歸還債務發愁的時候,為買房和還房貸發愁的時候,他們有選擇的權利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他們的父輩——農民工,老了,曾經的留守兒童,長大後還要贍養他們的父母——這些為中國的經濟繁榮付出青春但又沒有社保的農民工,最後仍然要回到鄉土,回到「養兒防老」的傳統社會——他們付出汗水建設的城市似乎與他們無關。
  • 26歲獲評副教授背後,是更多「後浪」的破格難
    越來越多90後教授走上講臺。這一次,年僅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的李晟曼直接拿到副教授職稱,再次引發熱議。有人說,26歲女博士「破格」獲聘副教授要經得起輿論「挑剔」。李晟曼在科研方面成績突出,不但獲得過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還曾發表SCI論文10餘篇,在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 脫口秀大會,經得起二刷嗎?
    「後浪」不容小覷,這些脫口秀新人不露怯、不藏拙,在十強選手裡佔據六席。老面孔不斷升級,新面孔又個個能打。戲,也就好看起來了。以及,女性脫口秀演員的崛起。有人說,無法想像沒有楊笠或李雪琴的《脫3》會是怎樣的。
  • 從《科洛弗檔案》到《火星救援》 這位導演堅持著解構電影類型
    電影中段的一個啟示顯示,西特森(理察·詹金斯扮演)和哈德利(布萊德利·惠特福德扮演)正在操縱一群年輕人,並出於一個神秘的原因構建了一個真實的恐怖場景,除了監視之外,這兩人還反映了電影製作人的角色,特別是那些在某些情況下熱情地執行著流派類型的人。
  • 溶解後的鞋還好看嗎?走進解構大師三原康裕的思想世界
    1996年的時候,就通過一家製鞋商的資助下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系列「 archi doom」,之後在1997年三原康裕畢業後將名字改成了「MIHARA YASUHIRO」,才從系列變為獨立個人品牌運作。解構(deconstruction):屬於後現代產物,也是現在很很多設計師常用的手法,其中日本設計師非常非常喜歡這個手法,也因為這個手法讓上世紀日本設計師們推向了世界,三原康裕絕對可以成為代表之一(我們之前寫的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都是解構的忠實粉)
  • 後浪VS網抑雲:一場反對陰陽怪氣的聲討
    當然,我們認為,大眾對「後浪」的嘲諷,與對「網抑雲」的嘲諷,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同一種情緒。今天的年輕群體更加現實,也更願意戳穿泡沫與幻想,直接面對「所謂的真實世界」,這點反應在他們的內容偏好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B站上不少播放量較高的科普類視頻,大多會採用一種類似「陰謀論」的內容表述方法: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它背後還有很多內幕和利益關係,我來告訴你。
  • 我們不是「後浪」,我們是每一朵正在歡騰跳躍的小浪花!
    就以微信為例,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和任何一個人取得聯繫,但不真正的見面、不交心的詳談,我們都只是躲在手機背後禮貌的問候、曖昧的迴旋、點到為止的試探。我們看似在SOCIAL,但實則心門卻關著。每一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誰也不願意付出真心,又怎會結交「值得乾杯」的朋友?所以,年輕人,他們真的「擁有了」、「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了嗎?
  • 《後浪》背後的年齡文化
    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截圖,目前在b站播放量已超過1300萬。比起和《後浪》一起歌頌青春,更多的文章表達了對這一視頻內容的反思。比如,視頻中多處提及年輕人生活環境的優越,而《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環境,社會分配機制的不均衡、資源的集中、民粹思潮的加速、高速發展的紅利時代的落幕等都成為阻遏「後浪」的威脅,新冠疫情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比起享受優越的環境,「後浪」們可能更需要考慮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此外,也有文章指出視頻表達的觀點內部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