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少年來,從教科書到《詩經》的多種版本,均未明確注釋。經我們考證,就在黃河中遊,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就是《詩經·關雎》說的「河之洲」。
翻閱《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周代的版圖上尋覓,便可以看到在萬裡黃河的中遊,有一片像小島似的灘涂。奔騰的黃河水,其主河道從這裡一分為二,圍繞著這片灘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勢。然後,在灘之東端又合二為一,捲起滔滔巨浪,東流入海。這片達萬畝之餘的灘涂,素有「萬裡黃河第一灘」之稱。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的人們,世世代代就居住在這片被譽為「河心島」的灘涂之上。
從宏觀上看,西灘與《詩經》十五國風「周南」所涵蓋的地域有緣。《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關於周南,《辭海》解釋中有「《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滯周南。』《集解》謂即洛陽;《索隱》謂陝以東皆周南之地」之語。西灘與洛陽僅一河之隔,應屬周南的統治區域。國風中的不少詩篇也都是河南地區的民歌。
從微觀上說,黃河古代稱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國江河眾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漢代之前,除黃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稱河。
在周代的版圖上,西灘可以說是萬裡黃河之中唯一人類能夠定居的島嶼。多少年來,黃河西灘綠樹掩映,農舍點點,瓜果飄香,漁舟晚唱,人們自給自足,民不交皇糧,官不徵田賦,不諳水性的兵匪毛賊,輕易不敢越河進灘襲擾。村民們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和文明。儘管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但是西灘從未被洪水淹沒。
西灘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為《關雎》一詩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表現詩意的載體也就更加明確。
《關雎》中的雎鳩鳥和主人公「窈窕淑女」採摘的植物——荇菜,西灘可覓其蹤。荇菜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膽科類,今名莕菜,別稱金蓮兒、水荷、水葵。據《詩經植物圖鑑》載:「荇菜分布於中國南北各省以及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生育於池塘及流動緩慢的溪河中。」1987年,濟源中草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在普查過程中,也在濟源王屋山區的小溪邊和黃河沿岸發現了大量生長的荇菜,當然也就包括西灘了。
另外,從唐詩中也可以看出,西灘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遊覽勝地。唐代詩人溫庭筠有《河中陪帥遊亭》詩曰:「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心倒影來。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學道的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奉同諸公題河中任中丞新創河亭四韻之作》詩云:「萬裡誰能訪十洲,新亭雲構壓中流。河鮫縱玩難為室,海蜃遙驚恥化樓。左右名山窮遠目,東西大道鎖輕舟。獨留巧思傳千古,長與蒲津作勝遊。」
如今,隨著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國家又在其下遊15公裡處修建了二壩——形成了一個23平方公裡的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昔日寧靜的西灘,夾於其間。新西灘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小島,但它無疑是一個充滿人文特色的新景點。
(原載《光明日報》)
翻閱《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周代的版圖上尋覓,便可以看到在萬裡黃河的中遊,有一片像小島似的廣袤灘涂。奔騰的黃河水,其主河道從這裡流入海。這片多達萬畝之餘的灘涂,素有「萬裡黃河第一灘」之稱。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的人們,就世世代代居住在這片被譽為「河心島」的灘涂之上。那麼,這裡是否就是《詩經》中的「河之洲」呢?
