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學的一年級,近期因為疫情不能上學,她們學校也沒有上網課,就在家自己輔導孩子的學習。
近期總是跟我抱怨說孩子做語文數學都很得心應手,可是做英語卻總是學不會,講了也聽不懂,聽懂了一會就忘了。她最經常說的就是:「不是母語真不好學啊,早知道這樣就從小雙語教他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麼?
朋友大學時英語很不錯,對英語也很重視,之前也給孩子報了英語的課程。現在在家了由母親輔導孩子學習英語,照理說這英語怎麼也不應該學不會啊。
於是我決定去她家做客的時候和她兒子談一談。
出於職業的關係,我和小孩子的溝通總是良好的。當我問起他學習的情況時,小男孩自豪地告訴我說,他數學和語文都挺好的,寫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只是,在談及英語的情況時情緒就有點低落,突然說了一句,我英語學得不怎麼好,什麼都不會。
原來,媽媽在輔導英語的時候總有些急功近利,從發音到書寫,到各類語法知識,都要求非常精準,有一點錯誤都不行,並且有一句口頭禪: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啊。
孩子深刻記在心裡,成為了自我的一種催眠。無論怎樣學習英語,都會想起:我什麼都不會。漸漸地就真的怎麼學都學不會了。
如果孩子一直這麼沒有自信,習慣與自我否定,怎麼可能學習好呢。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反向應用。
那麼,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呢,簡單的講,就是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進行了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在小學中隨機挑選出18名學生,讓學校的老師們對這些孩子著重的看重,提高期望值,經常要以讚揚,體諒,認同的方式給予這些學生積極的心理引導,8個月後,這些孩子的成績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而且自信心十足,求知慾也是非常旺盛。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這是一個正向的效應,正面的期許就會得到正面的反饋。
可心理學上的效應很多都是可以反過來應用的,羅森塔爾效應也不例外。
如果一個孩子長時間的處於負面的影響下,就會理所因當地得到負面的反饋,自信心求知慾甚至基本的記憶力理解能力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長期的調查表明,一個孩子從小在哪一方面表現得更優秀,他長大往往更傾向於學習哪個方面。
這就是優勢積累,因為孩子在表現優秀的方面會得到更多的表揚和讚賞,自信心越發的積累,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容易。
反之不斷得到批評的方面就會越來越失去自信心,學的越差就會學的就越差,惡性循環不停。
短板就永遠無法得到彌補。
這並不僅僅單純是英語或者某一學科的學習,孩子的任何的成長都是這樣的。
你天天說馬虎的孩子,就會馬虎一輩子,天天說拖沓的孩子長大也不會利索。
經常聽媽媽抱怨說我,都說你一百遍了你怎麼還這樣這樣的。其實我們自己想一像,如果真的說了一百遍都不好使的話,是不是我們的方法有問題。
所以想要他學得好,就要家長自己學會改變自己,合理的讚賞、誇獎和體諒才能使孩子進步,只會批評只能使孩子陷入自我質疑的深淵。
所以有的時候,孩子的問題,根源往往都出現在家長身上。