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剛起床,手一滑,就刷到了一篇評價《後浪》的文章。
標題是這樣寫的《後浪,更像是一出盛大的、虛偽的奶嘴派對》,再看他文章的內容,我頓時笑了。這是某些自媒體人的老手段了,這一招叫做不分青紅皂白的斷章取義。
比如他緊緊抓住了何冰老師的這一句:
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他在文章裡這樣寫道
如果孔子知道「不惑之年」是這樣被定義的,估計會氣得在墳墓裡打滾;如果羅斯福知道「自由」這個光輝的字眼被這樣巧妙地運用,他也會發出沉重的嘆息。
我反而想說的是,如果羅斯福知道今天的美國人是怎麼定義他們的自由的,可能才真的會發出沉重的嘆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絕對毫無管制的自由,當然也不會存在一成不變的詞語。比如衣冠禽獸在明朝是一個褒義詞,但現在我用衣冠禽獸來誇獎你,你還會覺得合適嗎?再比如papi醬生完孩子之後發布了一條動態,說自己終於卸貨了。後來就遭到了有心人的抨擊,說她這樣的用詞是對剛出世孩子的不尊重。幾乎沒有一個母親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位藉機蹭熱度的老年人,年輕人的語言,你是真的看不懂了。
這篇文章中還說,戰爭、饑荒、病毒的威脅、醫療、健康,星際旅行,全球化,更好的制度等等,哪一樣少得了年輕人的參與,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完美到只有個人小小的愛好可以供年輕人去探索的境地了嗎?年輕人的自由,真的可憐到只剩這一點狹窄的區間可供選擇了嗎?
我想反問一句,這上面的事情,哪一樣我們年輕人又沒有參與呢?2020年,中國的「天問一號」將首次登陸火星,踏出向宇宙深處探索的第一步,你知道這背後是多少張年輕面孔的努力嗎?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多少年輕人學者前輩的樣子,換上了一身白衣,在地獄的邊緣和死神搶人,那個向全人類吹響警戒哨的人,叫做李文亮,80後,這一代人曾經被叫做「非主流」。2020年,那個叫李子柒的女孩,他全球粉絲破億了,他讓全世界的人瘋狂的愛上了中國文化,他的影響力超過了cnn,她加快了人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步伐。她是90後,我也是90後,曾經很多人眼裡垮掉的那一代。
所以,你才可以肆無忌憚的說,後浪只是在告訴我們放心地玩吧,心安理得地玩吧你 嗎,我們也只有這個任務了!這個奶嘴是不是給得太慷慨了?太矮化我們可愛的年輕人,太無視他們的價值了?
我只想回復四個字:莫名其妙。
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中,有人熱愛航天,他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有人熱愛傳統文化,他們想要讓全世界都了解漢服,熱愛漢文化,就如同當年日本讓全世界都熱愛和服一樣,有人熱愛旅遊,他用自己的腳丈量世界,深入到每一個我們想去又不太可能去的地方,用第一視角告訴所有人,這個世界有多麼的精彩,多麼的令人嚮往。
沒錯,我們又選擇的權利,但大多數人都不是你想的那樣,我們再做一件事情之前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和悠長的考量。就如同和同學說的那句話一樣:我感覺我可能是喜歡做視頻,但萬一我只是為了逃避當下的高考呢,萬一選擇了這條路,但很快熱情就消磨光了呢?
沒有人會對自己的未來不負責,不慎重,你以為我們在玩,可你不知道的是,在每一個視頻的背後我們付出過多少努力,修改過多少次稿子,經歷過多少次審核不通過的絕望。
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我很感謝能有這么正能量的視頻,在關鍵的時刻給正在堅持前行的年輕人一劑強心劑。我覺得這不是在討好年輕人,不是所謂的給年輕人套奶嘴,也不是讓我們成為奴隸。
我突然想起了當年在北京的菜市口,面對著整個清朝社會的不理解而慨然赴死的年輕人,他說: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者,今中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也想起了當年住在陝北窯洞裡的那些年輕人,縱然面臨千年萬險,國之大難,也依然有著「狂飆為我從天落」的氣概,我更想到了2020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數人在這場抗疫戰爭之中表現得相當出色,如果此時的你還需要點什麼,那麼……
等著見證奇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