「河之洲」,源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篇「國風」中的第一首詩《周南·關雎》。詩曰:
[詩文釋譯]
關關雎鳩, 王雎兒口官口官地對唱,
在河之洲, 在那河中小洲上。
窈窕淑女, 美麗善良的姑娘,
君子好逑。 哥兒想和她配成雙。
參差荇菜, 長長短短的荇菜,
左右流之。 這邊那邊來撈它。
窈窕淑女, 美麗善良的姑娘,
寤寐求之。 睡夢裡都追求她。
求之不得, 追求她呀追不上,
寤寐思服。 睡夢中都把她想。
悠哉悠哉, 長長的夜夜長長,
輾轉反側。 翻來覆去不能忘。
參差荇菜, 長長短短的荇菜,
左右採之。 這邊那邊來採它。
窈窕淑女, 美麗善良的姑娘,
琴瑟友之。 彈著琴瑟來親近它。
參差荇菜, 長長短短的荇菜,
左右芼之。 這邊那邊來揀它。
窈窕淑女, 美麗善良的姑娘,
鐘鼓樂之。 敲著鐘鼓來娛樂她。
我們之所以探討《詩經》中「河之洲」與西灘之間的關係,其意義所在,不僅是因為《關雎》收錄於我國最早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之中,而是因為黃河上遠古時期的這片綠洲,是我國最早的可謂堪稱第一首情謠戀歌的發祥地。《詩經》的創作年代,大約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約有500年的時間跨度。《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先秦時稱為《詩》或《詩三百》,漢初尊《詩》為五經之一,位列儒家經典之首,此後稱為《詩經》。《詩經》所收作品為305篇,分《國風》(風),《大雅》《小雅》(雅),《周頌》《魯頌》《商頌》(頌)三大類。《詩經》作為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本質和人民思想感情,描寫生動、語言質樸優美、音節自然和諧,詩篇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它的以四言為主的詩體形式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其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我國早期文學發達的重要標誌,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是在遠古的世界詩歌領域,我國的《詩經》與幾乎同一時期希臘、巴比倫、印度等這些早期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出現的敘事詩相比,也是處於分庭抗禮、群峰並峙之勢。《詩經》所特有的抒情詩表現形式,更是獨樹一幟。因此,《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均佔有崇高的地位。正因為如此,加之《周南·關雎》是「國風」中的第一篇,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排序的第一篇,這就更加肯定了這首情謠戀歌「最早的」和「第一首」的宗首地位和文化價值。
中科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仁葵先生,在其《華夏開天神話原發地考證》中,對創世神話原發地的確認,曾強調必須「具有地緣、物證、史跡諸多方面的系統性證據」。如果我們按照華先生的這個「定義」,來對《關雎》一詩進行考證的話,不難發現,該詩從標題到內容,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周南」、「雎鳩」、「河之洲」、「窈窕淑女」、「荇菜」等。欲解西灘即為《詩經》中的「河之洲」之謎,就得從這些關鍵詞入手,並從綜合分析中得出相關的結論。
從宏觀上看,西灘與《詩經》十五國風「周南」所涵蓋的地域有緣。《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指「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屬於地方音樂。在周代,十五國風所涵蓋的地域十分廣闊,東至渤海,西達六盤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漢流域。這是指大範圍而言。具體說,據《中國文學史》一書載:「以十五『國風』而言,就佔有今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另據臺灣學者潘富俊所著《詩經植物圖鑑》曰:「周成王時代,周公與召公奭分陝而治,周公治理的南方即周南,約當今河南省西部洛陽到湖北省北部一帶;召南為召公奭統治之諸國,約當今河南省西部及陝西一帶。」應當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分陝而治」,是指今河南三門峽市所轄的陝縣而不是陝西省。當然,歷史上周南的確切地理位置也頗有爭議,其中就有「江漢汝水一帶」之說。但是,據《河南歷史》一書載:「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成王姬誦幼年即位,由周公旦和召公姬氏輔政。周公以為洛陽一帶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決定在這裡營建新都,作為統治東方的中心。」這就是成周。「成周建成後,周成王常在此居住,朝會諸侯,處理軍國大事。成周有重兵駐紮,周公又『遷九鼎於洛邑』,於是洛邑(成周)和關中的鎬京(宗周)成為西周王朝的兩座都城。」周代有畿內封邑和畿外封國之說。洛邑,應是周公旦封地——周南區域內的一座小城。西周滅亡後,公元前770年才真正成為東周的都城。《史記·周本紀集解》也明確指出:「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西灘雖然地處黃河之中,南陽是京畿內地,與洛陽僅一河之隔的西灘就屬周南的統治區域。《祖國》一書有「時代較晚的《國風》」之言。《中國文學史》也稱:「『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的全部則是東遷以後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河南歷史》一書則明確指出:「『國風』中的不少詩篇都是河南地區的民歌。如《周南》、《衛風》、《王風》、《鄭風》、《鄘風》、《邶風》等。」頗具權威性的《辭海》也這樣解釋:「周南,《詩經·國風》之一。凡《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等十一篇,漢儒以為大抵系今陝西、河南之間的作品。」西灘恰好就在這一區域之內。因此,作為地域文化,「國風」《周南·關雎》中的「河之洲」應與西灘有緣。不然的話,發生在黃河綠洲的情謠戀歌怎麼會收錄於「國風」的「周南」之中呢?
從微觀上講,黃河古代稱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河之洲」非西灘莫屬。我國江河眾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漢代之前,除黃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稱河。據《漢書·溝洫志》載:「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這就是黃河古代稱河最有力的證據。「四瀆」者,江、河、淮、濟也。這裡即以「四瀆」為例:古代的長江稱江水,淮河稱淮水,濟河稱濟水,只有黃河稱河或河水。也就是說,古代的河,是專指黃河。即使是《詩經》產生的周代,周天子腳下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附近的涇、渭兩河,也只能稱作涇水和渭水。至於其他河流就更沒有稱河的資格了。還需要指出的是,西灘歷史悠久,在周代的版圖上,已可清晰地看到它的「身影」。西灘是萬裡黃河之中唯一能夠定居人類的島嶼,它是怎樣形成的呢?千百年來,這裡一直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說是大禹治水之前,他的父親伯鯀曾利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當今西灘上遊9公裡處的舉世聞名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是黃河出山入海的最後一道峽谷,禹之父伯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一種會自然生長的神土,試圖從這裡撒下神土,堵住洶湧澎湃的黃河水,結果,他失敗了。但是,伯鯀撒下的息壤神土,卻在西灘「扎了根」,變成了灘涂,變成了小島。並且能隨水增高,成為鑲嵌在大河中的一塊永久的綠洲。多少年來,黃河西灘綠樹掩映,農舍點點,瓜果飄香,漁舟唱晚,人們自給自足,民不交皇糧,官不徵田賦,不諳水性的兵匪毛賊,輕易不敢越河進灘襲擾。村民們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和文明。儘管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但是西灘從未被洪水淹沒。這裡似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實,說它神奇,又不神奇。當歷史進入21世紀之初,人們終於揭開了西灘能夠長期存在之謎。原來,西灘的神奇存在,飽含著一個科學道理:大凡見過淘麥子的人都知道,如在盆子裡把水攪轉,麥子就會自然聚集到盆子中間。這是彎道流水向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當水流遇到彎道時,同時會產生兩個力:一個向心力,一個離心力。向心力的表現是把質量較重的物質推向中心;離心力則是水向外溢。彎道水流越猛,離心力和向心力也就越大。水利專家把這種自然現象稱作水流彎道原理。黃河西灘的地理形勢,兩岸正好是向內環狀彎曲,洪水暴漲時形成強大的衝擊力,一方面衝刷河岸造成坍塌,另一方面則把大量泥沙卷向河心。這樣,就使得西灘越來越高。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灘在洪峰面前永遠是強者。《現代漢語詞典》把「河流中由沙石、泥土淤積而成的陸地」稱為洲,西灘這塊美麗綠洲的形成,也完全符合這一解釋。《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乾脆把「洲」解釋為「水中可居之地」。這就更是西灘的真實寫照。這樣,西灘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為《關雎》一詩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表現詩意的載體也就更加明確。
《關雎》中的雎鳩鳥和主人公「窈窕淑女」採摘的植物——荇菜,西灘可覓其蹤。文學源於生活,詩的產生離不開客觀物象。何謂物象?《金針詩格》中云:「象,謂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蟲魚草木之謂也。」看來,物象即是自然之景,自然之物。先說雎鳩:雎鳩是一種水鳥,一般都解釋為「王雎」。何為「王雎」呢?只有《禽經》解釋的最清楚:「王雎,雎鳩,魚鷹也。」黃河鯉魚天下聞名,更是魚鷹的美味佳餚,在西灘這一河之洲、河心島上,要算魚鷹理想的棲息地了。因此,舉目可見。再說荇菜。《詩經》中提到的植物種類繁多,據《詩經植物圖鑑》一書載,達135類,包括喬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類植物以及地衣類植物等。《詩經》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其中就有《關雎》中荇菜。荇菜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膽科類,今名莕菜,別稱金蓮兒、水荷、水葵。據《濟源中草藥名錄彙編》載,荇菜的生長環境為「經常積水的水坑中或不甚流動的河溪,本地均有分布」。從中可以看到,既然濟源境內「均有分布」,當然也就包括西灘了。因為坑中積水和小河汊緩流之水,也是西灘的一大特色。這種植物莖多分枝,生長有許多不定根,上半部葉子對生,其餘互生,葉兒紫赤色,漂浮於水面,狀若圓形,葉面直徑可達5—10釐米,基部呈心形狀。夏秋間開花時節,數朵聚合成傘形花序。花色金黃,花冠5片散開,蒴果為橢圓形。荇菜既可入藥,又可食用。特別具有消熱解毒、利水之功能,對治療痛疽、丹毒、肛門糜爛、毒蛇咬傷,效果尤為明顯。當然,對於《關雎》中的主人公「窈窕淑女」採摘荇菜是藥用還是食用,人們不得而知。但在古代,採收水菜是有等級之分的,加之周禮典章非常完備而且嚴格,相傳那時就有所謂「后妃採荇,諸侯夫人採蘩,大夫妻採藻」之規。這說明,荇菜之尊貴,只有后妃才能採摘。那麼,諸侯夫人和大夫之妻採摘的蘩菜和藻,又是什麼樣的植物呢?其實,蘩,即白蒿也,屬於菊科;,即田字草,屬於科,為蕨類植物。據《左傳》記載:「、蘩、薀藻之類,可薦於鬼神,可饈於王公。」意為這些菜可以用來祭鬼神,招待王公。可見是高貴的蔬菜。這就引出一個問題,西周尚屬奴隸社會,從后妃到諸侯夫人再到大夫之妻,身邊的丫鬟、侍女是肯定少不了的。既然這樣,她們為何又要親自去採荇、採蘩、採呢?這就涉及《關雎》產生的社會背景,最起碼不是在西周的興盛期。《毛詩序》說《關雎》是吟詠「后妃之德」。現代學者認為該詩是描寫戀愛的作品,產生於東周時期。《詩經》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東周春秋中葉,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局面十分混亂,這一時期,也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統治者的殘暴和人民的不斷反抗交織在一起,國力日漸空虛。尤其是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之後,王室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所剩無幾,兵力也大為減少。這時,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先後起來爭當霸主。有這樣一個事例:有一次,晉侯準備召開諸侯會議,恐怕諸侯不來參加,就把周襄王(註:周代國家最高統治者稱天子或王)請去,以朝天子的名義來會諸侯,果然達到了目的。諸侯召天子,招之即來,說明天子威信已經掃地。由於周天子在經濟上的貧窮,遇事就不得不向諸侯求援。周平王去世時,連喪葬費也籌不出來,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魯國去,乞求魯國給些財物,好辦喪事。試想,連天子就沒了尊嚴,窮到了如此地步,他的妃子還有什麼尊貴可言。所以,在周王室內部,妃子們自然也就不得不「勤儉持家」了,與其說這是美德,倒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后妃放下架子,從東都洛陽出發,到一河之隔的西灘去採荇菜,或藥用,或食用,或祭祀,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說,宮廷妃子,自然美若天仙,無愧於「窈窕淑女」之稱,加上她採摘荇菜時,時而「左右流之」,時而「左右採之」,時而「左右芼之」的優美動作,就引發了那位「君子」的思慕之情。明知「求之不得」,卻還是「寤寐思服」地單相思,想以「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之舉,來博得「窈窕淑女」的歡心。當然,這種分析和解讀,是以《毛詩序》所言,針對《關雎》是吟詠「后妃之德」得出的結論。相反,如果按照現代研究者的觀點,認為《關雎》是描寫平民出身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愛作品,那就更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西灘在春秋時期,就是「世外桃源」。因為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逐步瓦解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時期。但從該詩中看到的卻是青年男女在自由戀愛,並且是一種純真的愛慕之情。詩中的情景似乎早已超越了那個時代。無論是處在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那時畢竟是階級社會,只有在這「世外桃源」,才沒有剝削壓迫,更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這樣,詩中的主人公,應是在西灘特殊環境下長大的青年男女。由此看來,西灘也是產美女的地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西灘超越時代的社會環境和地理優勢,孕育了我國第一首情謠戀歌從這裡產生。另外,從唐詩中也可以看出,西灘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遊覽勝地。唐代詩人溫庭筠有《河中陪帥遊亭》詩曰:「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邊倒影來。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學道的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奉同諸公題河中任中丞新創河亭四韻之作》詩云:「萬裡誰能訪十洲,新亭雲構壓中流。河鮫縱玩難為室,海蜃遙驚恥化樓。左右名山窮遠目,東西大道鎖輕舟。獨留巧思傳千古,長與蒲津作勝遊。」詩中的意境非常之美,不僅有樓臺亭閣,而且有鳥語花香。如此美麗的綠洲,怎能不吸引遊人、名人、情人呢?
如今,隨著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國家又在其下遊15公裡處修建了二壩——形成了一個23平方公裡的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昔日寧靜的西灘,夾於其間。千百年來歷經滄桑而從未被黃河水淹沒的這塊綠洲,面臨著黃河上又一個將要出現的高峽平湖,也將被淹沒其中。於是,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在西灘實施堆島工程,即以人工堆土提高西灘在高峽平湖中的高度。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西灘人,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塊綠洲,遷徙到更大板塊的真正的陸地上重建家園,融入到了充滿現代文明的社會之中。西灘人走了。當地黨委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在即將出現的高峽平湖中再造了一個新西灘。新西灘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小島。儘管它的島域面積只有200餘畝,不足老西灘的百分之二,也沒有與之毗鄰的巍峨的小浪底大壩壯觀,但它無疑是一個充滿人文特色的新景點。昔日的萬裡黃河第一灘,如今變成了黃河萬裡第一島。如若遊客慕名而來登上小島,踏上這塊煙波浩渺的新綠洲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西灘的歷史和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尤其是那些俊男倩女們置身小島之上,情不自禁地吟誦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具有濃濃詩情畫意的千古名篇時,情人們也許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西灘——《詩經》中的「河之洲」;
西灘——我國第一首情謠戀歌產生的地方;
這,就是西灘的魅力,就是西灘的靈魂和永遠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李立政,河南濟源人,現任市旅遊業協會會長、市文旅集團文化總監。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在歷史文化研究與旅遊景觀開發相結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與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兒?》《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主編《趙姓簡史》《中華趙姓發跡地-河南濟源》,還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論文,在國內外報紙和學術刊物發表,為濟源旅遊發展和景區景點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審核:文子 | 責編:王芳 | 編輯:陳麗 | 圖片:網絡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顧問:河南北法律師事務所楊勝利律師;編輯微信:dahewenxu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